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在初春的阳光下融化成细流,沿着养殖区新砌的排水沟蜿蜒而下。我蹲在刚翻新的鸭舍前,看着本地麻鸭苗摇摇晃晃地啄食拌了益生菌的谷糠,嫩黄色的绒毛上还沾着细碎的草屑。技术员小王举着测温仪从里间走出,液晶屏上跳动的26℃让他紧绷的嘴角终于有了一丝松动:"林总,发酵床温度稳定了,湿度也控制在60%。"
三个月前那个寒夜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病死的绿头鸭堆成小山,消毒水的刺鼻气味盖不住腐臭,老陈蹲在泥地里捻着发酵床的木屑首摇头:"你这锯末太细,透气性差,氨气散不出去,再好的苗子也得熏死。"此刻脚下的发酵床用的是粗细混合的果木锯末,掺了专门从省农科院买来的EM菌粉,翻开来能看到白色的菌丝像蛛网般蔓延,散发着淡淡的草木清香。
"把这批鸭苗分三个区养,每个区的饲料配比都按李教授给的方子来。"我接过小王递来的记录本,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监测数据。自从决定改用本地品种,我们几乎推倒了重来——拆除了原本为南方品种设计的温控系统,重新铺设了地暖管道;把砖砌的饮水槽换成了可调节高度的式饮水器;甚至在鸭舍外挖了个浅水池,让麻鸭能随时戏水梳理羽毛。
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处理剩下的杂交种苗。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绿头鸭和贵妃鸡,虽然熬过了最危险的时期,却始终病恹恹的,产蛋量不足正常水平的一半。李教授拿着解剖报告叹气:"长期营养不良加上病菌潜伏,就算治好了,体质也毁了。"
"全处理掉?"老张攥着铁锹的手在发抖,这些奄奄一息的禽鸟曾是他日夜照料的心血。我盯着养殖区角落那排孤零零的笼子,里面的贵妃鸡正用枯瘦的爪子扒拉着食槽,突然想起第18章里老周拍着胸脯保证的"优质种苗",那些印在宣传册上油光水滑的禽鸟照片,和眼前的景象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留两只做样本,其余的......"我顿了顿,强迫自己说出那个字," euthanize(安乐死)。"老张猛地抬头,眼里布满血丝,最终还是默默转身去拿注射器。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结着薄冰的地面上,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
处理完病禽,我带着样本找到李教授。他实验室的培养皿里,菌落呈现出诡异的墨绿色。"这是变异的大肠杆菌,"他用接种环挑起一点菌苔,"普通抗生素根本没用。"说着递给我一份新的检测报告,上面赫然写着"种苗携带垂首传播病菌"——这正是第18章里华农禽业埋下的隐患,如今像定时炸弹般爆炸了。
"必须建立自己的检疫流程。"李教授推了推眼镜,"从种苗进场到出栏,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在农场入口搭建了消毒通道,购置了显微镜和基本的检测设备。我亲自参加了兽医资格培训,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抽取粪便样本镜检,那些在载玻片下蠕动的细菌,时刻提醒着我曾经的教训。
资金短缺是横在面前的另一座大山。处理病禽和重建养殖区花光了农场的流动资金,连给工人发工资都成了问题。我揣着养殖规划书跑了三家银行,却因为没有足够的抵押物屡屡碰壁。就在我一筹莫展时,陈立强突然打来电话:"小林,听说你遇上难处了?"
"食味轩"的包间里,陈立强把一张支票推到我面前:"这是提前预付的半年货款,按市价上浮10%。"我盯着支票上的数字,喉咙发紧:"陈老板,您这......"
"别误会,"他给自己倒了杯酒,"我是看好你的养殖项目。等你这批麻鸭出栏,我要第一批货。"烛光下,他的眼神难得地认真,"做生意嘛,有来有往。你当初没在价格上让步,现在我也不能看你摔跟头不管。"
这笔钱像及时雨般解了燃眉之急。我们用它购置了自动喂料系统,还在鸭舍安装了实时监控。我每天对着手机APP查看温湿度曲线,那些上下波动的数据,渐渐变成了让人安心的平缓线条。
转机出现在西月初。当第一批本地麻鸭长出油亮的羽毛时,我接到了邻市生态农场的考察邀请。在那里,我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养殖模式——成千上万只麻鸭在稻田间穿梭,啄食害虫的同时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农场主拍着我的肩膀:"小林,试试稻鸭共作吧,既省饲料又能提高稻米品质。"
这个新思路让我豁然开朗。我们立刻在农场划出五亩试验田,引水插秧,把刚满两个月的麻鸭赶了进去。起初担心鸭子会啄食稻苗,没想到它们只吃杂草和虫蛹,细长的脚掌在泥水里踩出均匀的痕迹,反而帮助疏松了土壤。
李教授带着学生来考察时,蹲在稻田边笑得合不拢嘴:"好啊,这才是生态养殖的正道!"他指着鸭群正在啄食的金龟子幼虫,"这些害虫以前要用生物农药,现在全成了鸭子的美餐。"
盛夏来临的时候,试验田里的稻子抽出了金黄的穗子,麻鸭们也到了出栏的日子。我们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品鉴会,邀请了"食味轩"的陈立强和"云栖阁"的陆明远。当厨师把现杀的麻鸭做成三杯鸭端上桌时,陆明远夹起一块鸭肉,眼睛瞬间亮了:"肉质紧实,带着淡淡的米香,比我在南方吃到的还地道!"
陈立强则更关注实际效益:"小林,这批鸭子的料肉比多少?"当我报出1.8:1的数字时,他猛地放下筷子:"比之前的杂交品种低了40%!你小子可以啊,闷声干大事!"
看着餐桌上谈笑风生的客人们,我走到稻田边,夕阳把水面染成金红色,麻鸭们正排着队往鸭舍走,脖子上的铜铃叮当作响。小王抱着账本跑过来,脸上洋溢着兴奋:"林总,稻鸭共作模式算下来,每亩地的收益比单纯种稻子高了三倍!"
风吹过沉甸甸的稻穗,发出沙沙的声响。我想起第18章里那些夭折的种苗,想起在寒风中焚烧病死禽鸟的那个夜晚,突然明白:所有的难题,最终都成了扎根土地的养分。当我们不再迷信所谓的"改良品种",而是选择与这片土地和谐共处时,它回馈给我们的,远比想象中更丰厚。
暮色渐浓,我拿出手机,给金穗禽业事件中认识的维权小组成员们群发了条消息:"本地麻鸭养殖成功,欢迎来农场考察交流。"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我知道,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种苗质量问题,那些在养殖路上摔过的跟头,都己化作脚下坚实的土地,支撑着我们走向更远的未来。而在稻田深处,新的鸭苗正在破壳而出,它们啾啾的叫声,像一首关于重生与希望的歌谣,在夏夜的风中轻轻回荡。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