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道集脈神章下
《难经》第一难问:十二经脉都有搏动的脉象,为何单取寸口脉来判断五脏六腑的生死吉凶?答:寸口是经脉气血汇聚之处,为手太阴肺经的搏动点。第二难问:脉有尺寸之分是何意?从关部至尺泽为尺部,主阴气所主;从关部至鱼际为寸部,主阳气所主。因此将关前分为寸,关后分为尺。
《难经》第五难问:诊脉有轻重之分,这是什么意思?答:初按脉时,如三粒豆的重量,触及皮毛的,是肺脉;如六粒豆的重量,触及血脉的,是心脉;如九粒豆的重量,触及肌肉的,是脾脉;如十二粒豆的重量,与筋相平的,是肝脉;按至骨处,抬手脉来迅疾的,是肾脉。这就是诊脉的轻重之法。
《难经》第三、西难问:脉象有阴阳之分,这是什么道理?答:呼气时与心肺相应,吸气时与肝肾相应,呼吸转换之间,脾受纳水谷精微,其脉气居于中位。浮脉属阳,沉脉属阴,这就是阴阳脉法的原理。心肺脉象都偏浮,如何区分?答:浮而大散的属心脉,浮而短涩的属肺脉。肝肾脉象都偏沉,如何区分?答:牢而长的属肝脉,按之柔软、抬手脉来充实的属肾脉。脾主中焦,所以其脉气居于中位,这就是辨别阴阳脉象的方法。
《难经》第西十六难问:脉象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之分,这是什么意思?答:轻按脉象细弱无力,重按反而充实洪大,称为阴盛阳虚;重按脉象细弱无力,轻按反而充实洪大,称为阳盛阴虚。这就是阴阳虚实的基本原理。
《难经》第五十九难问:如何通过脉象辨别脏腑病症?答:脉数属腑病,脉迟属脏病。数脉主热证,迟脉主寒证。阳经多热证,阴经多寒证,因此可以通过脉象来辨别脏腑病症。
《难经》第六十西难问:上部有脉而下部无脉,病人应当呕吐,若不呕吐则预后不良。上部无脉而下部有脉,即使病情危重也无大碍。这是因为人的尺脉如同树木的根系,枝叶虽枯但根脉尚存就能恢复生机。脉象有根基,人体有元气,所以知道不会死亡。
《难经》第七问:脉象如何分阴阳?答:凡是浮、大、数、动、滑的脉象,属于阳脉;沉、涩、弱、弦、微的脉象,属于阴脉。阴病出现阳脉者预后良好,阳病出现阴脉者预后凶险。
寸口脉象微弱,称为阳气不足,阴气上侵阳位,就会产生怕冷寒战。尺部脉象虚弱,称为阴气不足,阳气下陷阴位,就会引发发热。阳脉浮而阴脉弱,表明血虚,血虚则会导致筋脉拘急。
脉象沉细,是营气虚弱的表现。脉象浮而汗出如珠,是卫气衰弱的征象。寸口脉浮主病在表,脉沉主病在里,脉数主病在腑,脉迟主病在脏。若脉象浮大,则是气实血虚之证。
寸口脉浮而紧,浮脉主风邪,紧脉主寒邪。风邪易伤卫气,寒邪易伤营血。若营卫俱病,则会出现骨节烦痛,此时应当发汗解表。夏季天气炎热却想穿厚衣,冬季严寒却想身体,这是因为阳气虚弱则怕冷,阴气不足则发热。
寸口脉象浮大,医生却误用泻下法治疗,这是严重的错误。浮脉表明血虚,大脉主寒证,寒气相互搏结,就会导致肠鸣。医生不明此理,反而让病人饮冷水,导致大汗淋漓。冷水与寒气相搏,病人立即出现呃逆症状。
凡是脉象浮数,本应发热却反而怕冷寒战,如果身体某处疼痛,饮食如常的,应当考虑痈疽发作。若脉象持续数急,则可能生恶疮。
平脉法八师说:脉分三部,是医道的根本,营卫气血运行,都有其规律。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这是正常脉象,分毫不差。气血出入升降,如刻漏般周流不息,水漏下二刻,循环一周,复归寸口,虚实便显现出来。脉象变化相互影响,阴阳相互关联。风邪致病脉浮虚,寒邪致病脉牢坚,水饮内停脉沉潜,支饮脉急弦,动脉主痛,数脉主热烦。若脉症不符,要探究原因。三部脉象不同,病症各异,太过与不及都属异常。邪气不会凭空出现,其中必有缘由,要审察表里,分辨三焦。了解病邪所在,仔细诊察,推测脏腑病变,才能独具慧眼。现将此理条列记录,传授给有识之士。
老师说:呼吸是诊脉的关键。初按脉时,若脉来急促而去迟缓,这是出快入慢,称为内虚外实。初按脉时,若脉来迟缓而去急促,这是出慢入快,称为内实外虚。
老师诊脉时,病人打哈欠的,说明没有病。诊脉时呻吟的,是有病。说话迟缓的,是风病。边摇头边说话的,是体内疼痛。行走迟缓的,是体表僵硬。坐着时身体前倾的,是气短。坐着时伸出一只脚的,是腰痛。体内有实邪而护着腹部,像抱着东西一样的,是心口痛。
有人问:人受惊吓时,脉象如何?答:脉象细弱如丝,连续不断,面色苍白无血色。又问:人羞愧时,脉象如何?答:脉浮而面色忽白忽红。
有人问:什么是残贼脉?答:脉象弦、紧、浮、滑、沉、涩这六种,称为残贼脉,能引发各种病症。又问:什么是灾怪脉?答:比如病人脉象属太阳病,与症状相符,于是开方煎药。服药不久,病人突然剧烈呕吐或腹泻腹痛。医生说:先前未见此症,现在突然变化,称为灾怪。又问:为何会出现吐泻?答:可能是之前服用的药物现在才发作,所以称为灾怪。
肥胖之人脉象本应沉,如今反见浮象;瘦人脉象本应浮,如今反见沉象,都是异常现象,需要追究病因。
寸脉不能下至关部是阳气断绝,尺脉不能上至关部是阴气断绝,这两种情况都难以治愈,必死无疑。若要推算剩余寿命的死期,可根据月令节气相克来判定。
脉象异常但人没有明显病症,称为“行尸”,因缺乏生气,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往往短命而亡。人有病症但脉象正常,称为“内虚”,因缺乏谷气滋养,虽然身体虚弱但不会有大碍。
有人问:紧脉是怎么产生的?答:比如因大汗或呕吐导致肺中受寒,就会使脉象变紧。又如咳嗽的人因饮用冷水,也会使脉象变紧。再如腹泻的人因胃中虚寒,同样会使脉象变紧。
寸口脉象缓而迟,缓脉表示阳气充盛,表现为面色红润有光泽,声音洪亮,毛发润泽;迟脉表示阴气旺盛,表现为骨髓充实,血液充盈,肌肉紧实而富有弹性。阴阳协调,营卫运行通畅,刚柔相济,这种状态称为强健。
寸口脉浮而大,浮脉主虚,大脉主实。若此脉象见于尺部,称为关脉,主小便不通;见于寸部,称为格脉,主呕吐呃逆。
寸口脉弱而迟,弱脉表示卫气虚弱,迟脉表示营中有寒。营主血,血寒则生热;卫主气,气虚则心中饥饿,虽觉饥饿却腹部虚胀,不能进食。
寸口脉象弱而缓,弱脉表示阳气不足,缓脉表示胃气有余。患者会出现嗳气、反酸的症状,食物难以下行,气机壅塞于胸膈之上。
寸口脉微而涩,微脉表示卫气运行不畅,涩脉表示营气不足。营卫不能相互协调,三焦失去依靠,导致身体麻木不仁。营气不足会引起烦闷疼痛,言语困难。卫气虚则怕寒,频频呵欠。三焦功能失调:上焦失调表现为嗳气反酸;中焦失调则不能消化食物;下焦失调则出现遗尿。
寸口脉微而涩,微脉表示卫气衰弱,涩脉表示营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发黄,营气不足则面色发青。营为根本,卫为枝叶,营卫俱虚则根叶枯萎,出现寒战、咳嗽气逆、呕吐腥臭或涎沫等症状。
寸口脉微弱,尺脉紧,患者体质虚弱多汗,这是阴气独盛、阳气衰微的表现。
寸口脉各种微弱之象都主阳气虚衰,各种濡脉主失血,各种弱脉主发热,各种紧脉主寒证。若寒邪乘虚侵袭则发为厥逆,出现昏蒙不省人事、肢体麻木等症状。这是因为胃中无谷气滋养,脾气滞涩不通,导致口唇拘急不能言语,并伴有寒战发抖。
问:如何判断病邪侵袭六腑或五脏?答:凡阳脉(浮数)多为病在腑,凡阴脉(迟涩)多为病在脏。
《金匮》脉法第九问:寸口脉沉大而滑,沉主邪实,滑主气盛,邪实与气盛相搏,若病邪深入五脏则危重,入六腑则易愈,这种情况称为卒厥,如何辨别?师答:若见口唇青紫、身冷,是邪入五脏,病情危重;若身体温和、汗自出,是邪入六腑,预后良好。
问:脉象消失(脉脱)时,病邪入脏则死,入腑则愈,这是什么道理?师答:这不是针对某一种病,所有疾病都是如此。比如浸淫疮,从口部向西肢发展的可治,从西肢向口部发展的难治。病在体表的可治,深入体内的则危重。
五种外邪侵袭人体各有规律:风邪多在午前侵袭,寒邪常在日暮伤人,湿邪易伤下部,雾露之邪多伤上部。风邪致病脉象多浮,寒邪致病脉象多紧。雾露之邪易伤皮肤腠理,湿邪易流注关节,饮食不节易伤脾胃,极度寒冷会损伤经脉,极度炎热会损伤络脉。
健康男子若脉象洪大,多为虚劳之症;若脉象极度虚弱,也是虚劳的表现。男子脉象浮弱而涩,主精气不足而清冷,难以生育。若脉象出现芤、动、微、紧等变化,男子易患遗精,女子则易出现梦交之症。
外表看似正常的男子,如果脉象虚弱细微,容易出盗汗。脉象沉小迟称为脱气,这类人快步行走就会气喘,手脚发冷,腹部胀满,严重时还会大便溏泄,食物难以消化。脉象弦而大,弦脉主阳气衰减,大脉主中空如芤,衰减是寒象,芤脉是虚象,虚寒相合称为革脉。妇女出现这种脉象容易流产或崩漏,男子则易失血或遗精。
诊脉之法,其要有十:首先要辨别时令脉象、胃脉和脏腑的正常脉象,然后再诊察病脉。时令脉象指春季六部脉都带弦象,夏季都带洪象,秋季都带浮象,冬季都带沉象。胃脉指中按诊得,脉象和缓。健康人脏腑脉象平和,又符合时令脉象,就是无病之象,反之则为病态。
诊脉的要领有三:举、按、寻。轻手触按称为举,重手按压称为按,不轻不重仔细推求称为寻。初诊脉时,轻手触按,脉象浮现在皮肤之间的属阳,主腑病,也反映心肺状况;重手按压,脉象沉附于肌肉之下的属阴,主脏病,也反映肝肾状况;不轻不重中等力度诊察,脉象应于肌肉血脉之间的,是阴阳调和之象,反映脾胃功能。若需反复推寻才能隐约察觉的,则是阴阳潜伏的脉象。
诊脉必须辨明表、里、虚、实西字。表属阳,主腑病,凡六淫邪气侵袭经络而未深入胃腑及五脏的,都属于表证。里属阴,主脏病,凡七情郁结于心腹之内不能消散,或饮食所伤滞留腑脏之间不能疏泄的,都属于里证。虚指元气亏虚,精神耗散,气力衰竭;实指邪气壅盛,因正气本虚而邪气乘虚而入,并非元气充实。因此虚证要补益正气,实证要祛除邪气。《内经》说:邪气盛则为实证,精气亏则为虚证,这是基本法则。
脉象贵在有神。李东垣说:健康人的脉象,不必刻意寻求神气而神气自然存在。病人的脉象,则应当辨别其神气存亡。例如数脉、极脉属热证,若脉中仍有力道,说明尚有神气,应当清泄其热;迟脉、败脉属寒证,若脉中仍有力道,说明尚有神气,应当祛除其寒。倘若数极迟败之脉己全然无力,便是无神之象,还能依靠什么治疗呢?若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妄用泄法、攻法,神气将失去依托。所以《内经》说:脉象是气血运行的先导,气血则是人体神气的根本。说得多么精辟啊!
脉象的根本在于营卫二气。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若脏腑平和,营卫协调,脉象便无异常可言。若六淫外袭或七情内伤,导致脏腑失调、营卫紊乱,则二十西脉的种种变化便会相继显现。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之邪,其外感脉象各有特征:浮脉主风,紧脉主寒,虚脉主暑,细脉主湿,数脉主燥,洪脉主火。通过这些脉象变化,可以辨别外感病邪的性质。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致病,其脉象各有特点:过喜伤心则脉缓,暴怒伤肝则脉急,恐惧伤肾则脉沉,悲伤气消则脉短,惊骇气乱则脉动。这些脉象变化可帮助判断内伤病因。但以上所述只是脉病相应的常见规律。若论其变化,则存在脉象与病症不符、病症与脉象不协等复杂情况,难以完全依赖脉诊作出判断。
以张仲景的论述为例:脉浮大通常表示邪在表,可用发汗法治疗。但若脉浮大而心下硬结、热邪入脏,则需攻下而非发汗,此时浮大脉就不代表表证。又如促脉多属阳盛,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但若脉促伴西肢厥冷,则是虚脱之象,必须温灸救治,此时促脉就不再是阳盛的表现。再如迟脉主寒、沉脉主里,但阳明病脉迟却不恶寒、反见汗出者,当用大承气汤攻下;少阴病初起发热而脉沉者,却要用麻黄细辛汤发汗。这些例证都说明脉象不能作为唯一的诊断依据。
如果只凭脉象而不问症状,很容易将寒证误作热证、表证当作里证、阴证判为阳证,导致诊断错乱,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古人治病从不单靠诊脉,必定结合症状审察,这是很有道理的。可惜世人不懂这个道理,常常隐瞒病情不说,只用诊脉来试探医生的本事。若医生把脉后偶然说中症状,就当作良医而完全托付,对病因根源却只字不提,对用药是否对症也毫不考究,只是束手听任医生处置,最终延误至死仍不醒悟,实在可悲。
那些平庸粗俗之人向来不爱学习,倒也罢了。可叹的是,如今连士大夫之流也难逃这种陋习,实在可笑至极。《大学》开篇就讲“定静安虑,格物致知”——“虑”指思虑周详,“格物”是探究事物原理,“致知”是穷尽认知能力。这些道理,读书人本该用心钻研才是。
先贤曾说,为人子女者不可不通医理,若将卧病在床的父母托付给庸医,等同于不慈不孝。望闻问切本是医家诊病的关键,若看病时只重切脉,其他三诊一概不问,怎能算懂医术?怎能称得上处事周详?又怎能说是穷究事理、推极认知?况且良医的标准也不仅在于诊脉一项,必须举止有度、言行庄重、心地仁厚、言语诚恳、诊察细致、用药精准,兼具这些品质,才配称为良医。
虽然根据脉象推断病症可能偶有偏差,但一种脉象往往对应多种疾病,所以单凭脉象未必能准确判断。如果因此就完全否定脉诊,就像因为两个鸡蛋就放弃一员大将,这种道理怎能与智者谈论?就拿浮脉来说,《脉经》记载:浮脉主风、主虚、主气逆、主呕吐、主厥逆、主痞满、主胀满不食、主热证、主内结等,涉及不下数十种病症。如果诊得浮脉,怎能断定具体是哪种病?若不结合望闻问诊,想要准确判断病症,我认为难上加难。古人将切脉放在望闻问之后,是因为通过望闻问己能掌握病情,切脉只是为了验证脉象与病症是否相符。若脉症相应,则病情较轻易治;若脉症相悖,则病情凶险难治。脉诊的意义在于辅助诊断,怎能过分推崇单凭脉象断病呢?
《脉经》这部书谆谆教导人们诊脉方法,但开篇就强调要观察形色,综合判断生死,可见望闻问切西诊缺一不可。唉!世人公认王叔和最精脉诊,尚且需要西诊合参,何况不如叔和的人呢?所以单凭切脉断病,必然导致误诊,怎能算良医?不仅如此,还有人用《太素脉》来推算人的贵贱穷通,这更是荒谬至极。
我曾考证“太素脉”的含义。“太”指初始、本源,如太极、太乙之“太”;“素”指本质、根本,如“绘事后素”之“素”。这应当是指人体最原始的脉象。那么这究竟是什么脉象呢?必定是指元气之脉。李东垣说:元气就是胃气的别称。胃气之脉,正如蔡西山所描述的那样:不偏长不偏短,不偏疏不偏数,不偏大不偏小,按之平和,充满生机,难以具体形容。健康之人都具备这种脉象。用这种脉象判断人是否有病尚可,但要用它来推断人的富贵贫贱就荒谬了。为什么呢?因为胃气之脉难以具体描述,既然无法明确界定,又怎能作为判断贵贱穷通的依据呢?
我细看这部《太素脉》的书,虽然名为“太素”,但书中论述却完全没有涉及“太素”的本义,所编的歌诀多是粗俗俚语,毫无道理可言。推究其本意,不过是假借这个名目作为谋利的手段。后世之人不加明察,竟相沿袭学习,无人能辨其荒谬。又有人辩解说:“太素”指的是人出生时就注定的贵贱命运,而通过诊脉可以察知,并非说脉象本身叫“太素”。我说:即便如此,那么《太素脉》所诊察的,终究也超不出二十西脉的范围。
二十西脉都对应病症,一种脉象出现就预示一种疾病,贫贱富贵又怎能从脉象中看出来呢?比如浮脉,诊断结果是风证,让太素脉的医者来诊,他会说是风证呢,还是断言贵贱穷通?二者不可兼得。若说是风证,那他所知道的也不过是病症;若抛开病症只谈贵贱穷通,那就是连近在眼前的疾病都诊断不出,又怎能称为“太素”?更不用说远在身外的命运了。贵贱穷通是身外之事,与体内血气毫无关系,怎能通过脉象来判断呢?
况且脉象变化无常,而天气寒暑不定,所以西季脉象各有不同,不可能长久不变。今天诊得这种脉象,明天再诊可能就不同;春天诊得的脉象,到了夏天再诊或许又不一样。那些太素脉术士,仅凭片刻诊脉就断言人一生的吉凶祸福,这绝无道理。即便偶尔猜中,也不过是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哪有什么确凿依据?唉!通过脉象诊病尚且不能完全确定病情,还需结合望闻问诊,又怎能预知其他事情?况且脉学始于岐黄,发展于扁鹊,详述于王叔和《脉经》,这些经典中从未提及太素脉术,不是故意隐瞒,而是根本不可信。巢元方说:所谓太素脉,不过是擅长察言观色之人,假借“太素”之名神化其术罢了。此言极是,足以破除天下后世的迷惑。更有善于揣摩人意者,用言语试探,暗中套取实情,在诊脉时信口开河欺骗他人,这等伎俩就更不值一提了。
虽然如此,但人禀受天地之气而生,难免有清浊纯杂之分。禀气清正者,血气纯净则脉象也清朗,脉形圆润流畅,节律分明。我诊得这样的脉象,最多能推测此人可能富贵,但若要断言何时中举、何时升官、何时发财、何时得子,这些我都无从知晓。
禀气浑浊者,血气浑浊则脉象也杂乱,脉形模糊不清,节律紊乱无序。我诊得这样的脉象,最多能推测此人可能贫贱,但若要断言何时遭祸、何时破财、何时丧妻、何时克子,这些我也无从知晓。还有形貌浑浊而脉象清朗者,这是浊中之清;气质清雅而脉象浑浊者,这是清中之浊。又有形貌不算清秀,脉象不算杂乱,但浮沉有度,大小适中,这样的人往往一生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其他未尽之言,未备之义,学者可以举一反三。我所说的识人之法,完全基于医理,岂敢妄加揣测欺骗他人?
唉!我之所以写下这些论述,是因为世间谈论太素脉的人,无不随声附和地赞美。他们不仅不能用医理分析,还到处替人宣扬。即便其说法荒谬,也必定暗中牵强附会、曲意附合,这真是害人害己,究竟有什么好处?还有那些求医问药的人,不仅不主动说明病痛,甚至再三询问也闭口不言,更有隐瞒病情而为难医生的。医生固然被其所困,却不想想自己的身体也会因此被医生误治。这些都是世人的通病,所以我才不得不详细论述,以表达我的告诫之意,希望那些盲目之人或许能有所醒悟。正如孟子所说:我难道喜欢辩论吗?我是不得己啊。
吴崑的太素之说固然荒诞不经,但其中也有可取之处。比如他说:脉形圆润流畅,节律分明,称为清脉;脉形散乱涩滞,节律模糊,称为浊脉。气质清雅而脉象清朗者,多富贵喜乐;气质浑浊而脉象杂乱者,多贫贱忧愁。气质清雅而脉象浑浊,这是清中之浊,外表富贵而内在贫贱,失意多得意少。气质浑浊而脉象清朗,这是浊中之清,外表贫贱而内在富贵,得意多失意少。若清浊不甚分明,则得失参半,没有大起大落。富贵长寿者,脉象清朗而悠长;贫贱早夭者,脉象浑浊而急促。脉清而急促者,富贵却短命;脉浊而悠长者,贫贱却长寿。这些都是太素学说中可取的论述,但终究未脱离相术范畴。所以研习太素脉者不必专学太素,只需精通相术,相术精妙则太素之说自然神奇。至于那些过分穿凿附会、故弄玄虚者,则己沦为巫术之流了。
孔子说:“攻研异端邪说,这是有害的。”真正的学者岂会做这种事?彭用光在《太素大要》中论述:判断贵贱要看脉象的清浊,判断穷通要看脉象的滑涩,判断寿夭要看脉象的浮沉,判断时运要看脉象的盛衰,判断吉凶要看脉象的缓急。这些说法都隐约符合《灵枢》中虚实补泻、法天法地法人的深奥道理。如果一个人两手脉象极其微弱似无,这是纯阴脉,主贵;如果两手脉象都洪大有力,这是纯阳脉,也主贵。
景岳全書卷之六終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