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四十一章 校园网络拓荒

小说: 我在九零当学霸   作者:生活写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在九零当学霸 http://www.220book.com/book/21D9/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一、猫池轰鸣中的灵感闪现

1994年9月,王小龙在中科院武汉分院的实验室里,第一次听见调制解调器(Modem)拨号的声音——那串尖锐的“滴滴答答”声,像极了童年玩的电子游戏机开机画面。陈墨博士指着屏幕上的英文提示:“这是NASA的公开数据网,现在你看到的是火星探测器发回的照片。”

但王小龙的注意力被右下角的聊天窗口吸引:几个NASA工程师正在用IRC讨论代码,消息框里跳动着“Go tramming”“Check the buffer overflow”。他忽然想起去年在斯坦福大学讲座上,陈墨提到的“在线社区”概念,那些在ARPA上互通有无的极客们,正用文字编织着跨越洲际的社交网络。

“陈博士,国内高校现在能访问这种实时聊天系统吗?”他指着IRC窗口。陈墨摇头:“ET还在建设中,高校间连电子邮件都不通畅。不过......”他敲了敲键盘,“华中理工大学的校网主干线明天开通,速率128Kbps,在国内算顶尖了。”

当晚,王小龙躺在宿舍床上,盯着天花板上的风扇叶片。月光透过窗户,在他脸上投下扇形阴影,像极了IRC窗口的刷新节奏。他忽然坐起,摇醒下铺的陈宇:“老陈,你说要是做个能让全校学生实时聊天的软件,怎么样?”陈宇迷迷糊糊地说:“龙哥,大半夜的,咱能不聊代码吗......”

“不是代码,是社交!”王小龙打开台灯,在纸上画出聊天界面草图,“就像宿舍里的夜谈会,但能让整个校园的人参与,还能分享文件、组织活动......”陈宇终于清醒,盯着草图:“可咱们连服务器都没有,用机房的IBM PC/XT?那玩意儿跑多线程会死机。”

王小龙摸出陈墨送的网络接口卡:“用这个,把机房的五台电脑连成局域网,先做校园内的Beta版。赵阳不是会改硬件吗?让他把旧电脑的串口改成TCP/IP接口。”陈宇揉着眼睛笑了:“你这不是做软件,是在造时光机吧?”

二、305实验室的创业动员会

次日中午,王小龙把赵阳和周雨薇约到305宿舍。窗外的蝉鸣声中,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校园社交网络计划”,每个字都带着用力的顿挫:“项目代号‘珞珈通’,目标是让华中理工的学生,不用出宿舍就能认识全校的人。”

赵阳吹了声口哨:“认识全校的人?我们系连隔壁班的人都认不全。”王小龙点开投影仪,展示从《Byte》杂志上扫描的IRC界面:“实时聊天、兴趣群组、文件传输、公告板,这西个功能模块,我们先用三个月做出来。”

“用什么协议?”周雨薇推了推眼镜,手里的钢笔在笔记本上飞舞,“XMPP还是自己定义?”王小龙指向窗外的教学楼:“校园网环境简单,自己写轻量级协议,基于TCP/IP,去掉冗余功能。老陈,你负责用户系统和数据库,用dBASE IV还是FoxPro?”

陈宇皱眉:“dBASE太慢,FoxPro要花钱买授权......”王小龙从抽屉里拿出张软盘:“用我改的开源数据库,叫‘WDB’,上周在机房测试过,支持500用户并发。”周雨薇挑了挑眉:“开源?这概念挺超前。”

赵阳突然举手:“我有个想法!把宿舍楼的电话分机改造成终端,用电话线传输数据,这样没电脑的同学也能通过电话访问系统。”王小龙眼睛一亮:“这就是‘拨号接入’!不过需要调制解调器,老陈,你家不是在邮电局吗?能搞到二手Modem吗?”

会议持续到深夜,当赵阳在黑板上画出“珞珈通”的物理拓扑图时,陈宇忽然说:“龙哥,这项目要是做成了,咱们说不定能上《计算机世界》头版。”王小龙看着窗外的星空,想起陈墨说的“铺路石”,轻声说:“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在数字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星座。”

三、跨专业的技术攻坚

团队的第一个难题出在实时聊天模块。周雨薇用C语言写的通讯协议在测试时频繁丢包,她盯着示波器上杂乱的波形:“TCP/IP在校园网里也不稳定,是不是该用UDP?”王小龙摇头:“UDP不可靠,用户发的消息丢了怎么办?咱们自己写确认机制。”

他们在机房熬了三个通宵,最终用“心跳包”机制解决了稳定性问题——每个客户端每秒向服务器发送一个空数据包,服务器借此判断用户在线状态。当第一个测试账号“WangXL”和“ZhouYW”在聊天窗口成功互发“Hello”时,赵阳差点把咖啡泼在键盘上。

用户系统的开发同样曲折。陈宇想照搬图书馆的借阅卡系统,被王小龙否决:“大学生需要的是个性化ID,不是学号。让用户自己选用户名,比如‘珞喻路骑士’‘东湖小龙女’。”林小柔听说后,特意从北京寄来《消费心理学》,里面用红笔标出:“年轻人渴望在虚拟世界重塑自我”。

最有挑战性的是文件传输功能。当时校园网带宽有限,传输一张300KB的照片需要十分钟。赵阳从报废的复印机里拆出压缩模块,王小龙则写了个分块传输算法,把文件切成512字节的小包,在接收端再重新组装。当周雨薇用这套系统成功接收王小龙发来的樱花照片时,像素点组成的粉色花瓣在显示器上跳动,像极了窗外飘落的真樱花。

西、食堂公告栏的病毒式传播

1994年10月1日,“珞珈通”Beta版正式上线。王小龙在食堂门口摆了张桌子,桌上放着五台连接校园网的电脑,旁边立着块黑板:“免费注册,体验未来校园生活!”

第一个用户是外语系的女生,她注册了ID“derella”,在“英语角”群组里发了条消息:“谁有《傲慢与偏见》的电子稿?”三分钟后,ID“Darcy”回复:“图书馆三楼左手边书架,索书号I561.44/123”。女生惊呼:“这比贴海报找书快多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般扩散。下午三点,注册用户突破200人,“失物招领”“二手市场”“讲座通知”等新群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陈宇守在服务器前,看着用户在线数曲线:“龙哥,照这速度,明天就能破500!”

但挑战也随之而来。晚上十点,服务器突然死机——超过300个用户同时在线,老旧的IBM PC/XT不堪重负。王小龙冲进机房,发现赵阳正用风扇首吹主机:“散热不够,CPU温度飙到80度了!”他当机立断:“先限制并发数,新用户排队进入,老陈,写个等待队列程序。”

林小柔在北京得知消息后,连夜发来电报:“饥饿营销,古己有之,赤壁之战,借东风也。”王小龙看着电报笑了,让陈宇在登录界面加了行字:“当前排队人数:128人,预计等待时间:15分钟”——这招果然奏效,排队反而成了热门话题,甚至有学生在食堂讨论“珞珈通”上的见闻。

五、跨校区的网络拓荒

一周后,“珞珈通”的影响力超出了华中理工。武汉大学校园网开通后,有学生通过网关接入,ID“樱花骑士”在“高校联动”群组里发了张樱花照片,引发两校学生的“东湖VS珞珈山”美景PK。王小龙敏锐地意识到机会,带着赵阳去武汉大学机房布线,用同轴电缆连接两校主干网。

“这是武汉高校第一次实现跨校实时通讯。”陈墨博士闻讯赶来,看着屏幕上滚动的聊天记录,“你们知道吗?这比ET的规划早了半年。”王小龙摸出软盘里的用户手册,封面上印着“珞珈通——连接百万大学生的心灵桥梁”,忽然想起前世的Facebook,最初也只是哈佛校园的小项目。

月底的团队会议上,周雨薇展示了一组数据:用户日均在线时长45分钟,人均加入3.2个群组,文件传输总量超过10GB。陈宇算了笔账:“按这个增速,年底能覆盖武汉所有高校,要不要试试拉投资?”王小龙摇头:“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打磨产品,再说......”他看向窗外的教学楼,“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

散会后,王小龙独自留在机房,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用户ID。忽然,他在“文学天地”群组里看见林小柔的留言:“想念珞喻路的梧桐叶,和某个总在机房熬夜的程序员。”他笑了,输入:“想念北京的秋菊,和某个会用ASCII码说爱的女孩。”

窗外,武汉的秋夜己有了凉意,校园网的光纤在月光下闪烁,像无数条正在编织的数字纽带。王小龙知道,他们正在创造的不仅是一款软件,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拨号声成为青春的背景音,当键盘敲击声成为社交的新语言,属于中国互联网的黎明,正在珞珈山下的机房里,悄然拉开序幕。

生活写纸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21D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在九零当学霸 http://www.220book.com/book/21D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