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十章:化解纷争

小说: 我在家乡种个田   作者:生活写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我在家乡种个田》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老槐树的影子在晨雾里浮动时,我正蹲在西坡那丛野杜鹃旁,用竹片小心地拨开根系周围的泥土。陶片上的绳纹在露水折射下泛着微光,法律顾问昨天说这是宋代墓砖的典型纹样。身后传来脚步声,王建军扛着铁锹站在田埂上,胶鞋底沾着新鲜的红泥。

"雅粒姐,"他把铁锹往地上一戳,惊起两只灰雀,"老村长让你去村委会。"

会议室的长桌上摊着三张地图:1952年的土地清册复印件、卫星遥感图,还有晓燕用CAD画的项目规划图。阳光从破窗格照进来,在1953年的指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王建军突然用铁锹把儿戳着清册:"我爹的名字在这儿!"泛黄的纸页上,"王木根"三个字旁边画着歪歪扭扭的押。

"这是土地改革时的分户账,"法律顾问推了推眼镜,把《土地管理法》翻到第三章,"根据第二十一条,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个人只有承包经营权。"他用红笔在"集体所有"下面画了波浪线,"王大哥,你家的地契在1950年土改时就失效了。"

王建军的铁锹"哐当"一声砸在地上。我想起三天前在菜窖里,他摸着瓦罐上的刻痕说:"我爹当年修水渠砸断腿,就为换这几分地。"晨光里,他后颈的胎记像片褪色的枫叶,和他爹当年下葬时盖在棺木上的红布一个形状。

"都别吵了!"老村长拄着拐杖走到地图前,拐杖尖点在西坡位置,"五八年修水库,这一片都是乱葬岗,建军他爷的坟早迁了。"他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展开来是半截断碑,"前年暴雨冲出来的,刻着'义冢'两个字。"

会议室里突然静得能听见房梁上的蛛网颤动。晓燕举着手机首播,镜头扫过断碑上模糊的刻痕,弹幕里飘过"敬畏""根脉"的字样。王建军突然蹲下来,手在断碑边缘,那里有个月牙形的缺口,和他爹腿上的伤疤形状出奇地像。

"这样吧,"我把生态墓园的设计图推过去,"这片地留两亩做纪念园,用旧青砖砌花坛,种上你家祖辈栽的杜鹃。"图纸上,圆形的衣冠冢周围绕着刻有农事谚语的石板,晓燕在角落画了只衔着谷穗的麻雀。

王建军的手指停在"义冢遗址"的标注上,突然抓起图纸卷成筒:"我要在墓碑上刻我爹修水渠的故事。"阳光从他指缝漏下来,照得纸页上的杜鹃花纹仿佛在动。

土地确权会开了整整三天。法律顾问用投影仪把1952年的丈量书和卫星地图叠在一起,老村长戴着老花镜念当年的分地口诀,晓燕把墓砖纹样做成了AR特效——手机扫过石板,能看见虚拟的古人在田间劳作。王建军蹲在第一排,烟蒂在脚边堆成了小塔。

第西天清晨,我在西坡看见他。他正用铁锹铲开新翻的红土,露出下面半截青灰色的砖。"雅粒姐,"他声音沙哑,"我爹说过,这瓦罐是你帮着刨出来的。"陶罐里的地契复印件在晨露中微微卷曲,民国三十七年的墨迹晕染开来,像朵褪色的花。

生态墓园动工那天,张大爷带着木工组用老门板做围栏。"建军,"他敲着榫卯结构,"这雕花是你爷爷教我的。"木屑落在王建军肩头,和他打工时沾的水泥灰混在一起。李婶们绣了蓝花布的墓幡,说"老规矩不能忘",晓燕却在幡角缝了个二维码,扫码能听见王公德才修水渠的故事。

冲突化解后的第一个周末,省文旅厅的调研组来了。王建军蹲在墓园边种野菊,对着镜头说:"我爹当年砸断腿,就为让地能灌水。现在好了,游客踩在木栈道上,能看见水从老渠里流过来。"他身后的石板路嵌着历代农具的拓片,最新的那版是晓燕设计的二维码图案。

施工队回来那天,推土机特意绕开了那丛野杜鹃。陈默带着年轻人用竹竿和旧渔网搭防虫架,阳光透过网眼落在新播的菜籽上,像撒了把碎金。我跟着法律顾问去镇土地所盖章,路过当年王二爷守坟的田埂,看见那里新立了块木牌:"此坡曾埋忠骨,今为田园留香。"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秋分那天。晓燕的首播间突然涌入上万观众,镜头里王建军正在教孩子辨认墓砖纹样,他沾满灰浆的手指划过绳纹:"这叫'五谷丰登',我爷爷说的。"打赏的火箭刷屏时,他紧张得把砖片掉在地上,露出下面藏着的半枚铜钱——不知哪个年代的农人埋下的祈愿。

项目重新启动后,民宿的预订量翻了三倍。有个城里来的设计师住了三天,走时在留言本上写:"你们没拆掉,反而把它修成了风景。"我看着窗外新铺的碎石小径,想起土地纠纷最激烈时,陈默在菜窖里说的话:"雅粒,地脉连着人脉,硬刨会伤根。"

现在,生态墓园成了最受欢迎的打卡点。游客们扫码听完王公德才的故事,会自发摘朵野菊放在衣冠冢前。王建军辞了城里的工作,当起了民俗讲解员,袖口总别着把卷尺——他说要记住每寸土地的来历。上次江平来考察,看见他用手机首播修墓砖,突然说:"这才是活的文化遗产。"

冬至那天,我们在墓园旁办了场"土地记忆"展。老村长的丈量账本、王建军家的瓦罐、我家的种植笔记摆在青石板上,晓燕用全息投影让这些老物件"说话"。有个白发老太太摸着展台上的旧犁头掉了泪,说那跟她爹用过的一模一样。王建军突然跑过来,手里举着刚从土里刨出的铜锁——锁芯里还卡着半粒当年的谷种。

法律顾问寄来最终确权文件那天,我正在菜地里收萝卜。晓燕举着手机冲过来,屏幕上是文旅部的红头文件:"雅粒田园"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创新案例。陈默把文件压在窗台的玻璃下,阳光透过纸页,让"集体所有"西个字染上了暖金色。

暮色漫过木栈道时,我看见王建军正在给墓冢周围的石板勾缝。他哼着不成调的老歌,灰浆从砖缝里挤出来,像新冒的春泥。远处的民宿亮起点点灯火,李婶的槐花饼摊子前排着长队,张大爷教孩子做的小木车上刻着"记住来处"。

手机震动,是赵教授发来的照片:他在省博物馆看见展柜里摆着和我们挖到的同款墓砖,说明牌上写着"宋代农耕文明遗存"。我放大图片,看见玻璃展柜里的陶片旁,放着晓燕设计的二维码导览牌——科技与泥土,在灯光下静静对话。

睡前翻笔记本,看见三个月前写的那句:"难题像地里的积水,开出沟渠就能灌溉。"现在才懂,沟渠不是硬挖出来的,是顺着土地的纹理,带着敬畏和耐心,一点点梳理出来的。当王建军把最后一块刻着"水流不息"的石板嵌进墓园小径时,我突然明白,化解纷争的从来不是图纸上的红线,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土地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那道刻痕。

这天夜里,我做了个梦。梦见西坡的杜鹃开得像火,王公德才们的墓砖缝里长出了麦苗,晓燕的首播镜头扫过田间,所有的弹幕都变成了破土而出的嫩芽。而我蹲在梦里的菜地里,看见每粒种子落下的地方,都埋着一句被听懂的乡音。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