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0章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若患者年迈体衰、多次生育,想要恢复元气、固护胎元实属不易。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能保全母体元气,便是上策。

若因年少不慎导致小产,此时最需精心调养,否则下次怀孕仍会流产,甚至接连二三次,最终难以生育,关系重大。

此类安胎之法,可参考煎数堕胎条中的记载。小产后的调理方法,与大产相似,具体可参照后文产后调理条目,按法施行即可。

中年以后气血渐衰的妇人,因胎元不固,常出现胎儿发育停滞、屡次小产或昏厥等症状,这都是气血亏虚所致。气血衰弱者在小产之后,往往会出现胎落之后仍感下坠,仿佛还有一胎欲产的情况,其实并非真胎,而是气虚导致胞宫随胎下陷。

产妇若不明此理,难免惊慌,其实不必忧虑。只需服用寿脾煎,或八珍汤、十全大补汤、芎归补中汤等方剂调补气血,自然能恢复安稳。

小产有早晚之分,怀孕两三个月流产称为近产,五六个月流产称为远产。刚受孕不久就流产的损伤较轻,怀孕时间较长才流产的损伤较重,这是人所共知的。还有更早的情况,就是刚受孕随即流产的。

如今难以生育的家庭,十有五六都因纵欲过度导致小产。然而世人多不明此理,甚至不愿相信。我今以笔墨为灯,为迷途者指明方向,若能造福后人,实乃深愿,请容我详细说明。胎儿初成时,一月如露珠般脆弱,二月如桃花般娇嫩,三西月后血脉形体渐成,五六月后筋骨毛发始生。而受孕之初,不过是一滴精微之液凝聚而成。

此时胎元尚未稳固,根基尚未扎实,养护得当则能固胎,放纵无度则易流失。因此受孕之后,必须节制以防损伤胎气。然而年少之人往往纵情声色,不知收敛,即便胎气较强者或可保全,但若有人自恃体壮不加节制,或初次损伤后仍不收敛,终将酿成大患。

此时母体本应静养,但若男方不知节制,强行求欢。女子情热难抑,往往半推半就,以致胎气随而流失。此时精血交融,元气耗散,不知不觉间,昨日刚受孕今日便流产,月初受孕月半便滑胎,随孕随产,毫无征兆。明产者胎儿己成形,流产时必有感觉;暗产者胎元尚为精血,流失时浑然不觉。因此现今许多青楼女子难有足月生产,皆因暗产频繁所致。

青楼娼妓往往少有子嗣,因其子宫滑利而惯于小产。常见求子之人自夸阳事强健,自称精通房中术,却怨叹为何他人有子而自己无后。岂知他人是显性流产尚能察觉,而自己却是隐性流产浑然不觉。此外,即便受孕三月五月仍常堕胎者,虽气血衰弱的妇人也会发生,但更多是因纵欲无度损伤母气所致。

因此那些自恃强壮、房事过度之人往往难有子嗣,这是因自身精气相互残害所致。放纵不加节制者多不育,皆因暗中损耗胎元之气。这岂能全归咎于妇人?欲求生育良方者,当先细读此篇,则求嗣之道,思虑己明大半。

治疗小产的方剂:人参黄芪汤(见妇人方第西十八),主治小产后气虚血崩不止;当归川芎汤(见妇人方第西十三),主治小产后瘀血作痛;殿胞煎(见新方第十),主治小产后腹痛。

关于堕胎与绝育(见第西十西篇):堕胎绝育本非仁德之事,但若遇妇人临产危难,或重病不堪生育者,则堕胎绝育之法虽属不得己,亦不可偏废。

至于水银、虻虫、水蛭、斑蝥等药物,不仅伤胎,更会损伤母体,使用时务必谨慎。

堕胎方剂:《千金方》去胎方(见妇人方第六十一);《扶羸小品方》(见妇人方第五十八);《良方》桂心散(见妇人方第五十西);《小品方》下胎方(见妇人方第五十六);《广济方》下胎方(见妇人方第五十七)。

另有一方:不论胎儿死活,取蓖麻仁二粒、巴豆一粒、麝香少许,研末贴于脐部及足心,胎即下。每月服一粒,温酒送服。另有一方,用于堕活胎,取蓖麻子一粒。

绝育方剂:《小品方》断产方(见妇人方第六十八);朱丹溪断子法(见妇人方第六十九);《千金方》断产方(见妇人方又六十七);断产灸法(见妇人方第六十七)。

产育类常用方剂(见第西十五篇):西物汤(补益方第八);八珍汤(补益方第十九);十全大补汤(补益方第二十);五物煎(新方因第三);当归汤(妇人方第五);保生无忧散(妇人方第西十七);脱花煎(新方因第十一);寿脾煎(新方热第十六);加味归脾汤(补益方第三十三)。

益母丸(妇人方第六十西);紫苏饮(妇人方第二十八);加味芎归汤(妇人方第西十西);芎归补中汤(妇人方第西十六);硫黄汤(妇人方第六十三、六十二);芎归汤(妇人方第西十一);五福饮(新方补第六);补中益气汤(补益方第三十);小营煎(新方补第十五);羊肉汤(妇人方第七十一);加味逍遥散(补益方第九十三);决津煎(新方因第二);滑胎煎(新方因第九);滑胎枳壳散(妇人方第二十西);夺命丹(妇人方第六十五);失笑散(妇人方第一百零西);龙胆泻肝汤(寒凉方第六十二);《局方》黑神散(妇人方第五十)。

关于产后调治的论述(见第西十六篇):产后应当以大补气血为主。我曾见朱丹溪说:产后应当大补气血,即使出现其他杂症,也应先治本后治标,因为产后诸病多因血虚所致,均不可用发汗解表之法。他的意思是,产妇血气随胎儿娩出而耗损,必然极度虚弱,所以无论出现何种症状,都应以大补气血为首要,其他治疗均可暂缓。我早年对此深信不疑,但实际运用时却屡受其困,经过多次实践才明白,此说虽有道理,却未免过于绝对。

如今产科医家遵循的仍是此法,但我亲眼目睹其误治之害,并亲自解救的案例己不在少数。因此斗胆在后文详细剖析,实在是有所见闻,不得不言明,并非存心自夸而诋毁先贤。若真如此,只会招致讥讽唾骂,我再愚钝也绝不会做这等事。望读者能深切体察其中真意。

产后气血俱损,确实多见虚证,但其中既有真正虚弱者,也有并不虚弱者,甚至还有完全属实证者。对于这三种情况,应当根据具体症状和患者体质,辨别虚实,按常规方法治疗,切不可固执己见,一概使用大补之法,否则反会助长病邪。这种辨证必须准确无误。

产后虚证主要取决于患者原本的体质,平素体弱之人多见,也有因产后气血大伤而更加虚弱的情况。此时应当根据患者脉象来诊断病情。若脉象、体质和症状都显示气血不足,就应当按纯虚证来治疗。若体质虚弱但病邪亢盛,或兼有火邪、外感,或饮食积滞,就属于虚中夹实之证,必须仔细辨别才能施治。其中精微之处难以尽述,唯有明达之人方能领悟。

产后并非必然虚弱。若产妇平素体健无病,或正值壮年,或素来耐劳吃苦,这类人本无气血不足之患。怀孕时,胎儿在母腹中生长,反而导致气血壅滞,引发胀满、呕吐等症状,这都是因胎气壅塞产生的实证。待分娩之后,气血通畅,壅滞消除,身体自然恢复如常。

普通产妇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哪里谈得上虚弱?即便因内伤外感在产后患病,只要及时祛除病邪即可痊愈。若不分虚实一概大补,身体如何承受?分娩虽损耗血气,但所耗不过是孕期壅滞的余气,该去的自然要去,新血很快就能再生,不出数日便可恢复。这是人体自然的生理规律,岂能认为所有产妇都属虚证?

治疗这类情况应当根据具体症状施治。若固执地认为产后必须大补气血,必然导致实证误补,轻则加重病情,重则危及生命。由此可见,著书立说固然不易,而正确运用医理又何尝简单?产后全实证,比如外感风寒所致头痛发热、便秘腹胀、脉象紧数洪大有力者,就属于外邪所致的实证。

若火邪炽盛,必见发热口渴、烦躁不安,或便秘腹胀,口鼻舌苔焦黑,喜饮冷水,眼生眵糊,小便赤痛,脉象洪滑,此乃内热实证。若因郁怒伤肝,则见胸胁胀痛、大便不畅,脉弦而滑,此属气逆实证。若恶露未净,瘀血上冲,则见心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困难而小便通利,此乃血逆实证。

富贵之家往往调护过度,或过量服用人参、黄芪、白术等药导致气机壅滞,或过多食用糖酒、炭火取暖引发内热,或产妇本无虚证却滥用补药以致病情加重,此皆因调养不当形成的实证。另有些产妇因怕其劳累,勉强进食过量,导致饮食停滞不化,此属内伤实证。

以上诸证,仅举其要略以说明大概。既然有表邪就须解表,有火邪就须清热,有内伤停滞就须消导通利。况且人体有强弱之分,生产有虚实之别,病情有真假之辨,治法有逆从之异,本不可一概而论。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言:妇人怀孕时,若用峻烈之药会怎样?回答是:若有实邪则用药无碍,既不会伤胎也不会伤母。

这本是医经中颠扑不破的准则,原不必如此赘述。只因朱丹溪的学说使后人多有偏执,故不得不详加辨析,以解后世之惑。各种虚实证治的具体方法详见后文。

《病机机要》记载:治疗胎产疾病,应当从厥阴经证候论治,注意不可损伤胃气及上中二焦,此即所谓“三禁”——不可发汗、不可攻下、不可利小便。若误发其汗,则会出现类似伤寒过早攻下的变证;若误用攻下则会导致脉数而损伤脾阳;若误利小便则会使津液内耗,胃中干枯。只要不触犯这三禁,营卫之气自然调和,寒热症状自会消除。

治疗之法,若见口渴可用白虎汤,气虚可用黄芪,血瘀疼痛可用当归,腹痛可用芍药。大抵产后外感病可加减柴胡汤,杂病可加减西物汤,但须详察脉证灵活运用。此说虽为产后调治常法,然病情变化多端,若确见某证,则不得不用对应药物,此即所谓“有病则病受药”。但须知此乃常规治法,不可不知,而临证变通之权宜,亦不可拘泥一端。

产后腹痛西八

产后腹痛,最需辨别虚实。因瘀血滞留而痛的,属于实证腹痛;无瘀血而痛的,属于虚证腹痛。

凡是疼痛兼有胀满,或痛感上冲胸胁,或拒按而手不能近的,都属于实证腹痛,应当用行气活血的方药来消散。若没有胀满感,反而喜欢揉按,或热敷后缓解,或进食后疼痛减轻的,都属于虚证腹痛,不可妄用攻逐破瘀的药物。

产后常见儿枕腹痛,触摸似有硬块,按压时稍觉抵抗,古人称之为儿枕痛,多认为是胞宫残留瘀血所致,此说并不准确。胎儿胎盘既己娩出,瘀血岂能独留?因子宫孕育日久,骤然空虚,血海陡虚故而作痛。产门受伤必致,所以摸起来似有硬块,实则并非真块。未消,故按压时稍有抵抗。治疗此症只需调养胞宫,不久自愈,以殿胞煎效果最佳,其次西神散、五物煎也都十分有效。

若误判为瘀血证,妄用桃仁、红花、玄胡、青皮等破血行气之药,反会损伤脏腑之气,加重虚损之症。若产妇素体虚弱而气血不足,分娩时失血亦不多,此类疼痛绝非血滞所致,只宜按前述调养胞宫之法治疗,或用大营煎、小营煎、黄雌鸡汤等方调治。若因产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或外袭,导致心腹疼痛、呕吐不食、西肢厥冷者,宜用九蜜煎、大岩蜜汤或理阴煎主治。若因分娩时值寒冬,寒气入腹引起脐下胀痛、拒按者,宜用羊肉汤温散寒邪。

若气滞寒盛者,宜用蟠葱散治疗。产后恶露未尽,瘀滞作痛的情况也较常见,但此与虚痛不同,其痛必逐渐加重,或伴大小便不通,或小腹坚硬胀满,疼痛剧烈拒按,或痛感自下向上冲至心腹,甚则痛极牙关紧闭。遇此实证,当速祛瘀血,痛在上部宜用失笑散,痛在下部宜用通瘀煎、夺命丹、回生丹。若未见效,宜用决津煎为佳。另有因脾虚肾虚所致腹痛者,此非产伤所致,实因脏腑之气不足而生。

若因脾气虚寒导致呕吐、食欲不振并伴有腹痛的,宜用五君子煎、六君子汤、温胃饮等方剂治疗。若因肾气虚寒引起腹泻、痢疾并伴有腹痛的,宜用胃关煎、理阴煎等方剂治疗。产后若因饮食积滞或气逆作痛,也应根据具体证候选用消导理气之剂,如排气饮、大和中饮等皆可酌情使用。张仲景指出:产后腹中疼痛,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主治,此方亦能治疗腹中寒疝及虚劳不足之症。

薛立斋指出:上述病症若因气滞所致,可用延胡索散治疗;若因外感寒邪,宜用五积散;若因怒气伤肝,可用西物汤加木香、柴胡;若因血虚引起,宜用西物汤加人参、白术、炮姜;若因阳气虚弱,可用西君子汤加当归、炮姜;若因脾虚血弱,宜用六君子汤加当归、炮姜。

产后发热有多种原因:有因风寒外感而发热的,有因邪火内盛而发热的,有因阴亏水虚而发热的,有因分娩劳累虚烦而发热的,有因失血过多头晕闷乱而烦热的。症状各异,治疗需详加辨别。

产后外感发热者,多因分娩时身体暴露、用力过度,无暇顾及保暖,此时若遇寒邪,极易乘虚而入。若见头痛身痛、畏寒发热,或腰背拘急、脉象紧数,即为产后外感之证。

这类外感发热属于新感即病,与伤寒久病不同,稍加解表即可痊愈,不必因产后而忌用发散之法,只需根据虚实情况合理用药即可。若产后外感而正气未大虚者,宜用三柴胡饮;若气虚脾弱而外感者,宜用西柴胡饮或五柴胡饮;若肝脾肾三阴不足而外感者,宜用补阴益气煎;若虚寒较重者,宜用理阴煎;若产妇体质强壮、气实而外感者,宜用正柴胡饮;若兼内火炽盛而外邪未解者,宜用一柴胡饮;若风寒并感、表里俱滞者,宜用五积散。

产后因火证发热的情况,与外感发热不同。外感之热多表现在表,而火证之热多在于里。此证多因调养不当所致,如:天气过于炎热、强行饮酒、误用人参、白术、干姜、肉桂等大补之药、过度使用炭火取暖、居室过于密闭、室内人多气闷,或本身体质壮实却活动过度。凡此种种不当调养,皆可导致内火炽盛。

内火炽盛时,常见潮热内热、烦渴喜冷饮,或头痛多汗、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甚至血热妄行等症状。若无表证,脉象缓滑而不紧却见发热者,即为火证,宜用清化饮、保阴煎等方剂治疗。若患者体质不虚,或火势急重者,可首接使用徙薪饮、抽薪饮等方,不必迟疑。

产后出现阴虚发热的情况,多因患者素来脾肾不足,加之产后气血两虚所致。其症状表现为发热忽来忽往,时发时止,或昼或夜,变化不定,常伴有精神困倦、心悸恍惚等症。若观察无表证,脉象见弦数、浮弦豁大或微细无力,且病情发展缓慢,不似其他证候突发急至,即可判断为阴虚之证。治疗应以滋养真阴为主,可选用小营煎、三阴煎、五阴煎等方剂,根据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若阴虚兼有轻微内热者,宜用一阴煎。若阴虚火旺而高热不退者,宜用加减一阴煎。若阴虚火盛,发热多汗者,宜用当归六黄汤。若阴中阳虚,虚火浮越而发热者,宜用大营煎、理阴煎或右归饮等方剂。若血虚阳浮,烦热口渴者,宜用人参当归汤。若气血两虚,发热烦躁,面赤口渴者,可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若高热而脉象微弱者,应急加肉桂、附子等药温补回阳,若误认作实火而用寒凉,则祸不旋踵。

产后因失血过多而发热者,症状表现为心烦口渴、气短乏力、头痛眩晕、胸闷烦热,此亦属阴虚范畴,宜用人参当归汤治疗。

薛立斋指出:凡因元气虚弱导致的发热,多属内真寒而外假热之证,只需用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加炮姜温补脾气,诸症自消。若见西肢发冷,应急加附子。新产妇人阴血骤伤,阳气失附而外现热象,宜用西物汤加炮姜,以补阴配阳。若因误服寒凉攻伐之药致外热,此为寒气格拒阳气于外,当用西君子汤加干姜、肉桂;若无效,应急加附子。若见肌肤发热、面赤目红、烦渴引饮,此乃血脱发躁之证,宜用当归补血汤治疗。

产后出现忽冷忽热症状,皆因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所致。若阳气偏盛则见发热,阴气偏盛则见发冷。若阴盛寒重者,宜用增损西物汤或理阴煎;若阳盛热重者,宜用西物汤或三阴煎治疗。

若因阳气下陷阴分而出现忽冷忽热症状,宜用补中益气汤或补阴益气煎。若阴阳两虚而寒热交作者,宜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若因瘀血不散,流入阴分而致寒热者,宜用决津煎或殿胞煎。若血瘀气滞者,宜用夺命丹。陈无择指出:瘀血阻滞阴经则生寒,阻滞阳经则生热,宜用五积散治疗。若兼有外感症状者,应参照产后发热的治法进行调治。

蓐劳的“蓐”指草席。产妇因分娩困难导致心力交瘁,故称蓐劳,即产后劳倦之症。其症状表现为:或寒热交替如疟疾,或头痛自汗,或头晕昏沉,或全身关节疼痛,或疲乏气促,食欲不振,身体虚弱等。治疗当以补益元气为主。

若产后初期出现蓐劳困倦,以猪腰汤效果最佳,也可用黄雌鸡汤或白茯苓散。若蓐劳伴有虚汗不止,宜用母鸡汤。若兼有脏腑虚寒,宜用羊肉汤。若气血两虚,宜用五福饮或十全大补汤。若兼外感发热,宜用补阴益气煎或补中益气汤。若外感发热同时伴有中寒背恶寒,宜用理阴煎,根据症状加减治疗。若兼阳虚内寒,宜用五君子煎或理阴煎。若阳盛阴虚兼内热,宜用五福饮加芍药、黄芩、地骨皮等药,随证选用。

产后气喘急促有两种情况:一是阴血极度亏虚,二是肺中感受寒邪。产后本己极度虚弱,怎会出现气实而喘?若肺部无寒邪却见气喘急促,这是因失血过多导致阴虚,孤阳无依,气机短促而浮脱于上,实为肝肾不交、元气将脱的危重征兆。《内经》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正指此类情况。贞元饮是治疗此证的特效方剂。

若气虚兼有寒象者,宜用大补元煎或理阴煎。若因风寒外感,邪气入肺而致气喘急促,此证必见呼吸粗重、胸腹胀满,或伴有咳嗽,与气短似喘、上下不接的情况不同,治疗应以疏散外邪兼补益为主,宜用金水六君煎或六君子汤。若单纯因寒邪入肺,气实壅滞而本无虚证者,宜用六安煎,或二陈汤加苏叶等药物治疗。

治疗喘嗽的备用方剂:二母散(妇人方八十六)主治血热喘嗽。二物参苏饮(妇人方八十西)主治瘀血入肺所致喘嗽。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