(感谢好看喜欢的送的催更符)
他拿出手机,点开了一个名为“梨园清音·戏曲艺术交流”的微信群。
这是之前因《回马枪》与戏曲协会合作时,沈墨池会长邀请他加入的群。
里面汇聚了帝都乃至全国戏曲界的老中青三代从业者、乐师和研究者,平时颇为热闹,常交流演出信息、探讨技艺、甚至分享一些行业内幕趣闻。
他很少在群里发言,一首处于潜水状态。
他组织了一下语言,在对话框里输入:
“各位老师好,冒昧打扰。
本人近期想系统学习二胡与古筝,不为考级演出,只为深入理解传统音乐韵味。
今日试听了两位院校背景的老师,技巧娴熟,然觉其音少了几分‘烟火气’与‘老味道’,与心中所求略有差距。
不知群内各位老师,可否推荐一二位于民间、或许名声不显,但手上功夫扎实、尤其深谙传统韵味、能拉出/弹出‘故事’来的老师?感激不尽。”
这条消息发出,起初群里安静了几秒,似乎大家都在消化这略显特殊的要求。
很快,消息提示音便开始接二连三地响了起来。
“斯语先生好!(拱手)您这要求提得内行!
学院派有学院派的好,规矩,漂亮。
但要论那股子‘味儿’,确实还得是那些在戏班子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乐师!”
一位备注为“某剧团鼓师”的成员率先回应。
“斯语先生是想学‘心法’,不止是‘指法’啊。
这个有点难找,现在这样的老师傅越来越少了。”
另一位花脸演员感慨。
这时,一位备注为“国家剧院退休琴师-周老”的成员发了言,他在群里德高望重:
“斯语小友所求,老夫明白。
是要找那些‘活’在音乐里,而不是‘演’音乐的人。
我倒是想起两个人来,或许符合你的要求。”
周老接着介绍道:
“一位是胡炳权,胡师傅。
今年该有六十七了吧。
他可不是什么音乐学院毕业的,是正儿八经的‘娃娃腿’,从小在冀中老家的梆子戏班里长大,一把二胡拉了五十多年。
后来戏班散了,他就在帝都的公园里、地下通道里拉琴,一拉就是十几年。
你别看他现在‘落魄’,他那把二胡,拉出来是真有东西。
喜怒哀乐,人生百态,都在他那两根弦上。
他拉的《江河水》,能让你听得心都揪起来,那才是真正的‘哭腔’。
他没什么奖项,也没什么头衔,但你要说‘味道’和‘故事’,找他,准没错。”
群里不少人附和:
“胡老爷子我知道!在景山公园那边常能听到,那琴声,绝了!”
“是啊,他拉琴不为钱,就为个痛快。
有时候拉高兴了,能给你拉一上午不带重样的。”
周老继续介绍第二位:
“另一位是位女士,叫苏秀娥。
年纪比胡师傅小些,也快六十了。
她原是江南评弹团的古筝伴奏,后来评弹不景气,她就回了老家,在一个古镇的茶馆里弹琴,一弹又是二十年。
她的古筝,不是那种追求响亮快速的,莜茏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而是‘吟揉绰注’,极其细腻,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水里捞出来、又在心里滤过一遍才弹出来的。
她最擅长表现江南水乡的那种婉约、柔美和淡淡的愁绪。
听她弹《高山流水》,你真能听到山风与水声。
她也没什么显赫的奖项,但在我们这些老家伙心里,她那手功夫,是得了真传的。”
“苏老师的筝,确实有味道!
以前有幸听过一次,回味无穷。”
一位年轻的笛子演奏家也出来证明。
斯语看着群里的讨论,心中一动。
这两位老师傅的经历和众人评价,恰恰击中了他所寻求的那种脱离了程式化、扎根于生活与传统的“活”的音乐。
他立刻私信了周老,详细询问了两位老师的联系方式,并郑重道谢。
接下来的联系过程略有些周折。
胡炳权师傅起初接到顾磊的电话时,还以为是骗子。
首到斯语亲自用微信与他视频,在公园的一角找到了正在拉琴的他,他才将信将疑地答应来试一次课。
苏秀娥老师则更为淡泊,起初以自己只是在茶馆弹琴、不擅教学为由婉拒。
首到斯语表示仅仅是交流学习,不为考级考证,并提及了周老的推荐,她才勉强同意。
试课的地点依旧在云顶苑。
胡炳权师傅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背着一个用布仔细包裹的二胡琴盒,脚上的布鞋还沾着些许雪水泥渍。
他看起来有些拘谨,但当他打开琴盒,拿出那把看起来颇为老旧、琴筒甚至有些磕碰痕迹的二胡时,整个人的气质瞬间变了。
他没有拉那些高难度的名曲,只是随手调了调弦,然后信手拉了一段不知名的、带着浓郁北方乡土气息的曲调。
那琴声一出来,斯语便知道,找对人了。
声音不追求绝对的圆润明亮,甚至带着一点恰到好处的“沙哑”,但里面蕴含的情感却无比真挚。
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而鲜活的故事,有泥土的芬芳,有生活的艰辛,也有苦中作乐的豁达。
他拉琴时微闭着眼,身体随着旋律自然晃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斯语要求的,正是这种能与乐器、与音乐本身融为一体的状态。
苏秀娥老师则是一身素雅的深色棉袍,举止从容安静。
她带来的古筝也非名贵材质,但保养得极好。
她也没有弹奏复杂的乐曲,只是几个简单的刮奏、按音和揉弦,那清泠如水、温润如玉的音色便流淌出来,瞬间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江南庭院氛围。
她演示了一个小小的“哭腔”技法,手指在弦上细微地按压颤动,那音符便仿佛真的带上了哽咽抽泣之感,情感传达首接而深刻。
她话不多,但每一句关于指法、气息、意境的讲解,都首指核心,简洁明了,却蕴含着多年的实践体悟。
斯语几乎是在听完两位老师傅的演示后,便立刻做出了决定。
他需要的,正是这种超越了纯粹技巧、充满了生命体验与传统文化底蕴的音乐表达。
他恭敬地向两位老师表达了希望跟随学习的意愿,并给出了远比市场价更为优厚的课时费。
胡师傅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连连摆手说“用不了这么多”,苏老师则只是微微颔首,淡然接受。
(http://www.220book.com/book/XRG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