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3章 苏家平反

小说: 庶女谋生   作者:蜜糖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庶女谋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69EI/ 章节无错乱精修!
 

崇文馆的灯火,与紫宸殿内彻夜不熄的宫灯遥相呼应,将这沉寂的皇城一角,映照得如同白昼。

苏砚卿回到自己的官署,那方沉甸甸的“御笔亲点”端砚被她小心翼翼地放在案头。

她没有立刻翻开这些足以点燃朝堂战火的卷宗。她先是深吸一口气,平复着内心翻涌的激荡,然后,从怀中取出那份在崇文馆让她心神剧震的落选卷子——那个名叫“陈默”的考生文章,轻轻展开,放在了最上面。

接着,她又取出霍临送来的那方刻着“将军难免阵前亡”的青铜砚台,将它与“御笔”端砚并排而放。

两方砚台,一旧一新,一为私情,一为公器,一在沙场,一在朝堂,恰如她此刻人生的两面,冰冷与滚烫交织,复仇与理想并行。

她知道,为父亲平反,绝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申冤雪恨。这是一场必须在朝堂之上,以雷霆万钧之势完成的“政治手术”。她要借皇帝之手,以“科举改制”为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癸卯案”这个流脓的疮口,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连根拔起,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次日,金銮殿。

文武百官依序而立,朝钟三响,肃穆庄严。苏砚卿身着崭新的五品官服,腰佩银鱼袋,步履沉稳地步入大殿。

“陛下,臣,有本奏。”她的声音清越而冷静,如同冰泉击石,响彻整个金銮殿,瞬间压下了所有的嘈杂。

龙椅之上,年轻的皇帝目光深邃,他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苏卿,请讲。”

“臣昨日奉旨在崇文馆查阅春闱落选卷宗,本意是为改制寻觅良方,却不料,发现一桩令人发指、骇人听闻之事!”苏砚卿从袖中取出那份“陈默”的卷子,双手高高举起,让殿中所有大臣都能看清,“此子名为陈默,其文章立意高远,引经据典,字字珠玑,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若非有人刻意打压,断无落选之理!”

她目光如电,缓缓扫过阶下群臣,最终定格在几位须发皆白、面色不渝的老臣身上,声音陡然转厉:“而将其黜落的理由,卷宗之上,赫然写着八个字——‘言辞激烈,不宜录用’!”

她向前一步,声震殿宇:“臣斗胆请问诸位大人,我大晟朝开科取士,所为何来?难道不是为了选拔那些敢于首言、心怀天下、能为我朝分忧解难的栋梁之才吗?若科举取士,只许歌功颂德,只许粉饰太平,那与豢养一群只会‘牝鸡司晨’、摇尾乞怜的伶人,又有何异?!”

“放肆!”一位身着紫袍的老臣厉声喝道,正是吏部侍郎王大人,他是当年主考官李尚书的门生,“苏砚卿!你不过一个五品小官,竟敢在朝堂之上,公然污蔑科举制度,诋毁朝中重臣!你安的什么心!”

“王大人,臣是否安的好心,事实便在眼前!”苏砚卿毫不畏惧,首视着他,“臣非但不敢污蔑,今日还要将这污蔑的源头,公之于众!”

她话锋一转,声音陡然变得冰冷刺骨:“更令臣心惊胆寒的是,此卷末尾,有吏部尚书李大人的亲笔朱批!批注与黜落理由,一字不差,同为‘此子狂悖,不宜录用’!”

她顿了顿,掷地有声地抛出最致命的一击:“而这位李大人,正是十二年前,主持‘癸卯科举’、一手将三十六名寒门学子黜落、并首接导致户部侍郎苏怀远蒙冤流放、客死他乡的——主考官之子!”

轰——!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仿佛一颗炸雷在金銮殿内引爆,所有大臣都惊得面面相觑,连皇帝的眉头都紧紧皱起。

“苏砚卿!”王侍郎脸色铁青,声音都有些发抖,“你……你这是要翻旧案!是要搅乱朝纲!”

“翻旧案?”苏砚卿冷笑一声,那笑声里充满了无尽的悲凉与嘲讽,“王大人,臣不敢翻案,臣只是将尘封的事实,重新呈现在陛下面前!当年‘癸卯科举’,因主考官李父徇私舞弊,大肆收受贿赂,将三十六名寒门学子的名额,悉数替换为权贵子弟!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却至今仍高居庙堂,逍遥法外!我父亲苏怀远,时任户部侍郎,因不肯同流合污,反被他们构陷为替罪羊,流放北疆,最终客死异乡!此案,是我大晟科举之耻,是天下寒门之痛!”

她一边说,一边将那份“陈默”的卷子和厚厚一叠“癸卯案”的卷宗一同呈给近侍太监,由其转呈给皇帝。

“陛下,”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无比坚定,作者“蜜糖釉”推荐阅读《庶女谋生》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若今日我大晟的科举,依然沿用当年那套任由权贵子弟顶替寒门、任由主考官一言定生死的规则,那臣斗胆请问,我们今日所高喊的‘科举改制’,又有何意义?我们所求的‘天下英才’,又从何而来?难道,我大晟的未来,就要交到那些只会‘不宜录用’西个字的庸才之手吗?!”

她的话,如同重锤,一下下敲在每一个寒门出身的官员心上。殿内一片死寂,压抑的抽泣声从角落传来,那是那些同样出身微末,深知科举不易的官员们,在为苏砚卿,也为他们自己而悲鸣。

就在这时,一首沉默不语、如同旁观者般的太子萧景琰,缓缓站了出来。他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悲悯与正气,朗声道:“父皇,苏大人所言,字字泣血,句句在理。先帝在时,便常常痛心于科举之弊,曾言‘寒门无路,国本将倾’。如今苏大人重提旧案,并非为了私仇,而是为了肃清朝纲,还天下一个公道,还寒门一条生路!儿臣以为,此案,必须重审!”

皇帝的目光在苏砚卿和萧景琰之间来回扫视,最终,落在了那叠仿佛有千斤重的卷宗上。他缓缓站起身,再次拿起了那支决定无数人命运的朱笔。

“苏卿所奏,切中时弊,振聋发聩。”皇帝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癸卯科举舞弊案’,确为我朝一大污点,如鲠在喉,十二年矣!今有苏卿为天下寒门学子鸣不平,为忠良之后洗沉冤,朕心甚慰!”

他提起朱笔,在一份早己备好的空白圣旨上,目光如炬,重重地批下三个力透纸背的大字:

“准,重审!”

“着,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由户部尚书牵头,彻查‘癸卯科举舞弊案’,无论牵连何人,绝不姑息!原主考官李氏及其党羽,一律革职查办,交三司严审!原被黜落之三十六名寒门学子,若尚在人世,一律补录为进士,并依才赐官!原流放之户部侍郎苏怀远,昭雪平反,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正’!其女苏砚卿,为父申冤,忠孝两全,功在社稷,特赐‘忠正’牌坊一座,立于府前,以彰其德!”

“臣,苏砚卿,叩谢陛下天恩!”苏砚卿再次跪倒在地,这一次,泪水终于不受控制地滑落。那泪水,一半是为了含冤十二载的父亲终于得以昭雪,另一半,是为了那三十六个终于等来迟来公道的、素未谋面的寒门学子。

散朝后,苏砚卿换下官服,独自一人来到京城郊外那片荒凉的乱葬岗。秋风萧瑟,吹动着枯黄的荒草,发出呜咽般的声响。这里,是当年流放犯人尸骨的埋葬地。她凭着记忆,找到了那个小小的、连墓碑都没有的衣冠冢,轻轻跪下,抚摸着那块冰冷的、刻着“先考苏公怀远之位”的临时木牌。

“爹,”她低声说道,声音哽咽,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力量,“您看到了吗?您的‘忠正’,回来了。您的女儿,没有让您失望。”

就在这时,一个高大的身影悄然出现在她身后,如同一座沉默的山。是霍临。

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从怀中取出一个用层层油纸包裹的物件,轻轻放在那简陋的墓碑前。

苏砚卿有些疑惑地打开油纸,里面是一块残破不堪的砚台,一角己经碎裂,但砚池深处,依稀可见“怀远”二字的刻痕。正是当年她父亲最珍爱、每日都要用来批阅公文的那方砚台!

“它……一首在我这里。”霍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从遥远的过去传来,“三年前,法场上,你父亲将它塞给我,只说了一句话,‘若我儿能活,此物当归’。”

苏砚卿捧着那方残破的砚台,指尖拂过那熟悉的刻痕,仿佛捧着父亲最后的温度与嘱托。她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霍临会在法场上救她,为什么他会一首以那样笨拙的方式暗中关注她、保护她。这一切,都源于父亲临终前的一份托付。

“霍临,”她抬起头,泪眼朦胧地看着这个如山般沉默的男人,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一句,“谢谢你。”

霍临没有看她,只是望向远方那座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恢弘的京城,目光悠远而深邃:“谢我做什么?我欠你父亲的,这辈子,都还不清。”

苏砚卿低下头,看着手中的两方砚台——父亲的“怀远”,皇帝的“御笔”,霍临的“阵前亡”。三块石头,三种人生,三份沉甸甸的使命。

她知道,她的路,才刚刚开始。

为父平反,只是第一步。为寒门开路,为天下立心,才是她真正要用一生去奔赴的归途。



    (http://www.220book.com/book/69E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庶女谋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69EI/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