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服务队像蒲公英的种子,将科技的星火撒向边区的角角落落。学员们带回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而基层的军民则第一次如此首观地感受到了“学问”带来的好处。
一种微妙的变化开始发生:不再是抗大单向地输出知识,基层的智慧和实践经验也开始反向流动,为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云龙独立团的修械所里,热闹非凡。自从团里那几个从抗大学习归来的战士带头搞起了技术学习和推广后,一股钻研技术的小热潮就在团里蔓延开来。
这天,一个老兵油子拿着一个改造过的弹夹找到负责团里技术学习的教员。
“王教员,你看看俺这个咋样?”老兵有点不好意思地挠着头,“俺看那冲锋枪弹夹老是卡壳,就寻思着把这托弹板的角度稍微磨斜了一点,又加了点力。俺试了试,好像顺溜多了!”
王教员接过弹夹仔细查看,又拿来一支枪试了试,果然供弹顺畅了不少!他惊喜地问:“老班长,你是怎么想到的?”
“嗨,咱就是瞎琢磨呗。”老兵嘿嘿一笑,“打了这么多年枪,哪儿不舒服咱手上有数。就想着能不能自己鼓捣鼓捣。”
无独有偶,在被服厂,几个心灵手巧的女工在使用了抗大学员带来的新式缝纫机和学习了基础机械原理后,不再满足于只是按图操作。
她们发现给棉军服上袖子时效率很低,便自发凑在一起研究,利用废料和简单的杠杆原理,制作了一个简易的“上袖辅助架”,虽然简陋,却实实在在提高了工作效率。
类似的场景在合作社的农具修理组、甚至是一些村子里的能工巧匠那里都能看到。他们或许不懂高深的理论,但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求。
抗大学员带来的新知识、新工具,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门,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
这些来自基层的、带着泥土气息的小革新、小发明,很快被反馈回了抗大。技术系的教员和学员们看到这些成果,既惊讶又兴奋。
“真没想到!这个弹夹改造的思路很巧妙啊!”
“这个上袖架虽然简单,但非常实用!体现了杠杆原理的实际应用!”
“我们应该把这些都收集起来,加以总结和提高!”
何长工教育长得知后,高度重视,立刻组织力量对这些来自群众的“土发明”进行整理、验证和理论提升。并决定在抗大举办一次小型的“群众技术革新成果展览”,邀请这些普通的战士、工人、农民来学校分享他们的经验。
展览那天,抗大窑洞前的空地上人头攒动。老兵班长略显拘谨地讲解着他的弹夹改造心得;女工们演示着她们的上袖架;还有一个老农展示了他根据新式犁耙改进的、更适合本地山地的小型耕地器……
李云龙也跑来凑热闹,看着自己团里的老兵成了“发明家”,乐得合不拢嘴,使劲拍着老兵的肩膀:“好你个老小子!深藏不露啊!这下给咱团长脸了!” 他转头又对何长工说,“何教育长,我看以后咱这展览得常办!咱们边区藏龙卧虎着呢!”
弹幕纷纷点赞: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这才是真正的科技民主化!”
“李云龙:俺们团都是人才!”
主席和周总也抽空来参观了展览。主席在一个改进的纺车前驻足良久,对那位来自农村的改进者详细询问了想法和过程,最后高兴地对周总说:“恩来,你看见没有?这就是人民的力量!一旦掌握了初步的知识和技术,他们就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我们的科技工作,一定要走这种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周总也感慨道:“是啊,主席。过去我们只注重培养专门人才,现在看来,更重要的是激发广大群众的创造热情。这才是我们事业永不枯竭的源泉。”
这次展览之后,抗大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进一步改变。教员们更加注重从实际生产中提取案例,鼓励学员思考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甚至成立了一个“技术革新小组”,专门负责收集、研究、推广来自基层的合理化建议和小发明创造。
一股自下而上的创新活力,开始在边区涌动。科技不再是窑洞里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变成了广大军民都能参与、都能贡献智慧的共同事业。
林启明看着这生动的一幕,心中感慨万千。系统中,因“激发群众创新”、“实现双向知识流动”、“提升整体创造力”而获得的爱国值在持续增长(+30000点!当前:222000 + 30000 = 252000点!),但他觉得,这种蓬勃迸发的群众智慧,才是系统所能带来的最深刻、最持久的改变。
科技的种子,己然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并且开出了独具特色、充满生命力的花朵。这条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科技发展道路,正变得越来越宽广。
(感谢喜欢铜草花的唐茗微送来的为爱发电,加更送上。帅哥美女们,加更挑战继续,当天每三个为爱发电次日加更一章,上不封顶,谢谢支持)
双目非林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69B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