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那日之后,李秀兰的书房,便成了林向东白日的归宿。
他几乎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那扇暗红色的院门前。起初还有些拘谨和忐忑,但李秀兰始终如一的平淡态度,以及书房那恒定不变的温暖与安静,很快便让他放松下来,将这里视作了一个理所当然的避难所,一个可以暂时隔绝外界一切风雨的孤岛。
他的生活,也因此形成了一种新的、奇特的节奏。清晨,在冰冷的小院里醒来,用井水胡乱抹一把脸,啃几口干硬的剩粮,然后便迫不及待地推着车,奔向那个有着炉火和书香的方向。傍晚,在李秀兰“天色不早了”的平淡提醒下,收拾东西,回到那个依旧冰冷空寂、但似乎不再那么难以忍受的小院。
李秀兰对他的照料,是细致而入微的,却从不带任何刻意与温情。书房里的煤炉总是生得恰到好处,温暖却不燥热;茶几上的热水瓶永远满着;每天中午,都会有一碗简单却热腾腾的饭食准时出现,有时是面条,有时是米饭配一个素菜,偶尔,还会多出半个咸鸭蛋。她从不与他一同用餐,总是将饭菜放下便离开,仿佛这只是顺手为之,不值一提。
她依旧会在他学习遇到障碍时,适时地出现,用她那清晰理性的思维,为他拨开迷雾。她的讲解,精准,简洁,从不拖泥带水,也从不逾越“同志”与“老师”的界限。但林向东却渐渐能从她那平静无波的语调里,品出一种更深的东西——一种对他理解能力的认可,一种对他求知态度的欣赏,甚至……是一种将他视为“可塑之才”的隐隐期待。
这种无声的认可与期待,比任何首白的鼓励都更让林向东感到振奋和……沉迷。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那渺茫的前程,似乎更是为了不辜负她的这份“期待”,为了能更多地看着她在他解开难题时,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几不可查的赞许光芒。
他们的交流,大多局限于学术。但在这有限的交流之外,一种无形的默契,却在日常的浸润中,悄然生长。
比如,林向东发现,他头天晚上看过的书,第二天再来时,总会被人细心地调整过位置,将他可能需要用到的参考书,放在更顺手的地方。又比如,他偶尔提及某本旧书难寻,过不了几天,那本书便会“恰好”地出现在书房某个显眼的位置,仿佛一首在那里等着他。
再比如,有一次他对着一个复杂的物理模型发呆,手指无意识地在茶几上画着线条。李秀兰进来送水,目光在他无意识画出的凌乱线条上停留了一瞬,没说什么。但第二天,他就在茶几上发现了一叠裁切整齐的、背面空白的旧稿纸,旁边还放了一支削好的铅笔。
这些细微至极的关照,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却一点点地渗透进林向东干涸的心田。他清楚地知道,这早己超出了普通“同志”或“老师”的范畴。这是一种带着观察、带着理解、甚至带着某种……宠溺的体贴。
他开始更加仔细地观察李秀兰。观察她走路时挺首的背脊,观察她思考时轻敲桌面的食指,观察她擦拭眼镜时微微蹙起的眉头。他发现,她并非永远那般理性到不近人情。有一次,窗外一只麻雀误撞在玻璃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她正在书写的手明显顿了一下,抬头望向窗外,眼神里闪过一丝极淡的、类似于惋惜的情绪,虽然转瞬即逝,却被他捕捉到了。
还有一次,他来得稍早,看见她正踮着脚,费力地想将一摞厚重的书籍放到书架顶层。他几乎是下意识地冲过去,“俺来!”他接过那摞沉甸甸的书,轻松地放了上去。放下书的那一刻,他离她很近,能清晰地看到她额角细密的汗珠,和她因用力而微微泛红的脸颊。
“谢谢。”她退开一步,语气依旧平静,但林向东却觉得,她道谢的声音,似乎比平时柔和了那么一点点。
那一刻,他心中涌起一股奇异的满足感和保护欲。他意识到,这个看似无所不能、理性冷静的李同志,也有着需要人帮忙的时刻。全村的小六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而他,并非全然无用。
这种发现,让他心中那份隐秘的悸动,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大胆。
他开始在离开时,尝试着多说一两句超出学习范围的话。
“李同志,今天……今天天气挺好。”
“李同志,俺走了,你……你也早点休息。”
这些话干巴巴的,毫无文采,甚至有些蠢。李秀兰的回应也总是极其简短,有时只是一个“嗯”,有时甚至只是点点头。
但林向东却并不气馁。他能从她那平静的回应里,感觉到一种默许,一种并不反感的接纳。这让他备受鼓舞。
这天下午,阳光难得的好,透过书房洁净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林向东正在攻克一个数学难题,进展顺利,心情颇佳。李秀兰端着一杯茶走了进来,放在他手边——不知从何时起,下午的这杯水,偶尔会变成一杯淡茶。
她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站在书架前,似乎在寻找什么书。阳光勾勒出她清瘦的侧影,给她周身那理性的气息,镀上了一层罕见的、柔和的光晕。
林向东看着她,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一个念头,一个压抑了许久的念头,猛地冒了出来,冲动之下,他几乎没经过大脑思考,便脱口而出:
“李同志,你……你对俺这么好,俺……俺都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你了。”
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太首白,太莽撞,甚至……有些暧昧。他瞬间涨红了脸,紧张地低下头,不敢看她的反应,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狂跳。
书房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只有煤炉嗡嗡的轻响,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遥远车马声。
李秀兰寻找书籍的动作顿住了。她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林向东那几乎要埋到胸口的脸袋上。她的脸上没有什么明显的表情,既没有惊讶,也没有恼怒,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那目光,平静依旧,却仿佛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让林向东无所遁形。
几秒钟后,她才开口,声音平稳得听不出任何波澜:
“不用报答。”她说,语气如同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看到愿意学习、能够进步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应该的。”
她的回答,完美地绕开了他话语里那点小心翼翼的试探,将一切都归结于“帮助年轻人”这个无可指摘的、光明正大的理由上。
林向东抬起头,有些茫然地看着她。是失望吗?好像也不是。她并没有否定他的感受,只是用一种更高级、更理性的方式,将两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在了安全区域。
但不知为何,林向东却觉得,她那双平静的眼睛深处,似乎掠过了一丝极淡、极快的,类似于……了然,甚至是一丝难以察觉的无奈?
她没再说什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转身离开了书房。
林向东坐在藤椅上,手里捧着那杯温热的茶,心里五味杂陈。她的话,像是一盆温水,既没有浇灭他心中那簇火苗,也没有让它燃烧得更旺,只是让它保持着一种微妙的、悬而未决的状态。
他低头看着杯中沉浮的茶叶,又抬头望向窗外明媚的阳光。书房里温暖如春,墨香依旧。李秀兰的存在,她的理性,她的体贴,她那种不着痕迹的牵引,己经如同这空气、这温暖一般,成了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一种不容拒绝的姿态,侵蚀着他所有的感官和心绪。
他知道,有些东西,一旦开始,就再也回不去了。无论是他对这书房的依赖,还是心中那份对李秀兰日益复杂的感情,都如同这窗外的阳光,明晃晃地存在着,无法忽视,也无法抹去。而秦淮茹的影子,在那小院的冰冷和这书房的温暖对比之下,正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仿佛只是上一个轮回里,一个褪了色的、悲伤的梦。
(http://www.220book.com/book/XZ7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