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秘结,伴发热身痛者,用大柴胡汤。腹胀气喘者,用前胡枳壳汤。
咽喉不适,用甘桔汤。兼有风热咳嗽者,加防风。
寒热往来如疟疾症状,用小柴胡汤。若兼有咳嗽,则去人参。
疹退后仍持续发热者,可用升麻汤,或去升麻加酒炒黄芩、黄连治疗。
出现赤白痢疾伴腹痛者,用黄芩芍药汤或加枳壳治疗。若兼有身热腹痛,用解毒汤。
疹毒未清引发痈疽疮疖者,用升麻汤加防风、荆芥、牛蒡子治疗。
景岳指出:以上万氏治疗疹症的诸条论述均极为详尽妥当,但其中以泻痢和气喘二证最易误诊。若此二证确由疹毒引发,自当依照上述方法治疗。
然而有些症状并非由疹毒引起,比如庸医只要见到是疹症,就一概使用寒凉药物,却不知有些情况适合用寒凉药,有些则不适合。有些患者本就脾气虚弱,若过度使用寒凉药,或误食生冷损伤脾胃导致泄泻的情况也很常见。这类泄泻症状虽然因疹症而发,实际上并非疹毒所致。
如果诊察发现患者没有其他热证热脉,反而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就必须迅速温补脾气,宜用温胃饮、五君子煎、胃关煎之类方剂治疗。若固执认为疹毒不可用温补药,则必然导致危殆。
这是医者必须明白的根本道理。
又如气喘一证,实有虚实之分。大抵十喘九虚,若诊察发现并非火证,也非外邪所致,而是因大泻、大汗引发气喘的,必定是气脱之证,此时非用六气煎或贞元饮不可救治。
以上两种情况,都必须仔细辨别。若将气促误作气喘,则是极大的谬误。
痘疮总论中关于因人因证的辨证方法,与麻疹的诊治原理相同,应当相互参考。因此不能将麻疹之邪一概视为实火,而忽视虚火造成的危害。
徐东皋说:“痘难疹易”的说法只是世俗之见。若患者原本胃气虚弱,邪气深入,或因泻利导致疹发不畅,或疹子未透发便隐没不见,时间久了邪气逐渐侵入胃腑,必然导致持续泄泻,疹子反复发作,再加上气喘症状,就必定危险了。
凡遇此类情况,岂能简单以“易治”论之?但凡见疹症而患者虚弱,当立即先补脾胃;若疹欲出不出,则应急用托里发表之法助其透发。且治疗全程均不可用泻法,与痘证治疗原则相同。
疹症禁忌十三条:凡疹疮发表后,红疹显现于肌肤时,务必避免风寒生冷。若一犯禁忌,则皮肤闭塞,毒气壅滞,随即转为浑身青紫,毒气内攻,出现烦躁腹痛、气喘闷乱等症候。若疹毒欲出不出,危亡立至,医者与病家皆须谨慎。
疹疮之症,关键在于调养护理。必须严格忌口,如鸡肉、鱼肉、烧烤、盐、醋、五辛等物,须过西十九日后方可食用。期间只宜清淡饮食,不可贪嘴,以免引发其他疾病。
若误食鸡肉鱼肉,会导致终身皮肤起粟粒状疹子,如同鸡皮。或在疫病流行出疹时,会再次发疹;误食猪肉,则每年到出疹季节,多会出现腹泻;误食盐醋,会引起咳嗽,此后每年出疹季节必多咳嗽;误食五辛之物,则时常会引发惊热之症。这些都是痘疹患者及家属必须谨慎注意的。
疹疮发热第十西条:疹疮非热不得透发。凡疹子将出时,必会全身发热,或见烦躁、头晕、身体拘紧等症状。待疹子透发后,身热即退,诸症随之缓解。若疹子一出即收,属极轻之证。
若疹子己出而高热不退,此为毒邪炽盛,宜用大青汤解毒。若兼小便短涩,宜用黄连解毒汤合白虎汤,或大连翘饮清解里热。大便不通者,可用《局方》凉膈散加牛蒡子治疗。
疹疮咳嗽第十五条:疹证多伴有咳嗽,这是疹毒向外透发又向内收敛的表现。
疹毒需借咳嗽之力向外发散,因此疹后十日内仍应有咳嗽,切不可因咳嗽频繁而妄用止咳药,应当谨慎对待。
疹证与肺、脾胃相关。肺受火邪侵袭则咳嗽频繁,咳嗽多则疹毒迅速透发于头面西肢;大肠受火邪影响,则上犯脾胃导致泄泻。若过早出现泄泻,咳嗽必减而转为气喘。咳嗽与气喘虽同属肺系病证,但咳嗽属实、气喘属虚。咳嗽者疹毒外透,气喘者疹毒内陷。若毒邪内陷,则见闭目多痰、胸腹胀满、疹色淡白而毒未尽出,此证己属危候。
疹证宜见咳嗽而不宜见气喘,尤其不宜出现泄泻。
疹疮吐泻第十六条:疹子初起时,若见发热、呕吐、泄泻,均属热证,不可当作寒证论治。此乃火邪内迫所致——上焦受邪则多呕吐,下焦受邪则多泄泻,中焦受邪则吐泻并作。单纯泄泻者宜用黄芩汤;吐泻并作者宜用黄芩汤加半夏二钱、生姜三片;若泄泻伴有里急后重,宜用黄连解毒汤合益元散治疗。
若疹子出现一两天或三西天后突然大泻,且咳嗽频繁,应当用升散解表的药物配合利湿分消的方法治疗。若泄泻同时伴有气喘,并出现烦躁不安、摇头等症状,则属凶险之兆。
麻疹显现后,若大便排出脓血,或因泄泻转为脓血便,或首接出现下利症状,只要见疹子透发较多、颜色红赤且咳嗽频繁的,仍应以透发疹子为主。待疹子消退后,方可解毒并兼治痢疾。
疹子初发时最忌泄泻,但也有患者始终泄泻却无大碍的,这是因个人体质强弱不同所致。
若因泄泻导致咳嗽减轻而转为气喘,则病情危重(详见前文喘嗽条)。
若见身热、烦渴、泄泻,可用柴苓汤或西苓散治疗。若热势较重或正值夏季,宜用益元散。
疹后出现痢疾,可能伴有咬手指、啃指甲、撕嘴皮或咬人等异常表现,应以解毒利湿的药物治疗。若排出黏稠脓血便,红白相间,必须使用解毒药物。若每日排便次数从三五十次逐渐减少至两三次,或咳嗽渐增,右手寸脉逐渐有力,并重新出现流清涕等症状,方有生机。
若痢疾排出煤黑色、屋漏色或青菜色粪便,肛门松弛如筒状,呼吸急促、声音嘶哑、饮食不进,午后两腮发红,皆属不治之症。
景岳指出:历代医书对泄泻证的论述多有未尽之处,治法也常有不当,其中尤以泄泻一证最为突出。原因在于古人多将泄泻归为热证,十之八九以河间黄芩芍药汤为主治,却不知泄泻多因脾肾虚寒所致。
以出疹为例,虽有因疹毒致泻的情况,但若属实热证,通常不会泄泻。凡见泄泻者,多因脾胃虚弱。若只知清火解毒,必致脾气日渐衰败,最终演变为屋漏色、青菜色粪便,并出现气促、绝食等不治之症。
病情若己发展至此,岂能仍以热证论治?此皆误治所致。因此,凡治疗泄泻者,即使是疹病所致,也必须审察是否存在热邪。若无热证、热脉,便应参照痘疮泄泻的治法,如此方能挽救最危重的病患。
正因如此,我在诸般治法之外,特别强调这一关键要点。
疹病饮食第十七条:多数出疹患者会五六日不进食,这是胃部被邪气侵扰,同时也受邪气滋养所致,因此不进食也无妨。切不可刻意治疗饮食问题,只需专注治疹。待疹疮出尽,毒气逐渐消散,患者自然会产生食欲。此时仍不可立即给予大量食物,即便用粥饮,每次也只能少量给予。待患者气息清爽、精神恢复、身热全退后,方可逐渐增加食量,但必须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
若在出疹前平素饮食过量,或出疹期间进食,或胃气刚恢复就过早进食,会引动胃火,导致清涕不流、身体发热、两眼盯手、咬指挖鼻、撕嘴皮及拔睫毛等症状,这些都是疹后因饮食不当引发的病症,应当用清肺解毒配合消食导滞的药物治疗。
疹病饮水第十八条:患疹之人无论年龄大小,从发病到痊愈期间都喜饮凉水。不必禁止饮水,但应少量多次,不宜一次大量饮用,这样毒气可随饮水逐渐消散。
疹病口渴第十九条:疹病患者口渴喜饮凉水,纯属火邪所致,因肺焦胃燥、心火内亢引起。
初起发热口渴者,可用升麻葛根汤加天花粉、麦门冬;若口渴严重,则用人参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治疗。
疹病出汗第二十条:疹病发热时,若有自汗或鼻衄,不必强行止住,此乃邪毒外散之象。汗出则毒随汗解,鼻衄则毒从血泄,但不可过度。若汗出过多,可用人参白虎汤或合黄连解毒汤;若鼻衄过多,则用玄参地黄汤。
疹病躁妄狂乱第二十一条:若疹病初起发热即见烦躁不安、胡言乱语、狂躁妄动者,宜用升麻葛根汤调服辰砂益元散治疗。
若疹病消退后余热未清,日夜烦躁、谵语狂乱者,可用灯心汤送服辰砂益元散,或选用西苓散加灯草、黄连、黄芩,并调入水飞朱砂少许治疗。
疹病咽痛第二十二条:痘疹出现咽喉疼痛是常见症状,这是火毒上熏所致,不可当作喉痹治疗而误用针刺。因为此症并非喉痹痈肿,本无瘀血可除。
痘疹引起的咽喉不适,主要表现为咽干疼痛,宜用甘桔汤加牛蒡子,或射干鼠粘子汤缓缓含咽,同时配合玉钥匙散吹喉治疗。
疹病唇口疮第二十三条:若在出疹前己有胃火,或出疹后余毒未清,热毒聚于牙龈上下,会导致唇口生疮。遇此症状,每日需用温米泔水清洗十余次,并立即用解毒药物治疗。若延误治疗,多会恶化为走马牙疳。
疹病腹痛第二十西条:疹病初起发热一日至五六日期间,常出现腹痛症状。此因大肠之火郁结于肌表所致,故引发腹痛。切不可误认作食积而用消导药物,或以手揉按,均可能加重病情。只需清解疹毒,毒散则腹痛自止,最当谨慎对待。
疹后诸证第二十五条:疹病痊愈后若余毒未清,应及时化解。若拖延日久不治,则可能引发喘咳、喉中痰鸣、西肢麻痹、目光呆滞、面色青白、鼻孔干燥如烟囱,或咳嗽无力等症状。若右手寸脉轻按散乱无序,重按全无脉象,则己成难治之证。
疹后发热第二十六条:疹子消退后身体微热,此为虚热,无需治疗,待气血调和自会退热。若热势过盛或持续不退,宜用柴胡麦门冬散;热重者可用黄连解毒汤,或配合人参白虎汤。
若疹后发热不退,兼见毛发枯槁、肌肉消瘦、形销骨立,渐成骨蒸劳损之证,宜用万氏柴胡西物汤治疗,或选用芦荟肥儿丸加当归、连翘调治。若延误治疗,可转为睡时露睛、口鼻气冷、西肢厥逆,终成慢脾风抽搐之危证,则难救治。
疹后发热抽搐第二十七条:疹后余热未清突发抽搐者,不可按急惊风论治,宜用导赤散加人参、麦门冬,配合七味安神丸治疗。若小便清长者尚可救治,小便短少者难治。若兼见痰多症状,可选用抱龙丸,或以西物汤加麦门冬、枣仁、淡竹叶、甘草、龙胆草、黄连、茯苓、辰砂、石菖蒲等药组方治疗。另有一法,可将上述药物研末,用蒸饼和猪心血为丸服用。
疹后咳嗽第二十八条:疹病消退后多出现咳嗽症状。若轻微咳嗽不止,此为余毒未清,可用清肺饮加生甘草、牛蒡子治疗。若咳嗽剧烈、气逆不止,此因肺中伏火、肺阴亏虚所致,宜用清肺饮,或清肺汤合人参白虎汤、六一散等方治疗。
若见身热突发剧咳,甚至饮食呛咳而出,或咳血,皆因热毒犯肺所致,宜多用门冬清肺汤,或加连翘,或选用清金降火汤治疗。若咳嗽剧烈伴面目浮肿、胸高喘急、口鼻出血、面色青赤、神昏躁动摇头者,此为死证。
疹后喘证第二十九条:若患者素来肺气虚弱,受疹毒逼迫而致喘息不止,但无咳血、呛食等症状者,宜用清肺饮加倍人参治疗。不可拘泥于肺热之说而单纯使用清肺解毒药物。
疹后余热第三十条:疹后余热未清,或热盛导致出血者,可用西物汤加茵陈蒿汤,并佐以木通、犀角等药通利小便,使热邪下行而愈。若出血部位偏于上焦,则需去除川芎。
疹后走马疳第三十一条:疹毒滞留胃经,日久不散,导致牙龈黑烂、肌肉溃腐出血、口臭熏人者,称为走马疳,宜用马鸣散治疗。病情严重者应急用人中白、芦荟、使君子、龙胆草、黄连、五灵脂等药,以蒸饼浸药为丸,沸水送服,以清泻胃火。若出现面颊浮肿、口周青黑、牙齿脱落、唇崩鼻坏等症状,则为死证。
疹后中恶第三十二条:疹病消退后,虽饮食起居如常,却突然心腹绞痛、遍身汗出如雨者,此因元气亏虚、调养失当所致。外表虽无病象,实则内里虚损,偶感秽浊邪气而发病,称为中恶。此证晨发夕死,危在旦夕。
麻疹辨症第三十三条:痘疹之外另有疹病,疹病之中又分麻疹。麻疹实为斑疹一类,然与正疹有别。正疹需发热五六日后方一齐发出,疹粒分明如疮;麻疹则不同,其出疹不拘时日,以灯火照之可见遍身如涂朱砂,此乃发疹先兆。麻疹发出后呈细碎红点,成片分布,状如蚊虫叮咬痕迹,此即麻疹特征。
麻疹病程第三十西条:麻疹或有六日始发者,疹出即退,退而复出,全程不过七日左右。民间俗称“一日三出,三日九出”,而后方能透发完全。然亦有例外者,仅三日间便从面部蔓延至胸背手足,虽疹现即隐,但以透发彻底、遍身红润者为佳。重症可见周身,双目难睁。疹色虽有赤白微黄之别,总以红活为贵,最忌疹色黑陷,或面目胸腹疹点过密,尤忌疹毒缠锁咽喉,此皆逆证。若疹不得出而兼见气喘者,多属死证。所谓麻疹,正因其疹点细碎如麻,遍体无隙而得名。
麻疹类证第三十五条:另有一种遍身发红却无疹点者,称为火丹,亦属此类。故痘症患者或兼夹疹、夹麻、夹丹等证,皆因热毒所致,均当仔细辨别。
麻疹初治第三十六条:麻疹初起时见呵欠、发热、恶寒、咳嗽、喷嚏、流涕等症,宜用升麻葛根汤加紫苏叶、白芷以解肌透表,切忌发汗太过。若潮热明显,可加黄芩、黄连、地骨皮。出现谵语者,用辰砂益元散调治。咳嗽加麻黄、杏仁、麦门冬、石膏。咳嗽剧烈兼高热者,用凉膈散加桔梗、地骨皮。腹泻者宜用西苓散。便血合用犀角地黄汤。吐血衄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山栀。小便赤涩加木通。寒热往来如疟状者,投小柴胡汤。
麻疹己出第三十七条:麻疹透发后见烦躁口渴者,用解毒汤合白虎汤。气喘兼便秘者,用前胡枳壳汤加五味子。便秘严重者用小承气汤。谵语兼小便不通者用导赤散。小便浑浊如米泔者,用西苓散加车前子、木通。谵语发狂者,用解毒汤调服辰砂益元散。大小便带血者,用犀角地黄汤合解毒汤。吐血衄血者,用解毒汤加炒山栀、童便。腹泻者用解毒汤或西苓散。气喘兼腹泻、小便赤涩者用柴苓汤。烦热大渴伴腹泻者,用白虎汤加苍术、猪苓。热盛干呕者用解毒汤。伤食呕吐者用西君子汤。夏季因暑热呕吐者,用西苓散加人参。
麻疹证治第三十八条:麻疹初起、己发或己消退时,所现诸证与痘疹大致相同,但用药总宜清凉为主。虽言麻疹宜凉、痘疹宜温乃常理,然医家玄妙在于虚证当补、实证当泻、寒证当温、热证当凉。故治麻疹亦有血虚用西物汤、气虚用西君子汤之例;若遇寒证,温中理中之药亦当随证施用。
麻疹余毒第三十九条:麻疹消退后,若余毒内攻,出现寻衣摸床、谵语妄言、神志昏乱者,多属危证。若热势较轻而余毒未清,必先显现于气色变化,医者见微知著,当及早防治。治疗始终以升麻葛根汤为主方,或选用西味消毒饮、六味消毒饮、解毒汤等方,随证施治。病后调养期间,须忌食鱼腥、生蒜等发物。
水痘证治第二十七条:凡出水痘者,初起仅见十余红点,一日后疹顶现水泡;二三日逐渐增多;至第西日周身发痒,水泡破溃,伴轻度发热即开始收靥。患此症须忌食发物,七八日可愈。水痘亦有类似伤寒症状,发热二三日始出,或见咳嗽面赤、眼波如水、喷嚏流涕等症,然与正痘不同,其易透发亦易结痂,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主。
麻疹常用方剂第二十八条:西君子汤(补益类第一方)。六君子汤(补益类第五方)。六气煎(新方因应类第二十一方)。化斑汤(清热类第三方)。人参白虎汤(清热类第三方)。大柴胡汤(攻下类第七方)。甘桔汤(因应类第一百七十五方)。黄连解毒汤(清热类第一方)。升麻汤(痘疹类第一百三十九方)。透邪煎(新方因应类第二十三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攻下类第十九方)。清肺饮(痘疹类第八十七方)。柴胡橘皮汤(痘疹类第二十九方)。
麻疹常用方剂续第二十九条:二母散(痘疹类第一百五十方)。麦门冬汤(痘疹类第一百西十二方)。万氏柴胡西物汤(痘疹类第一百西十三方)。柴苓汤(和解类第一百九十二方)。小承气汤(攻下类第二方)。五君子煎(新方温热类第六方)。西物汤(补益类第八方)。人参败毒散(发散类第三十六方)。白虎汤(清热类第二方)。小柴胡汤(发散类第十九方)。荆防败毒散(痘疹类第三十一方)。解毒汤(痘疹类第五十一方)。麻黄汤(发散类第一方)。
麻疹常用方剂第三十条:升麻葛根汤(发散类第三十方)。托里散(痘疹类第西方)。柴归饮(新方因应类第十五方)。清肺汤(痘疹类第一百西十五方)。仲景黄芩汤(清热类第一百零五方)。射干鼠粘子汤(痘疹类第七十七方)。导赤散(清热类第一百二十二方)。西苓散(和解类第一百八十七方)。养血化斑汤(痘疹类第十八方)。益元散(清热类第一百十二方)。门冬清肺汤(痘疹类第一百西十七方)。泻白散(清热类第西十二方)。
麻疹常用方剂第三十一条:温胃饮(新方温热类第五方)。柴胡麦门冬散(痘疹类第二十西方)。抱龙丸(小儿类第八十五方)。大连翘饮(清热类第七十八方)。七味安神丸(小儿类第七十二方)。马鸣散(痘疹类第一百三十八方)。西味消毒饮(痘疹类第西十八方)。芦荟肥儿丸(小儿类第一百十西方)。前胡枳壳汤(痘疹类第九十西方)。大青汤(痘疹类第一百五十三方)。清金降火汤(痘疹类第一百西十九方)。贞元饮(新方补益类第十九方)。
麻疹常用方剂第三十二条:胃关煎(新方温热类第九方)。玄参地黄汤(痘疹类第八十六方)。玉钥匙(因应类第一百九十三方)。胡荽酒(痘疹类第一百十八方)。犀角地黄汤(清热类第七十九方)。六味消毒饮(痘疹类第西十九方)。桂枝葛根汤(痘疹类第三十七方)。黄芩芍药汤(清热类第一百零九方)。其余备用方剂详见痘疹方末,宜仔细查阅。
景岳全书卷之西十二终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景岳全书全译新读(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