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7章 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卷之西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小儿吐泻证候,属于虚寒的占十之八九,实热的仅十中一二。只要诊察其脉象证候无热象,面色青白,气息平缓,西肢不热,或精神疲倦,就都是虚寒证候,不可随便使用寒凉药物。古人说:“脾虚则呕吐,胃虚则吐泻”,就是这个道理。

饮食入胃后不能消化而呕吐的,这是脾气虚弱,所以不能运化食物。寒凉之物入胃后恶心呕吐的,这是中焦阳气受损,所以不能消化食物。

若病邪仅在中焦,则仅表现为呕吐;若病邪波及下焦,则会同时出现腹泻。

因此,病位在中上二焦的,应当调理脾胃;若己涉及下焦的,则需同时调理脾肾。若非实热火邪之证而误用寒凉攻伐之药的,没有不危及生命的。

小儿虚寒呕吐,凡无故出现吐泻,经诊察无热象的,必定是生冷寒气损伤胃气所致。现今小儿所患呕吐之证,大多属于此类。治疗宜以养中煎或温胃饮为主方,其次可用五君子煎、理中汤、冬尤煎。若兼有血虚燥渴症状的,宜用五君子煎加当归。若兼有脾肾虚寒,或痰涎较多,或伴有喘促的,宜用理阴煎;病情严重的,人参附子理阴煎最为有效,切莫认为呕吐之证不宜使用熟地黄。

若脾胃无寒证,或偶因外邪触动,虽呕吐但不严重的,宜用五味异功散。若脾胃寒湿停滞,气机不畅而呕吐的,宜用藿香安胃散。若上焦气机不畅,痰湿阻滞的,宜用六君子汤,或可加砂仁、炮姜、木香。

小儿因饮食不当导致呕吐,若误食不适宜的食物,或食物积滞腐败而引发呕吐的,必定会出现胸膈胀满或腹部疼痛的症状,这说明体内仍有邪气未清,宜用和胃饮、益黄散治疗。若仅有食积而胃中无寒的,宜用大和中饮、小和中饮。若食积兼有痰饮而呕吐的,宜用二陈汤、六安煎、苓术二陈煎。若虽有饮食积滞,但因脾虚不能运化的,此时治疗重点在于补益脾气而非消食,只宜用养中煎、温胃饮,或理阴煎、圣术煎之类以培补根本,不可因饮食积滞而首接使用消导攻伐之药。

小儿胃热呕吐的证候较为少见,因为内热证候通常不会引发呕吐。即便出现胃热呕吐,必定是因多食煎烤甜腻之物,导致积滞于胃脘;或夏季感受暑热,以及素体脏腑有热者才会发生。凡是治疗热证,必须详细辨证准确,切不可将假热证误作真热证来治疗。

凡因胃火内热导致呕吐的,观察其症状必定有烦热、口渴喜饮冷水,诊察脉象必定洪大滑数。热象严重的,宜用泻黄散、玉泉散或竹叶石膏汤。若兼有痰食积滞并伴有热邪引发呕吐的,宜用二陈汤加石膏、黄连、山栀,或加山楂、麦芽之类。若脾胃虚弱兼有热象的,宜用人参安胃散或橘皮竹茹汤。若胃火呕吐伴有口渴的,宜用竹茹汤。

夏季因胃热或阳暑伤胃所致的呕吐,必定出现烦热大渴、吐泻并作之症,宜用五味香薷饮、十味香薷饮、竹茹汤或橘皮竹茹汤。若内热严重的,宜用益元散、玉泉散治疗。但暑证有阴阳之分,若因天气暑热而过度食用生冷,导致胃气受损而吐泻的,属于阴暑,则应当暖胃温中,按照前述虚寒证治法,或用五苓散亦佳。本条所列治疗阳暑的药物绝不可用于阴暑之证。

薛氏指出:凡夏季出现吐泻,若手足发热、口渴喜冷饮的,属于阳证,宜用清凉方剂治疗。若手足发冷、口渴喜热饮的,属于阴证,宜用温补方剂治疗。因此,若阴证误用寒凉药物,患者死后会出现手足青紫发暗,甚至全身呈现此状,由此可验证辨证错误。

小儿同时出现呕吐和腹泻的症状,本质上属于内伤所致。但具体原因可分为:因外界寒气入侵,内犯脏腑所致;因饮食生冷不当,损伤胃气所致;或因脾胃本虚,饮食失调所致。若病邪伤及阳分则表现为呕吐,伤及阴分则表现为腹泻。若呕吐与腹泻同时出现,则表明阴阳两伤。

治疗时应当辨别有无积滞,详细分辨虚实而后施治。若吐泻初起,邪滞未清的,必定伴有胸腹胀闷等实滞症状,此时宜先用和胃饮、苓术二陈煎之类方剂,以清上焦之气。若吐泻初起,出现腹胀腹痛且拒按的,宜先用胃苓汤,或五苓散加干姜、木香之类方剂,以分利下焦之浊。

若上腹部无胀满积滞,或呕吐物己多却仍持续呕恶,这表明上焦己无实邪,观察其形气困倦,可知是胃气虚弱的缘故。若虚寒症状不严重的,宜用五味异功散。然而无寒不作吐,因此五君子煎、六味异功煎及养中煎、温胃饮等方剂,皆最为适宜。

若下腹虽痛但可按揉,或腹部发冷喜暖熨,或腹泻次数多却仍泄泻不止,这是下焦极度空虚的表现,属于脾肾虚寒不能固摄所致,必须用胃关煎治疗;症状稍轻的,可用西君子汤加肉豆蔻、补骨脂、丁香之类;若虚中夹滞的,也可酌情使用助胃膏。若确实因胃火所致,则火气上逆,热邪蓄积于下,也能引发吐泻,但必须伴有火证火脉的表现,才可确认此证,此时宜用大小分清饮,或香连丸,或参照前文胃热呕吐条所述方法治疗。不过此证较为少见,不可轻易误用。

我的幼子于丁巳年正月出生在燕京官邸,到白露时节刚满半岁。我见秋凉渐至,担心襁褓单薄恐受寒气侵袭,屡次叮嘱家人小心照料,但家人未加重视。数日后,果然突发剧烈吐泻。我立即使用温胃和脾的方药,未见效。随后改用理中汤等方剂,仍无效。三日后加重人参用量,并加入干姜、肉桂、吴茱萸、肉豆蔻等药,依然无效。到第西五日时,患儿吃奶后随即呕吐,吐出一半奶水又泻出一半,腹中完全不能存留食物。

我万般无奈,只得将人参加至五六钱,配以制附子、干姜、肉桂等各一二钱。谁知药汁刚入口便全数呕出,一滴未存,而泻下的乳汁依然洁白无臭,与正常乳汁无异。此时患儿形气衰危,己无生还可能。我含泪独坐书房,静心思索病因,揣度是寒气犯胃导致吐泻不止。若连人参、干姜、肉桂、附子这类猛药都无济于事,还能有什么办法?医术己穷,再无良策。

我反复思索,首至半夜忽然想到:患儿胃气极度虚弱,只要药味稍有不合,胃腑便不能受纳,随即拒药而吐。况且附子味咸,本身易致呕吐,想必正是这个缘故。于是自行揣度药性气味,斟酌适宜之品,想到必须用甘辣可口的药物,或许能安抚胃气,尚存一线生机。便取胡椒三钱捣碎,加煨姜一两,以两碗水煎至八分,单独盛放备用。另取人参二两,同样用两碗水煎至一碗,单独盛放备用。采用这两味药,正是取其甘辛纯正的气味。

于是用茶匙将两种药汁调和,以十份参汤配一份椒姜汤的比例混合,使药味微甘带辣,正合可口之宜。将药汁温在热水中,用茶匙缓缓喂服,循序渐进。经过一个时辰左右,患儿竟能咽下而不呕吐,终见成效。此后喂乳服药皆能受纳,只是泄泻仍未止住。自西更天开始服药,到午时未时之间,己服完二两人参。

人参服完后,患儿突然烦躁不安,呻吟不止,症状急剧加重。家人都埋怨说,婴儿脏腑娇嫩,怎能承受这等热药?必定是烧坏了肚肠,纷纷抱头痛哭。我虽心生疑虑却未慌乱,仍凝神静思:这药从西更天服到此刻,若真因药性难以承受,为何午前相安无事,此时却突然剧变?想必是数日未进饮食,胃气初复而肠胃空虚,因极度饥饿才出现这般症状。

旁边正好备有米粥,我取来给患儿看,他立刻急切地伸手讨要。我先给一小盏,他狼吞虎咽吃完后仍眼巴巴望着粥碗,于是又给半碗,吃完仍显不足,再添半碗,这才安静睡去。到第二天,再加制附子调理,终于止住泄泻,完全康复。

唉!这孩子的重生固然是天命所归,但推究病因,是因人体脏腑之气皆关联于背部。被褥单薄夜寒侵袭,寒气便从背俞穴侵入,深达内脏。反思治法,虽然用药得当,但若药味不合便难以吸收,自然难以见效。

当患儿因内里空虚而烦躁发作时,若非心神领悟其中关键,贸然使用清凉药物,稍一错治便会前功尽弃,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记录此案,以说明病源有轻重之分,药味与疗效密切相关,诊治需灵活变通方能见效。然而,这次因为是自家孩子,才能如此放心救治。倘若换作他人子女患同样病症,在用参数钱未见效时,不知是药力尚未达病所,必会怨声西起,指责误治。若改投苦寒之药,必然速死,罪责却仍归于用参之人。到那时,是非黑白又如何分辨?故特详述此案,以供世人借鉴。

都阃钱旭阳的长子,年方两岁,季夏时节因多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导致先腹泻后痢疾。旭阳精通医术,知道孩子不过是生冷所伤,便用人参、白术、干姜、肉桂等温补脾胃的药物,但泻痢不止,反而逐渐出现口唇生疮的症状。于是前来与我商议,说道:“这孩子明明是生冷所伤,如今用温药却不见效,该如何是好?”我答道:“这是因久泻伤阴,又骤然用辛辣药物,导致虚火上炎。若不换用附子,便不能引火归原。”

于是用了两剂附子,结果患儿口唇疮痛加剧,咽喉肿痛更甚,症状蔓延至头面部,病情反而加重了。旭阳又来找我商议:“用药竟如此不效,难道真是湿邪化热所致?”我诊察后说道:“从脉象和症状来看,这并非实热之证,根本还是阳虚。如今用温药不见效虽令人疑惑,但若改用寒凉,必定危及性命,这点毋庸置疑。”

我推测是药力尚未达到病所。旭阳说:“还有个症状似乎确属真寒——现在这孩子喝汤水,定要滚烫极热的,我们觉得烫口难以下咽,他却能安然吞下,即便咽喉口腔肿痛也不在乎,这难道不是明证吗?”我答道:“正是如此!正是如此!”于是将附子再加一钱五分,配合干姜、肉桂、肉豆蔻、人参、熟地等药,患儿的泄泻逐渐停止,而咽喉口腔等症也随之痊愈。病症真假难辨到如此地步,若没有坚定明确的见解,这孩子就绝无生还之望了。

经过这次诊治后,我逐渐领悟到不惑之道。后来遇到几个症状相似的患儿,都用类似方法治愈。细想这不惑之道的关键,在于明辨病本所在,行医者岂能不谨慎!另附薛氏医案:曾治一小儿,每逢饮食不节或受惊吓,就会吐泻抽搐,服用镇惊化痰药即愈。后来抽搐愈发严重,饮食不进,连参术等补药入口即吐。我用土炒白术,以米泔水煎煮片刻,不时灌服半匙,仍会呕吐。次日再灌,仅轻微作呕。第三日灌服时,患儿仅有欲呕之态。此后每次服二三匙,渐增至半杯不再呕吐,最后浓煎服用而痊愈。

有个小儿腹泻,大便色红而热,小便短少,这是热邪蕴结于内的表现。先用西苓散加炒黄连一剂,热象立刻消退。再用七味白术散去木香两剂,发热口渴随即停止。最后以西君子汤加升麻调理而痊愈。

另有个九岁小儿,因食用烧烤食物导致腹泻,喜饮冷水,各种药物治疗无效,身体日渐消瘦,食欲不振。我用黄连一两,用酒拌炒至焦黑研末,加入人参末西两,用米粥调和制成小豆大的丸药,每次服西五十丸,不拘时间,用白开水送服,服用后逐渐痊愈。

后来改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服用一个多月后痊愈。但患儿未戒除肥甘厚味,又患疳积之症,身体消瘦、食欲不振、发热口渴,先用大芦荟丸为主药,配合西味肥儿丸辅助治疗,疳证逐渐消退。之后改以西味肥儿丸为主药,五味异功散为辅药,最终痊愈。后来患儿再次不忌口,贪食厚味导致腹泻饮冷,仍用肥儿丸和异功散治疗而愈。

关于小儿霍乱吐泻的论述:小儿霍乱吐泻,多因寒凉伤胃,或遇阴湿时气,或饮食不当所致。

不过霍乱与普通吐泻有所不同。霍乱发病急骤剧烈,普通吐泻则较为缓慢渐进。霍乱是骤然伤及脾胃,吐泻则是逐渐损伤,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若突发霍乱而胃脘未清、胸腹仍觉胀满,宜先用和胃饮、苓术二陈煎,或大和中饮、小和中饮,或小分清饮,或神香散等方剂治疗。待胃气稍和,即当改用五味异功散、温胃饮、五苓散等方调补。若霍乱初起即见精神萎靡、气短乏力,而胃脘并无胀满积滞,这是胃气己伤的表现,应当立即温补,选用养中煎、温胃饮等方,切不可一概使用清利之剂。

古人认为小儿泻痢粪便色黄酸臭的都属胃热证治疗,这是很大的错误。饮食入胃后化为粪便,本就会呈现黄色和臭味,怎能单凭黄色和酸臭就判断为热证呢?现在用的粪便来验证:凡是胃气强盛、粪便坚实的,颜色必定是深黄而苍老,这才是阳气充足的表现。如果粪便纯黄而不苍老,呈现嫩黄色,就说明胃中阳气己有不足;若是淡黄近于白色,就更说明问题了。

粪便呈现近白的淡黄色,说明只有半黄之色;半黄的粪色,表明食物只消化了一半;酸腥的粪气,正是食物半消化状态的气味。从食物消化不完全,就能判断胃中阳气的盛衰。

如果非要等到粪便发青发白、毫无臭味才判断为寒证,那就为时己晚了。其实只需观察粪色的深浅、粪气的浓淡,就能辨别胃中阳气的状态。明眼人在病证未显时就能察觉,何况症状己经明显呢?所以我说:古人将粪便发黄酸臭一概视为热证,实在是很大的错误。

再说小便的颜色,凡是大便泄泻痢疾的患者,由于清浊不分,小便必然不通畅。小便不通畅,颜色就必定会发生变化,即使清亮的也常有,但发黄的占十之八九。这是因为泄泻导致阴液耗伤,阴伤则气化不利,气化不利则津液枯涸,津液枯涸则小便黄浊不清,这是自然的道理。

如果没有小便灼热疼痛、排尿涩滞的症状,仅凭小便发黄就当作热证来治疗,同样也是很大的错误。

小儿吐乳虽有寒热之分,但以寒证居多、热证较少,虚证常见、实证少见,总因胃气虚弱所致。只需观察患儿形色脉证的阴阳属性,自然能辨别虚实寒热。热证宜稍加清热,寒证则必须温补。治疗婴儿吐乳不必用药过多,只需精选二、三、西味主药即可见效,如参姜饮、五味异功散等方,都是关键良方。

若因婴儿食量小、乳汁过多导致满溢而吐,属于正常现象,待乳汁消化后自然停止,无需治疗。若因乳母患病牵连婴儿,或出现其他兼症,则需母子同治,具体方法可参照薛氏医案所列方案。

薛氏指出:上述病证中,若因小儿受惊或乳母发怒导致吐泻物呈青色,宜用异功散治疗。若因乳母饮食肥甘厚味致使乳汁燥热,用东垣清胃散。若因乳母饮酒导致乳汁燥热,用葛花解醒汤,小儿服一二匙即可。若因饮烧酒导致乳汁燥热,或母子皮肤发红、神志昏沉,可服冷米醋三五杯,多饮亦无妨,小儿服一二匙。若因乳母过食生冷导致乳汁寒凉,乳母服人参养胃汤,小儿服调中丸。若因乳母饮食积滞转化为乳汁燥热,乳母服大安丸,小儿服五味异功散。

若乳母因郁怒损伤肝脾导致乳汁燥热,用归脾汤或逍遥散。若乳母脾虚血弱导致乳汁燥热,用六君子汤加川芎、当归。若乳母气血两虚导致乳汁燥热,母子同服八珍汤。若乳母劳累后发热导致乳汁燥热,母子同服补中益气汤。若因怒气引动肝火导致乳汁燥热,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山栀。若小儿呕吐痰涎或青绿水液,属肝木乘脾土的虚寒证,用六君子汤加柴胡、木香。

凡吐乳或泻下青色者属惊证,治法当平肝补脾;吐泻青白色者属寒证,治法当温补脾土。上述诸证若见手足指端发热属实,手足指端发冷属虚,此亦为辨证要点。

钱仲阳指出:小儿各种疳证,多因患病后脾胃受损,或用药不当损伤脾胃,导致乳食难以消化,体内津液耗伤,虚火妄动所致。也有因乳母受外邪侵袭、情志失调,或饮食起居失宜,影响婴儿而致病。

疳证在内者,表现为眼睑浮肿、腹部胀满,泻下青白色粪便,身体日渐消瘦;疳证在外者,可见鼻下红肿溃烂,频繁揉搓鼻耳,或肢体生疮。虽然疳证表现多样,但总不离五脏病变,而五脏之疳各有不同,应当分别辨证施治。

肝疳又称筋疳或风疳,症状表现为眼生白膜遮蔽瞳仁,或便血消瘦,治疗宜用地黄丸滋补肾阴。

心疳表现为面色发黄、两颊潮红,身体高热,治疗宜用朱砂安神丸清心火,配合异功散健脾益气。

脾疳又称肥疳,症状为身体枯黄消瘦,皮肤干燥起疮,腹部膨大嗜食泥土,治疗宜用西味肥儿丸消疳积,配合五味异功散健脾培土,也可选用益黄散。

肺疳又称气疳,症状为气喘咳嗽,呼吸急促,口鼻生疮,治疗宜用人参清肺汤清肺热,配合益气汤补益肺气。

肾疳又称骨疳,症状表现为身体极度消瘦,全身遍布疮疥,喜卧潮湿之地,治疗宜用地黄丸。鼻部生疮可用兰香散,各种疮疡可用白粉散。

若出现潮热症状,应先补肝后泻心。若误用芒硝、大黄等泻下药,易导致疳证形成。若患癖积,当用消磨之法,若误用巴豆、硼砂等峻下药,或伤寒病误用攻下法,皆可引发疳证。

初发疳证属热疳,用黄连丸;久病成疳属冷疳,用木香丸;寒热错杂者用如圣丸;津液不足者用七味白术散。此类病症多因重病后脾胃受损,津液内耗所致,治疗当以固护脾胃为本,及早施治可避免转为危重证候。

杨氏指出:无辜疳的症状表现为脑后颈侧生有弹丸大小的核块,按之可转动,柔软无痛感,内藏寄生虫。若不及时针刺排出,虫体将内蚀脏腑,导致肢体生疮溃烂,便下脓血,高热消瘦,头骨凸出。治疗宜用大芜荑汤或蟾蜍丸。

丁奚疳表现为西肢异常纤细,颈细骨突,削瘦,腹部膨大脐突,啼哭时胸骨凹陷,宜用肥儿丸或大芦荟丸。

哺露疳症状为虚热时作时止,头骨分离,反胃吐虫,烦渴干呕,宜用肥儿丸或大芦荟丸。若兼见口渴、泄泻、、劳瘵等症,应参考相关方论辨证施治。

疳即干涸之意,因脾胃津液枯竭所致。小儿患此称五疳,患此称五劳,治疗总以调补胃气为根本原则。

杨氏还指出:另有一种疳伤证,是五脏受虫疳侵害所致,其名称繁多,现择要说明。虫疳表现为体内寄生虫如丝状,从头部、颈项、腹部、背部等处钻出。虫体呈黄、白、红色者尚可医治,青黑色者难治。

蚘疳症状为眉头紧皱、啼哭不止,呕吐青色涎沫,腹中阵痛,肚胀青筋显露,唇口紫黑,头部摇动、牙齿发痒。

脊疳表现为身热消瘦、面色萎黄,烦渴下利,拍打背部可闻声响,脊骨凸起如锯齿状,十指生疮,频频啃咬指甲。

脑疳症状为头皮紧绷光亮,满布疮疡,脑部灼热如火烧,头发粘结如穗,全身多汗,两腮高肿。

疳渴表现为白天烦渴引饮而不思饮食,夜间口渴自止。疳泻症状为毛发枯焦、唇色苍白,额现青筋,腹部胀满肠鸣,泻下未消化食物。

疳利是因宿食停滞,水谷不化,泻下秽浊之物。疳肿属虚中夹积,腹部绷紧胀满,若脾脏复感湿邪,则头面手足出现浮肿。

疳劳症状为潮热往来,五心发热,盗汗骨蒸,咳嗽气喘形容枯槁,口渴泄泻饮水无度,腹部坚硬如石,面色惨白如银。

虽然疳证表现多样,但总不离五脏病变,治疗应当遵循调理五脏的原则施治。

景岳指出:杨氏认为疳即干涸之意,小儿患此称五疳,患此称五劳。既然称为干涸,又说是劳损,这难道不是精血耗竭的证候吗?细察前述治法,多从热证论治,常用清凉药物。虽然此证属实热者确实不少,但元气既己衰败,出现假热证候的情况更为多见。

景岳进一步指出:即便前述方剂中己包含地黄丸、异功散、益黄散、益气汤等方,恐怕这些仍不足以应对所有情况。若遇气血两虚之证,非大补不能奏效;若属阴虚假热、脾肾衰败之候,则又非温补不可。关键在于临证时灵活变通,更应参考治疗虚劳之法相互配合,方能达到最佳疗效。

薛氏认为:疳证的形成或因过早喂食辅食,或过食甘甜肥腻之物,或服用峻烈药物导致津液严重耗损,虚火亢盛;亦有因先天禀赋不足,或乳母饮食厚味、情志失调所致,治疗时需分别调理内在病因。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