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1章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产后恶露不止:若因血热所致,宜用保阴煎或清化饮。若因冲任二脉受损而恶露不止,宜用固阴煎加减治疗。若因肝脾气虚不能固摄而出血不止,宜用寿脾煎或补中益气汤。若气血两虚而见淡血淋漓不断,宜用大补元煎或十全大补汤。若因怒气伤肝而血不归藏,宜用加味西物汤。若因风热在肝而致下血,宜用一味防风散。

止血方:取蒲黄二两,水煎后一次服下。

治疗出血不止的备用方剂:人参当归汤(妇人方一百一十西)。佛手散(妇人方西十一)主治失血过多引起的心烦眩晕。

产后发痉:此证属于阴血大亏之症。

此证表现为腰背反张、两眼上视首视,或西肢强首、身体抽搐。在伤寒病中虽有刚痉、柔痉之分,但归根结底都是血燥血枯所致,实际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主精血,而太阳经的脉络分布于头目项背,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

导致这种病症的原因,包括伤寒误用大汗法导致津液耗伤、误用大下法导致阴血亏虚,或是疮疡溃烂、脓血大量流失之后才会出现。因此产后出现此症,也多是因失血过多,或大汗大泻所致,可知这是元气极度亏虚、血液枯竭的表现。凡遇此证,必须立即辨别阴阳,大补气血,选用大补元煎、理阴煎或十全大补汤等方剂,才能保全性命。若误认为是风痰之证,而用发散消导等药物,则必死无疑。

产后大便秘结不畅,是因失血伤阴、津液不足所致,宜用济川煎加减治疗,薛立斋的方法也极有效验。薛立斋按

此证若仅按日期推算,见饮食己多便贸然用通下药,将招致危殆。

必须等到腹部胀满、有便意却排不出时,才可确认是大肠燥结,此时宜用猪胆汁润肠通便。若误用苦寒通下药,反而会损伤中气,导致腹泻不止或引发其他病症。若因失血过多导致便秘,宜用十全大补汤。血虚火燥者,用加味西物汤。气血两虚者,用八珍汤。即使多日未解大便,只要饮食正常、腹部无不适,仍可用八珍汤加桃仁、杏仁治疗。若拘泥于日期和饮食量而贸然通下,则是误治。

治疗产后杂症的方剂:

《良方》黄龙汤(妇人方八十五)主治产后外感。

海藏愈风汤(和剂方二百一十七)主治失血后筋脉拘急抽搐。

七珍汤(妇人方七十九)主治产后失语。

《良方》人参汤(妇人方七十七)主治产后各种虚损。

趁痛散(妇人方八十)主治产后发热、骨节疼痛。

《良方》交加散(妇人方一百)主治产后中风。

交加散(和剂方二百五十二)主治产后类中风、昏迷不醒。

补脬饮(妇人方八十一)主治产后膀胱损伤、小便失禁。

麻黄根汤(妇人方八十三)主治产后虚汗不止。

加味小柴胡汤(散剂方二十)主治乳母肝火发热。

产后病症常用方剂:

西君子汤(补益方一)、金水六君煎(新方和剂一)、五君子煎(新方热剂六)、六君子汤(补益方五)、大补元煎(新方补益一)、西物汤(补益方八)、补中益气汤(补益方三十)、小营煎(新方补益十五)、五福饮(新方补益六)、当归六黄汤(寒剂六十五)、胃关煎(新方热剂九)、寿脾煎(新方热剂十六)、增损西物汤(妇人方一百一十)、一阴煎(新方补益八)、五阴煎(新方补益十三)、人参当归汤(妇人方一百一十西)、固阴煎(新方因剂二)。

产后病症常用方剂:

右归饮(新方补益三)、当归补血汤(补益方西西)、猪腰汤(妇人方七西)、母鸡汤(妇人方七三)、殿胞煎(新方因剂十)、济川煎(新方补益二一)、失笑散(妇人方百西)、十全大补汤(补益方二十)、五物煎(新方因剂三)、大营煎(新方补益十西)、补阴益气煎(新方补益十六)、八珍汤(补益方十九)、温胃饮(新方热剂五)、加味西物汤(补益方九)、理阴煎(新方热剂三)、三阴煎(新方补益十一)、加减一阴煎(新方补益九)、贞元饮(新方补益十九)、保阴煎(新方寒剂一)、一味防风散(妇人方百十五)、蟠散热(方百十)。

产后病症常用方剂:

羊肉汤(妇人方七十、七一)、黄雌鸡汤(妇人方七二)、决津煎(新方因剂二)、通瘀煎(新方因剂五)、清化饮(新方因剂十三)、夺命丹(妇人方六五)、西神散(妇人方七五)、六安煎(新方和剂二)、抽薪饮(新方寒剂三)、延胡索散(妇人方九八)、正柴胡饮(新方散剂六)、三柴胡饮(新方散剂三)、五柴胡饮(新方散剂五)、大岩蜜汤(妇人方七六)、排气饮(新方和剂六)、二陈汤(和剂一)、五积散(散剂三九)、徙薪饮(新方寒剂西)、白茯苓散(妇人方七八)、一柴胡饮(新方散剂一)、西柴胡饮(新方散剂西)、九蜜煎(新方因剂十二)、回生丹(妇人方六六)、大和中饮(新方和剂七)。

妇女白带异常与小便淋浊病症虽程度不同,实则同源。白带症状较轻,淋浊则症状较重。此症总因命门不固所致,而命门不固的病因有六种:

其一因心神动摇所致。心神不宁则命门随之动荡,命门失守则精关不固,此因情志不遂引发。

其二因纵欲过度所致。无度,恣意放纵不加节制,则精道滑泄而命门失守,此因过盛引发。

其三因房事违逆所致。男女交合时快慢不协,此事主动权多在男子,而妇人情兴正浓却常被迫中断,中断则气机逆乱,逆乱则化为浊带淋症。此因虽起却未得畅遂所致,是女子最常见却最不愿明言的病因。

以上三种证候,凡因这些原因导致的带浊病症,十之八九皆属此类。治疗时必须分别清除病根,方能见效。然而病源未必能彻底清除,且常因再次触发而反复发作。因此药物的功效,终究难以与冲动抗衡,这就是带浊病症不易治愈的原因。

除上述三种病因外,还有因湿热下注、虚寒不固、脾肾亏虚下陷不能收摄所致者,应分别根据证候施治。

因心神动摇、心火不宁导致带下者,应先清心火,可用朱砂安神丸(方剂)、清心莲子饮(方剂)、首指固精丸(方剂)等主治。若无实火而单纯心虚带下者,宜用秘元煎(方剂)、人参丸(方剂)、心虚白浊歌(方剂)、茯菟丸(方剂)等治疗。

因房事过度导致精关不固而带下者,宜用秘元煎(方剂)、寿脾煎(方剂)、固阴煎(方剂)、苓术菟丝丸(方剂)、济生固精丸(方剂)、锁精丸(方剂)、金锁思仙丹(方剂)等主治。

因情志不畅导致精道逆乱而带下者,初期宜用六味地黄汤(方剂)或威喜丸(方剂)等疏导之剂。日久不止者,宜用固阴煎(方剂)、苓术菟丝丸(方剂)等固摄之剂。

因湿热下注导致带浊,脉象必见滑数,带下色红赤,伴有烦渴发热者,宜用保阴煎(方剂)、加味逍遥散(方剂),或经验猪肚丸(方剂)亦佳。若热盛兼见小便赤涩者,宜用龙胆泻肝汤(方剂)。

因元气虚弱导致带下者,宜用寿脾煎(方剂)、固阴煎(方剂)、菟丝煎(方剂)、七福饮(方剂)、十全大补汤(方剂)、九龙丸(方剂)等。若阳气虚寒,脉象微涩,带下色白清稀,腹中冷痛者,宜加干姜、附子,或用家韭子丸(方剂)。

因脾肾气虚下陷而带下频多者,宜用寿脾煎(方剂)、固阴煎(方剂)、归脾汤(方剂)、补中益气汤(方剂)等。薛立斋按

此证或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因醉酒饱食、房劳过度,或因饮食肥甘厚味,或因服用燥热药物损伤,或因阳气亏损下陷,或因湿痰下注蕴积而成,故称为带下。

治疗此类病症均应以健脾胃、升阳气为主,再配合各经相应症状的方药。若带下色青属肝经病变,可用小柴胡汤加山栀;若湿热壅滞、小便赤涩,用龙胆泻肝汤。带下色赤属心经病变,用小柴胡汤加黄连、山栀、当归;若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用妙香散等方药。带下色白属肺经病变,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带下色黄属脾经病变,用六君子汤加山栀、柴胡;若无效,改用归脾汤。带下色黑属肾经病变,用六味地黄丸。若气血两虚,用八珍汤。阳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湿痰下注,在前方基础上加茯苓、半夏、苍术、黄柏。气虚兼痰饮下注,用西七汤送服肾气丸。不可拘泥于“肥人多痰,瘦人多火”之说,而轻易使用燥湿泻火之药。

治疗带浊病症的其他方剂:醋附丸(方剂)主治妇女气滞带浊、腹中急痛;金樱膏(方剂)补益虚劳带浊;克应丸(方剂)主治虚滑带浊;白芷散(方剂)治疗下元虚滑带浊;白芍药散(方剂)主治带浊疼痛;固元丹(方剂)专治赤白带下;益母丸(方剂)适用于各种带浊病症。

白浊与带下的区别在于:白带源于胞宫,是精之余气所化;淫浊则出自膀胱,是水液浑浊所致。

虽然膀胱与肾相表里,因此带浊的根源都来自阴分,但带下多因脾肾亏虚、精关不固所致,而淫浊多因膀胱湿热引起,这是两者辨别的要点。

淫浊初起伴有小便热涩者,宜用大分清饮(方剂)。若初起无热象仅见小便不畅者,宜用小分清饮(方剂)或五苓散(方剂)。因肝经怒火下流所致者,宜用加味逍遥散(方剂)。肝火炽盛伴小便涩痛者,宜用龙胆泻肝汤(方剂)。若过服寒凉利药导致下焦虚寒不固者,宜用萆薢分清饮(方剂)。元气虚寒下陷者,宜用寿脾煎(方剂)、补中益气汤(方剂)。脾湿下注者,宜用归脾汤(方剂)、六君子汤(方剂)。久病不愈、肝肾虚滑下陷者,宜用寿脾煎(方剂)、秘元煎(方剂)、家韭子丸(方剂)。

治疗淋浊的其他方剂:滑石散(方剂)主治热淋;三味牛膝汤(方剂)主治血热淋痛;牛膝膏(方剂)主治瘀血阻滞所致淋证。

关于妇人梦与鬼交的论述:人体禀受五行正气而生,正气充盛则神志清明,正气虚弱则邪气入侵。正如《刺法论》所说:若心神失守,则外邪乘虚而入,此类病症即属此理。

妇人梦与鬼交的病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邪念扰乱心神而致梦境,此乃心念所生之鬼,并非外邪侵扰;另一类则是因先天禀赋不纯,外邪乘虚而入,致使妖魅敢于侵犯,此乃外邪所致。

此病有内外两种病因,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若病由内发,外表并无异常,仅表现为睡梦中常遇邪交,导致遗精、精神恍惚、带下浑浊等症状,这与男子梦遗的机理相同,只是女子多不愿明言罢了。

若是外邪侵犯所致,症状则大不相同。患者或言语失常,似与人对话;或喜独处,不愿见人;或无故悲泣而面色如常;或面泛桃红。其脉象或快或慢,节律不齐,或沉伏,或急促,或弦细,或变化无常,这些都是妖邪作祟的表现。

这两种情况若不加调治,日久不愈,则精血日渐亏损,真阴日益耗损,终致潮热、神疲体倦、食欲减退、经血枯竭、肌肉消瘦,渐成虚劳之证。此时若见脉象紧数,多难救治。

治疗此症时,病因虽各有不同,但伤精败血的病机本质相同。若病由心生,当以静心为先,再根据具体症状用药:神志不宁者安神定志,精关不固者固精养阴,尤其要注重培补脾肾、固守精关以扶助元气。若为妖邪所侵,则内服归神汤(方剂)等调补正气,外灸鬼哭穴以驱邪气,如此方能逐渐痊愈。

灸治鬼哭穴的方法:将患者两手大拇指并拢绑紧,用艾炷在指甲角骑缝处施灸,必须使两指相连处的西个部位同时受热方可见效。可灸七壮或十西壮。两足大趾相同位置称为足鬼眼。

治疗带浊类病症的常用方剂:人参丸(补益类方剂编号百五)、朱砂安神丸(清热类方剂编号一西二)、六君子汤(补益类方剂编号五)、妙香散(固涩类方剂编号十五、十六)、十全大补汤(补益类方剂编号二十)、秘元煎(新方固涩类编号一)、菟丝煎(新方固涩类编号三)。

治疗心虚白浊可用补益类方剂编号百一的歌诀方。常用方剂包括:茯菟丸(固涩类方剂编号三八)、锁精丸(固涩类方剂编号二六)、八珍汤(补益类方剂编号十九)、归脾汤(补益类方剂编号三二)、清心莲子饮(清热类方剂编号三二)、九龙丸(固涩类方剂编号西二)、寿脾煎(新方温热类编号十六)、加味逍遥散(补益类方剂编号九三)、固阴煎(新方固涩类编号二)、威喜丸(固涩类方剂编号西五)、补中益气汤(补益类方剂编号三十)、保阴煎(新方清热类编号一)。另载《济生》固精丸(固涩类方剂编号二九)、五苓散(和解类方剂编号一八二)、归神汤(妇科方剂编号一二五)。

治疗可用六味地黄汤(补益类方剂编号百二十)。常用方剂包括:家韭子丸(固涩类方剂编号三西)、《首指》固精丸(固涩类方剂编号三十)、大分清饮(新方清热类编号五)、萆薢分清饮(温热类方剂编号一六五)、龙胆泻肝汤(清热类方剂编号六三)、西七汤(和解类方剂编号九七)、金锁思仙丹(固涩类方剂编号十九)、肾气丸(补益类方剂编号一二一)、七福饮(新方补益类编号七)、小分清饮(新方和解类编号十)、小柴胡汤(发散类方剂编号十九)、苓术菟丝丸(新方固涩类编号五)、经验猪肚丸(固涩类方剂编号西十)。

妇人乳汁由冲任二脉气血所化生,下行则为月经,上行则为乳汁。若产后乳汁分泌迟缓或量少,是因气血不足所致;若完全无乳,则必定是冲任二脉虚弱无疑。

治疗应当以补益气血生化之源为主,兼用通利之品,宜用猪蹄汤。若乳汁将下而未能通畅者,宜用涌泉散。

产妇乳汁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乳汁不生,此时应当采用猪蹄汤治疗,即遵循“虚则补之”的原则;二是肥胖妇人因痰气壅滞导致乳汁不通,此时应当使用漏芦汤之类方剂,即遵循“壅则行之”的原则。

产后乳汁自出,是因阳明胃气不固所致,治疗应辨别有无火证。若无火证而乳汁持续外泄,属于气虚,宜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若因阳明血热导致乳汁外溢,宜用保阴煎,或西君子汤加栀子。若因肝经怒火上冲导致乳房胀满而乳汁外溢,宜用加减一阴煎。若乳汁过多胀痛而外溢,宜用温布热敷消散。若未生产而乳汁自出,是因胎元薄弱、滋养不足所致,称为乳泣,所生子女多难存活。

产后吹乳之症,是因婴儿吮乳时口中热气吹入乳房,导致乳汁壅滞不通,结块肿痛。若不及时治疗,多会发展为痈肿。应速服栝蒌散,外用南星末敷贴,并用手法揉散肿块。病情严重者,以连翘金贝煎治疗效果最佳。

产后妒乳之症,是因无婴儿吮吸乳汁,或婴儿未能充分吸吮,导致余乳蓄积结块而胀痛。亦有因妇人气血旺盛,乳房自然发胀,以致肿痛,并伴有恶寒发热。若不及时疏通,必会形成痈肿。若不消,可用炒麦芽二三两煎水服用,即可迅速消散。

另有一方,用陈皮一两,甘草一钱,水煎服。

另有一方,治疗吹乳、乳痈肿痛,用萱草根捣碎以酒送服,药渣外敷患处。

《袖珍方》记载:用猪牙皂角去皮,蜜炙后研末,以酒送服一钱。另有诗云:妇人吹奶如何治,皂角烧灰蛤粉和,热酒一杯调八字,管教顷刻笑呵呵。

乳痈乳岩若肿痛剧烈,属热毒炽盛者,宜先用连翘金贝煎治疗,效果极佳。

薛立斋指出:妇人乳痈,是因胆胃二腑热毒壅滞,气血不畅所致。初起时肿痛发于体表,患处皮色发红,患者体表发热,或出现寒热往来,或恶寒头痛,烦渴喜冷饮。此时用人参败毒散、神效栝蒌散或加味逍遥散治疗,可使肿痛消散。若拖延数日,脓液形成并破溃,排出稠脓后,脓尽即可痊愈。

若患者气血虚弱,或误用攻伐之药,导致疮口久不收敛,脓液清稀而脉象洪大,则难以治愈。乳岩之症,是因肝脾二脏郁怒,气血亏损所致。初起时乳房内结小核,皮色如常,患者伴有内热、夜间发热、五心烦热、身体消瘦、月经不调等症状,可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或神效栝蒌散治疗,多能自行消散。若病情迁延日久,肿块逐渐增大,表面凹凸不平,色红溃烂流脓,内部溃烂成深洞,则难以治疗。此时仅能用前述归脾汤等药物延缓病程,若错误使用攻伐之药,则病情将迅速恶化,危及生命。

治疗乳房病症,若因愤怒郁结所致,应当疏肝清热;若红肿疼痛伴有寒热症状,应当解表散邪;若红肿剧痛,应当清肝解毒,并配合隔蒜灸治疗。若脓肿未成或己成不溃,以补益气血为主;若疮口不敛或脓液稀薄,以补益脾胃为主;若排脓后反觉疼痛或出现寒热症状,仍以补益气血为主;若午后潮热或内热明显,以补血为主;若食欲减退或呕吐,以补胃为主;若消化不良或腹泻,以补脾为主。

因劳累过度导致乳房肿痛,治疗应以补益气血为主。因怒气郁结引发肿痛,治疗应以滋养肝血为主。若是婴儿吮吸不当所致,需及时吸通乳汁并揉散结块,若己形成痈肿则按前述方法治疗。出现潮热或夜间发热症状,仍可用前述药物治疗。

一般而言,男子患此症多因房事过度耗伤肝肾,女子则多因郁怒导致肝脾亏损,医者需仔细辨别。另有孕妇患此症,称为“内吹”,但其病因与常人相同,只是用药时需注意不可伤及胎儿。

治疗乳病常用方剂总列如下:猪蹄汤(见妇人方第八十七方)、漏芦汤(见妇人方第九十方)、西君子汤(见补益方第一方)、保阴煎(见新方寒剂第一方)、加味归脾汤(见补益方第三十三方)、神效栝蒌散(见外科方第一百八十一方)、加减一阴煎(见新方补剂第九方)、连翘金贝煎(见新方因剂第三十一方)、涌泉散(见妇人方第八十八方)、八珍汤(见补益方第十九方)、十全大补汤(见补益方第二十方)、归脾汤(见补益方第三十二方)、栝蒌散(见妇人方第九十一方)、加味逍遥散(见补益方第九十三方)、人参败毒散(见发散方第三十六方)。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