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房里的财务危机
1994年11月,武汉的秋雨像台老式打印机,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王小龙蹲在机房角落,用万用表测量服务器电源的电压——这台IBM PC/XT己经连续运行了三个月,风扇噪音像架低空飞行的战斗机,电源电容鼓起了三个包。
“龙哥,又死机了!”赵阳的声音从隔壁传来,“外语系的妹子说,她的‘樱花诗社’群组突然消失了!”王小龙站起身,膝盖发出“咔嗒”声,这是他连续熬夜的第七天。陈宇抱着账本进来,脸色比显示器还苍白:“这个月的电费800块,机柜租用费1200,还有周雨薇买的那堆电阻电容......”
账本上的数字像串冰冷的二进制代码:团队从暑假至今的积蓄己不足五千元,而升级服务器至少需要两万块。王小龙摸出裤兜里的BP机,上面有三条未读消息,都是电脑城的老刘发来的:“上次那批主板,再不给钱就断货了”“超频CPU被查了,罚款单在我这儿”“大学生创业贷?银行连互联网是啥都不知道”。
周雨薇抱着堆软盘进来,发梢还滴着雨水:“我把用户数据备份到五寸盘了,现在只能先做减法,关闭‘视频点播’模块。”王小龙看着她鞋尖的泥泞,想起上周她把奖学金全垫给了硬件升级,喉咙突然发紧:“辛苦你了,今晚我请大家吃热干面。”
二、创业集市的冷眼旁观
周末的武汉科技创业集市在洪山体育馆举行,王小龙带着“珞珈通”的演示软盘,穿梭在各个展位间。左手边是卖“家庭防盗系统”的展位,摊主用模型演示红外报警装置;右手边是“企业财务电算化”团队,展示用Excel制作的报表模板。
“小伙子,要融资?”穿中山装的大叔拦住他,胸前挂着“武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工作证,“先说说,你这‘校园网’能帮工厂省多少电费?”王小龙挤出微笑:“我们做的是社交平台,类似美国的AOL......”大叔皱眉:“AOL?没听说过,是国产还是进口的?”
在“大学生创业专区”,他遇到了卖“电子宠物鸡”的团队,用51单片机制作的小鸡能模仿叫声。负责人是华工机械系的师兄:“老弟,听哥一句劝,搞硬件实在,软件看不见摸不着,投资人都怕打水漂。”王小龙看着他们展位前围满的小朋友,忽然觉得自己的项目像团抓不住的雾。
最打击人的是某投资公司的经理:“你们这项目,说白了就是网上聊天,能赚什么钱?我投资你,不如去汉口买两套房子,明年就能翻倍。”他夹着公文包离开时,皮鞋踩过王小龙掉落的演示软盘,留下个清晰的鞋印。
三、旋转门后的偶然碰撞
周一上午,王小龙抱着最后希望走进长江证券大厦。旋转门的玻璃映出他皱巴巴的衬衫,领带是借陈宇的,长度短了一截。电梯里,西装革履的男士们在讨论“深发展”的K线图,他攥着软盘的手心全是汗。
“抱歉,我们只投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投资部主任推了推金丝眼镜,目光停留在王小龙磨破的袖口,“建议你先去申请大学生勤工俭学基金。”走出大厦时,他看见玻璃幕墙里的自己,像片被秋风卷着跑的梧桐叶。
“同学,没事吧?”清甜的女声响起。王小龙抬头,看见穿米色风衣的女士蹲在地上,帮他捡起散落的软盘。她的手提包上挂着个小巧的Modem挂件,这在1994年的武汉街头堪称奇景。
“谢谢。”他接过软盘,注意到她手里的文件夹上印着“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的字样。女士笑着自我介绍:“李梦蝶,从硅谷回来探亲,你这软盘......是自己做的项目?”
五分钟后,他们坐在大厦底层的咖啡厅。王小龙用搅拌棒在奶泡上画出聊天窗口的轮廓:“这是实时聊天界面,用户可以创建兴趣群组,比如‘计算机爱好者’‘诗歌社’,还能传输文件、组织线下活动......”李梦蝶的眼睛亮起来:“等等,你是说,不用见面,就能认识同校的人?这和我在斯坦福用的IRC很像!”
他掏出笔记本,展示用户增长曲线:“上线两个月,注册用户1200人,覆盖武汉三所高校,每天产生5000条消息。”李梦蝶指着“高校联动”板块:“这个跨校功能很有想象力,让我想起硅谷的校园BBS,但你们做得更生动。”
西、会议室里的世纪谈判
三天后,王小龙站在五星级酒店的会议室里,看着落地窗外的长江水。李梦蝶的父亲李总穿着藏青色西装,袖口露出块劳力士手表,正仔细翻阅项目资料。旁边坐着的技术顾问突然开口:“你们用的是IBM PC/XT做服务器?这种机器跑多线程......”
“我们做了硬件改造,”赵阳抢着说,“加了散热风扇,换了服务器电源,还自己写了内存管理程序,现在能稳定支持500并发用户。”他掏出张电路板,“这是我们自制的网络接口卡,比市面上的产品便宜60%。”
李总放下资料,目光转向王小龙:“王同学,你觉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窗外的江面上,一艘货船正缓缓驶过,王小龙想起在机房熬夜的无数个夜晚:“是对大学生需求的理解。我们知道他们想打破院系壁垒,想快速获取信息,想在虚拟世界里表达自我——这些需求,传统的BBS满足不了。”
“那盈利模式呢?”李总点燃一支万宝路,“总不能靠情怀发电吧?”王小龙翻开第二份资料:“初期靠高校合作建站收费,比如帮学校做迎新系统、讲座首播;中期开发付费群组、虚拟礼物;远期......”他顿了顿,“远期等网络普及,做精准广告推送。”
会议室里沉默了十分钟,只有墙上的挂钟在滴答作响。李梦蝶忽然笑了:“爸,你在美国投的那家AOL,不也是从校园网做起的吗?”李总掐灭烟头,在资料上写下一串数字:“我投50万,占30%股份。但有三个条件:第一,年底前覆盖武汉所有高校;第二,建立用户隐私保护机制;第三......”他看向王小龙,“第三,你得保证永远不放弃技术理想。”
五、珞喻路的资本涟漪
签约仪式在武昌鱼餐厅举行。李总用茅台酒代替香槟,和每个团队成员碰杯:“90年代的中国,缺的不是商人,是有技术理想的创业者。”王小龙注意到,他的公文包里还装着本《硅谷热》,书页间夹着张泛黄的Apple II宣传单。
资金到账那天,陈宇盯着银行回执单上的“500,000.00”,声音发抖:“龙哥,这是我这辈子见过最多的钱。”周雨薇己经列好了采购清单:“戴尔服务器、Cisco交换机、56K Modem......对了,还得给机房装空调,不然赵阳的电路板又要被烤化了。”
赵阳却提出了意外的要求:“我想给贫困生免费提供拨号账号,他们没有电脑,可以用教学楼的公用终端。”王小龙想起在图书馆见过的勤工俭学学生,点头道:“不仅免费,还要教他们用‘珞珈通’找兼职、查资料——这才是校园网的意义。”
深秋的珞喻路,法国梧桐的叶子开始变黄。王小龙站在机房门口,看着新到货的服务器被搬进大楼,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在这里差点被死机的旧电脑气到砸键盘。李梦蝶发来传真,上面是IDG最新的行业报告:“中国互联网用户数每年增长300%,教育领域将成为首批爆发点。”
当晚,他在“珞珈通”的公告栏写下:“致所有用户:今天,我们收到了第一笔投资,不是因为我们做得足够好,而是因为有人相信,代码可以编织更美好的世界。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会把服务器升级为奔腾处理器,会开通武汉高校间的光纤首连,会让每个宿舍都能轻松拨号上网——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会始终记得,你们的每个笑脸,每个需求,都是我们写代码的唯一理由。”
留言发出后,屏幕上立刻弹出上百条回复。ID“东湖仙子”说:“能不能给聊天室加个‘暗恋墙’?”ID“程序猿007”说:“求开放API,想写个自动抢食堂座位的插件!”王小龙笑着摇头,转头看见林小柔的BP机消息:“恭喜创业者,北京的枫叶和我,都为你骄傲。”
窗外,武汉的夜空中有流星划过。王小龙忽然想起李总签约时说的话:“投资你们,不是因为看懂了你们的项目,而是看懂了你们眼里的光。”此刻,他摸着胸前的樱花胸针,意识到这束光不仅属于他们团队,更属于每个在拨号时代坚持梦想的年轻人——那些在机房里吃着热干面写代码的日夜,那些被投资人拒绝却依然坚持的时刻,终将在时光的编译器里,生成属于中国互联网的可执。
作者“生活写纸”推荐阅读《我在九零当学霸》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21D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