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时节,我站在新建成的村史馆顶层,望着远处金黄的麦田和波光粼粼的水面。张桂兰端着搪瓷缸进来,缸沿结着一圈白霜:"尝尝,虎子新做的冰镇绿豆汤。"
"婶,您看。"我指着窗外正在调试设备的技术员,"下个月光伏电站并网,咱们村就能用上清洁能源了。"她眯起眼睛,阳光在她胸前的"乡村振兴先锋"徽章上跳跃:"记得刚通电那年,你爹用报纸卷火把摸黑修电线......"
村史馆的玻璃幕墙映出我们的倒影。她穿着我送的亚麻衬衫,领口别着自制的向日葵胸针,而我换上了村民们凑钱买的工装裤,裤袋里装着最新的土壤检测报告。三年前那个被骂"书呆子"的社畜,如今成了村民口中的"李站长"。
"李霞!"王知青气喘吁吁跑上楼,手里攥着平板电脑,"县农业局同意咱们的'智慧农业'试点了!"他身后跟着抱着账本的陈老师,眼镜片上蒙着雾气:"合作社上半年分红比去年多了三成......"
我们挤在窗边,看无人机掠过梯田,洒下的种子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远处的冷链物流车正在装载刚采摘的高山蔬菜,车身喷涂着"向阳坡"商标——那是小花设计的,她现在是县职业中专的平面设计老师。
"李大夫!"卫生室方向传来喊声,孕妇刘嫂子扶着腰慢慢走来,身后跟着背着药箱的虎子。"胎心监测正常,"虎子掏出智能手环,"数据己经同步到县医院了。"他摘下草帽扇风,露出帽檐内侧密密麻麻的笔记,那是他在省卫校进修时记下的。
黄昏时分,我们在晒谷场召开村民大会。新安装的LED屏上滚动播放着合作社的财务报表,投影仪将未来五年的规划图投射在老槐树上:扩建的恒温育苗大棚、正在洽谈的研学基地、即将通车的产业路......
"俺们这把老骨头,还能赶上住'智能屋'?"周大爷摸着新换的智能门锁,指纹解锁时发出清脆的"嘀"声。张桂兰抢着回答:"上个月去县里参观,人家厕所都会自动冲水呢!"村民们哄笑起来,笑声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
我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望着台下发亮的眼睛。这些曾经为了几毛钱吵架的乡亲,如今会为了集体项目主动让出宅基地;这些曾经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的老人,现在能熟练操作首播设备推销山货。
"下个月,咱们的'乡村振兴学院'就要开学了。"我展开招生简章,"不仅有农业技术课,还有电商运营、非遗传承......"话没说完,后排的赵婶举起手机:"李霞,俺孙女说要回来当主播!"
散会后,李大海和王知青蹲在路灯下研究新到的农机图纸,张桂兰和陈老师在核对"妇女议事会"的提案,虎子和小花带着孩子们在空地上试飞自制的气象监测无人机。我沿着新修的柏油路散步,月光照亮了路牌上的"向日葵大道"——这是村民们投票决定的名字。
手机在兜里震动,是省电视台的采访邀约。但此刻的我更想听听田间的蛙鸣,看看合作社仓库里堆积的订单,摸摸口袋里那张通往县城的高铁票——明天要去对接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走到老油坊旧址,月光下的石碑上"向阳坡合作社"几个大字刚漆上金粉。我掏出玻璃珠,在月光下转动,光斑落在旁边新栽的银杏树苗上。这棵树是全村人在植树节种下的,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期许。
远处传来虎子的笑声,他正教孩子们用手机APP查看土壤湿度。张桂兰端着热姜茶走来,杯口的热气氤氲在她鬓角的白发上:"别太晚,明天还要去镇里签合同......"
我接过杯子,感受到她掌心的温度。曾经的隔阂早己化作田间的晨露,那些争吵和误解,都在共同奋斗中酿成了甘甜的蜂蜜。如今的我们,不再是被命运推着走的个体,而是拧成一股绳的命运共同体。
黎明的薄雾中,第一缕阳光爬上光伏板,将整个村庄镀上金边。我翻开笔记本,写下新的计划: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基金、推动"银发经济"试点、筹备第一届向日葵文化节......这些看似琐碎的事项,正在编织着我们的未来。
李霞,你看,真正的希望从来不是某个宏大的目标,而是无数个具体的努力堆砌而成。当村民们学会用数据管理农田,当留守儿童能通过首播看到父母的笑脸,当老人在智能监护下安享晚年,这片土地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而这,或许就是穿越时空的终极意义——不是改变历史的轨迹,而是让每个平凡的灵魂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那是通往县城的新铁路线正在试运行。我望着东方渐亮的天空,忽然明白,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只要锄头还在挥动,种子还在发芽,梦想就永远不会停歇。
春山可望,未来己来。
作者“生活写纸”推荐阅读《穿越六零:我成了团宠小福星》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2MC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