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2章:制定抗旱计划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六零:我成了团宠小福星 http://www.220book.com/book/2MC3/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生活写纸”推荐阅读《穿越六零:我成了团宠小福星》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一、暗河迷踪

白露的风裹着尘土掠过晒谷场时,我蹲在新搭建的抗旱指挥部门口,用地质雷达扫描着地面。屏幕上跳动的波纹像心电图,记录着地下二十米处的岩层结构。虎子举着无人机遥控器蹲在旁边,飞行器的螺旋桨卷起细沙,在他晒黑的脸上划出模糊的汗痕。

"李姐,"他忽然指着屏幕上的蓝色光斑,"这里的反射波和昨天测的不一样。"光斑呈条带状分布,在岩层的灰色背景中格外显眼——这是地下水的典型反射特征。

三天前的抗旱总结会上,我摊开从省地质局借来的水文图:"人工增雨解了燃眉之急,但咱们村的地质结构属于喀斯特边缘,地表水渗漏严重,必须找到稳定的地下水源。"赵大爷捏着旱烟袋凑近地图,烟袋油蹭在"老虎沟断层带"的标记上:"俺年轻时在那儿见过狐狸打洞,石头缝里冒过凉气。"

此刻,我们站在老虎沟的褶皱岩层前,正午的日头把页岩晒得发烫。虎娃爹抡起洛阳铲,铁铲撞击岩石的声响惊飞了几只岩鸽。"听这声音,下面是空的。"他抹了把汗,裤腿上的盐渍结出白花花的图案。

春桃忽然指着岩壁上的苔藓:"看!这儿有泉华沉积。"淡褐色的钙化物呈扇形分布,像朵凝固的花。陈老师推了推眼镜,翻开《水经注》选段:" '泉华者,水流所积,日久成石',说明这里曾有地下水渗出。"

勘探队的进展比想象中艰难。第三天傍晚,地质雷达突然失灵,屏幕上布满雪花点。虎子拆开设备后盖,发现电路板被潮气腐蚀:"肯定是昨天过河时进水了。"他的声音里带着自责,那台雷达是县科技局支援的唯一设备。

"用土法子。"我摸出从张桂兰那里借来的洛阳铲,"古人找水用'见土色、听回声、闻气味',咱们试试。"虎娃爹扬起铁锹,挖开表层浮土,露出青灰色的黏土层:"这是'龙潭土',俺爹说过,下面可能有暗河。"

夜幕降临时,我们在勘探点埋下陶罐。按照《齐民要术》里的"听泉法",将耳朵贴在罐口,寂静中传来隐约的潺潺声,像远山上的松涛。春桃忽然抓住我的手:"李姐,我听见水响了!"她的指甲掐进我的皮肉,却让我感受到久违的希望。

二、裂隙迷局

秋分那天,勘探队在老虎沟深处发现了第一条地下裂隙。裂隙宽约半米,深不见底,用手电筒照去,石壁上凝结着水珠,像撒了把碎钻。虎娃爹系上安全绳,腰上别着矿灯,身影很快消失在黑暗中。

"小心沼气!"我对着裂隙大喊,声音被黑暗吞噬。虎子握着对讲机的手在发抖,频道里只有沙沙的电流声。十分钟后,对讲机突然响起杂音:"李大夫......有水流声......还有蝙蝠......"

当虎娃爹被拉上来时,矿灯照亮了他满是泥浆的脸:"下面有个溶洞,水流声是从石缝里传出来的,至少有碗口粗。"他从兜里掏出块鹅卵石,上面沾着的苔藓:"水就在这儿,可咋引出来?"

难题摆在抗旱指挥部的会议桌上。陈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着地质剖面图:"裂隙位于地下十五米,岩层为石灰岩,易发生坍塌。"赵大爷的旱烟袋在"坍塌区"敲出几个白点:"当年修水库时打过竖井,用木头支护就行。"

"不行,"我摇头,"石灰岩结构松散,传统竖井容易透水。得用钢筋混凝土护壁,就像城市里的管桩。"王知青推了推眼镜:"可咱们没有搅拌机,也没有钢筋笼......"

"自己造。"我翻开从县图书馆借来的《农村基建手册》,"用土办法:砌砖模、手工搅拌混凝土、用竹筋代替钢筋。"李大海摸着下巴沉思:"俺年轻时给县城酒厂打过地基,能行。"

施工队在寒露前组建完毕。春桃带着妇女们筛沙子,虎子和小柱用废自行车轮改装成混凝土搅拌机,赵大爷亲自带队打井,腰间挂着当年修水库的牛皮卷尺。张桂兰把熬好的绿豆汤装在保温桶里,每天往返十里路送到工地。

"霞霞,"她掀开桶盖,蒸汽模糊了她的眼镜,"你叔把家里的老黄牛卖了,换了两袋水泥......"我望着她泛白的鬓角,忽然想起她曾说过,那黄牛是她嫁过来时的嫁妆。

三、地火与水

真正的危机出现在霜降前夜。我正在井台边调试水泵,忽然听见地下传来闷响,像远处的雷声。虎娃爹冲过来,满脸泥浆:"不好!井壁塌方了!"

施工现场弥漫着石灰粉尘,塌方处的泥沙不断涌出,几名村民被困在临时搭建的支护架下。我抓起安全帽冲进竖井,矿灯照亮了摇摇欲坠的木梁。"快!用千斤顶!"我大喊着,声音被粉尘呛得沙哑。

千斤顶的金属杆在重压下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我攥着撬棍支撑着倾斜的木梁,忽然看见张桂兰的银镯子在矿灯里闪过——她不知何时跟了进来,正用双手托着一袋水泥。

"出去!"我吼道,却被她瞪了回来:"少废话!"

当最后一名村民被拖出竖井时,身后传来木梁断裂的巨响。我们连滚带爬撤出井口,塌方的泥沙在井台上堆成小山,张桂兰的围裙被刮破,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蓝布衫。

"李大夫,"赵大爷蹲在井口,旱烟袋掉在地上都没察觉,"俺们......还能挖吗?"

深夜的指挥部里,我摊开被泥沙浸透的地质图,用红笔圈出塌方区域。王知青的电脑上,地下水模拟软件显示,若改变掘进方向,可能绕开不稳定岩层。虎子忽然指着屏幕:"看!这里有个天然溶洞,可以作为中转水池!"

黎明时分,勘探队再次出发。这次我们选择从溶洞上方垂首打井,利用天然岩层作为护壁。虎子改装了无人机,搭载微型摄像头深入溶洞,传回的画面里,地下河像条银色的带子,在岩石间蜿蜒。

"找到了!"虎子的欢呼声惊醒了岩鸽。屏幕上,水流撞击岩石的水花清晰可见,旁边的测流仪显示,水量足够供应全村灌溉。

西、甘泉涌处

立冬那天,竖井终于贯通地下河。当第一股清泉从管道喷出时,虎娃爹把脑袋伸到水流下,任由泥浆和泪水混在一起:"甜的!比井水还甜!"

张桂兰用围裙兜着刚蒸的馒头,分给施工队:"吃!可劲吃!"她的银镯子不知何时丢了,手腕上留下道淡淡的印子。赵大爷摸着喷泉水流,忽然把旱烟袋扔进井里:"从今往后,俺再也不抽旱烟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全村投入水渠修建。李大海带着木工队制作水泥管道模具,陈老师设计了自动控水阀,春桃则组织妇女们在渠边种植耐旱植物。我每天带着虎子巡查工地,看水流沿着新修的渠道,像条银色的蛇,游向干涸的农田。

冬至前夜,全村举行了"引泉仪式"。赵大爷敲响了久违的龙灯鼓,鼓点中,我拧开控水阀,清澈的地下水顺着渠道奔涌而出,照亮了村民们被火光映红的脸。张桂兰把一个红绸子扎的水桶放进渠道,任其漂向远方:"这是给老龙王的谢礼。"

虎子用无人机记录下这一切,镜头扫过绿油油的越冬小麦,扫过渠道边的"节水公约"石碑,最后停在正在给麦苗浇水的李霞身上。他后来告诉我,视频传到网上后,有个城市网友留言:"原来乡村的抗旱,也可以这么有科技感。"

深夜的渠道边,我蹲在水流旁,看月光碎在水面上。张桂兰披着棉袄过来,往我手里塞了个暖手炉:"傻丫头,别冻着。"水流声中,我听见远处的麦田传来麦苗拔节的轻响,那是干旱过后最动人的旋律。

手机在兜里轻轻震动,锁屏壁纸是勘探队在老虎沟的合影,与眼前的清泉重叠。我摸出藏在渠道石碑后的玻璃珠,在月光下转动,五彩光斑落在水面上,像撒了把永恒的星子。

李霞,你看,当我们学会与土地对话,当科技与传统在困境中携手,再干旱的季节也能找到生命的水源。那些在岩层中探寻的日夜,那些在塌方前不放弃的坚持,终将化作滋养土地的甘泉,让希望在每一寸干涸的土壤里,重新长出嫩绿的芽苗。

而我们的故事,也将在这汩汩清泉中,继续书写关于勇气、智慧与团结的篇章。因为我们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没有永远的干旱,只有永远不放弃的耕耘者。



    (http://www.220book.com/book/2MC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六零:我成了团宠小福星 http://www.220book.com/book/2MC3/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