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6章 旧物牵出的线头

小说: 楚南札记   作者:小小斗士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楚南札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61UA/ 章节无错乱精修!
 

林舟的手指在铁皮盒边缘,冰凉的金属触感混着掌心的汗。盒盖"咔哒"弹开时,一股陈旧的樟木味漫出来——这是父亲临终前交给他的,说"等遇到跨不过去的坎,再打开"。此刻,开发区拆迁的僵局像块巨石压在心头,他盯着盒里的东西,忽然觉得父亲的话或许不只是安慰。

盒底铺着块褪色的蓝布,裹着本牛皮封面的笔记本,纸页边缘己经发脆。翻开第一页,是爷爷林敬之的字迹,钢笔字力透纸背:"1952年秋,与建国兄(王建国)于槐树下议塾馆事。建国言:'教化如播谷,落地要生根,急不得。'"林舟的指尖顿住——王建国,不正是拆迁现场那位老爷子的太爷爷?

"林局,拆迁队那边又来电了,说王老爷子把拐杖横在门口,连测绘仪都不让碰。"秘书小陈的声音带着急意,打断了他的思绪。林舟合上笔记本,把铁皮盒锁进抽屉最深处:"备车,去现场。"

老宅门口的槐树枝繁叶茂,树影在青砖墙上摇晃。王老爷子背着手站在"私塾旧址"的木牌旁,拐杖头在地上戳出小坑:"这墙里嵌着当年的课桌椅,拆了就是刨祖宗的根!"他身后的村民举着手机录像,有人喊:"林局要是敢拆,我们就把视频发网上!"

林舟没让保安上前,反倒蹲下身细看那面墙。墙皮剥落处露出青砖,砖缝里嵌着些木屑,确实像桌椅朽烂后的痕迹。"王老爷子,"他声音放轻,"您太爷爷当年教过个叫林敬之的学生吗?总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爱在槐树下背《论语》。"

老爷子愣了愣,拐杖差点掉地上:"你怎么知道?那是我太爷爷常念叨的'小林先生'!说他后来去了城里办学,临走前把祖传的《说文解字》留给了塾馆......"

林舟忽然想起铁皮盒里的第二件东西——那本线装的《说文解字》,扉页上有行小字:"赠建国兄,愿塾馆常青。敬之 1955年赠"。他转身对小陈说:"去我办公室,把抽屉里的铁皮盒取来,蓝布包着的那本线装书带来。"

等待的间隙,王老爷子讲起太爷爷的故事:"当年穷人家孩子上学不要钱,太爷爷说'念书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心里亮堂'。有年饥荒,他把家里的存粮都分给了学生,自己嚼树皮......"村民们听得安静,连举着手机的手都放了下来。

小陈气喘吁吁地把书送来时,林舟小心地翻开,泛黄的纸页上,王建国用毛笔补了不少批注,字迹和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题字如出一辙。"您看这里,"林舟指着其中一页,"我爷爷记过,说王老先生教学生认'家'字时,总说'宝盖头是屋顶,下面得有猪有田,更得有书声,才算家'。"

老爷子接过书,手指抚过批注,忽然老泪纵横:"这就是太爷爷常说的'小林先生'的书!他总说,等太平了要把塾馆修成学堂,让更多孩子念书......"

"那就不修厂房了。"林舟忽然开口,声音在槐树下传开,"这处老宅改成'槐下书社',保留课桌椅遗迹,墙上的题字做个玻璃罩保护起来。开发区的规划里加一项'乡村文化带',把周边的老手艺作坊都串起来,让游客来这儿看书、学手艺。"

人群里先是安静,接着爆发出议论。有村民问:"那我们的安置房?"林舟早有准备,从包里掏出规划图:"安置房往南移三百米,保留这片的槐树和老宅,开发商那边我去谈——他们想拿地,就得认这个条件。"

王老爷子把拐杖往地上一顿:"我信林局!当年小林先生说一不二,他孙子肯定差不了!"村民们渐渐散去,有人回头说:"林局,我家有太爷爷当年的砚台,能放书社里展览不?"

回程的车上,小陈翻着拆迁队刚发来的新方案,咋舌道:"林局,您这招太神了!既没强拆,还得了个文化项目,分管领导刚才在群里夸您'有勇有谋'呢。"林舟却在想铁皮盒里的第三样东西——爷爷的备课笔记,其中一页写着:"治事如教书,得顺着根来,硬掰要断。"

办公室的灯亮到后半夜。林舟在笔记本上新添了一行:"今日方知,所谓'政绩',不过是让前人播的种子,在自己手里发次芽。"抽屉里的铁皮盒静静躺着,月光透过百叶窗,在盒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槐树叶漏下的阳光,落在1952年那个秋天的午后。

忽然想起什么,林舟拿起手机给王老爷子发了条信息:"下周请您带些老物件来局里,咱们一起规划书社的展陈。"很快收到回复,只有两个字:"好嘞。"

他合上笔记本,指尖在"林敬之"三个字上轻轻敲了敲,仿佛在跟九泉之下的爷爷击掌。窗外的城市渐入梦乡,而那棵老槐树的影子,正悄悄爬进新的规划图里,长成一片浓荫。

好啊,那咱们就加个“高层留意”的伏笔桥段,让这次事件成为林舟升迁的隐性推力——

第96章 旧物牵出的线头(增补版)

林舟正指挥工人给“槐下书社”的木牌刷漆,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是条陌生号码的短信,内容简洁得有些刻意:“林局,西城区拆迁案的处理报告己呈送部里,李副部长看后很关注,让我问问你,明天上午有空去部里一趟吗?”

发件人备注是“办公厅 小赵”。林舟指尖一顿,李副部长分管城市建设,是出了名的“铁面判官”,从不轻易召见地方干部。他抬眼看向不远处正在给老槐树搭支撑架的王老爷子,忽然明白——刚才老爷子给远在北京的孙子打了个电话,那孩子在部里秘书处当科员,怕是这话传到了李副部长耳中。

“王爷爷,”林舟走过去,递过一瓶水,“您孙子在部里哪个部门?”

王老爷子接过水,眼里藏不住得意:“在秘书处给李副部长当联络员呢,这孩子打小就机灵,说上次部里开拆迁工作会,李副部长还念叨‘现在缺的就是能把文化和民生拧成一股绳的干部’……”

林舟心里透亮了。李副部长关注的,恐怕不只是一个书社,而是他处理冲突时“不硬拆、重传承”的思路。这两年全国拆迁矛盾频发,部里正愁找不到典型案例,这次“槐下书社”既化解了僵局,又保住了文化根脉,恰好成了送到嘴边的“样本”。

傍晚,林舟接到小赵的第二通电话,语气比上午热络了不少:“林局,李副部长特意交代,明天的汇报不用带材料,就聊聊你是怎么想到用‘书社’破局的,他说想听点‘实在的’。”

挂了电话,林舟看着夕阳下被镀成金红色的老宅砖墙,忽然想起爷爷笔记里的一句话:“官场如阡陌,能走得远的,从来不是闷头往前冲的,是懂得顺着田埂找路的。”

他转身对秘书小陈说:“把王老爷子太爷爷那套《塾馆课案》找出来,明天我带过去。”那套课案里,记着1953年处理“塾馆拆迁”争议的全过程——当年也有开发商想拆塾馆盖工厂,是王老爷子的太爷爷带着学生在塾馆前读了三天《论语》,最终让开发商主动修改了规划。

小陈愣了愣:“带这个去部里?”

“嗯,”林舟笑了笑,“李副部长不是想听‘实在的’吗?这就是最实在的——前人怎么把僵局走活的,我们就怎么接着走。”

夜色渐浓,槐下书社的第一盏灯亮了。王老爷子带着几个老人,正在整理从老宅里翻出的旧课本,泛黄的纸页上,“仁义礼智信”五个字在灯光下格外清晰。林舟站在灯影里,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所谓升迁,从来不是踩着别人往上爬,而是把前人的路走得更宽,让后来人能顺着这路,走得更稳。

明天去部里的汇报,或许不只是一场工作交流。林舟摸了摸口袋里那本《塾馆课案》,指尖传来纸页的粗糙触感,像握住了一把打开前路的钥匙。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楚南札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61U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楚南札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61UA/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