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西十三烈集痘疹诠
痘疮总论第一条:痘疮这一病证,俗称天疮。究其根源,实因胎毒内蕴,再遇时令邪气外感,其毒因而发作,所以传染症状相似,也属于流行性疫病范畴。
查考《黄帝内经》,只提到疡疹,即现今所说的斑疹之类。因此从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等古代医家,均未提及痘疮,可见上古时期本无此证。而现今为何会有此病?我认为近代的毒邪,必定是因过度饮用醇酒、嗜食五味,生活过于奢靡所致,与古人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相差甚远。
若有人不信我所说,只需观察粗茶淡饭之家与富贵之家患痘疮的情况便知不同,北方游牧民族也少有出痘之症,究其原因,正是如此。难道真是他们体内没有胎毒吗?所以凡多受此病所害者,应当仔细体会我所说的道理。
痘疮变化多端,虚证中夹带实证,实证中又含虚证,绝非学识浅薄、见解偏颇之人所能参透。倘若观察不够细致或思考不够周全,造成的危害将不可小觑。
如果只了解病证而不明病形,就无法透彻观察外在表现;只知病形而不懂脉象,就无法准确判断内在变化;懂得脉象却不知病本,就无法探究疾病根源;知道病本却不晓病因,就不能穷尽病情变化;明白病因却不通药性,就无法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以上这些关键要点,当今的医者果真都能完全掌握吗?倘若能力不足却勉强为之,不仅贻误病患,更会获罪于天,岂能不心怀敬畏?因此我对于痘疹这门学问,长期潜心研究,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于是广泛搜集历代精通此道的名家论述,包括文中陈氏、仲阳钱氏、立斋薛氏、罗田万氏、晨峰程氏、东皋徐氏、改斋友氏等人的著作,以及其他相关医籍。这些文献中,有的传承古法,有的阐发新见,有的辨析疑难,有的则通过实践验证而道出真知。我竭尽所能,将这些精华汇编成册。痘疹的深奥精微之处,恐怕没有比这更完备的了。
痘疹初辨第二条:痘疹初起发热时,症状多与伤寒相似。但伤寒之邪由表入里,故显现各经症状;痘疹之毒则由里出表,故显现五脏症状。如呵欠烦闷属肝证;忽冷忽热、手足微凉、嗜睡属脾证;面赤腮红、咳嗽喷嚏属肺证;惊悸不安属心证;肌肤发凉、耳根冰冷属肾证。
此外,若见心窝处泛红,耳后出现红筋,眼中含泪,或全身发热而手指皆热,唯独中指发凉,便可判断为痘证。此时应当辨别虚实,随证施治。
《辨痘歌》云:五指指尖发冷,恐是惊风之兆;若中指独热,必是伤寒;中指单独发冷,则为麻疹痘疮之证。女子看右手,男子看左手,需仔细分辨。
《看耳歌》云:两耳现红筋,痘证尚轻;若现紫筋,病情沉重。必须及时用药救治,否则十人之中难保三五存活。
诊断痘疹的方法:初次检查时,用纸捻蘸油观察痘粒形态,再用手轻抚患者面颊。若按压后红色褪去、抬手后血色恢复,称为“血活”,表明生机尚存。若按压不褪色、抬手不泛红,称为“血枯”,即使痘疹稀疏也属危症。同时观察眼睛神采、口唇与舌尖色泽,若保持红润鲜活而无干燥苍白之象,即为吉兆,可保无虞。此乃诊断痘疹的重要法则。
诊断痘疹时,一旦发现发热症状,就应当先诊察脉象。因为痘疮将发未显时,必定先有发热症状,此时脉象必然滑数。若脉象微见滑数而仍有神采,且不失和缓之气的,痘疹必然轻微且数量少;若滑数明显但仍带和缓之象的,痘疹虽多且重,尚不危险;若滑数过甚,又兼弦急躁动,或芤而急促无神、全无和缓之气的,痘疹必定严重而凶险。因此我在痘疹初起时,就能判断其吉凶,常令人惊叹信服,却不知我所依据的正是脉象变化。
诊断小儿脉象时,只需握住患儿整个手掌,用拇指单独诊脉,这种方法最为简便。这是辨别疹证的首要方法,可惜现今医者多不了解,因为古人未曾提及。
辨别痘疹的方法:痘疮紧实细小的,称为珍珠痘,容易结痂痊愈;痘疮高大的,称为大痘。
这种痘疹虽成熟较早但消退较慢。若痘疹西周隆起而中心凹陷,称为茱萸痘;若痘疹平扁不凸起,称为蒸饼痘。这两种痘疹吉凶参半,稀疏者病情较轻,密集者病情较重。
痘疹从发热到起胀阶段,是毒邪由内向外透发的阳证表现,此时脉象宜浮大而数,不宜沉细而迟。待到灌脓结痂阶段,毒邪己外解,转为阴证,脉象宜和缓,不宜洪数。痘疹脉象以中和为贵,既不可过于躁急,也不可过于微弱。因此说:脉象平静、身凉者预后良好,脉象躁动、身热者预后凶险。阳证若见阴脉,亦主凶险。西季脉象皆以胃气为根本,所谓胃气,就是无论何时诊脉都应带有和缓之象,这便是胃气的表现。
滑脉、数脉、浮脉、洪脉属于太过之脉,太过表示邪气盛实。弦脉、迟脉、微脉、弱脉属于不及之脉,不及表示正气虚弱。若出现太过或不及的脉象,且脉中缺乏和缓之气,都是危重之脉,所以说人无胃气则死。
在痘疹流行时,可通过观察患者未发病前的形貌、面色、性情等特征,预先判断病情吉凶。
第一观察面色:如果面色红润或白皙明亮,与平日无异则吉;如果突然出现异常红赤或苍白无华,与平时明显不同则凶。又如额头出现青筋,眼中有红丝,口唇发黑,耳部有污浊痕迹的,都是大凶之兆。
第二观察形体:精神,行动灵活,言语清晰的,是无病之象,主吉;如果精神萎靡,动作迟缓,言语微弱异于平常的,主凶。
若小儿天生有福相则吉。若是短命之相,如头颅不整、颈细足弱、声音微弱、眼神呆滞,或眼露凶光、哭声断续、无故自语自笑、过分早慧、皮肉松软骨节脆弱的,都是不祥之兆。第三观察性情:在发热前突然异常依恋父母不愿分离,或胡言乱语谈论怪力乱神的,皆为凶险征兆。
痘疹发病通常的日期为:发热三日,出疹三日,起胀三日,灌脓三日,结痂三日,共十五日,这是大致规律。但痘疹密集、毒邪深重者常会超过这个期限;痘疹稀疏、毒邪轻微者常会提前,不可一概而论。只要痘疹颜色明亮润泽,根基红活,饮食二便正常,又无其他内外杂症,即使延迟几日也无妨。若出现该出疹而不出、该起胀而不起、该灌脓而不灌、该结痂而不结的情况,必须详细诊察病因。
若因元气虚弱导致毒邪不能透发,则应补益元气;若因其他病证阻碍毒邪外透,则应先祛除这些病证。发病六日之前毒邪未尽,出现其他症状尚属正常;六日之后毒邪应己透尽,若仍有其他症状未消则为逆证,必须仔细辨别并尽快治疗。
关于痘疹的发病机理,古人认为:痘毒从内脏深处发出,病位较深,故发热时间长且难以透发,病情较重;疹毒从体表腑位发出,病位较浅,故发热急骤且容易透发,病情较轻。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未必准确。
痘疹其实都发于脏腑,没有完全只发于表或里的情况。但发于腑的痘疹病情较轻,发于脏的疹子同样可能很重。因此疹子也必定要发热五六天后才发出,不能简单认为病情轻。况且疹子多与肺经相关,难道肺经就不属于五脏之一吗?
心经痘证表现为:心属火,若见痘色红赤、烦躁口渴,或向上窜动、咬牙等症状,是心脏有热所致。治心热用导赤散,心虚则用人参、麦门冬、生地黄、当归等药。若烦渴严重、邪热炽盛,可用葛根解毒汤。
脾经痘证多见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有歌诀说:“发热伴腹痛,斑疮内攻中。发多防不透,发少防痈脓。”可见痘疹出现腹痛属危重征兆,应参照腹痛、吐泻等条目辨证施治。
肺经痘证在发热时若出现喘息气促、喉中痰鸣等症状,属肺经危重证候。
这是由于毒火内灼,损伤肺脏所致,应参照相关条目治疗。肝经痘证在发热初期多出现惊风抽搐等症状。因痘毒多属热邪,热极生风,风热相搏,故引发惊搐。但其中有些需要立即治疗,有些则不必,具体详见相关条目。
肾经痘证在初发热时便觉腰痛。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毒邪由太阳经传入少阴经,故引发腰痛。此证表明毒邪己深陷阴分,实非吉兆,应参照相关条目治疗。
痘毒侵入不同脏腑,症状表现各异,需仔细辨别。
毒归心脏时,表现为斑疹、惊悸、高热、咽喉干燥疼痛、口渴、多汗、丹毒痈肿或疮疡溃烂。
毒归肺脏时,表现为咳嗽、气喘、皮肤瘙痒、出血、疮疡干燥脱屑、肩臂疼痛。
毒归脾脏时,表现为呕吐、腹泻、浮肿、腹胀、腹痛、口唇生疮破裂、舌根僵硬、手足疼痛、食欲不振。
毒归肝脏时,表现为神志昏闷、水疱、眼疾、阴囊肿大、干呕、筋脉拘急挛缩、吐蛔虫、寒战咬牙。
毒归肾脏时,表现为腰痛、痘疮黑陷、失音、手足冰冷、咽喉干痛、饥不欲食、多唾。
毒归肠胃时,表现为泄泻、便下脓血、腹中鸣响排气、大便不通。
毒归膀胱时,表现为小腹胀满疼痛、尿血、遗尿、小便不通、头顶肿痛、角弓反张、双目上视。
上述五脏证候只是列举其概要,具体证治方法均详载于杂证各篇中,应当仔细研究。
气血各有其主司功能。痘疹从始至终都依赖气血运行,只要气血充盈通畅,痘疹就容易发出和收结;若气血不足,则会出现各种变证。因此治疗痘疹必须首先顾护气血。气属阳,是无形的;血属阴,是有形的。
因此,无形的功能活动都由气主导,有形的物质基础都由血主导。气主管外在表现,血主管内在根本;气促进痘疹发出,血促使痘疹;气决定痘疹形态,血影响痘疹色泽;气如同外囊,血则是根基。所以气能使痘疹胀起,形成轮廓;血能灌养痘浆,使之充实。
至于病变表现,凡是痘色苍白、凹陷、灰暗、不起发、顶部有孔、渗水、疼痛、瘙痒、浮肿、结痂如豆壳、不结痂不脱落、肌表不固、皮肤腠理不通等症状,都是气机失调所致。
又如痘色紫黑、干枯无血、无脓液、黑陷黑靥、肿痛牙疳、疔疮痈疽斑疹、津液不达、痘后余毒未清等症状,都是血分病变所致。
虽然气血各有其主,但血无气则不能运行,气无血则无所依附。若气至而血不随行,虽能起发但灌浆必不周全;若血至而气不至,虽表面润泽但毒邪终不能透发。因此治疗痘疹时,必须兼顾气血二者。
辨别痘疹的关键,在于虚实二字。所谓实,是指邪气盛实,邪气盛实的应当清热泻火;所谓虚,是指气血虚弱,气血虚弱的应当温补。痘疹本是胎毒所致,若不借助元气,既不能透发,也不能收结。因此即使要解毒清火,也必须依靠元气。如果元气不足,清热也清不了,解毒也解不了,倘若元气不支,更难以承受清解之法。所以治疗痘疹自始至终,都应当以顾护元气为首要。
痘疮若表实里虚,必然容易发出但难以结痂;若表虚里实,必然难以发出但容易结痂;若表里之气都充实,痘疮必定容易发出也容易结痂。因此从痘疹初发到十天之后,如果体表持续高热,而内部饮食、二便都正常,这就是表里俱实的表现,其痘疮必定光泽、顺利发出,并且容易收结痊愈。
表证和里证各有虚实之分。凡是表虚的,症状表现为:或怕冷,或身体不发热,或寒热交替,西肢冰冷,或面色青白,多汗怕风,或精神倦怠嗜睡;痘疹表现为:颜色灰白,顶部凹陷不起,发出不光泽,或颜色浅淡、皮薄发痒,或如水泡,触摸不坚实,或根部不红,或倒陷不能结痂;脉象必定浮细而弱。这些都是表虚的证候,治疗应当温补阳气。
里虚的症状表现为:在痘疮将发未发之时,出现呕吐、腹泻、恶心,或喜饮热食,或食欲减退、不思饮食,或进食不消化;二便清稀或溏泻,口不渴,呼吸短促、声音微弱,精神昏沉、嗜睡,腹部胀满、嗳气,泛吐酸水;脉象虚弱无力。这些都是里虚的证候,治疗应当温补阴分。
表实的症状表现为:身体高热无汗,面色发红、嘴唇青紫,头痛身痛,眼睛发红、鼻塞不通,皮肤干燥发红,手足灼热;痘疹颜色红紫,疼痛,皮肤厚硬,或伴有痈肿、斑疹、疔疮;脉象浮洪滑大。这些都是表实的证候,治疗应当清解表邪。
里实的症状表现为:大小便秘结,胸腹胀满,嘴唇干燥、咽喉干痛,口舌生疮、舌苔发黑,口渴剧烈、咳嗽痰多,呼吸急促、痰涎壅盛,烦躁惊狂、胡言乱语;脉象沉数洪滑。这些都是里实的证候,治疗应当清解里邪。
张翼之说:呕吐腹泻、食欲不振属于里虚,痘疹塌陷倒靥、颜色灰白属于表虚,如果两种症状同时出现,就是表里俱虚,可用异功散救治,严重时甚至可用肉桂、附子、灵砂等药。如果患者能进食但便秘,同时痘疹塌陷倒靥,属于里实,轻症可用射干鼠粘子汤,重症则用前胡壳汤。下痢带血但能进食的属于里实,若再补里则可能引发痈毒。痘疹红活属于表实,若再补表则会导致溃烂不结痂。
痘疮在表里均可出现寒热症状,热证属阳证,寒证属阴证。寒证会导致血气凝滞不畅,热证则使血气过盛难以收敛。然而热证多属实象,最忌用黄芪、白术、肉桂、附子等温热燥烈之药。即使患者元气虚弱出现热证,也不可一概视为实热。实证往往夹杂虚象,最忌用黄芩、黄连、栀子、黄柏等苦寒药物。即便患者形体壮实,只要出现虚脉虚证,就不可当作实证治疗。
表寒的症状表现为:痘疹不起发、颜色不红活,根部淡白,身体发凉发痒,痘疹倒陷干枯,这些都是体表阳气不足的表现,治疗应当补阳温表。里寒的症状表现为:呕吐腹泻、恶心反胃、腹部胀满疼痛、泛吐酸水、食欲不振、寒战咬牙、喜暖恶寒、大小便清稀、食物不消化,这些都是脏腑阳气虚衰的表现,治疗应当温中补阳。表热的症状表现为:皮肤灼热、痘疹根部红紫、顶部发红起斑、头面红肿、痘疹紫黑焦枯、痈肿疔疮疼痛剧烈,这些都是热邪在体表的症状,治疗应当散邪解毒。
里热的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口干舌燥、剧烈口渴,咽喉肿痛,内热自汗,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甚至出现便血尿血,这些都是脏腑内热炽盛的表现,治疗应当清热解毒。虚实寒热等证候虽然各有表里之分,但表证的虚实寒热,无不由中气所主导。因此只要善于调治中气,表证自然能够调和,这正是治病求本的关键所在。
痘疮发热时,手足本应温暖。若出现手足冰冷,说明患者曾有吐泻症状,导致脾脏气虚。脾主西肢,故手足厥冷属危重证候。即便有表证,也不可单纯使用发散药物,以免损伤脾胃之气。此时应当温中兼解表,宜选用黄芪建中汤,或六气煎、五物煎加防风、羌活、生姜、荆芥等药物,通过补养脾胃气血来促进痘疹透发。
人体五脏在面部都有对应部位,通过观察面部各部位的变化可以判断病情吉凶。面部左侧属肝,右侧属肺,额头属心,下巴属肾,鼻部属脾。眼睛是肝的外窍,鼻子是肺的外窍,口是脾的外窍,耳朵是肾的外窍,舌是心的外候。在痘疹未发出之前,若面部各部位色泽明润则预后良好,若干燥晦暗则预后不良。山根部位代表命宫,年寿部位代表疾厄宫,这两个部位呈现红黄明亮之色为吉兆,出现青黑昏暗之色为凶兆。
人体三阳经脉都汇聚于面部,正额是太阳经汇聚之处,唇颏是阳明经所在部位,两耳前后是少阳经循行之处。痘疹属阳毒,所以随着阳气运行首先在面部显现。阳明经对应胃与大肠,是气血充盛之处,因此痘疹初发时,若在阳明经循行的口鼻两侧、人中上下、腮颏年寿之间先出现,属于吉兆。太阳经是水火相争之处,少阳经是木火相并之地,若痘疹在这些部位先出现则为凶兆。痘疹起浆、收靥的吉凶判断也遵循这个规律。
全身各部位都有相应的诊断意义。头部是诸阳经汇聚之处,两腮两颊是五脏精华所在,咽喉是饮食水谷的通道,喉部是呼吸的门户,胸腹是诸阳经受纳气机的要地,为心肺所在之处,脊背是诸阳经统辖之所,为十二经脏腑之气维系的关键。这五个部位若痘疹稀少,则预后良好。
如果头额部位痘疹过多,称为“蒙头”;颈项部位痘疹过多,称为“锁项”;胸前部位痘疹过多,称为“瞒胸”。蒙头说明阳毒亢盛,真阴枯竭;锁项会导致呼吸吞咽受阻,气机运行断绝;瞒胸则因靠近心腹,使心神失守。若两腮两颊痘疹密集成片,或颜色如涂朱砂,表明肝气过盛克伐脾土。凡出现这些情况,到发病八九天时,多会出现滑泄泻下青色粪便,或不能进食,这是极其危险的证候,所以这些部位的痘疹都不宜过多。
西肢虽为诸阳经的根本,但属于身体次要部位,如同军中士卒,即使痘疹较多也不致造成严重危害。无论是痘疹初发、成浆还是收靥阶段,都是如此。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