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门外,气氛庄重得连风都似放慢了脚步。禁军甲胄鲜明列成两排,手中长枪斜指,寒光闪闪;黄罗伞盖下,李世民身着龙袍,面容肃穆地站在台阶顶端,身后跟着长孙无忌、李靖等一众文武大臣。
当大军的旗帜出现在视线尽头时,有内侍高声唱喏:“北伐大军凯旋归来——!”
李世民原本微凝的眉头缓缓舒展,他往前迈了半步,目光紧紧盯着队伍前方那个熟悉的身影。
很快,李承乾率领少年军走到近前。他翻身下马,整理了一下盔甲,然后大步上前,在台阶下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儿臣李承乾,幸不辱命,率军归来,参见父皇!”
李世民快步走下台阶,伸手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入手处是坚硬的盔甲,还有盔甲上未完全打磨掉的刀痕——那是边关厮杀留下的印记。他端详着儿子,几个月不见,李承乾黑了、壮了,脸上的稚气褪去不少,眼神里多了几分战场磨砺出的锐利,却又在面对他时保持着恭敬。
“好,好!”李世民连说两个“好”字,声音里难掩欣慰,“吾儿壮哉!这一趟边关没白去,瞧你这模样,倒像个真正的将军了!”
周围的大臣们纷纷附和:“陛下说得是,太子殿下英勇善战,实乃大唐之幸!”
李靖上前一步,躬身汇报:“陛下,此次北伐,我军击溃突厥游骑三股,共计斩杀三百余人,俘虏五十余人,缴获牛羊千余头,军械无数。其中太子殿下率领少年军身先士卒,在首次接敌中便斩杀突厥头领,击溃百余人,功不可没!”
这番话一出,群臣哗然。谁也没想到,这支被不少人看作“娃娃兵”的少年军,竟能立下如此战功!
李世民听得更是开怀,他哈哈大笑,拍着李承乾的后背:“乾儿,你果然没让父皇失望!当初你立军令状,父皇还担心你年少冲动,如今看来,是父皇多虑了!”
李承乾谦虚道:“父皇谬赞,儿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多亏李将军运筹帷幄,将士们奋勇杀敌,儿臣不敢居功。”
“你这孩子,倒学会谦虚了。”李世民笑着摇摇头,眼神里满是喜爱。他转头对身后的内侍说:“传朕旨意,摆驾回宫,庆功宴即刻开宴,犒劳全体将士!”
“遵旨!”内侍高声应道。
长孙无忌站在人群中,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心里却暗自盘算。李承乾这一趟边关之行,不仅立了军功,还在军中攒下了声望,连李靖都对他赞不绝口,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他看了一眼旁边的孔颖达,见对方眉头紧锁,显然也在担忧太子势头太盛。
但此时李世民正高兴,两人都识趣地没有多说什么,只跟着众人一起躬身道:“陛下英明!”
李承乾跟在李世民身边,一起往皇宫里走。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他能感受到周围将士们投来的崇敬目光,也能察觉到文官们复杂的眼神。但他不在乎——他用实打实的战功证明了自己,这比任何诗文、任何弹劾都管用。
走到宫门口时,李世民忽然停下脚步,转头对李承乾说:“乾儿,晚上庆功宴后,你到两仪殿来,父皇有话跟你说。”
李承乾心中一动,躬身应道:“儿臣遵旨。”
他知道,父皇单独召见,肯定不只是为了夸奖他。或许是关于后续的赏赐,或许是关于突厥的局势,又或许是关于长安的朝堂纷争。但无论是什么,他都己经做好了准备。
看着李世民沉稳的背影,李承乾深吸一口气。他不再是那个需要靠挨揍来激活系统的八岁顽童,也不再是那个只能在东宫组建少年军的太子。他是从边关浴血归来的将领,是大唐未来的希望。
这皇宫,这长安,乃至整个大唐,他都将一步步踏稳,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住这份安宁与荣耀。
(http://www.220book.com/book/6F4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