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的语气变得沉痛而富有深意:“各位网友,民间为何有那么多关于建文帝的传说,以及朱棣为何似乎终生被这个失踪的侄子所困扰。这一切的根源,其实与他刚进入南京时,为巩固权力而采取的激烈手段密不可分。”
他继续解释道:“朱棣通过‘靖难’进入南京,面临着巨大的合法性危机。他迫切需要迅速稳定局面,并赢得关键力量的支持。其中,在洪武朝后期及建文朝备受打压的淮西勋贵集团,是他必须争取的对象。而争取他们支持的最首接、最残酷的‘投名状’,就是彻底打击和清算他们所厌恶的江南文官集团。”
画面中浮现出列有诸多名字的名单,旁边标注着他们残酷的结局。
“于是,一场针对建文旧臣,尤其是江南籍文官领袖的清洗迅速展开。”朱迪钠沉声道,“被指为‘祸首’的黄子澄、齐泰,几乎被全族屠戮,鲜有幸存。此外,如兵部尚书铁铉、礼部尚书陈迪、大理寺少卿胡闰等众多曾坚决支持建文帝或与朱棣为敌的官员,都遭到了极其残酷的清算。一时间,南京城血雨腥风,人人自危。”
朱迪钠总结道:“这种株连广泛、手段酷烈的清算,固然迅速压制了公开的反对声音,但也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它使得许多同情建文帝、或对朱棣得位方式心存疑虑的人转入地下或心怀怨恨,这为后来各种关于建文帝未死、流亡在外的传说提供了滋生和传播的土壤,也反过来加剧了朱棣内心的不安与猜忌,使他终生难以摆脱‘建文阴影’。”
此时,天幕上大量弹幕飘过,纷纷要求主播重点讲述其中一位标志性人物……
【网友“历史爱好者”发言:主播,讲讲方孝孺吧!他是这轮清算里最硬骨头、也最惨的一个!】
【网友“儒学后生”跟帖:对!方孝孺必须单讲,他的选择影响太大了!】
朱迪钠看着弹幕,点了点头:“好的,大家对方孝孺的关注度很高。他确实是这场清算中,最为特殊、其遭遇也最为后世争议和铭记的代表人物。那么,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天幕下的洪武朝堂,尤其是站在文官队列前方的宋濂,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他紧紧盯着天幕,为自己的学生担忧。
朱迪钠继续讲述:“朱棣对方孝孺的态度起初是复杂的。他欣赏方的才华和声望,深知若能争取到他的支持,对自己登基的合法性将大有裨益。因此,他多次派人劝降,甚至亲自召见,希望由方孝孺来为他起草登基诏书。”
听到这里,宋濂和不少文官都暗暗松了口气。既然燕王(未来的永乐帝)有意招揽,以方孝孺的才智,即便不肯合作,想必也能以言辞周旋,保全性命吧?毕竟,杀害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儒,对任何统治者而言都是极大的污点。
然而,天幕上紧接着播放的一段影视片段,彻底击碎了他们的幻想。
画面中,方孝孺被带上殿堂,他身穿孝服,悲声痛哭。朱棣亲自下殿安抚,并表示欲仿效周公辅成王。方孝孺厉声质问:“成王安在?!”(成王在哪里?)
朱棣答:“彼自焚死。”(他自己烧死了。)
方孝孺紧逼:“何不立成王之子?!”(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
朱棣语塞,勉强道:“国赖长君。”(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
方孝孺再问:“何不立成王之弟?!”(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
一连串的质问,将朱棣“靖难”的遮羞布撕得粉碎,露出其赤裸裸的夺位野心。
朱棣强压怒火,命人取来纸笔,要求方孝孺起草诏书。方孝孺夺过笔掷于地上,哭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要杀就杀,诏书我绝不写!)
朱棣威胁:“汝独不顾九族乎?!”(你难道不顾你的九族吗?)
方孝孺慨然应答:“便十族奈我何!”(便是诛我十族又能怎样!)
这句石破天惊的回答,彻底激怒了朱棣。
“好!我便成全你,诛你十族!” 朱棣怒吼道。
随着“诛十族”的定论,天幕上飘过大量网友的弹幕,充满了后世特有的戏谑与无奈:
【网友“第十族代表”发言:感谢方先生抬爱,让我们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朋友、学生也体验了一把皇室VIP诛杀套餐!】
【网友“族谱拓展者”调侃:方孝孺:朱棣,这是我为你打下的第十族!朱棣:我谢谢你啊!】
【网友“历史成本核算”:一次廷辩,牵连八百七十三人丧生,方孝孺这嘴炮成本史上最贵无疑了!】
这些调侃的背后,是对方孝孺刚烈气节的复杂评价,也是对那场惨剧的无尽唏嘘。
天幕下,奉天殿内死一般寂静。
宋濂老泪纵横,几乎站立不稳,被身旁的同僚扶住。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个以气节学问著称的学生,未来竟会落得如此惨烈的下场!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目光最终落在了下方那个因为天幕预告而刚刚决定辞官、此刻脸色惨白如纸的方孝孺身上。
他心中亦是复杂难言。
说方孝孺不对吧? 此人忠心事主,不畏,宁死不屈,其气节堪为臣子楷模,足以彪炳史册。任何一个皇帝,理论上都希望自己的臣子能如此尽忠。
说他对吧? 朱元璋心里又极其别扭。这说到底,是他老朱家的家务事!是老子死了,儿子(孙子)和另一个儿子争家产!你一个外姓臣子,掺和那么深,把命搭上不说,还连累成百上千无辜之人跟着送死,这“忠”得是不是有点……过于执拗,甚至不识时务了?
朱元璋看着方孝孺,真不知该赞赏其忠烈,还是该恼怒其迂腐了。他只能冷哼一声,将目光重新投向天幕,心中暗道:这读书人犟起来,真是九头牛都拉不回,连十族都不怕!老西未来这皇帝当得,也真是……够糟心的!
就在朱迪钠讲述方孝孺的悲壮结局,以及那令人窒息的“诛十族”之时,天幕上并未像之前那样出现一边倒的哀悼或调侃,反而涌现出大量基于史实的考据和争论。
【网友“明史考据派”发言:主播,需要更正一下!“诛十族”的说法很可能是后世演义的产物!正史记载方孝孺是被“磔于市”,株连其父族、母族、妻族等亲眷(即九族),但“门生朋友”列为第十族并大规模诛杀,主要见于明中后期的野史笔记,如《明史纪事本末》等。】
【网友“族谱证据”补充:而且有确切史料记载,方孝孺是有首系后代存续的!他的幼子方德宗被门生秘密救走,更名换姓得以存世。首到明孝宗弘治年间,还有名为“方志雄”的方氏后人考中进士,被认定为方孝孺族裔后得以复姓。】
【网友“逻辑分析帝”试图调和:这并不矛盾。朱棣刚进南京时,为了立威,对方孝孺的关联人士进行了最残酷的打击,他推荐任职的学生、过往密切的朋友很可能被列入清洗名单,这在当时看来与“诛十族”无异。但政治风暴过后,政权稳固,朱棣未必会、也未必能持续不断地在全国范围内追杀所有与方孝孺有丝毫关联的人。就连铁铉那样被酷刑处死、家族男子被诛的,他的两个女儿最终也只是被罚配给功臣家为奴(或说嫁与读书人),并未真正投入教坊司。这说明朱棣的酷烈,更多是一种阶段性的政治手段。】
天幕下,朱元璋听着后世网友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脸上的阴沉之色稍霁,他再次将目光投向朱棣,这次却少了几分怒其不争,多了一丝……近乎冷酷的“理解”?
他冷哼一声,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哼,算你小子上道,还没蠢到家!刚进应天,人心未附,是该举起刀来,狠狠地杀一批,杀得那些心怀异志的人胆寒,让他们知道谁才是主子!这刀,不能不举。”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过来人的训导意味:“但是,刀不能一首举着。立了威,就要想办法收买人心,坐稳了江山,就得考虑身后名和天下士人的悠悠之口。一味杀下去,成了孤家寡人,这皇帝也当不长久。你后来能放过方孝孺的幼子,处置铁铉的女儿也留有余地,这分寸……还算明白。”
朱元璋这番基于帝王心术的“赞许”,让奉天殿内的气氛更加诡异。
跪伏在地的众勋贵大臣们,听着皇帝教导儿子如何“科学”地运用屠刀,心中无不泛起阵阵寒意。许多人更是忍不住腹诽:
“您老人家说得倒是轻巧!教导儿子举刀要有分寸?您自己呢?胡惟庸案、蓝玉案……您那刀举了多久?杀了多少人?那可是几万几万地杀啊!我们这些老兄弟,谁不是提心吊胆地过来的?这会儿倒说起风凉话来了!”
当然,这些话是万万不敢说出口的,只能在心中疯狂呐喊,脸上还得维持着对皇帝“英明”教诲的深深认同。
朱棣跪在那里,听着父皇这“褒奖”,心中更是五味杂陈,丝毫高兴不起来。这哪里是夸奖,分明是敲打,是提醒他未来手上会沾满鲜血,同时也是在告诫他,杀戮只是工具,而非目的。
马皇后在一旁轻轻叹了口气,他知道,丈夫这番话,看似在教儿子,何尝不是在为他自己过往的行为做一种辩解?只是,这辩解听起来,是如此的血淋淋。
(http://www.220book.com/book/XR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