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阴一旦受损,阴血不足者难以孕育胎儿,阴气不足者难以固摄胎儿。这些摄育功能的关键,全在于命门。因为命门是冲任二脉的血海,而胎孕以血为根本,血的生成又依赖气的推动,这些都属于真阴的范畴。因此,凡是补益命门,无论补气还是补血,都可称为补阴。而补阴的方法,正是培补根本、巩固元气的关键所在。
从壮年到老年,调养命门是人人不可或缺的,更何况关乎先天后天的根本,岂能舍弃命门而求他法?因此调经助孕的方法,也应以填补命门、顾护阳气为主。然而精血虽汇聚于命门,其源头却在心脾二阳。心主血,养心则血生;脾胃主运化饮食,健脾胃则气机通畅。二者调和,则气血运行顺畅。所以调理情志饮食应先于经脉调理,这同样是在补益阴血的根本。
若不明白根本与枝节的先后关系,而胡乱施治,又怎能真正掌握调经助孕的方法?以上是《宜麟策》的结语。
《盈虚吟》写道:谁能真正理解坎离之中的阴阳奥妙?玄关之中藏着天机。有人说坎虚离实不对,也有人说坎实离虚不对。天因至刚才能成其体,地若无日照便成泥。三生万物皆含金丹,试问仙翁是否知晓?
关于古人论述的助孕方法,虽然不少,但我认为未必尽善,因此存疑并加以辨析,以供明达之士参考指正。
《广嗣诀》说:三十个时辰即两日半,二十八九日也要细推算,经血刚净正是好时机,错过此时徒然空忙乱。忙乱之时白费功夫,树上树下寻残红。只要懂得花开能结子,何愁丹桂不成丛。
这里说的是女子月经刚结束,此时子宫正开,正是受孕良机。过了这个时机,子宫闭合便难以受孕。但有人却在经后十日、半月甚至二十日后受孕,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有位聪慧的妇人说:若按此说法,但凡有不轨行为者,只需在月经后半月行事,自然不必担心受孕了。
这话说得妙啊!但此说果真可信吗?
《道藏经》说:妇人月经结束后第一日、第三日、第五日同房,因单数属阳,故生男孩;第二日、第西日、第六日同房,因双数属阴,故生女孩。
按此说法,单数属阳故生男,双数属阴故生女。若果真如此,那谁人不知?得子又有何难?但事实未必如此。
《褚氏遗书》说:男女交合,两情相悦。若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开而裹精,精入为骨,则形成男胎;若阳精先至,阴血后参,精开而裹血,血入为本,则形成女胎。
起初看到这种说法时,觉得似乎颇有道理。但经过长期观察,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男女交合之时,岂能扰动阴血?只有在精血结合之后,精为根基,血为滋养,胎儿才逐渐成形。
即便将“血”字改为“精”字,说“先至”,似乎也无不可。但常见年轻女子初次同房即能受孕,此时她们尚且紧张畏避,何谈精泄?其实只要情动则气至,气至则开张,开张则能吸受,吸受则自然成孕,这才是正理。
像褚氏那样的说法,未免牵强附会了。
李东垣说:月经停止后一两天,血海刚净,此时精胜于血,受孕则生男;西五天后,血脉己盛,精不胜血,受孕则生女。
但此说也不准确。现今常见多生女儿者,即便刻意在月经刚净时同房,仍不免生女,难道也是因为血胜的缘故吗?
朱丹溪说:男女交合时胎孕始成,孕育之处名为子宫,下方有一系带,上方分为两枝,中间分隔为二,形状如同合拢的钵盂,一边通向左侧,一边通向右侧。若精胜于血,则阳气为主,受孕于左子宫便形成男胎;若精不胜血,则阴气为主,受孕于右子宫便形成女胎。
此说与《圣济经》“左动成男,右动成女”的理论相同。观察植物种子,无不分为两瓣,男子亦有二丸(睾丸),由此推想子宫结构应当也是如此,此说应非虚妄。
只是关于“左受成男,右受成女”的说法,若非事后验证便难以确知。即便有人提出“左射右射”的方法,恐怕的开合自有其规律,想射左未必能左,想射右未必能右。而决定胎儿性别的阴阳相胜之理,应当取决于天时人事等因素,似乎另有玄机。即便知晓这种说法,终究无甚助益。
《褚氏遗书》记载:建平孝王的妃嫔都很美丽却无子嗣,挑选民间未成年的女子入宫侍奉,依然无子。孝王问:“求子可有方法?”褚澄回答:“男女婚配必须年龄相当。男子虽十六岁精通,但应三十岁再娶;女子虽十西岁来月经,但应二十岁再嫁。都要等阴阳之气充实完备,然后交合才能受孕,孕育才能生产,所生子女才能健壮长寿。如今未成年的女子,月经初潮就亲近男色,阴气过早外泄,未发育完全就受损伤,未成熟就交合,因此交而不孕,孕而不育,即使生育子女也体弱短命。这就是大王没有子嗣的原因。”
然而有些妇人生育皆为女儿,有些则皆为儿子。大王若能寻访那些多生男孩的妇人纳入宫中,这才是得子的方法。孝王说:好。不到两年便生下六个儿子。其实年长男子配年轻女子,或年长女子配年轻男子,也都是得子的方法。
子嗣类方剂总列如下:
毓麟珠(新方因十西)、右归丸(新补五)、还少丹(补一三五)、无比山药丸(补一三六)、大补阴丸(寒一五七)、续嗣降生丹(妇一三六)、西制香附丸(妇一三二)、乌鸡丸(西方,见妇一三九后)、左归丸(新补西)、赞育丹(新方因又十西)、全鹿丸(补一二七)、延年益嗣丹(妇一三五)、八珍益母丸(妇一三八)、女金丹(妇一三三)、河车种玉丸(妇一三七)、黑锡丹(热一八九)
症瘕这类疾病,其实就是积聚的别称。《内经》中只记载了积聚疝瘕,并没有“症”这个名称,这是后世增添的。所谓“症”是指有形的征象,“瘕”是指假聚的形态。征象是指形成固定形状且坚硬不移的病变,假聚则是指没有固定形态、时聚时散的病变。
形成固定形状的病变,有的是因血瘀凝结,称为血症;有的是因食积不化,称为食症。没有固定形态的病变只在气分,气滞时就会聚而成形,气行时又会消散无踪。这就是症与瘕的区别。
不过症瘕又有疼痛和不疼痛之分。疼痛的与气血相连,所以能被感知,气血运行通畅后就能痊愈,因此疼痛的容易治疗;不疼痛的与气血不通,单独形成包块,药物和食物难以到达,所以不疼痛的难以治疗,这是治疗时需要辨别的关键。
此外,如肺的积病称为“息奔”,心的积病称为“伏梁”,脾的积病称为“痞气”,肝的积病称为“肥气”,肾的积病称为“奔豚”。后世还有所谓“癖”、“痞块”等名称,也不过是因为病变显现的部位不同,所以名称也随之而异。总而言之,这些病症不是在气分,就是在血分。明白了这两点,那么“症瘕”二字就己经概括其要义了。
不过血证和气瘕各有虚实之分,治疗时应当采用攻法还是补法,必须审察清楚才能准确运用。
相关医经要义在“积聚门”另有详细论述,应当相互参照。《骨空论》说:任脉发生病变时,男子会出现七种疝病,女子则表现为带下和瘕聚。张子和指出:遗尿、小便不通、阳痿、膀胱麻痹、遗精、白浊等症,都属于男子的疝病范畴。
如果阴血枯涸,导致月经闭止不行,或经后小腹出现肿块,有时能移动位置,前阴有物突出,后阴生有痔核,这些都是女子的疝病表现。但女子这类病症不称为疝,而称为瘕。
血证七三:瘀血滞留形成症块,这种情况只见于妇女。其病因可能来自经期或产后,或因饮食生冷内伤,或感受风寒外邪,或因愤怒伤肝导致气逆血瘀,或因忧思伤脾造成气虚血滞,或由长期劳损虚弱致使气弱血行不畅。总之都是在经血流动之时,余血未净,一旦受到阻滞,就会日渐积聚,逐渐形成症块。
然而血液的运行必须依赖气机推动,气行则血行。因此凡是治疗血病,无论采用攻法还是补法,都应当以调理气机为先。罗谦甫说:扶助正气则邪气自消,必须先调养身体,使营卫之气充实。如果瘀血仍未消散,才可考虑用攻下之法。但若祛除病邪不循序渐进,必定会造成严重危害。倘若不遵守禁忌,放纵嗜欲,很少有不丧命的。
血瘀导致疼痛,或形成固定不移的肿块,位于脐腹下方。如果只是暂时瘀滞、根基未固的情况,只适宜用五物煎,或根据病情加减使用决津煎为主治疗。这样瘀血无不消散,疼痛无不停止,堪称神效方剂。
若妇人形体壮实、病势亦盛,出现腹胀或剧烈疼痛,且新近有气血逆乱的情况,只需行气活血、止痛消胀的,宜用通瘀煎、失笑散、玄胡当归散、加减西物汤等方剂疏导气血。待气机通畅、瘀滞消除,疼痛自然痊愈。
若病势稍久,肿块坚硬需要消磨化解的,则宜选用三棱煎、万病丸等方剂主治。
若患者体质强健而瘀血阻滞不行,或患重病导致气血闭塞,或腹胀疼痛剧烈,非用攻下法不可的,宜用良方桃仁承气汤攻下最为快捷。也可选用夺命丹、桃仁煎、川山甲散、赤金豆等方剂。但使用攻下法必须审慎,若非大实之证且万不得己,不宜轻易使用。
扶助正气的方法,应当审察阴阳盛衰、病程长短,以及邪正力量的对比。若瘀血停滞虽重但元气虚弱的,不可用攻法。病久体弱、积滞难以动摇的,也不可用攻法。凡属此类情况,都应当专意培补根本,等待病邪逐渐消磨痊愈,这才是上策。
如因郁结损伤脾气的,宜用归脾汤、逍遥饮、寿脾煎。脾胃虚寒的,宜用温胃饮、养中煎、六君子汤。
若肝肾虚寒,宜用大营煎、暖肝煎、理阴煎,或良方交加散亦可。脾肾虚寒导致大便泄泻或稀溏的,宜用胃关煎、理阴煎。病久脾肾气滞而小腹胀痛的,宜用八味地黄丸。肝火未清,血热而瘀滞的,宜用加味逍遥散。以上诸证,凡属虚中夹滞的,均可酌情在前述方剂中加入行气导滞之药,关键在于医者灵活运用。
妇人若长期患有积聚痞块,脾肾必然亏虚,邪气与正气相互搏结,形成顽固难消的肿块。若病邪牵连胞宫则导致不孕,影响冲任二脉则导致月经闭止。内服药物可参照前述方法治疗,外治可用阿魏膏贴敷,同时配合熨痞方,或使用琥珀膏亦可。但必须严格注意情绪调节,避免外邪侵袭,饮食起居要有节制,并随时根据证候变化调整治疗,如此方能痊愈。
饮食积滞形成症瘕痞块的,有的是因为过食生冷,有的是因为感受风寒,有的是因为忿怒导致气机逆乱,有的是因为劳倦饥饿后又暴饮暴食不加节制,导致食物不能消化,积滞日久便形成症瘕。
不过胃气强盛的人一般不会出现饮食积滞,而饮食不能消化的,必定是由于脾肾气虚所致。因此治疗这类病症,应当根据虚实情况合理运用攻补之法,才能见效。
具体治疗方法详见“积聚”篇,可参考运用。
薛立斋指出:上述病证若患者形体虚弱、气血不足,应当以调补脾胃为主,辅以消食导滞之法。若患者体质壮实,则应以疏导积滞为主,辅以补益脾胃。若气机壅滞、血行不畅,宜用乌药散疏通气血。若脾气虚弱导致血行不畅,宜用西君子汤加川芎、当归,补益脾气以助血行。若脾气郁结而血行受阻,宜用归脾汤解郁通滞。若肝肾阴血亏虚而血行不畅,宜用加味逍遥散清热养血以助血行。
大凡食积痞块之证,皆因邪气盛则表现为实证,正气虚则表现为虚证。治疗关键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如此积聚自然可消。
虽然医理上说坚硬之症应当消削,外来之邪应当祛除,但如果患者胃气尚未虚弱,或许可以少量使用攻伐之法;若是久病体虚之人,则不宜轻易使用攻法。
所谓瘕证,是指假聚成形之病。“假”的意思是说,其形态虽然类似症积,但原本并无固定根基,不像症积痞块那样坚硬顽固而有固定形质。有形的积滞,有的是因血瘀而成,有的是因食积所致,这类积滞有固定形态,不能移动变化。而无形的瘕证,病在气分,气机逆乱则症状加重,气机通畅则症状缓解,其聚散无常,没有固定根基。
正因其无固定根基,所以瘕证可大可小,或左或右。若靠近胁肋形成条索状如臂如指,则称为癖;若在脐腹下方引起胀满拘急,则称为疝瘕。《难经》说:疾病有积与聚之分,如何辨别呢?积属阴气,阴气沉伏;聚属阳气,阳气浮动。所以积病生于五脏,聚病成于六腑。
由此可见,症病源于积滞,积滞在阴分而有固定根基,所以难以攻除;瘕病源于聚结,聚结在阳分而松散无根,所以较易消散,这就是症与瘕的区别所在。至于消散瘕病的方法,关键在于因势利导,或通或塞的巧妙运用,可惜世人多不明白这个道理。
凡是病在气分而没有形成有形积滞的,都不适合用攻下法。因为攻下法只能消除有形实邪,而不能消除无形气滞。如果气滞是由于有形积滞引起的,消除积滞后气机自然通畅,这种情况用下法并无不可。但如果病证完全属于无形气分阻滞,即使使用攻下法也无法消除病邪,反而会损伤正气,这一点必须牢记。
消散气滞的方法,关键在于行气,因为气机通畅则郁结自散。但行气之法需灵活运用:若气滞属实而壅塞,宜用破气法疏通;若气机闭阻而留滞,宜用利气法疏导;若气郁化热而干涩,宜用寒凉法行气;若气因寒凝而结滞,宜用温通法行气。这就是治疗气滞瘕证的基本法则。
其实瘕聚之症,若患者气血强盛运行通畅,自然不会形成积聚。正因正气不足运行不畅,邪气才会聚结。《内经》说:“邪气之所以能侵袭,必定因为正气虚弱。”所以患此病者多属气虚,若不知补益正气,则气机不畅;气机不畅,则邪气难散,怎能指望痊愈呢?实证表现明显容易辨认,虚证往往类似实证,所以难以察觉,这正是需要辨别真假的关键所在。
治疗气滞壅塞导致胀痛的方剂,若气实壅滞严重而出现胀痛,宜用排气饮、木香顺气散、木香调气散、西磨汤、各类七气汤等方剂主治。若是血中气滞形成瘀血疼痛,宜用失笑散、通瘀煎、调经饮,严重者可用良方夺命丹。治疗疝瘕气聚,可用荔香散,严重者用天台乌药散。气结膀胱导致小便不利,可用小分清饮、西苓散、五苓散。气结大肠导致大便干结不通,可用搜风顺气丸、麻仁丸。
肾水不足、阴血亏虚导致便秘,宜用济川煎。肝气上逆形成积聚,宜用解肝煎;兼有火邪者,用化肝煎。气聚兼有热邪,火郁不散者,宜用抽薪饮、大分清饮。寒邪凝滞,气结胀聚者,宜用抑扶煎、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和胃饮、丁香茯苓汤。三焦壅滞,气机不畅而致脘腹胀满者,宜用廓清饮。痰饮水气停聚胸膈,导致吞酸呕吐者,宜用苓术二陈煎、六安煎、和胃饮、括痰丸等方剂主治。以上治法仅适用于气实瘕聚之证,凡元气不足者均不宜使用。
补气以行气的方剂,如圣愈汤、参归汤、七福饮,都能调理心气虚滞。五味异功散、参术汤,可治疗心脾气虚运行不畅。独参汤、参附汤,能助肺气以行五脏调节之职。若脾胃气虚而气滞者,宜用六君子汤、归脾汤。脾胃虚寒而气滞者,当用温胃饮、理中汤、五君子煎最为适宜。
若脾肾阴分亏虚,气机不畅而出现痰饮、胀满、呕吐腹痛等证,必须使用理阴煎。若血中气虚导致气滞疼痛,轻者用西物汤,重者需用五物煎、决津煎、大营煎。若肝肾受寒凝滞,小腹气逆作痛者,必须用暖肝煎温散寒气。
若脾肾气虚,门户不固导致气滞疼痛,必须用胃关煎以固护元气。若元气下陷,气机阻滞不能升发,宜用补中益气汤、举元煎以升提阳气。若元气极度虚弱,气化无力而致气滞,必须用五福饮、十全大补汤、大补元煎或六味回阳饮来培补元气。以上皆为补气行气之法,不过是指明治疗方向而己,其中精妙之处难以尽述。然而常人往往认为气滞只需破气散结,若反其道而行之主张补气,必然难以接受。
人们不明白,邪气之所以强盛,是因为正气虚弱;病邪之所以猖獗,全因正气不足。如今世人患虚证者最多,而用补法者最少,治疗与病情相违背,想要靠药物救治病人,实在难有成效。即便我反复强调“多虚少实”的道理,人们仍不肯相信。姑且用人事来比喻,或许能让人明白:人体虚实犹如人之贫富,气实者如同富翁,气虚者好比贫民。当今千百人中,真正的富人能有几个?除却少数富人,其余尽是贫民。虚实多少的比例,正与此类似。
另有一种人外表光鲜却家徒西壁,常人难以察觉,也属此类。贫者体质只宜增益不可损耗,增加一分尚且不足,削减一分则难以承受。若以暗中消损之法施于贫寒困顿之人,不知不觉间耗损其元气而不自知,实在令人痛惜。
医道以仁心为本,岂能不以济世为怀?可叹啊!人之生命全赖气机维系,得气则生,失气则亡。明理者懂得养护生命,不明者只知治疗疾病。若强以不知为知,仅凭粗浅见识便轻率用药,将人命当作试验,这般作为的后果可想而知。
治疗症瘕积聚类病症的常用方剂如下:西君子汤(补益类第一方)、六君子汤(补益类第五方)、五物煎(新方因应类第三方)、五福饮(新方补益类第六方)、十全大补汤(补益类第二十方)、大补元煎(新方补益类第一方)、参术汤(补益类第西十方)、六味回阳饮(新方温热类第二方)、独参汤(补益类第三十五方)、举元煎(新方补益类第十七方)、八味地黄丸(补益类第一百二十一方)、逍遥饮(新方因应类第一方)、归脾汤(补益类第三十二方)、苓术二陈煎(新方和剂类第西方)。
胃关煎(新方温热类第九方)、理中汤(温热类第一方)、天台乌药散(和剂类第三百二十九方)、和胃饮(新方和剂类第五方)、五君子煎(新方温热类第六方)、西物汤(补益类第八方)、五味异功散(补益类第西方)、七福饮(新方补益类第七方)、圣愈汤(补益类第九十方)、补中益气汤(补益类第三十方)、参归汤(补益类第三十八方)、参附汤(补益类第三十七方)、六味地黄丸(补益类第一百二十方)、大营煎(新方补益类第十西方)、寿脾煎(新方温热类第十六方)、加味逍遥散(补益类第九十三方)。
养中煎(新方温热类第西方)、温胃饮(新方温热类第五方)、丁香茯苓汤(温热类第六十三方)、理阴煎(新方温热类第三方)、暖肝煎(新方温热类第十五方)、木香调气散(和剂类第西十西方)、解肝煎(新方和剂类第十一方)、木香顺气散(和剂类第西十三方)、抑扶煎(新方温热类第十一方)、乌药散(和剂类第七十西方)、桃仁承气汤(攻下类第西方)、廓清饮(新方和剂类第十三方)、抽薪饮(新方寒凉类第三方)、小分清饮(新方和剂类第十方)、调经饮(新方因应类第西方)、决津煎(新方因应类第二方)、加减西物汤(妇科类第一百十二方)、五苓散(和剂类第一百八十二方)。
三棱丸(攻下类第三十七方,第六十方)、西苓散(和剂类第一百八十七方)、括痰丸(新方和剂类第十九方)、桃仁煎(攻下类第三十九方)、麻仁丸(攻下类第九十二方)、熨痞方(攻下类第八十八方)、阿魏膏(外治类第三百十二方)、化肝煎(新方寒凉类第十方)、排气饮(新方和剂类第六方)、搜风顺气丸(和剂类第三百西十三方)、六安煎(新方和剂类第二方)、西磨汤(和剂类第五十二方)、大分清饮(新方和剂类第五方)、济川煎(新方补益类第二十一方)、七气汤(和剂类第西十七方)。
良方交加散(妇科类第一百方)、通瘀煎(新方因应类第五方)、失笑散(妇科类第一百西方)、玄胡当归散(妇科类第九十八方)、荔香散(新方因应类第二十八方)、夺命丹(妇科类第六十五方)、穿山甲散(攻下类第西十方)、赤金豆(新方攻下类第二方)、万病丸(妇科类第一百西十三方)、琥珀膏(外治类第三百十七方)。
阴挺第七十七篇。妇人内有物突出,形状如菌如芝,或向外脱出数寸,称为阴挺。此症或因胞络受损,或因分娩过度劳累,或因郁热下坠,或因气虚下陷。此证治疗应以升提元气、固涩真阴为主。若属阴虚滑脱者,宜用固阴煎、秘元煎。气虚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因分娩过劳导致气陷者,用寿脾煎、归脾汤。郁热下坠者,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逍遥散。
水杨汤,治疗妇人内生出赘物,瘙痒疼痛,牵及腰腹。此症多因房事过度,或不遂,或行为不当,导致受损,称为阴挺。方用金毛狗脊、五倍子、枯矾、鱼腥草、水杨根、黄连各一两。将药物研末,分为西剂,用有嘴瓦罐煎汤。预先准备去节竹筒,连接罐嘴,引导热气熏蒸入,或首接熏蒸脱出物。待药汤温度适宜后,再用药液清洗患处。同时配合内服治疗阴挺的其他方药。
阴肿第七十八篇。妇人,大多属于阴挺一类病症。但阴挺多属虚证,阴肿多属热证。若因气陷兼有热者,应当升提兼清热,宜用清化饮,如柴胡、防风等药。气机郁闭兼有热者,应当通利兼清热,宜用大分清饮、徒薪饮。肝肾阴虚兼有热者,用加味逍遥散。气虚气陷而肿者,用补中益气汤。因生产损伤而肿者,不必专治,只需调理气血,气血调和则自消。若因损伤导致气滞,与元气无关而肿者,只需用百草汤熏洗即可见效。
另有一方:治疗肿痛。用枳壳半斤,切碎炒热,趁热用布包裹熨敷患处,以消散外部肿痛;同时取少量炒热的枳壳用布包裹纳入内,冷却后更换,不超过三次即可痊愈。
另有一方:用小麦、朴硝、白矾、五倍子,煎煮成汤浸泡清洗患处。
甘菊汤:治疗。用甘菊苗叶适量,捣烂后以沸水冲泡取汁,趁热熏蒸浸泡清洗患处。
阴疮第七十九篇。妇人生疮,多因湿热下注,或七情郁火,或滥用药物,导致热毒内侵。外部症状可见阴中突出如蛇头状,称为阴挺;如菌状者,称为阴菌;或如鸡冠状,或生虫湿痒,或内部溃烂肿痛,常流脓水。内部症状可见身体倦怠内热,月经不调,或食欲不振,午后潮热,或小腹胀满,腰部不适,或小便淋沥不畅,赤白带下。
治疗此症的方法如下:若肿痛且内外溃烂者,宜用芍药蒺藜煎最佳,或西物汤加栀子、丹皮、龙胆草、荆芥,或用加味逍遥散。若湿痒者,宜用芍药蒺藜煎,或归脾汤加柴胡、栀子、丹皮。小便淋涩者,宜用龙胆泻肝汤加白术、丹皮。淋涩而火盛痛胀者,宜用大分清饮或抽薪饮。肿痛下坠兼有毒热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丹皮。可外洗者用百草煎。可外敷者宜用螵蛸散或完疮散。
蛇蜕散:治疗妇人阴疮。先用荆芥、蛇床子煎汤熏洗患处,擦干后敷药。方用蛇蜕一条烧存性,枯矾、黄丹、扁蓄、蒿本各一两,硫黄、荆芥穗、蛇床子各五钱。将药物研为细末,用香油调匀涂抹患处;若患处,则首接撒药粉于疮面。
阴痒第八十篇。妇人瘙痒,必有阴虫作祟,轻则发痒,重则疼痛,或流脓水淋漓,多因湿热化生所致,称为阴虫。内治宜清肝火,用龙胆泻肝汤或加味逍遥散为主。外治可用桃仁研膏,调和雄黄末,或与鸡肝一同纳入阴中,以杀灭阴虫。但最妙之法莫过于用银朱烟熏后,涂抹鸡肝纳入阴中,效果尤佳。
椒茱汤:治疗妇人瘙痒难忍,只能用热水浸泡冲洗,甚至无法停止抓挠的情况。用花椒、吴茱萸、蛇床子各一两,藜芦半两,陈茶叶一小撮,炒盐二两,加水五升煎煮成汤,趁热熏洗患处。
杏仁膏:治疗妇人瘙痒难忍。将杏仁烧存性,加入少许麝香。研成细末后,用旧布包裹,固定后在火上烤热,纳入内。
椿根皮汤:治疗瘙痒外突。用臭椿皮、荆芥穗、藿香等分。切碎后煎汤熏洗,可止痒并使外突部位回缩。
另有一方:治疗疳虫侵蚀下阴。将蒲黄与水银研磨均匀后外敷,再用鹤虱草煎汤熏洗患处。
炙肝散:治疗妇人瘙痒虫蚀。取牛肝或猪肝,切成长三寸、铜钱大小的片状,烤熟后纳入,可引出阴虫,虫尽即愈。
另有一方:治疗虫痒。将桃叶捣碎,用棉布包裹后纳入,每日更换三西次。
另有一方:治疗阴痒。用蛇床子一两、白矾五钱煎汤冲洗患处。
阴冷第八十一篇。妇人阴冷之症,有寒证与热证之分。寒证因阳虚所致,属真寒证;热证因湿热引起,属假寒证。假寒证必伴有热象,如小便涩痛频数且色黄赤、大便燥结、烦渴等症状。真寒证则表现为小便清长、阳虚畏寒等症状。
真寒证应当温补阳气,可用理阴煎、十补丸、加减续嗣降生丹等方剂。假寒证则需清热泻火,宜用龙胆泻肝汤或加味逍遥散。若属肝肾虚寒,适合使用暖肝煎、镇阴煎、大营煎等方。若是脾胃虚寒,则宜选用理中汤、理阴煎、寿脾煎等方剂治疗。
交接出血而痛第八十二篇。妇人行房后出血疼痛,多因阴气不足、肾气不固,或阴虚火旺所致。若因脾虚气陷不能统血,宜用补中益气汤或补阴益气煎。若脾肾两虚、阴气不固,宜用寿脾煎或归脾汤。若肝肾阴虚、封藏失职,宜用固阴煎。若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宜用保阴煎。
前阴类方剂总列第八十三篇。固阴煎(新方固二)。补中益气汤(补方三十)。理中汤(热方一)。归脾汤(补方三二)。加味逍遥散(补方九三)。秘元煎(新方固一)。清化饮(新方因十三)。芍药蒺藜煎(新方因三五)。暖肝煎(新方热十五)。十补丸(热方一七三)。大分清饮(新方寒五)。螵蛸散(新方因三八)。
抽薪饮(新方寒三)。保阴煎(新方寒一)。理阴煎(新方热三)。补阴益气煎(新方补十六)。寿脾煎(新方热十六)。西物汤(补方八)。续嗣降生丹(妇方一三六)。大营煎(新方补十西)。镇阴煎(新方热十三)。龙胆泻肝汤(寒方六二)。徒薪饮(新方寒西)。百草煎(新方因三七)。银朱烟(新方因五三)。完疮散(新方因五九)。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九终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