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楚南的棉田泛出一层嫩黄,王老汉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颗刚发芽的棉籽,对着阳光看了又看。“这籽真不赖。”他转头冲身后的小张师傅笑,“清河那边培育的新品种,出芽率比去年高了两成,多亏你们厂里派技术员来指导。”
小张师傅正调试手里的智能检测仪,听见这话首摆手:“王大爷您别客气,这是咱‘楚清链’的合作项目嘛。您看,这仪器能测土壤湿度和肥力,数据首接传到厂里的系统,那边会根据情况给您发施肥建议,比凭经验靠谱多了。”
说话间,田埂上走来几个穿校服的孩子,是楚南中心小学的学生,手里捧着画本。领头的小姑娘举着画跑过来:“王爷爷,我们是来画‘棉花成长日记’的,老师说要把棉花从发芽到做成衣服的过程画下来,还要寄给清河的小朋友呢。”
画本上,稚嫩的笔触画着绿油油的棉苗,旁边歪歪扭扭写着:“这是楚南的春天。”王老汉看着画,想起年前林舟说的话——“产业链不只是棉花变成衣服,更是让楚南的孩子知道,他们种的棉花能走到很远的地方,清河的孩子也该明白,身上的衣服来自哪里。”
正说着,远处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是清河服装厂的送料车,车厢里装着新到的纺织机械零件,还有几箱彩色毛线。“黄厂长让捎的。”司机跳下车,搬下毛线递给王老汉,“说楚南的妇女们想搞手工编织合作社,这些毛线先拿去练手,编好了厂里负责收购,做成童装的配饰。”
王老汉接过毛线,眼里亮起来。村里的妇女们早想找点灵活的营生,既能照顾家,又能挣点钱,这下可算有了门路。他转身往村里跑,边跑边喊:“老姐妹们,快来领毛线哟!”
没过多久,村委会的院子里就聚满了人。妇女们围着毛线议论纷纷,清河来的技术员打开带来的平板电脑,播放编织教程:“大家看,这种麦穗结编在袖口上特别好看,厂里的设计师说,搭配今年的新款童装肯定畅销……”
人群里,李婶学得最认真,手里的毛线在指间翻飞。她女儿在清河读职校,学的服装设计,上次打电话还说:“妈,等我毕业回去,咱娘俩一起搞设计,用咱家的棉花做衣服。”想到这儿,李婶的嘴角就合不拢。
下午,小张师傅要回清河了。王老汉往他车上塞了一袋子新摘的香椿,是今早特意从屋后摘的。“带回去给厂里的同志们尝尝,楚南的春天,就数这玩意儿最鲜。”小张师傅也从车上搬下一箱书,是清河的孩子们捐的,有童话书、科普读物,还有几本服装设计入门教程。“这是给村里小学的,黄厂长说,让孩子们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车开时,王老汉站在村口挥手,看着车斗里的香椿和书箱,忽然觉得这条链就像田埂上的棉苗,楚南的土地是根,清河的技术是肥,而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互通有无的物,就是让它往上长的阳光雨露。
傍晚,林舟收到王老汉发来的照片:妇女们围坐在一起编毛线,孩子们在旁边翻看新书,院子里的老槐树上,挂着孩子们画的“棉花成长日记”,风一吹,画纸哗啦啦地响,像在念一首关于春天的诗。
他给王老汉回了条消息:“等棉花结桃时,咱们搞个‘楚清棉田开放日’,让清河的工人和孩子来看看棉花怎么长的,也让楚南的孩子去看看衣服怎么缝的。”
消息发出没一会儿,王老汉就回了个咧嘴笑的表情,后面跟着一句:“中!咱这链上的新芽,得让它好好长!”
窗外,清河的车间里,黄志强正拿着楚南寄来的新棉样,和设计师讨论新款童装的面料。棉样上还带着点泥土的潮气,像刚从楚南的地里摘下来,带着阳光和露水的味道。他忽然想起早上小张师傅说的,楚南的棉田发新芽了,心里便觉得,这春天,真是个适合扎根、生长的好时候。
楚南札记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楚南札记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61U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