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南的冬夜来得早,棉仓里却亮如白昼。王老汉戴着老花镜,正对着灯光给棉花分级,雪白的棉絮在他膝头堆成小山,指尖划过纤维时,能精准地分出特级、一级——这手艺是年轻时跟父亲学的,如今又传给了孙子小宝,只是现在多了个帮手:智能分级仪就摆在旁边,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与老人的判断分毫不差。
“爷爷,东南亚的订单确认了!”小宝举着手机跑进来,屏幕上是海外客户的留言:“棉花品质超出预期,期待下批合作。”他把手机凑到王老汉眼前,“您看,他们还发了工厂的照片,咱的棉花正在那边做成床品,下个月就能摆进欧洲的百货公司。”
王老汉眯着眼看照片,陌生的厂房里,熟悉的棉花正被纺成线,心里忽然涌起股莫名的热流。他想起年初去东南亚考察时,当地人指着棉田说“中国的棉花,好”,那一刻,他腰杆挺得格外首,比当年第一次拿到“种棉能手”奖状时还骄傲。
棉仓外,清河来的技术团队正在调试新设备。几台银色的机器立在空地上,像列队的卫士,这是“楚清链”升级后的智能仓储系统,能自动调节温湿度,还能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每包棉花的流转轨迹,从楚南的棉田到海外的货架,全程可追溯。
“王大爷,您来试试这系统。”小张师傅招手。王老汉走过去,按提示在触摸屏上输入棉花等级,机器立刻弹出最优储存方案:“特级棉,温度15℃,湿度50%,建议72小时内发运。”他笑着点头:“比我这老骨头记性好多了。”
不远处的村委会大院里,正举办“链上星光”颁奖晚会。临时搭起的舞台上,挂着“楚清链”三年来的大事记照片:第一张是王老汉和黄志强在棉田握手的合影,最后一张是出口棉花装船的场景,中间穿插着孩子们的笑脸、工人的工装、首播间的弹幕……像串起了一串珍珠。
“获得‘链上之星’特别奖的是——王老汉!”主持人的声音响起,王老汉愣了愣,被身边的人推上舞台。黄志强捧着奖杯走过来,上面刻着“土地的坚守者”五个字。“这奖杯该给您。”黄志强握着他的手,“没有您种出的好棉花,就没有‘楚清链’的今天。”
王老汉接过奖杯,手有些抖,对着话筒说:“我就会种棉花,没啥了不起的。要谢就谢这链,把楚南的地、清河的厂、城里的人、外国的客,都连在了一起。咱农民的日子,就像这棉花,越连越暖,越连越旺。”
台下掌声雷动,李婶的女儿抱着设计稿上台领奖,她设计的“棉田物语”系列童装获了奖;张师傅带着徒弟们展示新做的棉被,获了“匠心传承奖”;连小宝都得了个“传播之星”,因为他的首播间让更多人认识了楚南的棉花。
晚会的高潮,是大屏幕上播放的祝福视频。新疆纺织厂的厂长说“期待明年合作”,东南亚的采购商举着棉样说“very good”,连欧洲的床品品牌都发来贺电,说“楚南的棉花是最温暖的原料”。最后出现的是林舟的画面,他刚从外地调研回来,脸上带着风尘:“‘楚清链’不是终点,是起点。未来,我们要让更多地方的好东西像楚南的棉花一样,走出去,连起来,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链上发光。”
晚会结束时,大家在院里放起了烟花。绚烂的光线下,楚南的棉农和清河的工人手拉着手,孩子们举着棉花灯跑来跑去,王老汉看着奖杯上的光,忽然觉得这链就像天上的星,一颗连着一颗,照亮了原本漆黑的夜路,让每个走在路上的人,都能看见方向,找到同伴。
林舟站在人群外,看着这热闹的场景,想起三年前那个雨夜,他和黄志强在楚南的小饭馆里,对着张皱巴巴的地图,讨论怎么把棉花运出大山。那时谁也没想到,这条链能长得这么长,结出这么多果实。
他翻开笔记本,在最新的一页写下:“链上的星光,是每个参与者眼中的光。楚南的土地要继续发光,清河的工厂要继续发热,而那些连接彼此的信任、协作、创新,会像星光一样,指引着这条链,走向更辽阔的远方。”
夜风吹过,带着棉花的软香。林舟知道,“楚清链”的故事还会继续,就像这天上的星,只要有人守护,就永远不会熄灭,而更多的链,会从这里出发,连接起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人,织出一个更温暖、更兴旺的中国。
(http://www.220book.com/book/61U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