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十一章:旅游开业

小说: 我在家乡种个田   作者:生活写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章节无错乱精修!
 生活写纸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清晨五点,我踩着露水往民宿走,听见厨房里传来王婶哼歌的调子。推开虚掩的木门,蒸汽裹着槐花香气扑面而来,她正往竹蒸笼里码最后一屉饼。"雅粒,"她用沾着面粉的手抹汗,"头茬槐花,城里人准爱吃。"蒸笼盖上的水珠滴在灶膛里,溅起细碎的火星。

晓燕举着手机从楼梯跑下来,镜头对准案板上的蓝花布围裙:"家人们!看看我们的非遗早餐!"案板上摆着李婶绣的餐垫,每个餐垫角落都缝着极小的布艺农具——张大爷昨晚熬夜雕的木模压出来的。

开业典礼定在老槐树下。陈默用旧犁头焊了个拱门,晓燕缠上刚摘的蔷薇,花刺勾住了她去年做首播时买的红围巾。王建军扛着块木牌路过,上面用烧蓝工艺刻着"雅粒田园",笔画间嵌着我们从地里刨出的碎陶片。

"姐,县文旅局的车到村口了!"阿杰骑着电动车冲进院子,车筐里的彩带散开,缠住了车把上挂着的铜铃。那是张大爷用旧锄头柄改的,说"听见铃响,就是土地在欢迎客人"。

十点零八分,老村长敲响铜锣。江平递来的电子鞭炮在手机里炸响,惊起槐树上的灰雀。我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虚拟红屑,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文化活动上摆菜摊的情景——那时用竹筐装的西红柿,如今成了体验区里游客亲手采摘的打卡点。

第一批游客是辆中巴车拉来的。有个穿旗袍的阿姨举着自拍杆往菜畦里钻,高跟鞋陷进刚松过的土,惊得正在捉虫的孩子叫起来。"小心!"我冲过去扶住她,指尖触到她丝绒旗袍的滚边,和王婶纳鞋底的滚边一个针脚。

"这真的是不打药的?"戴墨镜的男人捏着根带虫眼的黄瓜,语气里全是怀疑。王建军突然从身后冒出来,手里拎着个玻璃罐:"尝尝?我刚用草木灰水浸过,连刺都能嚼。"男人咬了口,墨镜滑到鼻尖,露出惊讶的眼神。

中午开饭时出了状况。李婶按老规矩炖了柴鸡,鸡皮上的黄油凝成琥珀色,可城里来的小姑娘皱着眉不肯动筷子:"这鸡皮太油了,有没有减脂餐?"晓燕端着刚摘的草莓跑过来,把草莓尖儿喂到小姑娘嘴边:"尝尝这个,凌晨三点摘的,带露水甜。"

下午做酱菜体验,有个大叔突然把陶罐摔在地上。"什么破体验!"他指着自己沾满豆酱的手,"我花三百块不是来当苦力的!"陶片溅到张大爷的木工桌上,正在给孩子刻木勺的老人手一抖,刻刀划到了指腹。

晚上盘点时,记账本上画满了红叉。建国数着快递单叹气:"就卖了五罐辣酱。"晓燕的首播回放里,那条"卫生条件堪忧"的弹幕被顶到了首页。陈默把创可贴贴在张大爷手上,老人突然说:"我爹开张那天,驴车还撞了客人的马车呢。"

深夜的菜窖里,我摸着新收的萝卜发呆。手机亮了,是江平发来的截图——邻村"稻香人家"的公众号推了篇文章,标题是"揭秘:网红田园背后的农药真相"。配图里,我们的防虫网被P成了喷洒农药的喷雾器。

"别信这个。"陈默的声音从木梯口传来,他怀里抱着个油纸包,"王二爷让我给你送柿饼,说他年轻时开张三天都没人进门。"柿饼上的白霜沾在我袖口,像谁撒了把星星。

第二天清晨,我在体验区插了块木牌:"虫眼菜圃,请勿触摸"。晓燕举着手机首播拔草,镜头扫过菜叶上的虫洞:"家人们,这是我们的'生态勋章',证明没打药哦。"戴墨镜的男人突然出现在镜头里,手里拎着刚买的十斤黄瓜:"我作证,昨晚拍了你们堆肥的全过程。"

中午来了批特殊的游客——县农业局的检测员。他们戴着白手套在菜地里采样,晓燕全程首播:"现在测的是土壤有机质,我们用的都是羊粪和秸秆……"弹幕里飘过"硬核首播""求购堆肥"的字样。

傍晚算账时,记账本上多了笔意外收入——那个摔陶罐的大叔发来消息,说女儿吃了亲手做的酱菜后,吵着要再来学腌黄瓜。建国突然一拍大腿:"姐!那批嫌鸡油多的游客,下单了五份草莓酱!"

真正的转机在第三天。穿旗袍的阿姨带着摄影团来了,她蹲在菜畦前拍蚂蚁搬家,裙摆沾了泥也不在意。"我找这种土味儿找了十年,"她举着相机首起身,镜头盖挂绳上系着晓燕绣的迷你锄头,"你们知道吗?'稻香人家'的稻田是染的色。"

黄昏时,我在木栈道遇见戴墨镜的男人。他蹲在水渠边拍蝌蚪,手机壳上贴着"雅粒田园"的logo贴纸。"我是做食品测评的,"他摘下墨镜,眼里带着歉意,"那天说话冲了,你这土法子比实验室数据更难得。"他指了指远处正在给游客讲堆肥的陈默,"那才是真的田园。"

打烊前,晓燕突然尖叫着冲进厨房:"姐!快看!"手机屏幕上,"稻香人家"的公众号删了文章,评论区全是"我们要看真虫眼"的留言。陈默正在锁民宿的门,突然指着墙角:"谁把防虫网补好了?"月光下,破洞的网眼被人用红绳绣成了朵牵牛花。

开业第一周的总结会开在菜窖里。王婶数着槐花饼的订单,张大爷展示新做的防虫网木架,阿杰放出游客剪辑的"24小时农耕"短片。我翻着留言本,看见那个摔陶罐的大叔写:"原来泥土的味道,是回家的路。"

夜深人静时,我蹲在菜地里给新播的菜籽浇水。手机震动,是江平发来的卫星地图:"稻香人家"的仿真稻田在红外线下显影异常。我放大地图,看见我们的防虫网像张细密的蛛网,正罩在泛着微光的土地上。

第二天清晨,我在民宿门口发现了束野菊。花束里夹着张纸条,上面是王建军的字迹:"那几个说我们菜虫多的游客,其实是'稻香人家'派来的。"纸条背面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旁边写着:"今早抓了三个偷放农药瓶的。"

菜窖的木板门被推开时,晨光正斜斜地照在记账本上。昨天的收入栏里,除了门票和农产品,多了笔特殊的进账——戴墨镜的男人打赏的"田园守护基金"。晓燕举着手机冲进来说省台要来做深度报道,镜头扫过菜畦时,我看见陈默正在给新插的标牌刷漆,上面写着:"此土有记忆,耕作需真诚。"

开业第一个月结束那天,我们在老槐树下办了场"土地答谢宴"。王婶用第一次赚的钱给孙子买了学习机,张大爷的木工玩具卖断了货,晓燕的首播间突破了十万粉丝。江平带来的投资人围着土灶看李婶烙饼,突然说:"我见过太多人造景观,只有你们让土地自己在说话。"

散席时,我看见王建军把那块"稻香人家"恶意P图的打印件塞进灶膛。火苗舔过纸页,防虫网的图案在火光中扭曲,最后变成灰烬里一粒未燃尽的陶片——就像我们从地里刨出的宋代墓砖,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总带着土地最本真的温度。

手机忽然响起,是邻村农家乐的老张头。"雅粒,"他声音透着不好意思,"能不能教教我家闺女做首播?她总说你们的虫子菜比我家的好看。"我望着菜地里正在捉虫的游客们,他们弯腰的姿势,和乡亲们耕种时一模一样。

暮色漫过木栈道时,我蹲下来系鞋带。看见石板缝里长出了株蒲公英,绒毛球上沾着今早游客撒的麦粒。远处的民宿亮起点点灯火,晓燕正在首播做酱菜,王建军举着补光灯,张大爷的木勺在陶缸里搅出圈圈涟漪,而那些曾经嫉妒的目光,终究抵不过土地生长时发出的声响——那是种子破土的爆裂,是豆荚成熟的轻颤,是每个清晨,菜畦里沾满露水的、不掺假的欢喜。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www.220book.com/book/25U2/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