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秋意渐浓,朱雀大街上的书坊却比往日热闹几分。不少士子挤在坊门口,手里攥着铜钱,高声喊道:“老板,还有《从军赋》的抄本吗?再给我来一本!”
书坊老板忙得满头大汗,一边收钱一边摆手:“没了没了!这三天都卖空了!魏王殿下的这首赋,真是写绝了!”
人群里传来一阵惋惜声。有士子捧着抄本,摇头晃脑地吟诵:“朔风卷尘沙,铁骑踏胡霜。儿郎怀壮志,誓卫大唐疆...好一句‘誓卫大唐疆’!魏王殿下虽未亲临边关,却有这般胸襟气魄,真是难得!”
旁边一人附和:“可不是嘛!听说这首赋是魏王殿下为祈愿大军凯旋所作,既歌颂将士勇武,又牵挂父皇与太子兄长,仁孝之心溢于言表。比那些只会掉书袋的酸儒强多了!”
这番话引得众人连连点头。一时间,李泰的《从军赋》在长安士人间传得沸沸扬扬,连宫中都收到了几份抄本。
两仪殿内,李世民坐在案前,手里拿着一份《从军赋》的抄本,仔细看着。旁边站着李泰,垂着手,神色谦逊。
“青雀,这赋是你亲笔所写?”李世民抬头问道。
“回父皇,是孩儿写的。”李泰躬身道,“近来听闻兄长在边关立了功,又担心大军征战辛苦,便有感而发写了这篇赋,祈愿父皇龙体安康,兄长与将士们早日凯旋。”
李世民点点头,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写得不错,文采斐然,情真意切。看来你这些日子没白读书。”
“能得到父皇夸奖,孩儿不胜荣幸。”李泰脸上露出欣喜之色,眼底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这时,长孙无忌走了进来,看到案上的抄本,笑道:“陛下,看来您也收到青雀的《从军赋》了?如今长安城里,这首赋可是传遍了,士子们都夸青雀有文韬武略之风呢。”
“哦?有这么夸张?”李世民挑眉。
“臣不敢夸张。”长孙无忌拱手道,“青雀这首赋,既合时宜又显仁孝,确实难得。不少老臣都夸陛下教子有方,太子殿下勇武,魏王殿下聪慧,大唐后继有人啊。”
李世民不置可否,手指轻轻敲击着抄本。他何尝听不出长孙无忌的话外音——这是在帮李泰造势。不过李泰这篇赋确实写得好,作者“玩里漉”推荐阅读《大唐:八岁太子,开局挨揍变强》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既没贬低李承乾,又巧妙地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挑不出错处。
“既然士子们喜欢,便让他们传吧。”李世民淡淡道,“只是青雀,你要记住,文采固然重要,但大唐的安稳,终究要靠将士们在边关拼命。莫要本末倒置。”
李泰心中一凛,连忙躬身:“孩儿谨记父皇教诲。”
长孙无忌见状,也不再多言。他知道适可而止,太过刻意反而会引起陛下反感。
君臣几人又聊了几句朝政,李泰识趣地告退。长孙无忌看着他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满意——这一步棋走对了,李泰的文名起来了,与李承乾的“悍勇”形成对比,总能在陛下心里多占几分分量。
可没等长孙无忌再多想,殿外突然传来内侍急促的脚步声:“陛下!边关八百里加急!突厥内乱了!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己经刀兵相见!”
李世民猛地站起身,脸色沉凝:“什么?!快把奏报拿来!”
内侍连忙递上奏报。李世民快速看完,眉头紧锁,转身对长孙无忌道:“无忌,立刻召集群臣议事!突厥内乱,是天赐良机,朕要好好谋划一番!”
“臣遵旨!”长孙无忌不敢耽搁,立刻转身去传旨。
两仪殿内,李世民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突厥的位置。突厥内乱,这是彻底解决突厥问题的最好机会!李承乾在边关历练了这么久,也该派上用场了。
他想起刚才李泰的《从军赋》,又想起边关浴血的李承乾,眼神复杂。文韬武略,各有千秋,但在这乱世之中,终究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而此时的东宫,李惊鸿正站在窗前,看着外面飘落的枯叶。她刚收到消息,李泰的《从军赋》传遍长安,长孙无忌在背后推波助澜。
“殿下在边关拼命,魏王却在长安争名。”李惊鸿轻声自语,眼底闪过一丝冷意,“这场太子之争,看来是越来越热闹了。”
她转身回到案前,拿起笔,开始写第二封密信。她要把长安的最新动静,尽快告诉边关的李承乾——不管是突厥内乱的良机,还是李泰的文名造势,都不能让殿下错过。
长安的风,终究还是吹到了边关。而这场风,会吹起怎样的波澜,没人知道。但所有人都明白,大唐的命运,即将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http://www.220book.com/book/6F4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