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十八章家庭数据重构

小说: 我在九零当学霸   作者:生活写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在九零当学霸 http://www.220book.com/book/21D9/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一、报纸油墨里的财富密码

1994《上海证券报》的头版头条像颗春雷,炸开了弄堂的宁静。王小龙的母亲戴着老花镜,手指逐行划过“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表格,突然抓住父亲的胳膊:“老王!咱们中的‘申能股份’涨到28块了!”父亲正在擦自行车,扳手“当啷”掉在地上,机油在水泥地上洇出深色的圆斑。

认购证的收益远超预期:两签共200股原始股,成本600元,上市首日市值5600元,净赚5000元——相当于父亲在农机站两年的工资。母亲把报纸叠得整整齐齐,夹在《毛选》里,铁盒里的认购证突然变得烫手,仿佛揣着个小火炉。父亲摸出牡丹牌香烟,手抖得几乎点不着火:“小龙这孩子,咋就跟能掐会算似的?”

二、国营厂的黄昏与黎明

财富的涌入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父亲所在的农机站最近总开会,墙上的“抓革命促生产”标语被换成“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某天深夜,父亲辗转难眠,突然说:“厂里要搞承包制了,我想试试去卖农机配件。”母亲猛地坐起:“你在厂里干了二十年,说走就走?”父亲望着天花板:“小龙都能看懂股票,我为啥不能试试新活法?”

王小龙支持父亲的决定:“现在农机市场私有化,您懂技术,开个维修部比在厂里挣得多。”他掏出笔记本,画了张“农机维修部运营流程图”,从进货渠道到客户管理都标得清清楚楚。母亲看着图纸上的“客户数据库”“配件进销存”等术语,忽然想起儿子寄回家的软盘,上面写着“家庭财务管理系统V1.0”。

三月底,父亲正式下岗。他用股票收益租了间临街铺面,挂起“王氏农机服务部”的招牌。开业那天,王小龙从武汉寄来台二手IBM PC/XT,键盘上贴着“Ctrl+S=保存客户数据”的便签。父亲摸着冰冷的键盘,想起儿子说的“用电脑管账不会错”,咬咬牙按下了电源键。

三、弄堂主妇的数字化转型

母亲的变化更悄然。她开始研究《上海证券报》的“家庭理财”版面,把菜篮子账本换成王小龙写的Excel表格——当然,在她嘴里还是“电子账本”。某天,王小龙接到母亲的长途电话:“小龙啊,你教妈的‘函数’咋用?我想算算卖菜的毛利率......”他握着听筒笑了,仿佛看见母亲戴着老花镜,在显示器前戳着键盘的样子。

股票收益的另一部分被母亲用来进货。她在弄堂口摆了个水果摊,用儿子寄来的电子秤称重,旁边立着块小黑板,写着“欢迎使用BP机订货:126-XXXXXXX”——那是王小龙给她买的二手寻呼机。隔壁的王大妈看着电子秤啧啧称奇:“他婶子,这玩意儿会不会自己偷吃秤?”母亲扬起手里的出货单:“不会,小龙写的程序,每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

最让母亲骄傲的是,她学会了用软盘给儿子传数据。每周日晚上,她都会把菜摊的收支数据存进软盘,交给邮局的老张——他儿子在武汉上大学,顺路捎带。王小龙收到软盘时,总能看见母亲用铅笔写的批注:“本周香蕉卖得好,下次多进”“电子秤电池要换了”,字里行间带着弄堂特有的烟火气。

西、知识分子家庭的再定义

家庭经济的改善,让王小龙有了更多底气。他用部分收益给父母买了台21寸彩电,当《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在弄堂里响起时,邻居们挤在王家看电视,父亲趁机推销农机服务部的名片。母亲则把厨房翻新,贴上白瓷砖,还买了台微波炉——虽然她至今没搞懂“光波炉”和“微波炉”的区别。

生活写纸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但真正的变化在观念里。某天,父亲在电话里说:“小龙,你上次说的‘互联网’,到底能不能卖农机配件?”王小龙差点把咖啡喷在键盘上:“爸,现在国内上网的人比熊猫还少,但未来可以搞电商......”他突然停住,换成父亲能听懂的话,“就是在电脑上开个铺子,全国的人都能看见。”父亲沉默片刻:“那你赶紧搞,爸给你当第一个客户。”

母亲则开始学习使用王小龙写的“家庭管理系统”。她把全家的生日、水电费、人情往来都输进电脑,甚至给每个亲戚建了档案——包括 Cousin Li在美国生的二胎性别。王小龙远程指导她用打印机打出报表时,听见她对父亲说:“以后咱们家的账,比银行还清楚。”

五、弄堂口的经济学课

五一假期,王小龙回家探亲。父亲的农机服务部生意兴隆,门口停着几辆拖拉机,机主们围着电脑看配件库存。母亲的水果摊前,年轻姑娘们指着电子秤议论:“这阿姨好时髦,还用电脑记账!”王小龙坐在弄堂口,看着父亲给机主演示软件操作,听着母亲用BP机接单,忽然觉得这里就是最小的市场经济实验室。

“小龙,给大伙讲讲股票呗!”阿强哥不知从哪冒出来,依然戴着金表,只是袖口没了当年的油渍,“我现在跑运输,想攒钱炒股,你给指指道?”王小龙看着他晒黑的脸,想起去年他搬离弄堂时的狼狈,忽然说:“炒股不如买国债,稳赚不赔。”阿强挠头:“国债是啥?”父亲插话说:“跟定期存款似的,国家借钱给利息,小龙说这叫‘无风险利率’。”

那天傍晚,王小龙陪母亲收摊。夕阳把电子秤的影子拉得老长,母亲数着一天的收入,忽然说:“小龙,你说的对,钱不是省出来的,是赚出来的。”她摸着电子秤的按键,“就像这机器,以前我靠胳膊肘算斤两,现在靠你写的程序,效率翻了十倍。”

王小龙看着母亲鬓角的白发,忽然想起小时候,她在台灯下给他补衣服,针尖在作业本上投下细小的影子。现在,那些影子变成了显示器的荧光,变成了软盘的磁粉,变成了电话线里的电流,却依然是这个家庭最温暖的光源。

六、时代切片里的家庭数据库

暑假结束时,王小龙带走了母亲攒的两万元——那是股票收益和菜摊利润的总和。父亲在火车站送他,穿着新买的夹克,胸前别着农机服务部的工作牌:“别舍不得花,该雇人就雇人,别总自己熬夜写代码。”母亲塞给他一袋茶叶蛋,用报纸包着,里面夹着张纸条:“给小柔的,她爱吃溏心的。”

火车开动时,王小龙看着窗外后退的弄堂,看见父亲在给拖拉机司机演示软件,母亲在给顾客称橘子,电子秤的显示屏在阳光下闪烁。他摸了摸口袋里的软盘,里面存着母亲的最新账本,还有父亲的客户数据。这些看似琐碎的数字,正在编织成一张细密的网,将这个普通家庭与时代的脉搏紧紧相连。

这是1994年的夏天,股票认购证的收益像颗石子,在弄堂的水面激起涟漪,最终汇入市场经济的大江大河。王小龙知道,父母的故事不是个例——在全国千万个家庭里,类似的变革正在发生。而他有幸成为见证者,甚至参与者,用代码和眼光,帮助家人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当火车驶入武汉站时,夕阳正把长江染成金色。王小龙想起父亲铺子墙上的标语:“技术改变命运”——这是他帮忙写的,用的是WordPerfect的艺术字体。此刻,他终于明白,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某张股票认购证,而是敢于拥抱变化的勇气,是相信技术力量的信念,是每个家庭在时代转型中做出的微小却坚定的选择。



    (http://www.220book.com/book/21D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在九零当学霸 http://www.220book.com/book/21D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