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一天紧过一天,如同上紧的发条,咯吱作响,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街道办里关于粮食工作的会议越来越频繁,气氛也一次比一次压抑。居民们拿着粮本和票据来街道办咨询、办理业务时,脸上那份掩饰不住的焦虑和对每一个小数点都可能影响口粮的紧张,让整个办公场所都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何方深知,仅仅依靠鸽子市那种风险较高的渠道,以及零散从农户手中收购,己经不足以支撑他庞大且需要持续补充的储备计划。他需要一条更稳定、更隐蔽、也更接近源头的渠道。而这条渠道的关键节点,无疑就是负责粮食具体发放的——粮站。
他所在的街道,对口的是南锣鼓巷粮站。粮站的站长姓吴,是个五十岁出头、面色黝黑、看起来有些严肃刻板的中年人。副站长姓赵,年轻些,约莫三十五六,戴着副眼镜,显得更活络一些。下面还有几个具体的办事员和开票员。
何方并没有急于首接找上门去。他深知,在这种敏感时期,与粮站人员打交道,必须极其讲究策略,任何急功近利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怀疑。他采取了一种更为迂回、也更符合他身份和性格的方式——润物细无声。
机会来自于街道办与粮站的常规工作对接。由于粮食定量调整和票据管理严格化,街道办和粮站之间的数据核对、问题协调变得比以前频繁许多。作为街道办财务方面的具体负责人,何方不可避免地需要与粮站进行接触。
第一次去粮站协调一个居委会的粮食定量核定误差时,何方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特殊。他衣着朴素,态度谦和,带着齐全的文件和清晰的数据,首接找到了负责此事的赵副站长。
他没有像有些人那样,一上来就抱怨或者试图套近乎,而是开门见山,将核算过程和发现的问题条理清晰地陈述出来,语气平和,完全是对事不对人的工作态度。
“赵站长,您好,我是街道办的小何。这是福祥居委会三月份的人口变动登记和我们的初步核算,与贵站这边的发放记录有大概十五斤玉米面的差额,我们复核了两遍,可能是这边登记的时候笔误,您看是不是方便我们一起再核对一下原始票据?”
赵副站长原本对这种扯皮事情有些头疼,但看到何方准备充分,说话在理,态度又端正,脸色缓和了不少。他接过材料,对照着粮站的存根联,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确实是他手下一个小伙子笔误,把“7”写成了“1”。
“哎呀,何干事,真是抱歉,是我们这边工作不细致,给你添麻烦了。”赵副站长有些不好意思,一边更正记录,一边说道。他注意到何方在等待的过程中,并没有东张西望或者表现出不耐烦,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目光沉静。
“没关系,赵站长,数据核对清楚最重要,免得居民到时候领不到粮着急。”何方微笑着回应,语气里没有丝毫责备,反而带着理解。
这一次接触,给赵副站长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年轻,沉稳,懂业务,不浮躁。
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后续的接触就顺理成章了。有时是粮站这边数据报送格式需要统一,何方会带着街道办的要求,耐心地与赵副站长沟通;有时是某个特殊户的粮食关系转移,需要双方盖章确认,何方也会把手续办理得清清楚楚,不留后患。
他从不空手去,但也绝不送什么贵重东西。偶尔,街道办发点劳保用品,比如肥皂、毛巾之类的,他会多带一份,趁没人的时候塞给赵副站长或者具体办事的人员,笑着说一句:“单位发的,多了一份,您留着用。”东西不值钱,但这份心意和不着痕迹的体贴,让人很难拒绝。
更关键的是,何方展现出了他远超常人的计算能力。有一次,粮站月底盘库,一堆杂乱的进出库单据和库存数据对不上,差了二十几块钱(当时粮食价格极低,二十几块己是巨大差额),几个会计算了半天满头大汗,也没找出问题所在。正巧何方来送报表,赵副站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请他帮忙看看。
何方没有推辞,他拿起那厚厚一沓单据,快速翻阅了一遍,然后拿起算盘,手指如同弹钢琴般飞舞,噼里啪啦一阵脆响,前后不到十分钟,他指着一处不起眼的地方说:“这里,入库单应该是三十五块七毛,开成了三十七块五毛,差额就在这里。”
众人一核对,果然如此!顿时,粮站几个工作人员看何方的眼神都变了,充满了佩服。赵副站长更是拍着他的肩膀连连称赞:“神了!何干事,你这手算盘和心算,真是这个!”他竖起了大拇指。
经过这件事,何方在粮站算是彻底挂上了号。不仅赵副站长对他刮目相看,连那位一向严肃的吴站长,偶尔见到他,也会难得地点点头,打声招呼。
关系的升温,带来的是信息的通畅和些许的便利。赵副站长有时会私下跟何方透露一点风声,比如:“下个月可能细粮比例还要调低,多备点粗粮票。”或者:“最近上面查得紧,票据管理要格外注意,别让人钻了空子。”
这些信息,对于何方预判形势、调整囤积策略至关重要。
而真正的“渠道”建立,则是在一次看似偶然的帮忙之后。赵副站长有个小儿子,身体不太好,经常咳嗽,看了不少医生效果都不太理想。一次闲聊中,何方得知此事,便说自己认识一位老中医,医术不错,可以帮忙引荐一下。他确实带着赵副站长去找了那位为何方岳父治病的老中医,开了几副药。孩子吃了之后,咳嗽明显减轻。
这件事,让赵副站长欠了何方一个不小的人情。感激之下,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从工作上的合作,多少带上了一点私人交情的味道。
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何方委婉地提出了自己的“难处”。他并没有说要大量购粮,而是以“家里有老人,身体需要调养,想偶尔能换点品相好点的米面”为借口,询问赵副站长有没有什么办法。
赵副站长心领神会。在那个年代,利用职务之便行个方便,只要不过分,大家心照不宣。他告诉何方,粮站偶尔会有一些“库底子”或者运输中轻微破损(但不影响食用)的粮食,需要处理,价格会比市价稍微高一点,但不要票,而且品质比普通供应的要好些。他可以帮何方留意着,有了就通知他。
这正中何方下怀。他要的就是这种不引人注目、却能稳定获得相对优质粮食的渠道。于是,通过赵副站长这条线,何方每隔一段时间,就能以“处理品”的名义,买到一些品相上乘的大米、白面,或者颗粒的小米、豆类。数量不大,每次也就十斤二十斤,混杂在他通过其他渠道购买的粮食中,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了他的空间储备。
这条渠道的建立,看似偶然,实则是何方步步为营、精心经营的结果。他用自己的专业能力、细心体贴和恰到好处的人情往来,成功地与粮站关键人物建立了稳固的私人关系。这不仅为他提供了更优质的囤积物资来源,更重要的是,让他获得了一个宝贵的信息源,能够更早、更准确地把握粮食供应层面的细微变化。
在这粮食日渐成为焦点的时代,这条悄然建立的粮站关系,如同一条隐秘的毛细血管,为各方的生存大计,持续输送着不可或缺的养分。这一切,都发生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润物细无声。
三只格格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XUI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