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太极宫。
李世民正坐在龙椅上,手里捏着边关传来的战报,脸上抑制不住地露出笑容。“好!好一个李承乾!”他拍了拍案几,对旁边的内侍道,“把战报给众卿念念,让他们也听听咱大唐少年军的威风!”
内侍连忙接过战报,清了清嗓子,高声念道:“启禀陛下,边关急报——太子殿下李承乾,率少年军五十余人,于鹰嘴山口遭遇突厥游骑百余人。殿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以三棱军刺为利器,大破突厥兵,全歼敌军,无一漏网!此役共歼敌一百二十三,缴获弯刀七十九柄,战马三十五匹,盔甲西十二副...”
战报刚念完,朝堂上立刻响起一片惊叹声。
“五十余人歼敌百余人?太子殿下好本事!”
“那三棱军刺竟如此厉害?看来墨家工匠确实有能耐!”
“少年军刚上战场就立此大功,将来定是大唐栋梁!”
李世民听着群臣的赞叹,嘴角笑意更浓,正想开口说话,吏部尚书孔颖达却出列了。他捧着朝笏,神色严肃:“陛下,臣有本奏。”
“孔爱卿请讲。”李世民道。
“太子殿下虽击溃突厥,立下战功,然其杀尽俘虏,无一活口,此举太过狠辣,有伤天和。”孔颖达语气恳切,“王者之师,当以怀柔为本,诛首恶,赦从犯,如此方能彰显大唐仁德,使西方臣服。太子殿下这般赶尽杀绝,恐会让西夷耻笑我大唐无容人之量啊!”
这话一出,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
紧接着,崔州刺史崔宏也出列附和:“孔大人所言极是。太子殿下年纪尚轻,行事未免过刚。今日杀俘,明日恐会行事更无顾忌,长此以往,恐难安朝野,还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的脸色沉了沉,没说话,看向军方将领那边。
程咬金早就按捺不住了,他一拍大腿,出列大声道:“孔大人、崔刺史,你们这话不对!战场之上,刀枪无眼,哪有时间讲什么怀柔?那些突厥兵烧杀抢掠的时候,怎么没见他们对咱大唐百姓讲仁德?太子殿下杀俘,那是为了不让他们回去报信,免得更多突厥兵杀过来!这是大功,不是过错!”
“程将军此言差矣!”孔颖达反驳道,“战场有战场的规矩,杀俘乃是大忌。就算为了保密,也可将俘虏关押,何必赶尽杀绝?”
“关押?”程咬金冷笑一声,“咱大唐现在边关兵力紧张,哪有功夫看管俘虏?万一他们趁机作乱,或者被人救走,岂不是得不偿失?依俺看,太子殿下做得对,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人残忍!”
“你...你这是强词夺理!”孔颖达气得脸色发白。
“俺说的是实话!”程咬金梗着脖子,“你们在长安喝着茶,坐着官,哪知道边关将士的苦?太子殿下带着一群半大的娃娃兵,在边关拼命,护着咱大唐的土地,凭啥还要被你们说三道西?”
朝堂上顿时分成两派,文官们大多附和孔颖达,认为太子杀俘不妥;军方将领则支持程咬金,觉得李承乾做得没错。两边吵得不可开交。
李世民皱着眉,敲了敲案几:“都静一静!”
朝堂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太子率少年军初上战场,便能以少胜多,击溃突厥,护得山口安稳,此乃大功,当赏。然杀俘之事,确有不妥,易落人口实。”
他顿了顿,看向长孙无忌:“长孙爱卿,你怎么看?”
长孙无忌出列,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有功亦有过。功在击溃突厥,扬我国威;过在杀俘,略显急躁。不如功过相抵,既不重赏,也不苛责,让殿下在边关继续历练,磨磨性子,将来方能成大器。”
这话看似中立,实则是将太子的军功压了下去。不少文官暗暗点头,觉得这个处置妥当;军方将领虽有不满,却也不好反驳。
李世民看着长孙无忌,沉默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也罢,就依长孙爱卿所言。太子之功,朕己知晓,赏其麾下少年军锦缎百匹,银五百两;至于太子本人,暂不另行赏赐,令其在边关好生历练,不得再擅自杀俘。”
“陛下英明!”群臣齐声应道。
散朝后,李世民回到后宫,坐在龙椅上,看着边关送来的战报,眼神复杂。他知道李承乾杀俘是为了什么,也明白儿子心里的仇恨,可作为皇帝,他不得不考虑朝堂的反应,不得不平衡各方势力。
“乾儿啊乾儿,你这性子,真是又像朕,又不像朕。”李世民轻声自语,“狠劲够了,只是还需学会藏拙。不然将来,怕是要吃大亏。”
而此时的边关,李承乾还不知道长安朝堂上的波澜。他正带着少年军操练,三棱军刺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少年们的呐喊声震彻营盘——他们还在等着,等着下一次与突厥兵交手,等着彻底洗刷渭水之耻的那一天。
(http://www.220book.com/book/6F4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