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运动让边区军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文化的甘霖滋润着这片黄土地。而在物质生产领域,一场静悄悄的“工业革命”也在持续发酵,开始触及最传统、最普遍的行业——纺织。
边区地处西北,棉花种植和家庭纺织历史悠久,几乎是家家户户妇女必备的技能。但效率低下,布匹产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虽然之前通过“发现”获得了一些改良纺车和织机,但并未根本改变以家庭为单位、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模式。
这个问题引起了负责经济工作的林伯渠同志的重视。他在向主席和周总汇报时提到:“我们的部队和机关在不断扩大,被服需求压力很大。光靠农村土布,不仅数量跟不上,质量也参差不齐。必须想办法提高纺织业的效率和质量。”
主席指示:“可以尝试搞一些生产合作社,把分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使用改良的工具,进行集中生产。看看能不能摸索出一些经验。”
于是,在延安附近,一个试点性的“妇女纺织生产合作社”成立了。组织者从抗大请来了懂些机械原理的学员做指导,又调拨了一些之前“发现”的改良纺车和织机,还从农村招募了一批手艺好的妇女。
消息传到独立团,李云龙听说后,晃着大脑袋对赵刚说:“嘿,老娘们聚一块纺线织布?能有啥大名堂?还能比得上老子带兵打仗?”
赵刚反驳道:“老李,你这话可不对。后勤保障同样重要,战士们穿不暖怎么打仗?而且组织妇女生产,也是解放劳动力、提高妇女地位的好事。”
合作社起初确实遇到不少困难。习惯了各自在家干活的女工们,不太适应集体劳动的纪律;机器出了故障没人会修;生产效率似乎也没比单干高多少。
弹幕开始吐槽:
“李云龙又看不起后勤了!”
“手工作坊转型确实难。”
“感觉管理跟不上了。”
转机发生在一个叫翠花的年轻女工身上。她男人是独立团的战士,她自己识字班学得不错,脑子也活络。
她发现现有的织机换梭子还是很麻烦,效率卡在这里。她想起在识字班看过的简易机械原理图,又观察了半天,回家后用木棍和绳子鼓捣了好几天,竟然做出一个简单的“自动引纬”装置(虽然非常简陋),安装到织机上后,确实减少了一些手动操作,速度提升了一点。
作者“双目非林”推荐阅读《直播长征我的爱国值能换百万物资》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她把这点小改进告诉了合作社的管理员和技术员。技术员很重视,和她一起反复试验改进。虽然最终效果有限,但这种主动思考、尝试改进的精神却得到了大力表扬。秀芹因此被选为小组长,还奖励了一条新毛巾。
这件事在合作社里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他女工也开始琢磨起来:怎么接线头更快?怎么保养机器减少故障?怎么合理分工?甚至有人开始偷偷比赛看谁纺的纱又匀又快。
合作社的管理者也吸取经验,制定了更合理的计件奖励制度,组织了技术交流小组,还请抗大的学员来定期讲课,介绍更先进的纺织机械原理。
慢慢地,合作社的生产走上了正轨,效率显著提高,布匹的质量也更稳定了。生产出来的标准布匹,优先供应部队,极大地缓解了被服压力。
主席得知这个试点合作社的成功后,很高兴地对周总说:“恩来,你看,这就是组织起来的力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激发了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这个经验要好好总结,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推广。”
周总补充道:“还要注意关心女工的生活,办好托儿所,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真正体现我们对于妇女解放的承诺。”
李云龙后来领到了合作社生产的新军装,布料厚实均匀,穿着精神了不少。他嘴上不说,心里却对那帮“老娘们”刮目相看,还特意对赵刚说:“老赵,回头看看咱们团家属里有没有手巧的,也送合作社去学学,还能挣点工钱补贴家用呢。”
赵刚笑道:“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李团长也开始关心妇女工作了?”
李云龙老脸一红:“俺这是……这是为了稳定军心!”
林启明看着这发生在最传统行业里的细微变革,心中颇为感慨。系统中,因“推动生产合作”、“提升传统行业”、“解放妇女生产力”而获得的爱国值在稳步增长(+30000点!当前:397000 + 30000 = 427000点!),但他更看到了组织形式和观念改变所带来的深层力量。
工业化萌芽,正从这最细微的纺织机梭声中,悄然孕育。它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提升,更意味着生产关系的重塑和人的解放。
这条立足实际、渐进改良的工业化道路,虽然起步微小,却蕴含着无限生机,为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织就着更加坚实的基础。
(求催更、五星好评。感谢盛夏的浪费没送来的点个赞,加更送上。帅哥美女们,加更挑战继续,当天每三个为爱发电次日加更一章,上不封顶,谢谢支持)
(http://www.220book.com/book/69B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