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市的春天比楚南来得早。三月的阳光透过市政府办公室的窗,落在林舟面前的文件上,"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方案"几个字被晒得发烫。他捏着笔,指尖在"楚南纺织"的名字上顿了顿——这份方案里,楚南被纳入了全市纺织产业带规划。
"林市长,这是开发区提交的项目清单,您过目。"秘书小陈递过来一摞材料,语气里带着小心翼翼的恭敬。比起在楚南时首呼"林县长"的李秘书,小陈显然更讲究官场分寸。
林舟翻开清单,目光在"电子产业园"项目上停住了。投资额5亿,占地200亩,承诺年税收1亿,各项指标都亮眼得很。但他注意到备注栏里写着"需占用西湾村150亩耕地",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西湾村的耕地是基本农田吧?"林舟问。
小陈愣了愣,显然没注意这点:"应该是……开发区说可以调整规划,把村东的林地转为建设用地。"
"林地能随便转吗?"林舟把清单往桌上一放,"基本农田是红线,动不得。让开发区重新选址,优先用闲置厂房和荒地。"
小陈面露难色:"林市长,这个项目是市委张书记亲自引进的,开发商那边催得紧……"
"张书记重视项目,更重视规矩。"林舟打断他,"你去告诉开发区,要么换地址,要么别干。耕地保护法不是摆设。"
小陈不敢再多说,拿着清单退了出去。办公室里只剩下林舟一人,他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忽然想起楚南的稻田。王老汉总说"土是根本,没了土,啥都长不出来",道理其实在哪儿都一样。
下午的常务副市长办公会上,讨论的是全市防汛预案。水利局局长汇报时,提到"部分河堤年久失修,但财政紧张,建议先修主城区段"。
"郊区的河堤呢?"林舟问,"比如清河县的东柳河,去年就溃过口。"
水利局局长支吾道:"东柳河是支流,影响范围小……"
"再小也是人命关天。"林舟翻开楚南防汛时的笔记,"我在楚南处理过类似情况,河堤不分主次,只分隐患大小。东柳河的溃口点必须修,资金我来协调。"
财政局局长立刻叫苦:"林市长,今年的防汛预算己经超支了……"
"从其他项目里挤。"林舟的语气不容置疑,"把开发区的形象工程停了,那几百万够修十个溃口点。"
会议室里静了静。大家都知道,开发区的形象工程是前任副市长力推的,林舟刚来就动这个,显然是不打算"萧规曹随"。
散会后,市委书记张启明把林舟叫到办公室。"小林,听说你把电子产业园的选址否了?"张书记泡着茶,语气听不出喜怒。
"张书记,西湾村的耕地动不得。"林舟递过去一份资料,"我查了,那片是高产田,亩产千斤以上,占了太可惜。开发区北边有片倒闭的化肥厂,场地够大,改造一下就能用,还能省下几千万拆迁费。"
张书记看着资料,眉头慢慢舒展:"你倒是做了不少功课。"
"应该的。"林舟说,"项目要引,但不能以牺牲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为代价。"
张书记笑了:"看来楚南那半年没白待。行,就按你说的办。对了,下周去清河县调研,你跟我一起去,正好看看东柳河的情况。"
从市委出来,林舟让司机绕到西湾村。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农民正蹲着抽烟,议论着征地的事。"听说了吗?上面要占咱的好地建厂房……" "占了地,咱靠啥吃饭?"
林舟走过去,蹲在他们身边:"老乡,耕地不会占,项目要改地址了。"
农民们愣了愣,认出他是电视上见过的新副市长,赶紧站起来:"林市长?您说的是真的?"
"真的。"林舟指着远处的荒地,"那边的旧厂房改造一下就能用,不占一分耕地。"
一个老汉激动地握住他的手:"您真是好官!跟楚南来的那个林县长一样,都想着咱农民!"
林舟心里一动:"您认识楚南的林县长?"
"咋不认识!"老汉说,"去年他来清河开会,还给咱讲过楚南种稻田养鱼的事呢!说要让土地既长粮食又长钱……"
原来,有些事早己在不经意间连了起来。林舟看着老汉眼里的光,忽然明白:不管在楚南还是清河,老百姓要的其实很简单——守好他们的地,让他们的日子有盼头。
回到办公室,小陈送来重新选址的报告,电子产业园果然定在了化肥厂旧址。林舟在报告上签字时,笔尖格外有力。他翻开新的笔记本,写下:"新岗有新题,但答案总藏在老地方——老百姓的心坎里。守好耕地红线,修牢防汛堤坝,干实事,就不怕考不出好成绩。"
窗外的阳光更暖了,照在"楚南纺织"的名字上,像给这个来自楚南的企业镀上了层金边。林舟知道,在清河的考卷才刚刚铺开,但只要带着在楚南学会的本事——把脚踩在土里,把心放在民上,就一定能写出像样的答案。
他拿起桌上的新搪瓷杯,倒了杯热水。杯子是新的,但握在手里的温度,和楚南那只旧杯子,一模一样。
(http://www.220book.com/book/61U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