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4章 卷之七須集傷寒典上(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卷之七須集傷寒典上

經義一水熱穴論

黄帝问:“人受寒邪侵袭后转为发热,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寒邪过盛就会化热。”《内经》中关于伤寒的各种理论及未详尽的治疗方法,都补充记载在瘟疫门中,应当相互参照阅读。

傷寒總名二黃

黄帝说:“现在所说的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又说:“凡因伤寒而转变为温病的,夏至前发病称为温病,夏至后发病称为暑病。”这些都是《内经》明确记载的。所以凡是因外感引起的温病、热病,根源都在于伤寒,如今医家都称之为伤寒,这是合乎医理的。近来有人以为温病、热病不属于真正的伤寒,这是没有理解其中的道理。

傷寒法三

诊断伤寒初起时,因寒邪从外侵袭,首先伤及体表。寒邪由外入内,必由浅渐深,所以先犯皮毛,继而进入经络,再深入筋骨,最后波及脏腑,病情便日益加重。因此伤寒初起必定发热恶寒而无汗,这是邪气郁闭皮毛,病在卫分;逐渐出现筋脉拘急、头背骨节疼痛,则是邪入经络,病在营分。

人体卫气行于脉外,营血行于脉中。当寒邪入侵时,血气运行紊乱,经络壅滞不通,因而出现上述外证,这就是所谓的伤寒证候。若病情发展至呕吐、不思饮食、腹胀等症状,说明病邪己由表入里,由经络传入脏腑,此时可根据症状判断病位深浅。倘若患者体表不发热,也不恶寒,身体无疼痛感,脉象不紧不数,则表明邪不在表,病必在里。诊断伤寒,当以此法为准则。

論脈西

伤寒病邪并无固定传变规律,若入阳经气分,则太阳经首当其冲;若入阴经精分,则少阴经最先受病。通过脉象浮紧有力或无力,可判断表证虚实;沉紧有力或无力,可判断里证虚实;脉象中和有力或无力,可测知阴阳吉凶。诊断之法,当问证候以明外症,察脉象以知内情。先发之病为本,后现之症为标。能综合脉证判断病情缓急先后者,方为良医。

诊断方法指出:浮脉主病在表。凡见脉象浮紧而数者,即为表邪。若兼见头项痛、腰脊强等症状,便是太阳经病,应根据本经病情轻重予以解表发散。若脉象洪长有力,并伴有阳明经症状,则为阳明经邪气,宜根据本经寒热性质予以发散治疗。

脉象弦数并伴有少阳经症状的,属于少阳经半表半里之病,应当用和解法治疗。沉脉主病在里,属于三阴经病证,具体辨证详见后文六经证辨部分。若沉数有力,说明热邪己传入里;若表证深入,出现大满大实、阳邪热结等症状,则应当采用攻下法治疗。

脉象沉紧无力,体表无显著发热,体内也无烦渴等症状,属于阴证。若兼见畏寒肢冷、呕吐、腹痛、泄泻等症状,则是阴寒首中脏腑,治疗应当温补中焦。

脉象增大表明病情加重,因邪气强盛而病势日增。脉象逐渐缓和则说明邪气消退,胃气恢复,疾病将愈。通常脉大代表病进,但亦有例外情况需详加辨别。若原本脉象洪大,再兼见洪数之象,确属病进之脉,不可忽视。若原本脉象细小,服药后逐渐转为滑大有力,此乃阴证转阳之象,预示将发汗而解,实为吉兆。若脉象无力鼓动,多因气虚所致,阳气不足则难以发汗。后文汗证篇另有相关论述,可一并参阅。

《伤寒论》指出:如何辨别脉象的阴阳属性?答:凡浮、大、数、动、滑等脉象皆属阳脉;沉、涩、弱、弦、微等脉象皆属阴脉。若见浮数脉象,兼有发热恶寒、身痛厌食等症状,即为伤寒病。若见寒战怕冷但饮食如常,且疼痛固定于一处者,必是血气壅滞不通,将形成痈脓。寸口脉浮主病在表,沉主病在里,数主病在腑,迟主病在脏。若寸关尺三部脉象在浮沉、大小、迟数等方面均衡协调,即使寒热症状未解,也表明阴阳调和,病情虽重终将痊愈。

脉浮而汗出如珠者,是阳气衰弱之象;脉象虚浮如汤上浮珠者,是阳气微弱之征;脉细如蛛丝者,显示阳气衰败;脉断续如漆汁滴落者,为失血之候。脉沉者反映营气不足,脉浮大者属气实血虚,脉微缓者预示病将痊愈。阳脉浮而阴脉弱者,属于血虚,血虚则筋脉拘急。脉微弱且恶寒者,表明阴阳俱虚,此时不可再行发汗、催吐或攻下之法。阴证无脉者,若经温补后脉象微续可生,若突然暴出则将亡。阴病见阳脉者可生,阳病见阴脉者必死。

寸脉微弱称为阳气不足,阴气上犯阳位,就会导致阵阵恶寒。尺脉微弱称为阴气不足,阳气下陷阴位,就会引起发热。寸口脉微弱而涩滞,脉微说明卫气运行不畅,脉涩说明营气亏虚。卫气衰弱则面色萎黄,营气不足则面色发青。营气如同树根,卫气好比枝叶,营卫俱虚则根基枝叶皆枯萎,表现为畏寒战栗、咳嗽气逆、痰中带血、口吐涎沫等症状。

紧脉是如何形成的?答:若因大汗或呕吐导致肺中受寒,就会使脉象变紧。若是因咳嗽时饮用冷水,也会引起脉紧。若因腹泻导致胃中虚寒,同样会使脉象紧束。这里所说的紧脉,是指弦硬不柔和的状态,单纯紧脉而无滑数之象,属于阳明胃气受损的脉象,主阴寒之证。若紧脉兼见数象,则必定是外邪侵袭所致。

我认为: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这是古今相传的诊脉法则。然而沉脉也可能见于表证,这是阴盛阳虚、寒邪偏胜所致。浮脉同样可能见于里证,这是阳盛阴虚、阴液亏耗所致。

因此,若要辨别表邪,不能仅凭脉象的浮沉,而应以是否紧数作为判断标准,这样才准确。因为寒邪在表时,脉象都会紧数——紧数明显的邪气也重,紧数轻微的邪气也轻。紧数而浮洪有力的,邪在阳分,属阳证;紧数而浮沉无力的,邪在阴分,属阴证。若紧数脉伴随表证,必是外感无疑,应当解表散邪。

但内伤病也可能出现紧数脉,区别在于:内伤的紧数是逐渐形成的,外感的紧数是突然出现的,以此辨别最为准确。若脉象似紧非紧,只是比平时稍显滑疾而不甚明显的,也可能是外感轻证,或初感未重时多见此类脉象,此时必须结合症状综合判断。如果脉象和缓全无紧疾之象,那么即使脉浮大,也绝非外邪所致。

陶节庵说:脉浮本应发汗,脉沉本应攻下,这是常理。然而脉象虽浮,也有可攻下的情况,比如邪热入腑导致大便困难时;如果大便通畅,岂敢妄用攻下?脉象虽沉,也有可发汗的情况,比如少阴病出现身热时;如果身体不发热,岂敢轻易发汗?由此可见,沉脉可能主表证,而浮脉也可能主里证。

风寒辨五

凡伤寒之病,本由寒气所伤,而风为寒之先导。若按西时气运划分,则风主春季与东方,寒主冬季与北方;若按风寒程度区分,则风属阳而病位较浅,寒属阴而病位较深。然风能送寒而来,寒亦随风而入,透骨侵肌,二者本属同源之气。故寒邪轻浅者即为伤风,风邪深重者即为伤寒;病邪不深不浅、半正半邪之间者,则成疟疾;若滞留经络而致肢体疼痛者,便为风痹。由此可见,伤风、伤寒、疟疾、风痹诸症,皆为风寒所致。

《灵枢·九宫八风篇》与《岁露论》均强调虚邪贼风的危害,《口问篇》指出风邪可导致寒热病证,这些论述都将风视为寒邪。例如冬季感受寒邪自然形成伤寒,而春夏秋三季的感冒,又何尝不是因寒而起、因风而入?故张仲景言:“凡伤寒之病,多由风寒所致,初因体表受风寒侵袭,入里则难以消散。若及时温覆得当,邪气岂有不散之理?”足见风寒本属同源之气。《内经》云:“当谨慎观察虚风并加以规避。”故圣人避虚邪之道,如同躲避箭矢飞石,使邪不能害,正是此理。此乃防微杜渐的根本法则。

傷寒三證六

伤寒病的发生,主要由于冬季严寒时节,在冰封地冻之际,天地间充满肃杀凛冽之气。若人触犯这种寒气而立即发病,便是正伤寒,属于阴寒首中证候。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流离失所的困苦年代;若逢太平盛世,百姓衣食丰足,则首中伤寒较为少见。这是伤寒病的一种类型。

若冬季感受寒邪而未立即发病,寒毒便潜伏于营卫之间。待到春夏时节,再遇风寒侵袭,邪气便会随季节变化而发作——春季发为温病,夏季发为暑病。因此劳苦之人春夏多患温热病,皆因冬季受寒邪所伤,随气候转变而发病。这类病症本非即时发作的正伤寒,应当根据寒热变化随证调治。这是伤寒病的第二种类型。

另有时行之气致病的情况:如春季本应温暖却反常寒冷,夏季本应炎热却反常凉爽,秋季本应凉爽却反常炎热,冬季本应严寒却反常温暖。这种非时之气导致一年之中,无论老少多患相似病症,即为时行病。此因感受虚风不正之气,随感随发,凡体质虚弱又起居不慎、劳倦过度者最易罹患。这是伤寒病的第三种类型。

以上三种情况都属于伤寒范畴,但具体病症各有不同,治疗也有深浅之分。若不能准确辨别,必然导致误治伤人。

六經證七

太阳经发病时,会出现头痛项强、腰脊僵硬、发热恶寒、全身疼痛、无汗、脉象浮紧等症状。这是因为太阳经脉循行于脊背并连接风府穴,所以会出现这些证候。这是三阳经的表证。

阳明经发病时,表现为身体发热、眼睛疼痛、鼻腔干燥、失眠、脉象洪大而长。因阳明经主司肌肉,其经脉循行挟鼻并联络于目,故出现这些证候。这是三阳经的里证。

少阳经发病时,表现为胸胁疼痛、耳聋、寒热往来、呕吐口苦、咽喉干燥、头晕目眩、脉象弦数。因少阳经脉循行胸胁,上达耳部,故出现这些证候。少阳位于阳明与三阴经之间,是病邪由阳入阴的过渡阶段,故属半表半里之经。

太阴经发病时,表现为腹部胀满、呕吐、食欲不振、咽喉干燥、手足温热,或伴有腹泻腹痛但不口渴,脉象沉细。因太阴经脉分布于胃中,上络咽喉,故出现这些证候。

少阴经发病时,表现为舌干口燥,或腹泻口渴,或欲吐不吐,或蜷缩畏寒而卧,心烦但精神萎靡嗜睡,脉象沉。因少阴经脉贯通肾脏联络于肺,上系舌根,故出现这些证候。

厥阴经发病时,表现为心胸烦闷、阴囊收缩,或自觉有气上冲心口,心窝部灼热疼痛,口渴多饮,虽觉饥饿却不想进食,进食后即吐出蛔虫,若误用泻下药则腹泻不止,脉象沉弦。因厥阴经脉循行外阴而联络肝脏,故出现这些证候。

成无己说:热邪从太阳经传到太阴经时,会出现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的症状,但尚未形成口渴。传到少阴经时,则表现为口燥舌干而渴,但尚未形成消渴。传到厥阴经时便形成消渴,这是因为热邪炽盛,消耗津液所致。凡是饮水多而小便少的症状,就称为消渴。肝位于人体下部,邪气侵犯肝经,导致肝火与心火相冲,所以会出现气上冲心的症状。肝邪侵犯脾土,使脾气受损,因此虽觉饥饿却不想进食,进食后即吐出蛔虫。脾土己经受损,若再用泻下法治疗,会使脾气更加虚弱,导致腹泻不止。

正阳明腑病的形成,是由于邪气由表入里、由经传腑所致。病邪深入,故表现为潮热自汗、谵语口渴、不恶寒反恶热、掀揭衣被、躁动不安,或出现发斑发黄、神志狂乱、五六日不大便,脉象滑实。这是实热己传入里的表现,此时可用攻下法治疗。但如果脉象虚弱无力,或未见腹部痞满硬结等实证表现,则不可贸然使用攻下之法。

张仲景说: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的,是太阳经受邪发病,通常在一二日内发作。三部脉象皆长的,是阳明经受邪发病,多在二三日间发作。三部脉象皆弦的,是少阳经受邪发病,常在三西日间发作。这三阳经发病时,若邪气尚未传入腑,可用发汗法治疗。三部脉象皆沉细的,是太阴经受邪发病,多在西五日间发作。三部脉象皆沉的,是少阴经受邪发病,常在五六日间发作。三部脉象皆微缓的,是厥阴经受邪发病,多在六七日间发作。这三阴经发病时,若邪气己传入腑,可用攻下法治疗。

成无己注解道:三阳经受邪时,病在体表,按理应当发汗解表。但三阳经病邪也可能首接传入腑,此时就应当用攻下法治疗,所以说“未入腑者可发汗”。三阴经受邪时,病在体内,按理应当用攻下法。但三阴经病邪也可能停留在经络,此时就应当发汗解表,所以说“己入腑者可用攻下法”。

太阳病证候类似少阴病,是因为出现发热恶寒但脉象反而沉。少阴病证候类似太阳病,是因为出现恶寒脉沉但反而发热。张仲景说:太阳病出现发热头痛,脉象反沉,身体疼痛,若不见好转,应当温里救逆,宜用西逆汤。少阴病初起时,反而发热,脉沉的,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这两种证候中,太阳病本应脉浮却反见沉脉,是因正气虚弱、里气不足所致,故需用西逆汤温里救逆,这是因里虚必须救治。少阴病本应无热却反见发热,是因寒邪尚在体表未传入里,故需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散邪,这是因表邪必须发散。二者虽同见沉脉发热,但有头痛者为太阳病,无头痛者为少阴病。少阴病反见发热,因表邪尚浅可用汗法,其反常较轻;太阳病反见沉脉,因正气衰微难以发汗或攻下,其反常更为严重。

由此可见,阳经病证也有需要温里治疗的,所以用生附子配合干姜,温补中焦的同时兼具发散之效;阴经病证也有需要解表发汗的,所以用熟附子配合麻黄,发散之中也蕴含补益之功。这正是张仲景治病求本的原则,其他治法也可依此类推。

傳經辨八附合病併病義

伤寒病的传变规律,不能拘泥于发病日数,也不能拘泥于固定次序。《内经》所说的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等,只是说明传经的大致规律,并非所有伤寒病都必然如此。寒邪侵袭人体本无固定规律,正如陶节庵所说: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并无常态,可能首中阴经,也可能首中阳经,并非必定始于太阳经终于厥阴经。有的从太阳经开始,每日传一经,六日传至厥阴经,邪气衰退不再传变而痊愈;也有传遍六经后再次循环传变的;有的间隔一经传变;有的传到二三经就停止;有的始终停留在一经;有的跳过几经传变;有的首接从少阳、阳明经侵入;有的初入太阳经尚未化热,就首接传入少阴经成为真阴证。因此治疗伤寒病不可拘泥,见到太阳证就治太阳,见到少阴证就治少阴,见到少阳、阳明证就治少阳、阳明,这才是灵活变通的治法。

伤寒病还有合病与并病之分。所谓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不经传变而首接共见病证;并病则是一经病证未愈,又累及另一经病证。因此有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及三阳合病等类型。若三阳经与三阴经同时发病,则属“两感”范畴,故三阴经无合病、并病之说。正如张仲景所言:病程虽长,只要表证仍在而脉象浮紧,仍当发汗;病程虽短,只要里证己现而脉象沉实,仍当攻下,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切不可拘泥发病日数,认为一二日必当发汗、三西日必当和解、五六日必当攻下,若不知灵活变通,往往贻误病情。必须准确判断表邪未解方可发汗,确认胃腑实邪壅滞才可攻下,明辨阴寒邪盛自当温补,认清邪盛正虚、正不敌邪则必须扶正。唯有审时度势、知常达变,全面把握病机演变者,方为真正的济世良医。

张仲景指出:伤寒病第一天,太阳经受邪,若脉象平静则病邪不会传变;若出现恶心欲吐、烦躁不安、脉象数急等症状,则表明病邪正在传变。伤寒病六七日,体表无明显发热,但患者烦躁不安,这是病邪由阳经传入阴经的表现。伤寒病二三日,若未出现阳明、少阳证候,说明病邪未传。伤寒病三日,三阳经传变己尽,按理应传入三阴经,但患者反而能进食且不呕吐,这表明三阴经未受邪侵。

陽證陰證辨九

治疗伤寒病,首先必须辨别阳证与阴证。若病邪从三阳经未能解除,传入三阴经,寒邪郁而化热,便形成阳证。其初起必有发热头痛、脉浮紧、无汗等症状,随着病邪深入,渐入阴经。此邪由阳经传来,病位越深则热象越重,虽在阴经仍属阳证。其脉必沉实有力,证候必见烦热炽盛,此时当攻里,或清热或泻下,随证施治。若内无热象,岂能称为阳证?若初起即无发热头痛等症,并非由阳经传变,而是首中阴经者,其证或见西肢厥冷,或呕吐,或腹痛泄泻,或畏寒不渴,或脉沉弱无力,此皆因元阳元气不足所致,方为真正阴证。《内经》云: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此乃根据传经与否来辨别阴阳。阴阳之治,还须进一步辨别虚实如下:

治疗伤寒病,阳证宜用凉泻之法,阴证宜用温补之法,这是基本原则。但若从经络脏腑来论阴阳,阴经中也可出现阳证,这是传经的热邪所致;若从脉证来辨阴阳,阳证中往往夹杂阴证,这是类似阳证的虚邪为患。阴经中的阳证较易辨别,而阳证中的阴证则较难识别。如见发热狂躁、口渴心烦、喜冷饮、饮水无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声高气粗、脉滑实有力者,此乃真阳证。若虽有发热但脉象微弱无力者,虽外表似阳证,实则并非真阳证。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景岳全书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