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带来的声名,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原西县高中激荡起层层涟漪。
孙少平能清晰地感受到周围目光的变化。
以往那些或漠然、或带着隐隐优越感的目光,如今掺杂了好奇、审视,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敬意。
课堂上,老师点名让他发言的次数多了起来,语气也温和了许多。
课间,偶尔会有不熟悉的同学主动和他搭话,话题总是绕不开《黄土》和写作。
郝红梅的态度变得愈发微妙。
她不再像过去那样刻意避开他的视线,有时甚至会在他看过去时,递来一个仓促而复杂的微笑,随即飞快地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
那笑容里,有窘迫,有懊悔,或许还有一丝重新燃起的、微弱的希冀。但孙少平的心湖己难再为此泛起波澜,他清楚地知道,他们早己走在不同的路上。
顾养民依旧保持着他的骄傲,但身边那个以他为中心的小圈子,似乎松动了一些。
有人开始公开讨论《黄土》的艺术价值,争论“真实”与“调子”孰轻孰重,这在那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唯有金波和田晓霞,待他如初。
金波是为他高兴,真心实意地,仿佛那荣誉也有他的一份。
而田晓霞,她的喜悦则更加纯粹,带着一种发现同道、与有荣焉的兴奋。
她开始带来更多、更深入的书籍,从鲁迅的杂文到托尔斯泰的巨著,与他探讨文学的功能,作家的责任。
“少平,你看,”她指着《参考消息》上一条关于南方特区建设的简短报道,眼睛发亮,“外面真的在变!你的笔,不应该只停留在描写苦难上,更应该去呼唤改变!”
孙少平默默点头。
田晓霞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另一扇门。
他知道,《黄土》是基石,但他不能,也不想永远被困在“苦难作家”的标签里。
就在他思考未来出路时,脑海中的系统光屏适时浮现。
【阶段性任务发布】:参军。
【任务描述】:广阔的天地在召唤,军队是锤炼意志、拓展视野的熔炉。请于毕业季选择参军入伍。
【任务奖励】:阅读点200,强健体魄(基础),快速学习(初级),军旅题材创作灵感包x1。
【备注】:系统检测到此选择更符合时代背景与宿主长远发展。
参军的念头,其实早己在他心中盘旋。
原主的记忆里,对军人有着天然的崇敬;而他来自后世的灵魂更清楚,这个年代,军队对于农家子弟而言,是一条重要的上升通道,不仅能见世面,更能极大地锻炼人。
系统的任务和丰厚的奖励,无疑让这个选择的天平彻底倾斜。
毕业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离别的愁绪开始在校园里弥漫。
分配方案下来了,大多数农村户口的同学,归宿依旧是那片黄土地。
离校前最后一个周末,孙少平回了双水村。
他没有首接回家,而是先去了东拉河的岸畔。
哥哥少安正在那里帮着队里修理被夏天山洪冲垮的一段河堤。
烈日当空,少安赤着上身,古铜色的皮肤上汗水淋漓,在阳光下闪着光。
他和其他几个后生一起,喊着号子,将巨大的石块垒砌起来。
那坚实的肌肉,那专注而疲惫的神情,是这片土地上最原始、最坚韧的力量象征。
“少平?你咋回来了?”少安看到他,有些意外,用搭在脖子上的破毛巾擦了把汗,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读书变强:从孙少平到人民作家》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走了过来。
“哥,我……毕业了。”孙少平看着哥哥身上被石块边缘划出的浅浅血痕,喉咙有些发紧。
少安沉默了一下,掏出烟袋,蹲在河堤上卷了一支烟,点燃。
“嗯,回来了好。家里……总有你一口饭吃。”他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认命般的沉重。
在他想来,弟弟读完高中,终究还是要回到这双水村,和他一样,在黄土里刨食。
“哥,”孙少平也蹲了下来,看着浑浊的东拉河水,“我不打算回来。”
少安卷烟的手一顿,抬起头,疑惑地看着他。
“我想去当兵。”
“当兵?”少安愣住了,随即眉头皱起,“当兵……苦得很!而且,名额紧俏,咱家这情况……”
“名额,我想办法。”孙少平语气坚定,“苦我不怕。哥,我想出去看看。”
兄弟俩陷入了沉默。
只有东拉河水哗哗流淌的声音,和远处劳作的号子声。
许久,少安重重地吸了一口烟,烟雾从他鼻孔里缓缓喷出。
“想去……就去吧。”他声音低沉,“家里有我。”
没有过多的言语,但孙少平从哥哥那三个字里,听到了所有的理解、支持和那份一如既往的担当。
他知道,自己选择离开,意味着哥哥要承担更多。
离家的那天,天气阴沉。
院子里,父亲孙玉厚只是默默地帮他紧了紧那个打着补丁的破旧行李卷,里面除了几件衣服,就是几本最珍爱的书和厚厚一摞稿纸。
父亲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划过行李卷时,带着轻微的沙沙声。
“到了队伍上……好好干。”父亲只说了这么一句,便转过身,拿起靠在墙角的锄头,佝偻着背,像往常一样走向了山梁上的土地。
他的告别,沉默如山。
姐姐兰花不住地抹着眼泪,往他口袋里塞了两个还温热的煮鸡蛋。
妹妹兰香扯着他的衣角,眼圈红红的不肯松开。
孙少平一一安抚了他们,最后将目光投向村口的方向。
田晓霞站在那里,寒风吹起了她额前的短发,脸蛋冻得微红。
她跑过来,将一本用牛皮纸仔细包好的书塞到他手里。
“《战争与和平》,”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带着不舍,更充满了鼓励,“少平,等着看你写的军旅故事!我相信,你在哪里,都能写出好文章!”
书沉甸甸的,带着她的体温和期望。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千言万语堵在胸口,只化作一句:“等我信。”
来接新兵的卡车摇摇晃晃地开来了,引擎发出巨大的轰鸣。
孙少平最后看了一眼熟悉的院落,看了一眼流泪的姐姐和妹妹,看了一眼村口那个越来越小的、挥动着的手臂的身影,然后毅然转过身,在金波的帮助下,爬上了满是灰尘的车厢。
卡车发动,颠簸着驶离了双水村。
车后是亲人模糊的身影和那片生他养他、给予他苦难也赋予他力量的、苍凉的黄土地。
车前是坑洼不平的土路,延伸向弥漫着晨雾的、未知的远方。
寒风凛冽,刮在脸上如同刀割。
孙少平紧紧抱着怀里的行李,里面那本《战争与和平》的棱角硌着他的胸口。
他没有回头。
车轮滚滚,黄土飞扬。
一段青春落幕,另一段更为壮阔的人生,正随着这颠簸的卡车,轰鸣着拉开序幕。
(http://www.220book.com/book/XZR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