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的钟声刚响,群臣陆续退出太极宫。长孙无忌却没走,他在宫门外的柳树下站着,目光扫过人群,很快锁定了正要离去的孔颖达和崔宏。
“孔大人、崔大人,借一步说话。”长孙无忌上前,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
孔颖达停下脚步,疑惑道:“长孙大人有何吩咐?”
三人走到僻静处,长孙无忌才低声开口:“两位大人今日在朝堂上弹劾太子杀俘之事,说得极是。太子殿下年纪尚轻,行事确实过刚,这般狠辣的性子,若不加以磨砺,将来恐非社稷之福啊。”
崔宏皱了皱眉:“可陛下己有决断,赏将士而不赏太子,这...算不算功过相抵?”
“算,但还不够。”长孙无忌摇摇头,“如今朝堂上议论纷纷,世家那边也颇有微词。若只是陛下口头吩咐,恐难服众。不如两位大人联名上奏一本,就说‘太子有功当赏,有过当诫,功过相抵,暂不封赏,令其在边关历练’,如此既给了陛下台阶,也能堵住悠悠众口,为陛下分忧啊。”
孔颖达迟疑道:“可太子毕竟立了军功,这般操作...会不会显得我等针对太子?”
“非也。”长孙无忌微微一笑,“我们是为了大唐,为了太子好。年轻气盛易折,磨磨性子才能成大器。再说,世家那边...崔大人应该清楚,太子杀俘之事,己让不少人觉得不安了。”
崔宏眼神一动,他是崔氏世家出身,自然明白长孙无忌的意思——太子行事太过强硬,若将来登基,恐怕不会给世家太多面子。今日若能借“功过相抵”压一压太子的势头,对世家也是好事。
“好,长孙大人说得是。”崔宏立刻点头,“我与孔大人这就联名上奏。”
孔颖达见状,也只能点头应允。
送走两人,长孙无忌站在原地,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他转身往后宫走去,刚到两仪殿外,就见李泰捧着一卷书,乖巧地站在殿门口。
“青雀怎么在这?”长孙无忌问道。
李泰躬身行礼:“回舅舅的话,孩儿写了篇《从军赋》,想呈给父皇看看,顺便问问兄长在边关的情况。”
长孙无忌眼中闪过一丝满意:“好孩子,陛下正好在殿内,你随我一同进去吧。”
两人走进殿内,李世民正坐在案前,看着边关送来的军报,神色复杂。见他们进来,抬头道:“无忌来了?青雀也在。”
“儿臣参见父皇。”李泰连忙上前,将《从军赋》呈上,“父皇,这是孩儿写的《从军赋》,歌颂兄长和将士们在边关的勇武,祈愿大军凯旋。”
李世民接过,粗略看了几眼,点头道:“写得不错,有几分文采。你有这份心就好。”
长孙无忌趁机开口:“陛下,臣刚才在宫外遇见孔颖达和崔宏两位大人,他们说要联名上奏,恳请陛下对太子殿下功过相抵,暂不封赏,令其在边关历练。”
李世民放下赋文,叹了口气:“朕也正为此事头疼。太子立了功,杀了俘,赏也不是,罚也不是。功过相抵...倒也算是个稳妥的法子。”
“陛下英明。”长孙无忌拱手道,“太子殿下年少有为,只是性子烈了些。在边关多历练历练,既能磨磨性子,也能多了解军中情况,将来方能更好地辅佐陛下。再说,赏了他麾下的将士,也能让他们感受到陛下的恩宠,不至于寒了军心。”
李泰适时附和:“舅舅说得对。兄长虽勇猛,但行事确需沉稳些。儿臣也觉得,让兄长在边关多待些时日,对他大有裨益。将来兄长回来,儿臣愿与兄长一同学习,为父皇分忧。”
李世民看着李泰乖巧的样子,又想起李承乾在边关的狠劲,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长孙无忌的心思,也明白世家的顾虑,更清楚太子的性子需要打磨。
“罢了,就按你们说的办。”李世民挥挥手,“传朕旨意,太子李承乾击溃突厥有功,但杀俘不妥,功过相抵,暂不另行封赏。其麾下少年军赏锦缎百匹,银五百两,将士各升一级。令李承乾在边关继续历练,不得擅离职守。”
“臣遵旨!”长孙无忌躬身应道。
李泰也跟着行礼:“父皇圣明。”
退出两仪殿,长孙无忌看着李泰,低声道:“青雀,你做得很好。记住,在陛下面前,要多表现得懂事些,多为你兄长着想,这样陛下才会更喜欢你。”
李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精明:“孩儿记住了,谢谢舅舅。”
长孙无忌拍了拍他的肩膀,没再多说。夕阳下,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一个老谋深算,一个藏拙讨好,在长安的宫墙内,悄然编织着一张围绕太子之位的网。
而远在边关的李承乾,还不知道长安城里这场针对他的“运作”。他正站在营门口,看着少年军将士们领取赏赐,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程处默更是拍着胸脯道:“殿下,陛下赏了咱这么多东西,下次咱们再杀一批突厥兵,让陛下看看咱的厉害!”
李承乾笑了笑,望向北方的眼神却冷了几分。他隐隐觉得,长安那边,恐怕不会这么平静。
(http://www.220book.com/book/6F4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