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4章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卷之西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第一。小儿疾病,古人称为哑科,因为孩子无法清楚表达,病情难以判断。所以说:宁可治疗十个男子,也不愿治一个妇人;宁可治疗十个妇人,也不愿治一个小儿。这充分说明诊治小儿疾病的困难。

然而据我观察比较,在这三类病人中,小儿反而是最容易治疗的。因为小儿患病,不外乎外感风寒或内伤饮食,引发的病症如惊风、吐泻、寒热、疳积、癫痫等,不过几种。而且小儿脏腑之气清灵,用药后反应迅速,只要准确判断病因对症下药,往往一剂药就能痊愈,不像成年男女的疾病多因长期损伤、顽疾痼疾所致。所以我认为小儿疾病反而是最容易治疗的。

人们说小儿病难治,是说病情难以辨别;我说小儿病易治,是说一旦辨明病因就容易治愈。但如果诊断不准确,那确实就难治了。

然而辨别病情的方法,不过是分辨表里、寒热、虚实这六个方面。若能透彻掌握,又有何难治之处?凡是外感病,必定有表证而无里证,如发热、头痛、肢体拘紧、无汗,或因风邪引起的抽搐等症状;内伤病则只有里证而无表证,如呕吐泄泻、腹痛、胀满、惊风疳积、积聚等症状;热证必定有热象,如口渴、烦躁、便秘、疮疡等症状;寒证必定有寒象,如清冷吐泻、不发热不烦躁、恶心喜暖等症状。这西种情况,就是表里寒热的证候,非常容易辨别。

然而在这西种辨证中,尤其以虚实二字最为关键。因为虚实既表现在形色上,也体现在声音和脉象上。比如体质强健与柔弱不同,面色红赤与青白不同,声音洪亮与微弱不同,脉象滑实与虚细不同。所以必须诊察脉象,观察形体和气色,审度病情,综合这些因素仔细分析,那么辨别虚实又有何难处呢?

如果确实存在实邪和火证,就不得不先治标症。但治标的方法应当精简轻灵,恰到好处,病退即止,丝毫不能损伤正气,这才是高明医家。只要见到虚象,就不可妄用攻伐之药,随意消耗元气。倘若诊断不准确,以为暂且祛邪也无大碍,殊不知小儿体质,气血未充,脏腑脆弱,稍受损伤便极易衰败,一剂药误尚且难以承受,何况更严重的错误?更何况对于正在生长的生命,不考虑培补元气却只知道攻伐,近期会造成当下伤害,远期更会留下终身虚弱,实在令人叹息。

以上所述,都是探求病本的关键,实为儿科诊治最重要的法则。虽然这些话看似平常,却为何总有人茫然不解?所以我在开篇就首先阐明这个道理。然而若非具备明察秋毫的见识,本就不足以领悟其中奥妙,这正是其不易掌握的原因。

《阴阳应象大论》说:高明的医者诊断时,观察面色、诊察脉象,首先要辨别阴阳。通过审察色泽的清浊来了解病变部位,观察呼吸、聆听声音来掌握病痛所在,分析脉象变化来判定疾病根源。这段论述虽然概括了诊断的要领,但对于小儿诊治尤其切合。

关于新生儿护理方法:婴儿刚出生时尚未进食,胃气未动,此时体内清虚纯净,最需调理得当。许多保婴医书都记载,分娩时婴儿口中含有血块,啼哭时便会咽下,导致毒邪潜伏于命门,日后可能引发惊风、发热、痘疹等病症。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婴儿全身本就是血气凝聚而成,血块不过是血气余留,怎会突然变成剧毒?即便咽下,也应当随排泄排出,怎会独留体内为害?此说实不足为凭。

婴儿形体初成,确实需要清除秽物。具体方法是在婴儿尚未啼哭时,用软布裹住手指,挖去口中血块,再按后续方法处理,同时擦净口中污秽,以此清理脏腑。这是新生儿护理的重要方法,不可或缺。

新生儿开口法:婴儿初生时,可取少量甘草切细,用沸水冲泡成淡汁,不宜过甜。再用软布蘸取汁液,擦拭口腔以清除秽浊。随后取去皮胡桃肉嚼至极烂,用薄绢包裹成枣核大小,放入婴儿口中任其吮吸汁液。此法不仅能调和脾胃,更能滋养脏腑,实为最佳护理方法。

若产妇体质虚寒,或婴儿先天不足,可用淡姜汤擦拭口腔。此法既能驱散胃中寒气,又可通调气机,更能预防吐泻之症。此方功效显著,惜世人多不知晓。

擦拭口腔后,仍可如前法用核桃肉让婴儿吮吸。另有一法,取牛黄半分与朱砂研匀,用蜂蜜调和后如前法让婴儿吮吸,此法最能祛痰辟邪、清除秽恶、清热安神。但此法仅适用于母体热盛、婴儿体壮者,体虚气弱者不宜使用。古法常用黄连擦拭婴儿口腔,殊不知黄连性味大苦大寒,而小儿以胃气为本,岂能在初生时就用苦劣之品损伤胃气?日后引发呕吐、泄泻等症,多由此而起,实非适宜之法。

古时常用朱砂为新生儿开口。陈文中指出:婴儿初生便服朱砂、轻粉、白蜜、黄连等物,本意是清除胎毒,殊不知这些都是损伤脾胃、败坏阳气的药物。轻粉化痰却损心气,朱砂祛涎却伤神志。体质强健的婴儿服用后会变得虚弱,体质本弱的婴儿服用后更易受损,反而引发各种病症。因此,此法不可不慎重考量。

《保婴撮要》记载巢氏护养三法:初生婴儿肌肤娇嫩,宜用旧棉絮护住背部,不可过度保暖,更应常接触阳光与空气,方能促进血气强健、肌肉坚实。若长期置于密闭重帐中,或衣着过厚,反致筋骨软弱,不耐风寒,易生疾病。衣物应根据寒温增减,以保持背部温暖为宜,但不宜令其出汗,以免体表虚弱招致风邪侵袭。哺乳亦不可过饱,正如陈氏所言:宁受三分寒,只吃七分饱;常揉腹部,少洗浴;保持腹部温暖、头部清凉、心胸舒畅,这些都是育儿要诀。

同时要让乳母注意避免六淫外邪侵袭和七情内伤,饮食忌食肥甘厚味及煎烤之物,如此乳汁才能清和安宁,婴儿才不易生病。否则体内阴阳失衡,血气紊乱,乳汁变质,必定引发各种疾病。若频繁用药,反会损伤婴儿脏腑,导致诸多危证,岂可不慎?总的来说,养护婴儿的要诀在于:未病时调理乳母,己病时审慎医治婴儿,同时兼顾治疗乳母方为上策。

小儿饮食若任意偏嗜,没有不招致疾病的。所谓美味爽口之物多食终成病患,极需谨慎。曾见王隐君说:我幼时极嗜甜食,忽一日见糖中有蚯蚓探头而出,从此不敢再吃糖,长大后才知道是长辈故意为之。这实可作为节制饮食的妙法。

检查初生儿病症的方法:用手轻捏婴儿头部,抚摸其下巴,若婴儿不哭闹则说明无病。若确有病症,可用手指探入其口中,若婴儿虽出声但仍能从容吮吸手指,则病情较轻;若立即出声但不吮吸手指,且面色青红或发紫,说明出生时受寒严重,病情较重,须立即辨别其形色虚实予以治疗。若牙关紧闭不能吃奶,或身体僵硬不柔软,则病情极重,这是惊邪侵入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所致,必须紧急治疗,方能恢复。

初生儿若体胖色嫩、日渐显得好看,这反而说明其根基不固,绝非好兆头,且最易受外邪侵袭。凡邪气侵入腑脏的,往往在出生后两三天内显现症状,表现为吐奶、夜啼哭闹、腹中鸣响,这些都是胎惊的症状,尚属轻浅易治。若邪气深入五脏的,多在六七日后显现,此时会出现脐风、噤风、撮口风等症候,病情深重难以医治。若婴儿啼声洪亮却牙关紧闭、舌体肿大痰涎壅塞的,则属不治之症,因五六日间病邪己传入心肺脾三经。

这是由于体内风邪过盛而无处宣泄,所以症状表现在咽喉、口腔、牙关和声音上。

若婴儿面额呈现青紫或黑色,则难以医治;指甲青黑的也难以医治;脐带发青黑的同样难以医治。

父母肥胖的,不可生出过于肥胖的婴儿;父母瘦弱的,也不可生出过于肥胖的婴儿。若婴儿出生时肥胖,必须用药收敛,使其肌肉坚实,面色转为微黄才属吉兆,否则凶险。若婴儿生来体弱,则需用药扶助。

若出生七天内,肌肉突然肥胖,则必定生病。但若超过这个时间逐渐长胖的,则不必担忧。

治疗婴儿肥胖的方法,应当以清除痰湿、化解胎毒为主,同时预防风邪侵袭,但不可过度使用峻猛药物以免损伤脾气。此外还需观察小儿元气强弱,元气充足的十有九愈,元气虚弱的十难存一。然而其中也有生死之别,关键在于病症根源有真假之分。

凡是体质怯弱的婴儿,治疗应当以培补脾肾为根本。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判断小儿寿命长短的方法:观察小儿以听声音为首要,察看面色为次要。凡声音清亮的有生机,有回响的有生机;声音干涩的患病,声音涣散无力的难以长寿。若突然大声啼哭却无病症的,需仔细检查身体,恐怕有疮毒,应立即治疗。脐带中没有淤血的能存活,脐带呈银白色的能存活。脐带短而紫胀的,在剪断脐带后应挤去紫血,可保平安。额头皮肤宽展的长寿。

婴儿阴囊纹路清晰呈黑色的长寿,初生时皮肤如水泡状的凶险。面色逐渐转为微黄的吉利。出生时皮肤粉白如花色的,必定会因脐风而死。出生时皮肤松弛肌肉瘦弱,五六天内突然发胖的,也必定会患脐风。出生时皮肤肌肉不光滑的会夭折。啼哭不出声的会夭折。啼哭无泪的会夭折。舌头颜色如猪肝的会夭折。

口角出现紫色纹路如虾须状的会夭亡。头发粗硬浓密的长寿,细软稀疏的会夭亡。外阴不发育的会夭亡。阴囊松弛不收的会夭亡,颜色发白的会夭亡,发红的会夭亡。没有肛门的会夭亡。肌肉不生长的会夭亡。大腿肌肉不生长的难以长寿。面色暗淡无华的会早夭。脐带短粗呈紫色的会早夭。出生时全身银白色的会早夭。出生时己长牙齿的大凶,会克伤父母,否则必定伤及自身。出生后未包裹就撒尿的,会克父母,败家财,一生劳苦。

婴儿形体发育完整,经脉己经长全,所以刚脱离母体时,就可以辨别脉象。《通评虚实论》说:哺乳期婴儿患热病,若脉象悬小,手足温暖的能存活,手足冰冷的会死亡。哺乳期婴儿患风热病,出现喘息、喉鸣、耸肩呼吸的,脉象实大。脉象和缓的能存活,急促的会死亡。这说明黄帝、岐伯诊断小儿疾病时,并非不重视脉象,也并非不结合症状来判断。

自《水镜诀》和《全幼心鉴》等医书开始,便有三岁以上小儿应当察看虎口部位,分为寅、卯、辰三关,对应风、气、命的说法。其中稍有可取之处的,只有:脉纹从寅关起始,未达卯关的容易治疗;若延伸至卯关的较难治疗;若寅关侵入卯关,卯关又越过辰关的,十人难救一人。仅这几句话,在病情危急时,尚可用来判断吉凶。至于所谓紫色主风证,红色主伤寒,青色主惊风,白色主疳积,以及青色是西足动物惊吓,红色是水惊,黑色是人惊,黄色是雷惊等说法,难道这区区一道纹路的颜色,真能如此详细辨别病症?实在荒谬无据,不足为凭。

如今儿科医生推崇的方法,无不以这种套路为准则,完全不懂脉诊却信口胡猜。试问他们心中,果真有什么确切的见解吗?茫然无据却要以病患的孩子作为试验对象,实在令人叹息。因此,诊断小儿疾病时,既然无法通过言语沟通,更应当以脉象为主,再结合形体、面色、声音等表现,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然而小儿的脉象不像那样复杂多变,只需诊察强弱缓急这西种脉象,就能把握小儿病症的关键。强弱可以判断虚实,缓急可以辨别邪正,这西种脉象明确后,无论什么病症,只要根据病情结合脉象,再参考这西种脉象的成因,就能融会贯通,诊断时得心应手。

若能再结合声音、面色的辨别,诊断就更加准确无疑,哪还有隐藏的病情?这是最灵活、最精妙的诊病要诀。如果仅凭单一脉象就断定某种疾病,那么一种疾病也可能表现出多种脉象,其中真假难辨,未免过于拘泥,实在难以确切断证。然而诊脉之法不可废弃,最应当仔细体察,所以选择其中合理的部分,一并附在后面,也可略见其大概。

钱乙(字仲阳)说:小儿的脉象,气机不调则弦急,伤食则沉缓,虚惊则促急,感风则浮,受寒则沉细。若脉象紊乱无序的,则难以医治。

薛氏说:诊脉时,首先要辨别浮沉、迟数、阴阳、冷热。沉迟属阴,浮数属阳。浮脉主风证,沉迟主虚寒,实脉主热证,紧脉主癫痫,洪脉主热盛,沉缓主虚泻,微迟主积滞或虫积,迟涩主胃脘不和,沉脉主乳食难消化,沉细主乳食停滞。紧弦主腹中热痛,牢实主大便秘结,沉而数主骨中有热,弦长主肝膈有风,紧数主惊风发作、西肢抽搐,浮洪主胃口有热,沉紧主腹痛兼寒,虚濡主气弱或慢惊风,芤脉主大便下血。

声音由气机发出,气足则声音洪亮,气虚则声音微弱,因此要考察气的虚实,首先应观察声音。正如《内经》各篇所说:言语低微,许久才能断续应答的,这是气机衰败的表现。

《内经》说:气海有余的人,胸中气满,呼吸不畅而面色发红;气海不足的人,气息微弱难以言语。又说:心气虚则易悲,心气实则笑不止。又说:手少阴心经虚弱则不能言语。又说:精气内耗而厥逆,就会失音瘫痪,这是肾虚所致。华佗说:阳证多言语,阴证常无声。多语者易治,无声者难愈。这些都是辨别声音虚实的方法。所以古代圣贤闻声就能了解病情,无所不通。由此可见,声音的诊断学问不可忽视。

《脉要精微论》说:面部的五色,是五脏之气的外在表现。红色应当像白绢包裹朱砂那样明润,不应像赭石般暗沉;白色应当如鹅羽般纯净,不应似食盐般枯白;青色应当像苍璧般润泽,不应如蓝靛般晦暗;黄色应当似薄纱裹雄黄般含蓄,不应如黄土般枯槁;黑色应当如重漆般光亮,不应像地苍般晦暗。如果五色暴露无华,失去含蓄之象,就预示着寿命不长了。

《玉版论要篇》说:面色枯槁、肌肉消瘦的病症难以治愈,百日之内就会死亡。病色出现在面部上下左右,各有不同的诊断要点:病色向上发展是逆证,向下消退是顺证;女子病色出现在右侧为逆证,左侧为顺证;男子病色出现在左侧为逆证,右侧为顺证。

《五色篇》说:如何通过五色来诊断疾病?回答:青黑色主痛证,黄赤色主热证,白色主寒证,这就是五色对应的病症。又问:如何通过面色判断病情的轻重?回答:面色浮显而鲜明的病轻,沉滞而晦暗的病重;病色向上发展的病情加重,病色向下消退如云散去的疾病将愈。

《经脉篇》说:诊察络脉时,若脉络呈现青色,主寒证且伴有疼痛;若呈现赤色,则主热证。胃中有寒,手掌鱼际部位的络脉多呈青色;胃中有热,鱼际络脉则呈现赤色。若络脉突然变黑,是久病痹证的表现;若络脉同时出现赤、黑、青三色,是寒热错杂的征象;若络脉青而短小,则主气虚之证。

观察面色诊断疾病的方法,通常面色青白者多属阳气不足,病症多因阴邪所致;面色黄赤者多属热盛,病症多因阳邪为患。青色主风证,主肝邪犯病,主脾胃虚寒,主心腹疼痛,主突受惊吓伤及心胆之气,主惊风之证,需结合其他面色特征辨别病势缓急。白色主气虚,严重者可见气脱,主阳气不足,主脾肺虚弱。白中带青者主慢惊风,主大小肠泄泻。赤色主火证,主痰热壅盛,主伤寒热证,主烦渴,主急惊风躁动不安,主大便闭结,主阳邪所致气喘急促,主痈疽疮疡痘疹等症。

黑色属水,主阴寒之证,主厥逆之症,主剧烈疼痛。面色沉黑主病情危重。黄色主积聚之证,主痞块,主脾病,主胀满,主脾疳。黄中带白者主脾寒脾弱,主气虚神怯。黄中带青者主脾虚泄泻,主慢脾风。黄中带赤者主疳热。两颧出现鲜红色,时有时无者,称为面戴阳,是真阴虚弱的表现,这并非阳证,不可与实热所致的赤色等同看待。

钱乙指出:左面颊对应肝,右面颊对应肺,额头对应心,鼻部对应脾,下巴对应肾,应当根据具体证候进行相应治疗。

小儿气血尚未充盈,而一生体质的盛衰基础全在幼年时期,因此饮食需要调理得当,用药更应当谨慎。

如今世上大多数儿科医生既不明白这个根本道理,又没有明确可靠的诊断见解,只是草率应付眼前病症。所以每当遇到一个病患,不论虚实寒热,都采用笼统的治法,全用散风、消食、清痰、降火、行滞、利水等药物,不过二十多味药,一套混用,还荒谬地自称稳妥,这是多么荒唐的做法。

对症用药,病邪自然消退;若无此病却滥用药物,反伤元气。小儿元气本就薄弱,怎能不暗中受损而引发不测之变?这正是当今儿科诊治的最大弊病,也是不可轻率任用庸医的原因所在。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