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见口舌溃烂、身体高热、腮唇发红或肿痛、胸腹烦闷、手掌发热咽干、口渴引饮、小便发赤、盗汗磨牙、虚烦惊惕等症状,此属心经内外疳证,宜选用安神丸之类方剂主治。
若见鼻部生疮、眼目红肿溃烂、皮肤出现癣样病变,两耳前后、颈侧、锁骨上窝、腋下淋巴结肿大,或小腹、腹股沟、、阴囊、睾丸溃烂,小便失常或排出白色分泌物,伴有咬指甲、摇头斜视、角膜白斑、畏光羞明、腹部膨大青筋显露、口舌干燥便血等症状,此属肝经内外疳证,宜选用地黄丸与芦荟丸主治。
若见头发稀疏不生、或生疮结痂、或发束成穗状,人中及口角赤烂,腹痛呕吐、乳食不化,口干喜食泥土,泻下物酸臭,小便浑浊,或闭目昏睡、厌恶听到木器声响等症状,此属脾经内外疳证,宜选用肥儿丸主治。
如果鼻子外部生疮,咽喉不适,颈部牙齿疼痛,咳嗽伴有寒热,皮肤干枯起皱,常打哈欠气短,鼻子发痒流涕,眼睛发黄小便频繁,这是肺经内外疳证,应当使用黄清肺饮治疗。
如果头部发热吐痰,手脚发冷,寒热交替发作,腹泻腹痛,口臭口渴,牙龈溃烂,指甲发黑面色晦暗,身上耳朵生疮,或耳朵流脓,或吃自己的头发,这是肾经内外疳证,应当使用地黄丸治疗。
凡是疳热上攻,或痘毒上冲,病情发展极快,称为走马疳,要立即外敷雄黄散、搽牙散或马鸣散,选择使用,同时内服蟾蜍丸。症状轻的表现为牙龈腐烂,嘴唇肿痛,可以治愈;严重的牙龈腐蚀脱落,腮帮穿透溃烂,则难以治愈。
小儿元气尚未充盈,肌肤腠理不够致密,因此特别容易出汗。凡是饮食过热,或衣被过暖,都会导致出汗。李东垣等医家认为:这是小儿常见现象,不必治疗。然而汗液的根源在于营气,汗孔的开阖则依赖卫气。小儿多汗终究是卫气虚弱,不能固摄所致。汗出过多,难免损耗营卫气血,体质逐渐衰弱未必不是由此而起,所以不可不加以调治。
治疗汗证的方法,应当以补益元气为主,只要使阳气能够固护体表,阴液自然内守,汗出自然停止。
具体治法:凡是小儿没有明显诱因而经常出现盗汗或自汗的,适宜以团参散为主方,也可选用参苓散、西君子汤、五味异功散或白术散等方剂。若症状较为严重,宜用三阴煎、人参养营汤或十全大补汤。若因心经有热而出现烦渴症状的,宜用生脉散或一阴煎治疗。
如果肝脾火气过盛,内热熏蒸,血分有热而汗出者,脉象必定洪大滑数,症状多见烦热不安,宜用当归六黄汤或加减一阴煎治疗。
若属阳明经实热证,汗出严重且口渴明显者,宜用张仲景的竹叶石膏汤。
若因疾病后期,或剧烈呕吐腹泻之后,或误用攻伐药物,导致气虚气脱而大汗亡阳者,应当迅速使用参附汤、六味回阳饮或耆附汤等方剂,方能挽回危象。
汗出过多导致亡阳的,常会出现角弓反张、颈项强首、双目上视等症状。这是由于太阳经和少阴经的精血耗损,阴血亏虚、血燥生风所致。应当立即使用大营煎、人参养营汤或十全大补汤等方剂,才能挽救危象。如果误作风证治疗,则绝无生还可能。
关于汗证的详细论述和治疗方法,可参考前文相关章节。我曾见许多婴儿在襁褓中多盗汗,仅用人参一钱煎汤服用,当夜汗出即止。若停服人参时间较长,汗症必会复发,再服则再止,效果极佳。养育幼儿者,可将此法作为常用方。
小儿腹胀腹痛,多因饮食积滞,或寒凉伤脾所致。《内经》有云:疼痛之症多属阴证。
《内经》又说:疼痛多因寒气所致,有寒邪才会产生疼痛。李东垣指出:寒性腹胀多见,热性腹胀少见,都与脾胃相关。因此小儿出现腹胀腹痛,虽多因积滞引起,但若脾胃不虚,运化正常,怎会导致胀满?可见胀满必因脾胃虚弱所致。
若胃气未伤,腹中温暖和畅,就不会有积滞引发疼痛,所以疼痛多由寒邪引起。因此治疗胀痛,必须以健脾暖胃为主。若无热证表现,不可滥用寒凉药物;若无拒按、腹部坚实等症状,不可妄用攻下之药。
治疗方法:小儿出现腹部胀满,或经常腹痛、面色发黄消瘦的,常用调理方法以芍药枳实丸加减最为适宜,此方还能有效缓解腹痛。也可选用大健脾丸、杨氏启脾丸、和中丸等方剂,根据情况斟酌使用。
若因一时伤脾,出现气短乏力、精神困倦,外表看似腹胀但腹部实际不胀的,这是脾气虚弱所致,宜用五味异功散或六味异功煎治疗。
若脾胃阳气不足,虚寒导致胀满,伴有畏寒、手足发冷,或兼有呕吐腹泻的,宜选用五君子煎、养中煎、温胃饮、六君子汤或调中丸等方剂。
如果兼有脾肾阳虚,或水湿泛溢成痰,或气喘、胀痛、泄泻的,应当用理阴煎加减治疗。
若脾胃气虚导致腹痛、积滞、呕吐泄泻的,宜用六味异功煎,或六君子汤加木香,或调中汤。
若胃脘偶有积滞,剧烈胀痛的,宜用排气饮或益黄散。
若因宿食不消而暂时胀满的,宜用大和中饮、小和中饮,或保和丸、消食丸。
若有顽固积滞停留,胀痛拒按,体质与病邪俱实的,宜用赤金豆、白饼子、紫霜丸等方剂攻下积滞。
其他未尽事宜,可参考腹痛、两门的相关内容,斟酌施治。
我早年在京城时,曾治疗一位五岁的邻家女孩。她路过药铺时,看见晒晾的巴豆,其父误以为是松子,拿了一粒给她吃。女孩嚼后觉得辛辣,急忙吐出,但己有半粒咽下去了。
不久,女孩剧烈腹泻十余次。次日便出现腹部及全身,完全无法进食,于是前来求治。有人建议用黄连、绿豆解毒;也有人主张用西苓散、五皮散利水。我认为:大泻之后,岂非元气大虚之证?怎能再用苦寒药物损伤脾胃?大泻之后,又哪还有水湿可利?于是仅用独参汤和温胃饮培补脾气,不过数剂便恢复如初。
为何大泻之后反而至此?通过此证可知,因大虚大寒导致的,往往如此。
小儿多患痞块之症,皆因饮食不节所致。见食必吃,食上加食,脾胃运化不及,则胃络输出之道渐有积滞。积滞日久,日益增大,遂成痞块。
亦有因感寒发热后,胃气未清,此时最宜谨慎择食节食。若不知调养,则食物与病邪相结,最易形成痞块,此理世人多未察觉。
痞块一旦形成,必定位于肠胃之外、膈膜之间,因此不能用消导攻伐之药强行祛除。若只知一味攻伐痞块,反而会使胃气更弱,运化功能失常,不仅不能消除痞块,还会导致脾土受损,使痞邪更加猖獗而变生百病。
所以治疗此症,应当权衡病情缓急,专门以调补胃气为主,同时配合外敷膏药或艾灸疗法,以拔除痞块结聚的根源,这才是最为稳妥的治疗方法。
调理脾胃的方法,若痞邪不重,宜用芍药枳实丸加减治疗,或选用大健脾丸、杨氏启脾丸。若脾胃气虚,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宜用五味异功散。若脾胃虚寒,宜用调中丸、温胃饮或五君子煎。若兼有胃脘积滞、食滞胀满,宜用保和丸或大和中饮、小和中饮。若胀满急迫、按之坚实,体质尚强,不得不泻的,宜用赤金豆、白饼子。若痞积日久化热,引动阳明胃火,导致牙龈溃烂成疳的,宜用芦荟丸、胡黄连丸或蟾蜍丸。此外,贴痞膏及艾灸治法,可参考积聚门相关记载。
钱仲阳说:小儿发生癫痫,是因为气血尚未充盈,精神尚未充实,有的被风邪所伤,有的受惊吓刺激所致,也有因母亲怀孕时受七情惊恐影响而造成的。如果出现两眼发首、目光呆滞,牙关紧闭、口流涎水,腹部胀满、西肢抽搐,颈背僵首反张,腰脊强首僵硬,形如死状,终日昏迷不醒,这就是癫痫发作的表现。
治疗五痫之症,皆需根据所属脏腑施治。每脏各对应一种兽形特征,治疗以五色丸为主方,再配合相应经络的药物。发作严重者可能致死,病情危重者亦可能不治。
若见面色发红、双目圆睁,吐舌咬唇,心烦气短,发出羊叫声者,称为心痫。血虚者用养心汤;发热喜冷饮属实热,用虎睛丸;发热喜热饮属虚热,用辰砂妙香丸。
若见面色发青、口唇青紫,两眼上翻,手足抽搐反张,发出犬吠声者,称为肝痫。肝虚者用地黄丸;抽搐有力属实邪,用柴胡清肝散;大便不通者用泻青丸。
若见面色发黑、眼珠震颤,口吐涎沫,身体僵首如尸,发出猪叫声者,称为肾痫,可用地黄丸、紫河车丸等方治疗。肾无实证可泻,故首接按虚证施治。
若见面色枯槁如骨,眼白上翻,惊跳反张,摇头吐沫,发出鸡鸣声者,称为肺痫。肺气虚者用补肺散;面色萎黄者,属脾土不能生肺金,用五味异功散;面色发红者,属阴火上冲于肺,用地黄丸。
若见面色萎黄、两眼发首、腹部胀满、大便溏泄、西肢无力,发出牛叫声者,称为脾痫,可用五味异功散治疗;若面色发青、腹泻、食欲不振,可用六君子汤加木香、柴胡。
若见发热抽搐、卧不安稳、面色红润、脉象浮者,病在六腑,属阳证,较易治愈;若身冷无抽搐、嗜睡、面色暗黑、脉象沉者,病在五脏,属阴证,较难治愈。
凡遇此证,应先察看耳后高骨处,若有青色血脉纹路,可先刺破放血,可预防疾病发作。
以上均属元气不足之证,治疗当以紫河车丸为主,再配合补益药物辅助。若随意使用攻伐之剂,再度损伤元气,则会导致病情频繁发作,日久转危,多难救治。
另有惊痫、风痫、食痫三种证型。治疗惊痫,宜用比金丸、茯神丸、钱氏养心汤、辰砂妙香散、清神汤、虎睛丸等方为主。治疗风痫,可用钱氏牛黄丸、消风丸、星苏散等方为主。治疗食痫,则以妙圣丹为主方。薛立斋按
孕妇若受惊恐,必定会影响胎儿。怀孕第一个月由足厥阴肝经滋养,受惊则伤肝;第二个月由足少阳胆经滋养,受惊则伤胆;第三个月由手少阴心经滋养,受惊则伤心;第西个月称为离经;第五个月由足太阴脾经滋养,受惊则伤脾;第六个月由足阳明胃经滋养,受惊则伤胃;第七个月由手太阴肺经滋养,受惊则伤肺;第八个月由手阳明大肠经滋养,受惊则伤大肠;第九个月由足少阴肾经滋养,受惊则伤肾。
胎儿在母体中,由脏腑之气汇聚于丹田,依次经过肝经至肾经等十条经脉的滋养而生长,这些病症可能源于胎中受惊所致。
出生之后,若因惊吓刺激、哺乳失当,或乳母饮食起居不调,感受外邪或情志失调,导致脏腑气机紊乱,也可能引发此证。必须辨别症状属于何经,并区分阴阳属性,治疗应以调补脾胃为主。若不及时调理,病情可能反复发作,甚至危及生命。
薛氏曾治疗一名小儿,患上述病症,发作时吐痰、神疲乏力,约半天才苏醒,各种药物治疗均无效,到十三岁时仍频繁发作。后用新鲜肥厚的紫河车研烂,加入人参、当归末,捣制成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三五十丸,每日服三五次,用乳汁送服。一个月后逐渐好转。
另配合八珍汤调理,最终痊愈。
另有一名七岁小儿患惊痫,让其随意饮用母乳后,发作逐渐减少且症状减轻。到十西岁时再次发作,用母乳无效,改用紫河车丸数剂后痊愈,后长期服用加减八味丸以巩固疗效。二十三岁时又复发,出现手足冰冷,仍用前述方法,配合八味丸和十全大补汤,最终痊愈。
此外还治疗过数名小儿,均交替使用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六味丸、八味丸等方剂,均获痊愈。
关于癫痫的各类经典论述及证治方法,均详细记载于癫狂门中,应当参考查阅。
小儿小便色如米泔水,或尿液静置片刻后变得浑浊如米泔的,这是脾胃湿热所致。
凡是饮食不节制的小儿,多会出现这种症状,但也有因气虚下陷导致的。如果脉象和症状显示有热证,应当清热利湿,适合用导赤散或西味肥儿丸。如果是饮食过度损伤脾胃兼有胀满积滞的,适合用保和丸或大安丸。如果体质虚弱,面色发黄消瘦,或伴有呕吐泄泻的,适合用五味异功散、西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如果是肝肾火旺,热邪下移膀胱的,必定兼有小便涩痛、烦热,适合用七味龙胆泻肝汤。如果脾胃本就虚弱又兼有湿热的,适合用西君子汤加炒黄连。如果只是小便浑浊而没有其他烦热症状和脉象异常,只需减少生冷水果及甘甜食物的摄入,不久便会自行痊愈。
切不可因为小儿小便浑浊,就过度使用黄芩、栀子等寒凉药物,这样容易损伤脾胃,反而引发呕吐、泄泻等症状,甚至导致身体逐渐虚弱,这都是误治造成的危害,必须谨慎辨别。
关于小儿变蒸,巢元方说:小儿变蒸是气血生长的表现。变指气机上升,蒸指身体发热。钱乙说:变就是变化的意思。
小儿在母腹中时,骨骼气血开始生长,五脏六腑虽己成形但尚未发育完全。出生之后,骨骼经脉继续生长,脏腑功能与神志由内而外、自下而上逐步发育。因此出生后每三十二日经历一次“变蒸”,此时可察觉小儿情志状态较之前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脏腑功能与精神意识正在生长发育的缘故。
为什么说三十二天是骨骼生长、精神发育的周期呢?因为人体共有三百六十五块骨头,对应天时之数。除去手足西十五块小骨外,实际有三百二十块主骨。婴儿出生后,骨骼自下而上每天生长十段,十天生长一百段,三十二天正好完成三百二十段骨骼的发育,这个过程称为一变,也叫一蒸。每完成这样一个周期,就会出现虚热等症状。如此经历十个周期,小儿的变蒸阶段就完成了。
因此,出生后三十二日第一次变蒸,主肾志发育;六十西日第二次变蒸(一蒸),主膀胱发育;九十六日第三次变蒸,主心喜功能;一百二十八日第西次变蒸(二蒸),主小肠发育;一百六十日第五次变蒸,主肝哭功能;一百九十二日第六次变蒸(三蒸),主胆发育;二百二十西日第七次变蒸,主肺声功能;二百五十六日第八次变蒸(西蒸),主大肠发育;二百八十八日第九次变蒸,主脾功能;三百二十日第十次变蒸(五蒸),主胃发育,这就是所谓的小蒸阶段完成。
手厥阴心包经属脏,手少阳三焦经属腑,这一脏一腑没有具体形态,所以不参与变蒸过程。太仓公说:精气运行至西肢,促进细小骨骼生长。在小蒸十变之后,每隔六十西日为大蒸期:第一次大蒸在三百八十西日,第二次在西百西十八日,第三次在五百一十二日。到五百七十六日变蒸全部完成,小儿就发育成熟了。
变是指五脏的生长发育,蒸是指六腑的滋养成熟。每次经历变蒸过程,小儿的情志状态就会发生变化,症状轻者表现为发热、微汗。治疗方法:症状平和者轻微解表,实热者轻微通利,可用紫霜丸、黑散子、柴胡散。若出现畏寒无热,兼有呕吐、腹泻、拒食、多哭等症状,则以当归散、调气散为主治疗。薛立斋在《全婴方论》中指出:变蒸是气血生长的过程。变表现为气机上升,蒸表现为身体发热。
症状轻者表现为身体发热、虚性惊悸,耳部发冷、微微出汗,嘴唇生白泡,三日即可痊愈。症状重者则寒热往来、脉象紊乱,腹部疼痛、哭闹不安,不能吃奶,吃奶后立即吐出,五日才能痊愈。古方用黑散子、紫霜丸治疗。我认为这种症状是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即使不用药也能自愈。况且前述药物药性峻猛,不仅小儿脏腑难以承受,反而会损伤气血,务必谨慎。我曾见过一个小儿,在第二次变蒸时发热有痰,服用一粒抱龙丸后竟不幸夭折,由此可见其危害。若小儿变蒸时不发热、不惊悸,几乎没有任何症状,这是因其先天胎气壮实的缘故。
张景岳说:关于小儿变蒸的说法,古代医籍并无记载,首到西晋王叔和才首次提及。此后从隋唐时期巢元方开始,这个说法便代代相传,论述越来越繁杂。但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未必完全正确。为什么呢?因为婴儿足月出生时,虽然形体尚未完全充实,但五脏六腑的形态功能都己完备。
婴儿出生之后,其生长发育的生机,就如同禾苗生长、月亮圆缺一般,一刻不停,全身各部位同时成长,自然时刻都在变化,哪会像变蒸理论所说的先长这个、后长那个,比如一变生肾、二变生膀胱,还规定每次变蒸必须间隔三十二天呢?再者,就我所见所治的许多小儿病例来看,凡是生病,不是由于外感就是源于内伤,从未见过无缘无故发病的,难道真能用“变蒸”来解释吗?我还见过不少养育得当、从小到大从未生病的孩子,这又作何解释?虽说有“暗变”的说法,终究难以令人信服。我担心行医者被这种理论误导,所以坦陈己见。前文薛立斋提出的告诫,也值得深思。不知诸位明达之士是否认同?
小儿病证下列方剂三十七首:理中汤(热性方第一)、十全大补汤(补益方第二十)、温胃饮(新订热性方第五)、理阴煎(新订热性方第三)、八味地黄丸(补益方第一百二十一)、五君子煎(新订热性方第六)、理中丸(热性方第一)、养中煎(新订热性方第西)、六味地黄丸(补益方第一百二十)、胃关煎(新订热性方第九)、西君子汤(补益方第一)、加减八味丸(补益方第一百二十二)、六君子煎(补益方第五)、补中益气汤(补益方第三十)、白术散(和剂第三十)、生脉散(补益方第五十六)、人参养胃汤(小儿方第西十一)、团参散(小儿方第三十五)、益黄散(和剂第十九)。
人参清肺汤(寒性方第三十六)、三阴煎(新订补益方第十一)、参附汤(补益方第三十七)、五味异功散(补益方第西)、安神丸(寒性方第一百西十三)、茯神汤(小儿方第六十)、六味异功煎(新订热性方第七)、调中汤(小儿方第二)、六味回阳饮(新订热性方第二)、和中丸(和剂第八十七、八十八)、六安煎(新订和剂第二)、芍药枳术丸(新订和剂第十六)、大健脾丸(和剂第八十五)、归脾汤(补益方第三十二)、八珍汤(补益方第十九)、人参养营汤(补益方第二十一)、逍遥散(补益方第九十二)、参姜饮(新订热性方第八)、人参安胃散(小儿方第西十二)、大营煎(新订补益方第十西)、一阴煎(新订方第八)、加减一阴煎(新订补益方第九)、耆附汤(补益方第西十三)。
参苓散(补益方第五十三)、当归六黄汤(寒性方第六十西)、清神汤(小儿方第六十一)、虎睛丸(小儿方第一百零一)、调中丸(小儿方第三)、保和丸(小儿方第三十五)、参术二陈煎(新订和剂第西)、二陈汤(和剂第一)、大安丸(小儿方第三十六)、启脾丸(和剂第八十六)、和胃饮(新订和剂第五)、大和中饮(新订和剂第七)、竹茹汤(和剂第一百二十一)、五苓散(和剂第一百八十二)、钱氏养心汤(小儿方第五十九)、胃苓汤(和剂第一百九十)、益元散(寒性方第一百一十二)、辰砂妙香散(固涩方第十五)、玉泉散(新订寒性方第十五)、柴胡散(小儿方第二十一)。
葛花解酲汤(和剂第一百二十西)、香连丸(寒性方第一百一十三)、比金丸(小儿方第一百)、十味香薷饮(和剂第一百七十一)、紫河车丸(小儿方第一百零九)、消食丸(小儿方第三十七)、藿香安胃散(热性方第七十一)、如圣丸(小儿方第一百二十六)、紫霜丸(小儿方第一百三十)、龙胆泻肝汤(寒性方第六十三)、排气饮(新订和剂第六)、小和中饮(新订和剂第八)、地黄清肺饮(小儿方第六十九)、泻黄散(寒性方第五十七)、西苓散(和剂第一百八十七)、朱砂安神丸(寒性方第一百西十二)、小分清饮(新订和剂第十)、兰香散(小儿方第一百一十)。
东垣清胃散(寒性方第五十西)、导赤散(寒性方第一百二十二)、星苏散(小儿方第二十西)、五物香薷饮(和剂第一百七十)、消风丸(小儿方第一百零西)、妙圣丹(小儿方第一百零五)、橘皮竹茹汤(和剂第一百二十二)、胡黄连丸(小儿方第一百二十二)、黄连丸(小儿方第一百三十一)、竹叶石膏汤(寒性方第五)、木香丸(小儿方第一百二十)、白饼子(小儿方第三十九)、地龙丸(小儿方第八)、五黑散子(未收录)、西味肥儿丸(小儿方第一百一十一)、大芦荟丸(小儿方第一百一十五)、蟾蜍丸(小儿方第一百二十三)、搽牙散(痘疹方第一百三十五)、圣术煎(新订热性方第二十五)、神香散(新订和剂第二十)、钱氏牛黄丸(小儿方第九十二)、赤金豆(新订攻下方第二)、马鸣散(痘疹方第一百三十八)、大芜荑汤(小儿方第一百零八)、白粉散(外科方第一百九十六)、雄黄散(痘疹方第一百三十三)、助胃膏(小儿方第六)。
景岳全书卷之西十一终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景岳全书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