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十七章 礼堂里的互联网预言

小说: 我在九零当学霸   作者:生活写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在九零当学霸 http://www.220book.com/book/21D9/ 章节无错乱精修!
 我在九零当学霸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我在九零当学霸最新章节随便看!

一、油印海报上的未来信号

1993年12月15日,华中理工大学三号楼前的公告栏前围满了人。王小龙踮脚望去,油印海报上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标题下,贴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戴眼镜的中年男人站在斯坦福大学的草坪上,身后是台DEC VAX计算机,旁边用钢笔写着:特邀嘉宾:陈墨博士(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曾参与ARPA项目)。

“互联网?是那种能发电子邮件的电脑网络吗?”陈宇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我在《参考消息》上看过,美国国防部搞的那个......叫什么‘信息高速公路’?”赵阳挠头:“跟咱们用的BBS有啥区别?”王小龙没说话,盯着海报上“ARPA”字样,想起前世在硅谷博物馆见过的早期路由器,金属外壳上还刻着1970年代的编号。

讲座定在当晚七点,大礼堂的铁皮屋顶漏风,前排的女生穿着羽绒服听讲。王小龙占了第三排正中的位置,书包里装着《计算机网络原理》和从图书馆偷撕的《Byte》杂志译文——那篇《:通往信息时代的门户》被他反复研读,纸页边缘全是批注。

二、投影仪光束里的新世界

陈墨博士的演讲从ARPA的诞生开始。他身后的投影仪射出颤抖的光束,幻灯片上的“节点”“路由”“分组交换”等概念像外星文字,在幕布上投下晃动的影子。“1969年,第一台主机接入ARPA,仅仅实现了‘LO’两个字母的传输——是的,你没听错,系统崩溃了。”台下响起低低的笑声。

王小龙举起手:“陈博士,现在互联网的商用化进展如何?听说美国有个叫Mosaic的浏览器?”陈墨眼中闪过惊讶:“这位同学很敏锐。Mosaic浏览器今年刚推出,让互联网从极客玩具变成大众工具。至于商用,ISP服务正在兴起,AOL己经开始提供拨号上网......”他忽然停住,“不过这些在国内还很遥远,我们连TCP/IP协议的标准化都没完成。”

“但趋势不可阻挡。”王小龙脱口而出,“就像当年个人计算机走出实验室,互联网会成为新的基础设施。陈博士,您觉得国内多久能建成类似的骨干网?”陈墨盯着这个眼神发亮的男生,忽然想起自己在硅谷的实验室,那些每天熬夜写代码的年轻人,眼里也有这样的光。

“五年,或者十年。”他斟酌着说,“但前提是有人愿意做铺路石。”他翻开笔记本,写下一串数字:“这是北京中关村的一个BBS站地址,波特率2400,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试试拨号登录——记得买足额的电话卡。”

三、问答环节的思维共振

自由提问时,王小龙再次举手:“如果要在国内推广互联网应用,您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陈墨点燃一支烟,烟雾在投影仪光束里形成螺旋:“三大障碍:基础设施、人才储备、认知偏见。”他弹了弹烟灰,“你们知道吗?我上周去某部委汇报项目,有人问‘互联网会不会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台下一片哗然。王小龙想起父亲对股票认购证的疑虑,想起弄堂里邻居对计算机的误解,忽然大声说:“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看如何使用。就像当年的电报,有人用来传军情,有人用来报平安,但没人能阻止电报的普及。”陈墨击掌叫好:“说得好!这位同学叫什么名字?”

“王小龙,计算机系93级。”他站起来,背后的投影仪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斑,“我认为,国内互联网的突破口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如果能建立高校间的学术网络,不仅能加速技术传播,还能培养第一批用户......”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复述前世知道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ET)”规划,而这个项目,将在三年后正式启动。

陈墨掏出名片,在背面写下一串电话号码:“明天下午三点,来中科院武汉分院找我。我们正在筹备一个互联网技术研讨会,你这种脑子该来听听。”王小龙接过名片,看见“陈墨”二字下方印着“中科院计算所互联网实验室”,落款日期是1993年10月——正是他买股票认购证的那个月。

西、礼堂外的代码密语

散场后,周雨薇追上王小龙:“你今天的问题很犀利,陈博士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她穿着黑色风衣,手里攥着讲座笔记,“我记下了那个BBS地址,今晚要不要试试拨号?”王小龙摇头:“宿舍电话是分机,拨不了长途。明天去陈博士那儿,说不定能用上真正的专线。”

林小柔从人群中挤过来,手里捧着保温杯:“给你带了姜茶,礼堂里太凉。”她看了眼周雨薇,又转向王小龙,“刚才听你们说什么‘拨号’‘专线’,像在说暗号。”王小龙笑笑:“等以后你用上电子邮件,就知道这不是暗号,是未来的日常。”

当晚,王小龙在宿舍写下长达十页的问题清单。他想起陈墨说的“铺路石”,忽然觉得自己肩负着某种使命——不是拯救世界,而是在正确的时间埋下正确的种子。窗外,武汉的冬夜寂静如DOS系统的黑屏,他摸出藏在枕头下的调制解调器——那是他用暑期工资买的Hayes 2400bps,一首舍不得用。

“很快就能派上用场了。”他对着调制解调器轻声说,仿佛在和一位沉睡的老友对话。隔壁床的赵阳翻了个身:“龙哥,你对着机器说话的样子,像极了《终结者》里的约翰·康纳。”王小龙笑了:“也许我们就是这个时代的终结者——终结信息孤岛的人。”

五、中科院实验室的时光切片

次日下午,王小龙骑车穿过东湖路。中科院武汉分院的红砖墙内,几棵松树在寒风中簌簌作响。陈墨的办公室充满了咖啡和电子元件的味道,墙上贴着NASA的航天飞机海报,旁边是用中文写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坐。”陈墨递来杯速溶咖啡,“听说你在开发校园BBS?做到什么程度了?”王小龙打开笔记本,展示手绘的系统架构图:“实现了文本聊天和文件传输,但受限于电话线速度,并发用户不能超过5个。”陈墨点头:“用的什么协议?”“XMODEM,每次传输都要手动确认。”王小龙苦笑,“要是有TCP/IP协议栈就好了。”

陈墨从抽屉里拿出块电路板:“这是我们实验室自制的网络接口卡,支持IPX/SPX协议,你拿去试试。”他又递过一本油印手册,“这是《TCP/IP协议详解》的内部译本,别外传。”王小龙翻开扉页,看见译者栏写着“陈墨 1993.11”,每个字都带着油墨未干的触感。

临走时,陈墨拍着他的肩膀:“明年夏天,北京有个国际互联网研讨会,我推荐你去。但前提是——”他指了指王小龙的笔记本,“做出点像样的东西来。”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里斜切进来,在地上织出明暗相间的条纹,像极了计算机里的二进制代码。

六、黄昏时的TCP/IP预言

骑车回校的路上,王小龙经过一家邮电局,橱窗里贴着“国际长途电话,每分钟12元”的告示。他摸了摸口袋里的调制解调器,想起陈墨说的“专线月租费2000元”,忽然意识到,在这个连BP机都算奢侈品的年代,互联网的普及需要跨越多少现实障碍。

但障碍总会被代码击穿。他想起讲座上陈墨展示的URL结构,想起Mosaic浏览器的图标,那些在1993年看来晦涩的概念,终将在未来十年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当他拐进学校大门时,夕阳正把“华中理工大学”的校牌染成金色,看门的大爷正在给自行车登记,笔记本上的字迹跟供销科的发货单一样工整。

“大爷,以后您登记自行车,说不定能用电脑扫二维码。”王小龙笑着说。大爷抬头,镜片后的眼睛眯成缝:“小伙子,我连BP机都玩不转,还能玩电脑?”王小龙把自行车推进车棚,车轮碾过一片梧桐叶,发出清脆的响。他知道,有些预言不必急于验证,就像TCP/IP协议的三次握手,需要耐心等待每个数据包的正确抵达。

这是1993年的冬天,互联网在中国还是个模糊的概念,像隔着毛玻璃看风景。但在这个下午,一个大学生在中科院的实验室里摸到了真实的网络接口卡,在笔记本上写下了第一行TCP/IP代码。而这些代码,终将在某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长成连接整个国家的信息高速公路,让那些曾经被视为“暗号”的术语,成为新时代的通用语言。



    (http://www.220book.com/book/21D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在九零当学霸 http://www.220book.com/book/21D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