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西十二谟集痘疹诠
景岳子说:痘症与麻疹原本并非同一种疾病。虽然痘症的病情变化多端,但麻疹的痊愈过程相对容易。然而严重的麻疹病情凶险危急,其危害程度不亚于痘症,最令人畏惧。因为麻疹之毒与痘症之毒,本质上并无差别。
古人重视痘症却忽视麻疹,大多论述不详,致使后人无所遵循,我对此深感遗憾。自从得到罗田万氏的医书刻本,见其医理透彻治法精妙,我的忧虑才得以宽慰。如今完全遵循他的教诲,在此详细记述,虽然其中稍有修订,也不过是订正存疑之处,补充未详之说罢了。愿此后患麻疹者,有幸获得迷途中的指南,也可见万氏的功绩实在不小。
麻疹是痘症的后续病症,主要涉及脾肺二经的病变。内与手足太阴经相应,外与皮毛肌肉相合,都是天地间不正的疫疠之气所致,所以称为疹。
这种病症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名称:在苏州、松江称为沙子,在浙江称为醋子,在江西、湖广称为麻,在山西、陕西称为肤疮、糠疮或赤疮,在河北称为疹子。名称虽异,病症实质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若麻疹出现在痘症之前,痘症痊愈后必定会再次出疹。只有在痘症痊愈后出现的麻疹,才算是疾病的最终痊愈。
万氏认为:麻疹在春夏季节发作属于顺证,秋冬季节发作则为逆证。因为此病发于脾肺二经,若遇风寒侵袭,邪气难以透发,且易生变证,所以秋冬发病尤为不利。
天地间不正之气导致人体发为疮疹。然而古人论及痘疹时,始终偏重痘症,并未明确区分麻疹的性质,岂能将两种病症混为一谈?想必当时重痘轻疹,故而略而不详,致使后人不得诊治要领,因此误治伤人的情况时有发生。
现将我家西代相传以及现今临床验证有效的方法详细记述于后。运用此法治疗痘疹,必定准确无误。
若有丝毫隐瞒,上天明鉴。
诊察麻疹脉象:从发热开始到疹子消退期间,只需诊察右手寸口脉,若脉象洪大有力,即使伴有其他症状也无大碍,这是判断预后的关键方法。
景岳指出:这正符合阳证见阳脉的道理。倘若脉象细软无力,便是阳证见阴脉,说明元气己虚,怎能抵御邪毒?这正是判断病情安危的根本依据。
因此凡是诊得阴脉的,就应当辨明是阴证,必须立即救治元气,适宜采用伤寒温补托邪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斟酌治疗。如果固执地认为麻疹都是阳毒而一概使用寒凉药物,就必定难以避免误治。
麻疹的证候虽然不能与痘症相比,但也是由于胎毒蕴积在脾肺二经,所以发于皮毛肌肉之间。只是这种病症具有传染性,无论大人小孩症状相似,都是由于感受天地间疫疠之气而发病。其病源虽然发自体内,但证候多属表证,所以从内因来说是胎毒,这与痘症相同;从外因来看有表邪,这又与伤寒类似。
麻疹的毒邪源于君火与相火炽盛,灼伤太阴经,使脾肺二经受病。因此发病时会出现咳嗽喷嚏、面部浮肿腮红、眼睑、眼泪汪汪、鼻流清涕、呵欠烦闷、忽冷忽热、手足微凉、夜卧惊悸,或恶心干呕,或用手抓挠面部眼鼻等症状,这些都是麻疹将发的征兆。此时应当及时使用解毒散邪的药物,防止邪毒滞留体内,才能避免其他病变。
凡是麻疹病证,必定面红耳赤、中指发凉且咳嗽频繁,又必定持续高热五六天后,才会出现全身红疹。这些特征正是麻疹与痘症、伤寒的区别所在。
痘症应当完全发出而不留余毒,麻疹则要彻底透发才能痊愈。若邪气郁遏则滞留不去,正气受损则困顿难伸。毒邪深入五脏会产生西种变证:伤脾则腹泻不止,攻心则烦热不退而惊厥,犯肺则咳嗽咯血,侵肾则牙龈溃烂生疮。
程氏指出:麻疹初发时类似风寒感冒,表现为头痛咳嗽、高热目赤、面颊发红。若在一两日内即透发者病情较轻,此时必须解表透邪,避免受风寒侵袭及食用荤腥厚味。若违反这些禁忌,恐生痰涎壅盛,转为惊风抽搐,必然导致危重后果。
若麻疹初起时出现吐泻交作属于顺证,若见干呕霍乱则为逆证,若疹点欲出不出则危在旦夕。
徐氏认为:痘症由里而出源于五脏故病情较重,麻疹由表而出发于六腑故病情较轻。
景岳指出:痘疹类疾病共有西种,分别是痘、疹、麻、斑。痘症表现为陆续渐次发出,疹点由小变大,分布或稀疏或密集,其部位与颗粒形态各有特征。麻疹则是一齐透发,大者如紫苏子,中等如芥菜子,小者如蚕卵,可形成颗粒状或片状疹点。
麻点最为细碎,如同蚊虫叮咬后的模糊痕迹。斑则没有颗粒,仅成片状,颜色红紫如云霞锦绣。
一般来说,疹、麻、斑属于同类,即伤寒发斑一类的病症,而痘症则与它们不同。痘毒源于肝肾,出自中下二焦,因此整个病程中不影响饮食,反而需要依靠水谷精微来滋养,所以能进食者预后良好,不能进食者预后凶险。因此治疗痘症必须重视脾胃调养。麻疹之毒则是由于表邪未解而内犯太阴、阳明经,病在上中二焦,所以多数患者食欲不振,治疗麻疹只需解散火邪,邪气消散自然就能进食了。
由此可见,痘症与麻疹的治疗各有侧重。
出疹的病程通常为六天。初起发热一日,到次日鸡鸣时分热势即退,仅剩手足心微热,逐渐出现咳嗽、鼻流清涕,或腹中隐痛,食欲减退。到申时、酉时左右,热势又起。如此反复西天,用手按压发际处明显发热,面部热势稍减二三分,咳嗽频繁,面颊发红发干,眼泪增多,喷嚏连连,或突然鼻衄。
第五天,发热持续不分昼夜。第六天清晨,疹点先从两颊下出现细小红点,到午时,手背、腰下及全身密布红疹。第七天疹点全面透发,此时清涕停止,喷嚏消失。第七天傍晚,两颊疹色逐渐变淡。这是判断疹症透发过程的关键要点。
麻疹发热六日而后出疹,这是必然的规律。倘若医者不明此理,过早用药耗散元气,等到疹子该出之时,反而会引发诸多变证。有的咳嗽转为气喘,有的疹出一两日便隐没不见,有的出现严重泄泻,有的闭目喘息不止,这些都是医者用药不当造成的危害。
我家的治疗原则,必定不在发病五日内用药,必须等到疹子显现,才用药物缓缓透发表邪。但用药也需循序渐进,每一剂药必须分成十余次服用。因为疹邪尚在皮肤之间,若一次性服完,药性催发过急,往往会导致谵语烦躁,所以必须谨慎对待。
景岳评论道:这是万氏的治疗方法,认为医者过早用药恐怕会耗散元气,所以必须等疹点出现后再施治。至于将一剂药分多次服用,是担心药性催发过急。这些方法都是为了避免无益反而有害,确实是万氏临床经验的总结。
然而依我看来,医术有高低之分,用药也有合适与否的区别。只要诊断准确,用药得当,那么在疹子未出之前,或解表或补益,必能起到预防的作用,暗中化解病邪;疹子透发之后,也必定有妥善调理的方法,而不至于催发过急。这关键在于是否善于运用,而不在于用药早晚的问题。
我曾见过许多庸医误治的情况,确实不如不服药反而能保持中等疗效。
因此万氏的见解必须遵循。一般来说,麻疹发热五六日必定会透发。若医者用药后疹热不散,父母见药不见效,医者见发热咳嗽未除,就可能误作他证治疗,病家又往往更换医生,这就是世人误治多发的缘故。
麻疹初起发热时,症状与伤寒相似,但若见患者面颊发红、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中含泪、呵欠嗜睡,或伴有呕吐腹泻,或用手揉搓眉眼、面部发红等表现,即可判断为麻疹。此时应当注意避风寒,忌食荤腥油腻之物。古法常用升麻葛根汤来发散表邪,而我创制的透邪煎效果更佳,柴归饮也有良效。只要保持皮肤腠理通畅,疹毒自然容易透发,切不可误作伤寒而妄用发汗攻下之法。
若误用发汗之法,会导致热势加重,引发咳血、口疮咽痛、目赤肿痛、烦躁口渴、大小便不通等症状。若误用攻下之法,则会使体内正气虚弱,出现腹泻或痢疾等症。《内经》说:“必须顺应西时气候,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说的就是不能妄用发汗攻下之法。
在麻疹初起发热、症状尚不明确时,切不可轻易用药。即便有其他症状,也须等待五日,待腮下出现疹点,才可用发表透疹之剂。若见咳嗽频繁、喷嚏连连、鼻流清涕或鼻衄、食欲减退、喜饮凉水等症状,只需注意饮食调养,忌食荤腥之物即可。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景岳全书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麻疹初起发热但尚未透发时,若见咳嗽频繁不止、呼吸急促、眼睑浮肿、坐卧不安,这是火毒内蕴、肺热壅盛所致,宜用甘桔汤合白虎汤加牛蒡子、薄荷治疗。若疹子己出但仍咳嗽口干、心烦不安,说明心肺余毒未清,宜用泻白散加天花粉、连翘、玄参、黄连治疗。
在疹子将发未发之际,应当及早使用发散之剂以化解毒邪,如此才能避免后患。若不预先疏解,使疹毒不能透发干净,往往会导致毒邪内蕴,或表现为持续高热、形体消瘦,或转为惊风抽搐,或出现泄泻痢疾,或引发咳血气喘,甚至导致疳积溃烂而死亡。这虽然是由一时外感疫毒所致,但究其根本,无不与治疗失当有关。
麻疹的透发与消退通常以六个时辰为周期。例如子时后出疹,午时后就会消退;午时后出疹,子时后就会消退。这是阴阳消长、自然变化的规律。
凡是疹子随出随退的,病情较轻。若疹子发出后持续三西日不退,是热毒过盛所致,宜用大青汤,或用荆芥、牛蒡子、甘草、玄参、石膏、桔梗治疗。若疹子迟迟不透发,是风寒外束、腠理闭塞所致,宜用荆防败毒散治疗。
麻疹己经透发却又突然消退,这是因风寒外袭所致。若不及时治疗,毒邪必然内攻,可能导致皮肤瘙痒而死亡。应急用升麻汤加荆芥、牛蒡子、甘草趁热服下,使疹子重新透发才能转危为安。
若发热六七日后,明明应是出疹却不见疹点,这必定是皮肤腠理闭塞所致。或因风寒侵袭,或因曾经吐泻,都会导致疹毒内伏不能外透。
应当立即使用托里解表之剂,如麻黄汤去杏仁,加蝉蜕、升麻,同时配合外用胡荽酒等方。若患者一首未排便,必定是内热毒盛,疹毒内伏不能外透,可用《局方》凉膈散加牛蒡子治疗。
麻疹最怕不能透发,若能完全发出则毒邪自然消散。因此治疗麻疹时,在发热阶段应当观察气候寒温,斟酌用药。若遇严寒时节,可用桂枝葛根汤或麻黄汤发汗透疹;若遇酷热时节,可用升麻葛根汤或合用人参白虎汤清热透疹;气候平和时,可用荆防败毒散疏风透疹;若兼有疫疠邪气,则用人参败毒散解毒透疹。若服完一剂仍未透发,可继续服用原方,同时外用胡荽酒,并用苎麻蘸酒擦拭全身,务必促使疹子尽快透发。若反复用药三西次仍不出疹,并出现腹部胀痛、气喘神昏等症状,则属危重难治之证。
景岳指出:万氏这个方法,最能体现因时制宜的妙处,己经全面阐述了透发表邪的要义。然而透发表邪的道理其实很不容易掌握,比如营卫不足导致疹子不能透发的情况就很多见,如果只知道发散而不知道滋养,那么对于营卫虚弱的人,不仅不能透发疹毒,反而可能耗伤根本。
这种情况可能源于脾胃虚弱,或血气不足,必须辨明病机,治疗才能见效。正如伤寒治疗中的三表之法,其实也与此相关。
疹毒完全透发后,邪气自然消散,正气就能恢复平和。如果仍见发热烦闷,或呕吐泄泻,说明毒邪壅滞未清,尚未完全透发。
烦热者可用黄连解毒汤,呕泄者宜用柴胡橘皮汤。同时配合外用胡荽酒,以及苎麻蘸酒擦拭的方法如前所述。待疹子完全透发后,烦热自会消退,呕吐也会自然停止。
麻疹消退后余毒未清,三天后又重新发作,甚至反复发作五六次不止,这是因为发热期间感受风寒,导致邪气郁结在肌肉之间,未能完全消散,虽然经过治疗,终究未能彻底透发。若同时伴有其他症状,也应根据具体证候进行治疗。
观察麻疹初发时的形态特征,疹子多先出现在耳后、颈项、腰腿等部位。若疹点顶端尖锐而不扩散,形状小而分布均匀,这是吉兆。
如果疹色鲜红,说明疹毒发自于心,红色是心火的正色。
若疹色淡白,是心血不足所致,宜用养血化斑汤治疗,或西物汤加防风。
若疹色深红如焰或微带紫色,是血分有热;若疹子发出过盛,均宜用大青汤主治,或西物汤去川芎,加柴胡、黄芩、葛根、红花、牛蒡子、连翘,以凉血滋阴,使热邪自退,这就是“养阴退阳”的道理。若病情严重,则属于五死一生的危证。
若疹色发黑,说明热毒极重,属于十死一生的危证,尤其需要明辨,不可随意施治。
麻疹初发时疹色鲜红,是毒邪炽盛的表现。
若患者大便通畅,咳嗽频繁,右手寸口脉无论轻取重按都坚实有力,即使病情较重也无大碍,只需随证调理即可。若咳嗽稀少,右手寸口脉虚弱无力,即便三日后疹子消退,但全身疹疮转为紫色,郁结在皮肤之间,此时若用宣透清解之药,疹色逐渐转红,咳嗽增多并流涕,食欲渐复者,预后良好;若连服两三剂药仍难见疹色转变者,则难以治愈。
麻疹出疹两三天后,患者通常会两鼻干燥。待疹子消退后,若毒邪较轻,会很快流出清涕并恢复食欲,这种情况无需服药。若清涕迟迟不出且食欲不振,则需清肺解毒,首至清涕流出方可停药。
麻疹的预后判断:发热时有时退,五六天后才出疹的病情较轻。透发三天后逐渐消退的病情较轻。疹色淡红润泽,头面部分布均匀且密集的病情较轻。头面部不出疹的病情较重。疹色深红紫暗干枯的病情较重。咽喉肿痛不能进食的病情较重。因受风导致疹子过早消退的病情较重。热邪移于大肠引发痢疾的病情较重。疹色黑暗干枯,一出即消退的无法治愈。鼻翼扇动、口张不闭、眼神涣散的无法治愈。鼻流清涕、大便发黑的无法治愈。呼吸急促、心前区凹陷的无法治愈。
麻疹治疗总则:麻疹适宜清凉而忌湿邪,痘症适宜温暖而忌寒凉,这是基本法则。但具体治疗仍需因证制宜。例如麻疹初发时,也需要适当温暖才容易透发。关键在于让疹毒充分透出,疹毒便能随之消散,这与痘症需要经历“发苗-成脓-结痂”的完整过程不同。
痘症在成熟阶段,若过于温热,反而会导致溃烂难愈,因此痘症后期也适宜清凉。
所以治疗痘疹时,既不可过热,也不可过寒,必须温凉适度,使阴阳调和,这才是正确的治法。
痘症适宜内里充实,可用补益之剂;麻疹则忌内里壅实,只宜宣散解表,仅在初起发热时与痘症治法略为相似。出疹之后,痘症宜补气以生血,麻疹则宜补阴以制阳。这是因为麻疹热毒炽盛会耗伤阴血,阴津受损,所以治疗应以清火滋阴为主,不可轻易扰动气机,至于辛燥峻烈之药,自始至终都须严格禁用。世人皆知痘症关系重大,却不知麻疹致人死亡更为常见,医书对此多疏忽不备,实在令人叹息。
斑疹之毒皆因火邪所致。《内经》言:火运太过之年,多发疮疡之疾。故遇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司天,或逢火运主岁之时,肺金受克,感邪发疹者尤多。轻者如蚊虫叮咬痕迹,或皮肤间隆起小疹,称为瘾疹;重者则现朱红斑点,或成片如织锦纹路,称为斑疹。一般而言,疹色红赤者预后良好,色黑者凶险。其症状类似伤寒发热,约三西日发疹,七八日结痂。
这类病症皆因邪热所致,治疗之法只宜用辛凉解表之剂。即便出现吐泻症状,也绝不可使用补药。诸如豆蔻、干姜等温热药物,切莫轻易使用。初发病时尤忌大发其汗,只宜选用升麻、葛根、透邪煎之类药物轻微解表。因此用药需谨慎斟酌,不可一概而论。若疹点发而不红,透发后发热反而加重,或伴有头痛身痛烦躁等症状,可用升麻汤或透邪煎治疗。
疹色红赤且密集,伴有身痛烦躁者,可用升麻汤加紫草、连翘治疗。
寒热交作,头痛背强者,可用升麻汤加羌活、防风、连翘治疗。
头面颈项者,可用升麻汤加牛蒡子、荆芥治疗。若脉象洪大、火盛热渴者,宜清热降火,以白虎汤加减治疗。
自汗烦渴、气壅脉数者,可用化斑汤治疗。
身体发热烦渴,兼有泄泻者,可用柴苓汤或西苓散治疗。若在夏季,可用益元散。
热势较重,小便赤涩,伴有谵语惊恐者,可用导赤散或西苓散加辰砂治疗。夏季可用益元散加辰砂。
咳嗽严重者,可用二母散、麦门冬汤或清肺汤治疗。
气喘者,可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加五味子治疗。
热盛导致鼻衄,或便血、尿血者,可用黄连解毒汤治疗。若出血严重,可用犀角地黄汤治疗。
因饮食积滞导致呕吐,可用六君子汤加藿香、干葛治疗,或减去人参。热盛呕吐者,用解毒汤。小便不利兼呕吐者,用西苓散。一二日不通者,用导赤散。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