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土之上
立春的风卷着细沙掠过勘探队的帐篷时,我正在用放大镜观察一株枯死的骆驼刺。它的根系呈螺旋状向地下延伸,主根断裂处露出的土粒——这是三天前在三十里外的红柳洼发现的,当时以为是地下水的信号,结果挖下去五米仍是干土。
"李姐,"虎子踢了踢脚边的空水桶,铁皮桶在沙地上滚出寂寞的响声,"干粮只剩两天的了,水也见底了。"他的嘴唇裂开血口,脸上的防晒霜早己被汗水冲掉,露出黝黑的皮肤。
队伍在正午的日头下休整。虎娃爹瘫在岩石阴影里,喉咙发出哑哑的声响:"要是听赵大爷的,这会儿该在村里修蓄水池......"春桃正在给大家分发仅剩的烧饼,听见这话,手顿了顿,烧饼上的芝麻簌簌落在沙地上。
远处的沙丘像凝固的波浪,陈老师蹲在制高点用望远镜观察,忽然放下设备:"西北方有片灰绿色,像是植被。"这话让所有人都激灵了一下,虎娃爹猛地站起来,却因低血糖差点摔倒。
那片灰绿色近看是丛半死的沙棘。枝条上挂着干枯的浆果,叶片蜷缩成针状。我摸了摸沙棘根部的土壤,表层干燥,下层却有微弱的潮气。陈老师翻开《植物志》,手指划过"沙棘属,耐旱,根系可深入地下水层"的记载:"或许下面有浅层地下水。"
挖掘工作在黄昏开始。春桃的铁锹首先碰到硬物,不是岩石,而是块布满孔洞的陶片。"是古人的井壁!"陈老师激动地说,"这里曾经有过水源!"然而当我们顺着陶片挖下去,却只找到干燥的井腔,底部积着半米厚的泥沙。
二、质疑如潮
回到村里时,暮色己经浸透晒谷场。抗旱指挥部的门前围了十几个人,赵大爷蹲在台阶上,旱烟袋敲着门框:"李大夫,你走这几天,井水位又降了三寸。"他的身后,周婶抱着空水桶,脸上写满焦虑。
"再给我们三天时间。"我掏出沙棘根部的土样,"这种植物能在地下水位三米内生长,咱们村周边肯定有水源。"
"狗屁!"周叔啐了口浓痰,"俺们祖祖辈辈在这儿活了三百年,哪儿有水早知道了,用得着你一个外人瞎折腾?"他的话像火星掉进干草堆,人群中响起窃窃私语。张桂兰想开口反驳,却被赵大爷用眼神制止。
深夜的指挥部里,我对着地形图发呆。烛光把我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株被风吹弯的芦苇。王知青推来一碗热粥:"别听他们的,我查过卫星云图,咱们村处于古河道上游......"
"可古河道早就干涸了。"我打断他,指尖划过地图上的"卧牛岗"标记。那是个海拔较低的丘陵,去年暴雨时曾形成过临时湖泊。忽然想起虎子说过,那里长着成片的芦苇——芦苇是喜水植物,即便干旱,根系也可能保存水分。
三、绿影迷踪
天不亮我就独自出发了。张桂兰追出村口,往我背包里塞了袋炒黄豆:"路上吃,别空着肚子......"她的眼睛肿得厉害,显然昨夜和赵大爷吵过架。
卧牛岗的芦苇荡早己枯黄,但拨开枯叶,根部竟泛着青色。我跪在地上去掉表层浮土,露出潮湿的黑色腐殖质——这是水生植物腐烂后的产物。用洛阳铲往下挖,半米深处出现了贝壳碎片和螺蛳壳,证明这里曾是湖泊或河流。
"李姐!"虎子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骑着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车筐里晃着地质雷达:"王知青修好了设备!"
作者“生活写纸”推荐阅读《穿越六零:我成了团宠小福星》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雷达扫描显示,卧牛岗下方存在不规则的空区。虎子调整着参数,屏幕上的蓝色光斑时隐时现:"像是个季节性积水池,现在没水,但周围岩层可能有储水构造。"
我们沿着雷达信号追踪,在山洼里发现了一片苔藓。这些绿色的小生命贴在岩石背阴处,叶片润泽,用手一摸,指间沾上凉凉的水汽。陈老师不知何时跟了上来,手里拿着《水经注》选段:" '山之阴,水之阳,苔藓生焉',古人诚不我欺。"
暮色降临时,虎娃爹带着几个村民找来了。赵大爷背着一壶水,看见我们时,把水壶往地上一墩:"喝!"壶盖打开的瞬间,我闻到了槐花蜜的香气——那是张桂兰的珍藏。
"赵叔......"我刚开口,就被他挥手打断:"少废话,干活!"
西、岩隙生光
挖掘工作在黎明前取得突破。虎娃爹的洛阳铲突然陷进松软的土层,拔出时带出湿漉漉的泥沙。"有泥!"他大喊一声,所有人都围了上来。我趴在坑边用手电筒照去,土层下方隐约可见的岩石,缝隙里渗出细小的水珠,像春天的第一朵露珠。
"是承压水!"陈老师激动得眼镜滑落,"岩层断裂带储存的地下水,通过毛细管作用上升!"
赵大爷蹲下来,用手指蘸了蘸水珠,放进嘴里尝了尝:"没咸味,能喝!"他抬头看我,目光里没了昨日的质疑,"小李大夫,你咋知道上这儿找?"
"因为芦苇和苔藓。"我指着岩壁上的绿色,"它们是大自然的水文站。"
当第一捧清水捧在手心时,虎娃爹忽然哭了。这个硬汉用粗糙的手掌抹着脸,泥水和泪水混在一起:"俺错了,不该怀疑你......"
消息传回村里时,张桂兰正在给孩子们分发最后一批应急饮用水。她扔下水桶跑向卧牛岗,银镯子在阳光下划出明亮的弧线。"霞霞,"她抱住我,身上带着灶台的烟火气,"俺就知道,你比老龙王还灵!"
黄昏的山洼里,勘探队用帆布接起了第一股泉水。清澈的水流在布面上汇聚成小水洼,倒映着天空的晚霞。赵大爷把旱烟袋插在腰间,撸起袖子挖坑:"明天带炸药来,把岩层炸开,保准能出大泉!"
我摸出兜里的玻璃珠,在夕阳下转动,五彩光斑落在的泥土上,惊起几只沉睡的甲虫。手机在背包里震动,是王知青发来的消息:"卫星云图显示,后天有弱降雨,正好配合挖泉!"
李霞,你看,当我们学会阅读大地的密码,每一株植物都是向导,每一块岩石都是地图。那些被质疑的日夜,那些在焦土上寻找绿痕的坚持,终将在某个黎明,迎来清泉的馈赠。而村民们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比任何水源都更加珍贵——那是在困境中依然相信美好的力量。
夜风带来的气息,我知道,这场与干旱的博弈远未结束,但至少,我们己经找到了撬动希望的支点。在这片布满裂痕的土地上,每一片苔藓都是春天的先遣队,而我们,终将跟着它们的指引,走向水草丰美的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2MC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