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的夜色比长安浓得多,营地里的篝火渐渐弱了下去,只剩下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在寂静中回荡。李承乾刚巡完营,回到自己的营帐,卸下盔甲,正准备喝口热茶歇一歇,帐外传来一声轻唤:“殿下,东宫来人了,有密信呈上。”
他眉头微挑,起身道:“让他进来。”
进来的是东宫情报司的信使,一身便服,神色凝重。他双手递上一封封着火漆的信,低声道:“殿下,这是李司记让属下连夜送来的,说事关重大。”
“知道了。”李承乾接过信,挥手让信使退下。他走到案前,拆开火漆封口,展开信纸——上面是李惊鸿清秀的字迹,密密麻麻写了不少内容。
李承乾逐字看着,脸上的神色渐渐沉了下来。
信上写得清楚:长安朝堂上,孔颖达和崔宏联名弹劾他“嗜杀成性,有伤天和,恐为暴君之兆”,而长孙无忌在背后运作,一边拉拢文官和世家,一边在父皇面前“进言”,说什么“太子年轻气盛,需磨性子”,最终促成了“功过相抵”的结果。
更让他在意的是后面的内容:长孙无忌不仅压制他的声望,还在暗中扶持李泰。近来长安城里,李泰作了篇《从军赋》,歌颂大军凯旋,祈愿父皇兄长平安,文采斐然,被不少士人传抄称赞,都说“魏王殿下仁孝有才”,隐隐有与他这个太子分庭抗礼的势头。
“好一个舅舅,好一个青雀。”李承乾捏紧信纸,指节微微发白。他早知道长孙无忌偏心李泰,却没想到对方会在他立了军功的时候,背后下这么一手。还有李泰,表面乖巧懂事,暗地里却借着诗文博取名声,野心不小。
他走到营帐门口,望着北方的夜空——那里是突厥的方向,也是长安的方向。边关的风刮在脸上生疼,却比不上他心里的寒意。
“殿下,您怎么了?”程处默从外面进来,见李承乾站在门口发呆,脸上神色不太好,忍不住问道,“是不是累着了?要不俺给您打盆热水洗把脸?”
“不用。”李承乾转过身,脸上己经恢复了平静,“处默,你去把陈默叫来。”
陈默是情报司在边关的负责人,也是当初毛遂自荐的寒门士子陈姓士子。没过多久,陈默就来了,躬身行礼:“殿下唤属下何事?”
李承乾将信纸递给陈默:“你看看这个。”
陈默快速看完,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长孙大人此举...未免太过打压殿下了。还有魏王殿下,这时候作诗传抄,分明是在抢殿下的风头。”
“抢风头倒没什么。”李承乾淡淡道,“但背后的小动作,不能不防。陈默,你立刻让人回长安,查两件事:一是崔宏与长孙家近期的往来,有没有私下接触;二是李泰那篇《从军赋》是怎么传出去的,哪些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属下明白!”陈默躬身应道,“属下这就去安排,保证尽快查到消息。”
“嗯。”李承乾点点头,补充道,“记住,要隐秘,别打草惊蛇。长孙无忌老谋深算,李泰也不简单,不能让他们察觉我们在查。”
“属下省得。”陈默说完,转身退了出去。
营帐里又只剩下李承乾一人。他走到案前,拿起笔,在纸上写下“长孙无忌”“李泰”“崔宏”三个名字,然后在旁边画了个圈。
他很清楚,长孙无忌这么做,一是为了“平衡”,不想让他这个太子势头太盛;二是为了扶持李泰,给自己留条后路。而崔宏等世家,则是想借机会打压他这个“不好控制”的太子,为世家争取更多利益。至于李泰,就是想借着这股风,提升自己的声望,觊觎太子之位。
“一群跳梁小丑。”李承乾冷笑一声,将纸揉成一团,扔进旁边的火盆里。火苗窜了窜,很快将纸团烧成灰烬。
他不是以前那个任人摆布的太子了。他有少年军,有情报司,有李靖等军方将领的支持,还有李惊鸿帮他打理后方。长孙无忌和李泰想压他?没那么容易。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尉迟宝琳跑了进来,兴奋道:“殿下,好消息!刚才斥候来报,说突厥那边好像内乱了,颉利和突利两可汗闹得不可开交!”
李承乾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突厥内乱?这可是天赐良机!只要抓住这个机会,立下更大的功劳,长安那些人的小动作,就都成了笑话!
“知道了。”他压下心中的激动,沉声道,“传我命令,加强戒备,密切关注突厥动向,一有消息立刻禀报!另外,让兄弟们做好准备,随时可能有大战!”
“是!”尉迟宝琳大声应道,转身跑去传达命令。
李承乾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突厥的位置。长安的暗流他记下了,等解决了突厥,他再回去好好跟那些人算算账!
夜色更深了,但李承乾的眼神却越来越亮。他知道,属于他的机会,来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6F4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