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苏砚卿。在北疆的这段日子,我常常觉得,我不仅仅是在种地,更像是在打一场仗。敌人,是这片荒芜的冻土,是那些看不见的饥饿,还有人心里的绝望。当第一颗金玉薯”从土里被挖出来,捧在手心的时候,我知道,我们打赢了第一场小胜仗。但我知道,这还不够。真正的胜利,是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让这份希望,能够传下去。
所以,我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我写了一本书,一本给所有人的书——《金薯记》
红薯种出来了,可我心里总不踏实。如果有一天,我和霍临都不在了,或者换了一批人来,他们还知道怎么对付这硬邦邦的土地吗?他们还记得我们是怎么熬过那些最艰难的日子吗?我不能让我们的心血,像融化的雪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必须把一切都记下来。
于是,我把自己关在帐篷里,点着油灯,一笔一划地开始写。我写的不是什么高深的文章,没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因为我要写的,是给每一个普通士兵,甚至是不识字的农夫看的书。我用最简单的大白话,就像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告诉他们:
你们知道吗?我们当初是怎么在冻得像铁一样的地上挖出第一个坑的?那需要的不只是力气,还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我把它叫血祭”。你们知道吗?我们是怎么把冰封的河水引过来,一点点把冻土化开的?那叫引水破冰”,靠的是脑子,不是蛮力。
我把我们发明的铁牛”怎么用,红薯苗怎么栽,间距多少最好,什么叶子是生了病,害虫长什么样……所有的一切,都写了进去。光写字我怕说不清,就亲手画了图。水车的结构,播种的图样,甚至连虫子的样子,我都画得清清楚楚。我想,就算有人不识字,看图,也能明白个大概。
这本小册子,我给它取名《金薯记》。它在我心里,不只是一本农书。它是一本生存手册”,教人怎么在最艰苦的环境下活下去;它也是一本管理手册”,教人怎么组织大家,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我希望,任何一个拿到它的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复制出我们的奇迹。
第二件事是我发明了一套新玩法,让管理变得像搭积木一样简单
地越开越多,人也越来越多,事情自然就杂了。哪个方队负责哪块地?今天开了多少亩?浇了水没有?有没有发现虫害?如果靠我一个个去问,靠文书们一笔笔记,那得记到什么时候去?而且,人总会犯错,会偷懒,会谎报。我不能让这些蛀虫,啃食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希望。
我坐在案前,看着那些账本,突然想起了我以前想出来的活字记账法”。对啊!为什么不能把那些单个的字块”,变成一块块信息积木”呢?
我立刻动手,把整个屯田区划分成一个个小方块,我叫它们方”,每个方”都有自己的编号。然后,我让木匠做了好多小木牌,这就是我的活字”。一块木牌上写着张三负责”,一块写着己开垦一半”,一块写着今日浇水”,还有无病虫害”……
每天晚上,各个方”的负责人,就把他们今天的情况,用对应的木牌”报上来。我的助手们就站在一块大木板前,把这些木牌按照编号,一块块拼上去。很快,一幅完整的、动态的屯田地图”就出现在木板上了。
霍临将军每天只要站在这块板子前,扫一眼,所有情况就尽收眼底。哪个方队干得漂亮,哪个方队拖了后腿,哪里出了紧急状况,一目了然。效率高得惊人,而且谁也别想弄虚作假。我给这个方法起了个名字,叫模块化农业管理法”。它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让整个屯田营高效、透明地运转起来。
第三件事是我造了一头铁牛”,专门用来啃硬骨头
铁牛”虽然好用,但面对北疆最顽固的冻土,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士兵们拉着犁,累得汗流浃背,一天也开垦不了多少地。我看着他们被磨破的手掌,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需要一把更锋利的刀”,一把能劈开大地的刀。
我把自己关起来,画了整整三天的图纸。我把我想象中最完美的犁的样子,一笔一划地画了出来。我让军中最好的铁匠,用北疆最坚硬的玄铁,打造了一个V字形的犁头,锋利得能刺穿一切。在犁头最前端,我还设计了一个可以拆卸的破冰尖”,专门用来对付那层最硬的冻壳。犁身的角度,我也反复计算过,确保最省力。它可以用两头牛拉,也可以让八个士兵一起协作。
当这头被我命名为开山犁”的巨兽被造出来,第一次拉到田里的时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随着一声号令,士兵们齐声呐喊,开山犁”稳稳地插进冻土,然后,伴随着沉闷而有力的破土声,乌黑肥沃的泥土,像波浪一样被翻卷开来!
那一刻,所有人都欢呼雀跃!
我走到田边,小心翼翼地捧起第一株我们种下的、己经长得绿油油的金玉薯”藤蔓,轻轻地、郑重地,将它系在了开山犁”的犁头上。
这不仅仅是一个仪式。这株藤蔓,代表着我们付出的血与汗,代表着我们在这片血田”上种下的希望。我把它系在犁头上,就是想让这份精神,这股不屈不挠的劲头,永远跟随着开山犁”,无论它走到哪里,都能开垦出新的希望。
在《金薯记》的最后一页,我写下了一段话,那是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
我写道:等有一天,边关再无战事,天下太平。我希望,我们能将金玉薯”的种子、铁牛”和开山犁”的图纸,还有这本《金薯记》,送到那些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手中。让他们用这些技术和工具,去开垦那些无人问津的荒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我希望,天下再无饥民。
写完这句话,我感觉自己手里的笔,都变得沉重起来。这本小小的农书,在这一刻,仿佛承载了千钧之重。它不再只是一本书,它是我的理想,是我对未来天下的一种构想——一个用文化和制度,而不是用刀兵,来治理天下的理想。
后来,这本书在军中传开了。我听说,有士兵在夜深人静时,借着月光,一字一句地抄录它,说要退伍后带回家乡,教给乡亲们。我听了,心里暖暖的。
再后来,霍临拿到了这本书。他看了很久,久到我以为他睡着了。当他翻到最后一页,看到我写的那句天下再无饥民”时,他抬起头,看我的眼神,我至今都记得。那里面有震惊,有审视,还有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名为“认同”的光芒。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庶女谋生(http://www.220book.com/book/69E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