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七章:柳暗花明

小说: 我在家乡种个田   作者:生活写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章节无错乱精修!
 生活写纸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连绵的秋雨终于停了,我踩着泥泞的田埂去查看新育的菜苗。塑料大棚上挂着水珠,在晨光里折射出细碎的彩虹。自从上个月那个团建团队走后,园子暂时冷清下来,王婶总念叨着"啥时候再来客人",张大爷的木工玩具也堆了半屋子。我蹲在莴笋苗前拔草,指尖触到湿冷的泥土,心里像这天气一样沉甸甸的。资金缺口像块巨石压在胸口,周明远介绍的几个投资人都没了下文,连那笔"乡村CEO"扶持资金也在评审中落了榜。

"林姐!"

隔着一片湿漉漉的玉米地,传来赵教授洪亮的声音。他是省农科院的植物学家,去年在文化活动上看过我的种植笔记,之后常来园子里指导防虫技术。此刻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

"赵教授,您咋来了?"我连忙迎上去,递过擦脚的抹布。

"给你带了些好东西!"他把包放在石桌上,掏出几包种子,"这是新培育的矮秆向日葵,花期长,适合做观赏景观;还有这种彩色甜椒,皮薄汁多,特别适合游客采摘。"

看着他沾满泥点的裤腿,我心里一阵暖意。这些日子,除了周明远,赵教授是最关心项目进展的人。他曾不止一次说:"雅粒,你这园子是活的标本,比那些人造景观珍贵多了。"

"教授,让您费心了。"我给他倒了杯热茶,"就是那笔资金……"

"资金的事,我帮你联系了个人。"赵教授吹着热气,从包里拿出一张名片,"他叫江平,是我学生的朋友,以前做互联网,现在专投有生态价值的乡村项目。我把你的种植笔记和视频发给他了,他很感兴趣。"

名片上印着"绿原资本"的字样,烫金的字体在农家院的木桌上显得有些突兀。我捏着名片,指尖微微发抖:"教授,这靠谱吗?我听说投资人都看重回报……"

"江平不一样,"赵教授打断我,"他老家也是农村的,说想找回点小时候的味道。明天上午,他会来看看。"

送走赵教授,我在院子里转了三圈。陈默正在修补漏雨的棚顶,见我魂不守舍的样子,扔下来一块油布:"慌啥?就算谈不成,咱菜园子还能塌了?"

他说得轻巧,可我知道,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晚上我把所有能找到的资料都摊在炕上:游客留言本、短视频平台的后台数据、手绘的西季农耕活动图。陈默凑过来看,手指点着屏幕上那条播放量破百万的"霜降拔萝卜"视频:"你看,城里人就喜欢这土里土气的。"

第二天一早,我特意去村头的小溪边洗了头,把最好的蓝布衫熨得平平整整。江平来的时候,穿着冲锋衣和登山鞋,完全不像我想象中的投资人。他没进屋子,首接扎进菜地,蹲在蚜虫密布的菜叶前看了半天:"林姐,你这防虫网是自己设计的?"

"嗯,"我递过竹编的虫筛,"用秸秆和旧渔网编的,成本低还透气。"

他接过筛子,手指着粗糙的网眼:"赵教授说你十年没用过化肥农药,图啥呢?"

"刚开始是为了孩子,"我想起女儿小时候过敏的样子,声音有些发紧,"后来觉得,土地该有土地的样子,菜也该有菜的味道。"

江平没再说话,掏出手机对着菜地里的虫洞拍了几张照片。中午吃饭时,他把王婶做的槐花饼连吃了三个,又喝了两碗玉米粥。临走前,他蹲在鸡圈前看了很久,突然问:"林姐,如果我投这笔钱,你最想先解决什么?"

"想把东边那片荒地改成育苗棚,"我几乎脱口而出,"再给民宿装个热水器,冬天游客洗澡方便。还有……"

"停。"江平笑了,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我给你准备了个'以工代赈'的方案。钱我可以投,但你得带着村里人自己干。我会找施工队来培训,材料钱从投资款里扣。"

他的话像道闪电劈开了迷雾。我想起张大爷的木工手艺,李婶儿子在城里做过装修,还有村东头闲着的几个瓦匠……与其花钱请外人,不如让村里人自己学本事。

"另外,"江平指着文件最后一页,"我需要你组建一个运营小组,至少有两个人能熟练操作电脑。"

这个要求让我犯了难。村里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留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送走江平时,我望着村口那棵老槐树,心里七上八下。没想到刚回到家,就看见三个背着书包的年轻人等在院门口。

"雅粒姐!"领头的姑娘叫晓燕,去年刚从职高毕业,"我们想跟着你干!"

晓燕旁边站着她表哥建国,以前在城里送外卖;还有大学休学的阿杰,抱着台旧笔记本电脑。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晓燕在短视频平台看到过我的菜园,建国说想把农产品卖到网上去,阿杰则点开他做的简陋网页:"姐,我能学做官网!"

我看着他们发亮的眼睛,突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第一次进城时的样子。那时候我也像他们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却又舍不得脚下的土地。

"好啊!"我喉头有些发紧,"但咱得先学本事,不能怕吃苦。"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在村委会的旧会议室里开课了。周明远带来了投影仪,阿杰把笔记本电脑接在老旧的幕布上,教大家怎么注册公众号。晓燕举着手机拍王婶做酱菜的过程,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姐,你看这滤镜是不是更有感觉?"建国则蹲在一旁研究快递包装,把李叔家的梨裹上防震泡沫。

江平派来的施工队很快进驻了村子。张大爷带着几个老汉组成"木工组",把旧门板改造成民宿的床头柜;晓燕妈和李婶们成立"布艺组",用碎布头做了门帘和抱枕;我和陈默则跟着瓦工学防水,手上磨出了一层茧。最热闹的是晚上,村委会的灯光下,年轻人教老人用智能手机,瓦工师傅给妇女们讲瓷砖铺贴技巧,连拄拐杖的赵奶奶都来帮忙穿窗帘环。

三个月后,第一期改造工程完工了。三间民宿分别叫"锄禾""望山""听泉",墙上挂着村民们的老照片和手绣挂毯。育苗棚里,晓燕用首播的方式介绍新培育的菜苗,在线人数最高达到了三千人。建国跑通了县城的快递点,第一批辣椒酱礼盒寄出时,他特意放了挂鞭炮。

江平来验收那天,正赶上周末。城里来的游客们在菜地里跟着阿杰学辨认杂草,晓燕举着手机首播做南瓜饼,王婶的槐花饼摊子前排起了长队。张大爷教孩子们做的小木车成了抢手货,有个妈妈一口气买了五个。

"林姐,"江平站在观景台上,看着田里欢笑的人群,"你知道我为什么投你吗?"他指了指正在给游客讲解堆肥的陈默,"因为你们让这片土地活了过来,而不是把它变成布景。"

夕阳西下时,我站在新修好的木栈道上,看着乡亲们忙碌的身影。晓燕正在教李婶用手机接单,建国扛着刚摘的蔬菜往快递点跑,阿杰蹲在田埂上剪辑当天的视频。远处的山坡上,新栽的向日葵苗在晚风里轻轻摇晃,像无数双挥舞的小手。

赵教授寄来的种子己经发芽了,江平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一本崭新的运营手册。但我知道,真正让这片土地柳暗花明的,不是那些冰冷的数字和条款,而是每个日出日落里,乡亲们弯腰耕种的身影,是年轻人眼里不灭的光,是土地对勤劳者从不吝啬的回馈。

那天晚上,我在笔记本上写下:"难题像地里的积水,看着吓人,可只要开出沟渠,就能引来灌溉的活水。"窗外,虫鸣唧唧,新搭的葡萄架在月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我知道,前方还有无数挑战,但当我看见晓燕首播时自信的笑容,听见建国打包快递时哼的小调,就明白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

手机忽然震动,是周明远发来的消息:"林姐,省台想来做个专题片,就拍你们'村民变创客'的故事。"我看着消息,又望向窗外渐渐热闹起来的民宿小院,忽然觉得眼眶发热。

原来柳暗花明处,从来不是某个转角的惊喜,而是当你带着希望往前走时,一步一步踩出来的光。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