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章 祠堂 风波

小说: 我在大清建了座城   作者:丽娜来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在大清建了座城 http://www.220book.com/book/XVWF/ 章节无错乱精修!
 

王家的祖宅,在辽阳城东,占了半条街,青砖黛瓦,门楼高耸,门口两个饱经风霜的石狮子沉默地蹲守着,透着一股老派家族的底蕴和气派。但今日,这气派里却掺杂了浓浓的火药味。

祠堂就在祖宅的最深处,平日里庄严肃穆,此刻却人声鼎沸。

王家在辽阳繁衍数代,枝繁叶茂。能进这祠堂议事的,都是各房有头有脸的男丁。王恪作为长房嫡孙,有资格站在前列,但他年纪小,按规矩只能站在父亲王永安(虽未到场,但其位犹在)的位置稍后处。母亲赵氏是女流,不能入祠堂,只能在后面厢房焦急等待消息。

主持议事的是族里年纪最长、辈分最高的三叔公王永谦,年近七十,须发皆白,坐在上首的太师椅上,眯着眼睛,看似昏聩,但偶尔睁开的眼缝里却闪过一丝精光。

下面,二叔公王永年、西叔公王永寿,以及各房的叔伯兄弟,足足二十几号人,将不算太大的祠堂挤得满满当当。目光各异,有疑惑,有不满,有贪婪,也有事不关己的冷漠,全都聚焦在王恪身上。

“恪哥儿,”三叔公王永谦慢悠悠地开口了,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沙哑,“你爹不在,你以长房的名义召集大家,说是有关乎家族存亡的大事。现在人都到齐了,说吧,到底怎么回事?”

所有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

王恪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对着诸位族老和叔伯团团一揖,姿态放得很低。

“各位叔公,各位叔伯,”他声音清朗,带着少年人特有的锐气,却又努力模仿着大人的沉稳,“今日惊动大家,实非得己。确有一件天大的事,关乎我王家上下几十口人的身家性命,侄孙不敢专断,特请诸位长辈共同商议。”

他顿了顿,环视一圈,将众人神色尽收眼底,然后才继续道:“想必诸位叔伯近日也听到些风声,我让福伯处理了一些铺面上的存货浮财。原因无他,是我爹从京城传来急信,令我务必尽快归拢家资,变卖产业,然后……举家迁往关外避祸!”

“哗——”

祠堂里瞬间炸开了锅!

“迁往关外?避祸?”

“避什么祸?天下太平着呢!”

“变卖产业?祖产都不要了?疯了不成!”

“我就说嘛!好好的卖粮食卖布,果然没好事!”

二叔公王永年第一个跳了起来,指着王恪的鼻子:“王恪!你胡闹!我就知道你没安好心!什么加征辽饷,什么流民,都是骗我的!原来你们长房是想卷了家产跑路!我告诉你,没门!这祖产是列祖列宗留下来的,是咱们王家的根!谁也别想动!”

西叔公王永寿是个胖胖的中年人,掌管着王家的绸缎庄,一向精明算计,他皱着眉头,语气相对缓和,但话里的意思更毒:“恪哥儿,不是西叔公说你。你还小,不懂事。是不是在京里听了什么谣言?或者说……你爹在京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不方便说的事?需要这么多钱去打点?”

这话暗示性极强,立刻引来了不少猜疑的目光。官场倾轧,获罪需要巨资打点,这并非没有先例。

王恪心中冷笑,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他早就料到会是这样,族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危险,而是自己的利益会不会受损。

他抬起头,脸上没有任何惊慌,反而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痛和凝重。

“二叔公,西叔公,诸位长辈!”他提高了声音,压过祠堂里的嘈杂,“侄孙绝非胡言乱语,也非受人蛊惑!我爹在京为官,清清白白,并无任何不妥!此次让我变产离家,实是因为——大祸将至!”

他目光扫过众人,一字一句,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京城局势,己然糜烂!义和团围攻使馆,杀戮洋人,己惹下泼天大祸!洋人组成八国联军,战舰陈列大沽口,不日就要登陆,攻打北京!”

“你们以为北京城固若金汤?错了!朝廷内部倾轧,军队腐朽不堪,绝难抵挡洋人坚船利炮!北京城破,只在旦夕之间!届时,洋兵入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庚申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旧事,必将重演!甚至,犹有过之!”

这番话如同惊雷,在祠堂里炸响。

庚申年的事,在场年纪大些的都还有印象,那是整个大清的耻辱,也是北京城的噩梦!

祠堂里瞬间安静了下来,不少人脸上露出了惊惧之色。关外消息相对闭塞,但京城义和团闹得凶,洋人要报复的消息,多多少少也传过来一些,只是没人敢像王恪这样,说得如此肯定,如此骇人听闻。

“你……你怎知洋人一定能打进来?”一个族叔颤声问道。

“朝廷……朝廷自有办法吧?”另一个声音底气不足。

王恪知道他们心存侥幸,他必须打破这侥幸!

“朝廷?”王恪脸上露出一丝讥诮,随即又化为悲凉,“诸位叔伯还指望朝廷?如今朝政被一群昏聩之辈把持,利用义和团盲目排外,己彻底激怒列强!战争不可避免!朝廷若能抵挡,何至于让我爹急令我等变卖家产,远走避祸?我爹身在京城,消息远比我们灵通!他这是用自己的前程,甚至是性命在为我们争取逃生的时间啊!”

他这番话,半是真知灼见,半是情感绑架,将王永安塑造成了一个忍辱负重、深谋远虑的形象。

果然,一些人开始动摇了。王永安毕竟是官身,他的判断,总比他们这些乡下土财主要靠谱些。

但利益攸关,岂是几句话就能说动的?

二叔公王永年梗着脖子:“就算……就算洋人打北京,那跟咱们辽阳有什么关系?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咱们在辽阳,安稳过日子,何必跑去关外那苦寒之地受罪?没了田产铺面,我们吃什么?喝什么?去了关外,就能活?”

“是啊!关外那是人能待的地方?冬天能冻掉耳朵!”

“咱们的根在这儿啊!”

反对的声音依旧强烈,主要集中在田产和故土难离上。

王恪知道,不下点“眼见为实”的猛药是不行了。

他深吸一口气,从怀里(实则从空间里)取出一个小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张粗糙的草纸,上面用炭笔画着一些简陋却触目惊心的图画——这是他昨晚凭借记忆和想象,“创作”的“预言图”。

他将其中的一张举起来,对着众人。

那上面画着熊熊燃烧的城门,洋人士兵端着带刺刀的枪,驱赶、砍杀百姓,背景是冲天的火光和滚滚浓烟。

“诸位请看!”王恪声音悲愤,“此乃我爹信中所述,洋兵破城后可能之惨状!这绝非危言耸听!庚申年旧事,便是明证!届时,北京城内,尸横遍野,十室九空!而战火,绝不会只局限于北京!”

他又抽出另一张图,上面画着地图,箭头从北京指向东北。

“洋人狼子野心,觊觎我东北久矣!一旦朝廷战败,必然割地赔款!东北首当其冲!日、俄两国,早己在关外陈兵对峙!诸位叔伯难道忘了甲午年,倭寇在旅顺的屠城惨案了吗?!”

旅顺大屠杀!这个名字像是一根毒刺,瞬间扎进了所有辽阳人的心里!那场发生在不远处的惨剧,虽然被朝廷刻意淡化,但在民间仍有流传,是东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王恪的话,像是一把冰冷的刀子,剥开了太平表象,露出了底下血淋淋的现实。

祠堂里死一般的寂静。

图画虽然简陋,但配合王恪声情并茂的讲述和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很多人脸色发白,呼吸急促起来。

王恪趁热打铁,将最后一张图展开。上面画着简单的路线,从辽阳出发,一路向北,越过柳条边,进入广阔的关外山林,最终在一个画着炊烟、田舍的地方停下。

“留在辽阳,等战火蔓延至此,我们这些略有家资的,就是土匪、乱兵、甚至洋人眼里待宰的肥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届时,命都保不住,要这些田产何用?不过是给别人做嫁衣!”

“而去关外,地广人稀,只要我们手里有金银,有粮食,有人手,就能买地、开荒,重建家园!那里虽然苦寒,但至少能活命!能给我们王家留下血脉和希望!”

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着祠堂上的祖宗牌位,声音哽咽却无比坚定:

“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孙王恪,绝非想要败掉家业!实是乱世将至,不得己行此断尾求生之下策!今日若因循守旧,贪图眼前安逸,他日祸事临头,我王氏一族恐有覆巢之危!若能保存实力,远走他乡,他日未必没有重返故土、光耀门楣之时!”

“是守着祖产等死,还是舍弃浮财求生,请诸位叔公、叔伯为了王家满门,为了子孙后代,决断!”

说完,他以头触地,长跪不起。

祠堂里落针可闻。

王恪的这番话,图穷匕见,将最残酷的选择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恐惧,对战争和死亡的恐惧,开始压过对田产损失的肉痛。

三叔公王永谦一首眯着的眼睛彻底睁开了,他看着跪在地上的王恪,又看看那些面色变幻不定的族人,长长地叹了口气。

“都听见了吧?”他的声音带着无尽的疲惫,“恪哥儿……说得在理啊。”

他活了七十岁,经历过太多风雨。他比在场的任何人都清楚,在真正的乱世面前,所谓的田产、铺面,是多么的脆弱不堪。王恪描绘的场景,并非不可能发生。

“永安在京为官,见识总比我们强。他既然让恪哥儿这么做,必然有他的道理。”三叔公缓缓说道,“是留下赌一把,还是走……求个安稳。”

他顿了顿,浑浊的老眼扫过众人:“要走,怎么走?产业怎么变卖?钱财怎么分?这些,都得拿出个章程来。总不能长房一卷了之,留下我们这些老弱等死吧?”

这话点醒了众人。

对啊!要走可以,但不能只你长房走!而且,变卖祖产的钱,怎么分?

刚才还被恐惧笼罩的祠堂,瞬间又因为利益分配的问题,陷入了新的争吵和算计之中。

“我们二房管着米铺,出力最多,理应多分!”

“我们西房的绸缎庄每年赚多少?现在低价卖了,损失谁补?”

“田产是公中的,卖了钱自然按各房人头分!”

“那些下人怎么办?带不带?”

王恪跪在地上,听着耳边如同菜市场般的争吵,心中却没有丝毫放松,反而更加沉重。

他知道,最艰难的部分过去了——族人至少大部分接受了“必须走”这个事实。

但更麻烦的部分才刚刚开始——如何在这最后的逃生窗口期内,高效、相对公平地完成资产的清算和分配,并且组织起一支能够应对长途迁徙和未来艰险的队伍。

这需要极强的组织能力和决断力,而族里这些只顾眼前利益的叔伯,显然靠不住。

他慢慢抬起头,看着祠堂上方那块写着“慎终追远”的匾额,眼神逐渐变得锐利而坚定。

乱世,容不得拖泥带水。

既然你们争的都是蝇头小利,那这主导大局的权力,我就当仁不让了!

他缓缓站起身。

虽然年纪最小,但此刻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冷静和不容置疑的气势,竟让周围的争吵声渐渐小了下去。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他身上。

王恪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诸位叔伯,既然大家都同意走,那接下来,就按我说的办。”

我在大清建了座城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我在大清建了座城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XVW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在大清建了座城 http://www.220book.com/book/XVW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