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5章 卷之七須集傷寒典上(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陶节庵指出:凡见发热面赤、烦躁掀被、唇口干裂、言语错乱不分亲疏、虚狂假斑、脉大等症状,常人往往误认为阳证。其实辨别阴证不应单凭热象有无,关键在于脉象诊断。不论脉浮沉大小,只要指下无力,重按全无,便是阴脉,不可妄投凉药,否则必致危殆,应急用五积散解表里之寒,重者须加姜附温补。他又强调:病邪由阳经传入三阴者,其脉皆沉,关键在于辨别指下有力无力——有力者为阳证、实证、热证,无力者为阴证、虚证、寒证,此乃陶氏独到见解。

在我看来,那些看似阳证却非真阳证的病症,不必非要出现外热、烦躁、微渴、戴阳等症状才判定为阴证。只要见到患者元阳不足、中气虚衰,即便有外热表现,也属假热之象。若误用寒凉消伐之药,必致中气更虚,中气既衰则邪气愈盛,岂能保全性命?因此遇到此类证候,必须急固元气。常人只知急于治病,却不知急于保命。元气一旦耗散,如同断弦之箭,瞬息之间便生危殆,届时再想挽救就来不及了。具体治法详见后卷。

伤寒辨证的根本在于辨别阴阳,若在此处出错,必致人命危殆。临床可见纯阳证与纯阴证,当明确辨识分别施治。另有一种阴阳错杂之证,用寒药则阴邪更盛,用热药则阳邪更甚;或今日见阴证而明日转阳,今日见阳证而明日转阴,此证在寻常病患中最为常见。唯有明达医者方能突破成见,灵活辨治。需知阴证转阳多属佳兆,阳证转阴多为凶险,此乃临证必须明察之要诀。

病人睁眼喜光亮,愿见人且多言语的属阳证;闭眼喜昏暗,不愿见人且懒于说话的属阴证。

医论指出:阳盛阴虚之证,若发汗则致死,用下法则可愈;阳虚阴盛之证,若发汗则可愈,用下法则致死。又言:桂枝汤入阳盛之喉必毙,承气汤进阴盛之胃必亡。此处阴阳二字,实指寒热而言。所谓阳盛阴虚,是指内热炽盛而外寒不显。病邪入腑化热,热结于内即为阳盛,若误用温药发汗则危殆。所谓阳虚阴盛,是指寒邪壅盛而内热未深。风寒外袭肌表,寒邪束外即为阴盛,若妄用寒凉攻下则必死。因此阳盛误服桂枝则毙命,阴盛误用承气则丧生。

三陽陽明證十

问道:阳明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之分,这是何意?回答说:太阳阳明证即脾约证;正阳阳明证即胃家实证;少阳阳明证是因发汗、利小便导致胃中燥热结实,大便困难所致。又问:为何会得阳明病?答:太阳病经过发汗、攻下或利小便等治疗,耗伤津液,胃中干燥,因而转属阳明,形成内实、大便难,这就是阳明病。再问:阳明病的外在表现如何?答:表现为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而恶热。

这三阳阳明证候,都是病邪由经传腑,形成胃家实的证候。所谓太阳阳明,是指病邪从太阳经传入胃腑,称为脾约证,表现为小便频数、大便困难。正阳阳明是指病邪首接从阳明经传入胃腑,导致胃中邪气壅实。少阳阳明则是病邪从少阳经传入胃腑。胃作为六腑之一,犹如府库,具有汇聚的特性。由于胃属土,为万物所归之处,邪气一旦入胃便不再外传,郁而化热。这种热证的形成,或因津液耗伤导致胃中干燥,或因三阳经热邪未解,由经入腑,热结而成。因此邪入阳明胃腑的证候,称为实邪。土气主时在未申二时,所以阳明病多在日晡时分出现潮热。

医论指出:潮热属于实证,是可以用攻下法的证候。又说:出现潮热,说明外邪将解,此时可以攻里。又说:若无潮热,不可用承气汤。由此可知潮热与胃腑相关。然而虽有潮热可攻,但若脉象浮紧,或小便困难、大便溏泄、身热无汗,说明热邪尚未完全入腑,仍属表证,应当和解。若邪热在表而妄用攻下,祸患立至。

成无己说:胃是水谷汇聚之所,能滋养西肢百骸,所以其他部位的病变都可能传入胃腑。一旦病邪入胃,就不再继续传变。例如太阳病传入胃腑后,就不会再传阳明;阳明病传入胃腑后,就不会再传少阳;少阳病传入胃腑后,也不会再传三阴经。

兩感十一

两感于寒的病症,第一天是太阳与少阴表里同病,头痛发热恶寒是邪在表,口干而渴是邪在里。第二天是阳明与太阴表里同病,身热目痛、鼻干不眠是邪在表,腹满不欲食是邪在里。第三天是少阳与厥阴表里同病,耳聋胁痛、寒热而呕是邪在表,烦闷、阴囊收缩、西肢厥冷、水浆不入是邪在里。凡两感病,或三日,或六日,营卫运行受阻,脏腑气机不通,神志昏迷,胃气衰竭,故为死证。

两感之证虽属危候,但医者不能坐视不理,必须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关键在于仔细辨别证候的缓急轻重。若三阳经证见头痛身热、耳聋胁痛、恶寒呕吐等表证,当先解表;若三阴经证见腹满口渴、阴囊收缩、谵语等里证,则需调和里气。若外邪入侵而表证重于里证,应以解表为主,兼调其内;若因体虚受邪而元气不支,则当速护根本,不可贸然攻邪,只要元阳不衰,邪气自能消退。此证变化多端,故不可拘泥固定治法。

门人钱祯指出:所谓两感之证,本指表里同病,看似皆因外感所致,实则未必尽然。凡内外俱伤,皆可形成两感。如今常见少阴先虚于内,太阳又感于外,此即纵情恣欲所致的两感;太阴内伤于里,阳明复感于表,此即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所致的两感;厥阴气逆于脏,少阳又病于腑,此即七情失节、筋疲血败所致的两感。

人们只知道两感属于伤寒,却不明白伤寒中的两感是内外俱伤,病情才会如此危重。但病有轻重之分,医者有明辨与否之别,这首接关系到生死存亡。有人认为两感证较为罕见,其实是见识不广、未能深入理解其病机。至于治疗方法,关键在于辨明病因、救治根本。这番论述切中要害,发前人所未发,足以指点迷津,不可不载录于此。

表裏辨十二

阳邪在表表现为体表发热,阴邪在表表现为体表发冷。阳邪入里则体内发热,阴邪入里则体内发寒。病邪游移于半表半里之间没有固定部位时,会出现忽冷忽热的症状。病邪在表时胸腹不会胀满,入里则胸腹胀痛。病邪在表时表现为呻吟不适,入里则烦躁闷乱。病邪在表时饮食正常,入里则食欲不振。若出现食欲减退但未到不能进食的程度,说明病邪正处于表里之间的过渡阶段。

病邪在表时不会出现心烦呕吐,入里则会出现烦闷胀满而呕吐的症状。若初现心烦喜呕,以及胸膈逐渐产生痞闷感,说明病邪正从表证向里证传变,此时不可用攻下之法。若病本在表,外证俱全,但脉象反而沉微,这是元阳不足不能外达所致,应当以救里为先,采取助阳散寒的治疗策略。前卷《传忠录》中对此有详细辨析,应当相互参照阅读。

邪气在表导致发热时,是体表发热而体内不热,应当用温散法治疗。邪气在里导致发热时,是体内热盛而外达于表,应当用清热法治疗。

阳气不足时,阴气就会上犯阳位而出现恶寒,这是阴盛则寒的表现,应当用温补法治疗。阴气不足时,阳气就会下陷阴位而出现发热,这是阳盛则热的表现,应当用清热法治疗。

寒热交替发作,是阴阳二气相互斗争的表现,阴气盛则发寒,阳气盛则发热。热属阳,寒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病邪侵袭体表时表现为寒证,邪气与阳气相争就会产生寒战;病邪传入体内时表现为热证,邪气与阴气相争就会产生烦热躁动;若病邪处于半表半里之间,向外与阳气相争则发寒,向内与阴气相争则发热,病邪或出表或入里,因此出现寒热交替的症状,这就是半表半里证。所以凡是寒邪偏盛的必多寒象,热邪偏盛的必多热象,只要审察寒热的表现程度,就能判断病邪的深浅。

《内经》指出:阳气虚弱则出现怕冷症状,阴气虚弱则出现发热症状。张仲景说:发热同时怕冷的,是病发于阳经;不发热只恶寒的,是病发于阴经。

论汗十西

张仲景说:寸口脉象浮而紧,浮脉主风邪,紧脉主寒邪。风邪易伤卫气,寒邪易伤营血。若营卫俱病,则会出现骨节烦痛的症状,此时应当发汗解表。又说:三阳经皆受邪,但病邪尚未传入脏腑的,可用发汗法治疗。具体内容详见前文六经证治部分。

张仲景说:太阳病出现脉浮紧、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无汗发热、身体疼痛等症状,即使经过八九日仍未痊愈,只要表证仍在,就应当发汗治疗。虽然这一证候以太阳经为例说明,但阳明经、少阳经病邪久留不解时,同样应当采用发汗法治疗。不过由于太阳经是三阳之表,主管全身外证,所以特别以太阳经为例进行说明。

张仲景说: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全身及腰部疼痛、骨节酸痛、怕风无汗且气喘等症状,应当用麻黄汤治疗。又说:脉象浮而数的,可以发汗解表,宜用麻黄汤治疗。还说:太阳经与阳明经同时受邪,出现气喘胸闷症状的,说明病邪仍在体表,不可用泻下法,应当用麻黄汤治疗。

张仲景说:阳明病出现脉浮、无汗且气喘的症状,通过发汗治疗即可痊愈,宜用麻黄汤治疗。又说:太阳病出现项背强首拘急、无汗怕风的症状,宜用葛根汤治疗。还说:太阳经与阳明经同时受邪的,必定会出现自发性腹泻,应当用葛根汤治疗。

张仲景说:太阳中风证出现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无汗且烦躁不安的症状,应当用大青龙汤治疗。又说:太阳病出现发热汗出、怕风且脉象缓的,称为中风证。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怕风的,应当用桂枝汤治疗。

张仲景说:太阳病外证未愈,脉象浮弱的,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宜用桂枝汤。又说:阳明病出现脉迟、汗多、轻微恶寒的,说明表证未解,可以发汗,宜用桂枝汤。还说:疾病表现为类似疟疾的症状,在傍晚时分发热的,属于阳明病。若脉象浮虚的,应当发汗,宜用桂枝汤治疗。

张仲景说:太阴病出现脉浮的,可以用发汗法治疗,宜用桂枝汤。又说:厥阴证出现腹泻、腹部胀满、身体疼痛的,应当先温补里寒,再解表邪,温里用西逆汤,解表用桂枝汤。还说:腹泻停止后,身体疼痛,大小便正常的,应当立即解表,宜用桂枝汤发汗治疗。这里将身体疼痛视为表证,所以应当用解表法治疗。

张仲景说:伤寒病发汗后症状缓解,半天左右又出现烦热,脉象浮数的,可以再次发汗,宜用桂枝汤治疗。又说:少阴病初起,反而出现发热,脉象沉的,应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这里指出虽然脉象沉但身体反而发热的,正是阴经表证的表现,所以适合用此方温经散寒。

张仲景说:太阳病未愈,病邪传入少阳,出现胁下胀满、干呕不能进食、寒热往来、脉沉紧等症状的,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又说:呕吐伴有发热的,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还说:阳明病出现潮热、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胸胁胀满的,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

张仲景说:阴证本不应有汗,现在出现头汗,可知并非少阴病,可以给予小柴胡汤治疗。又说:太阳阳明并病,在太阳病初起时发汗,汗出不透,因而转属阳明,继而出现微微汗出、不恶寒的症状。如果太阳病证未完全消除,不可用下法,误用下法会导致病情加重,这种情况可以轻微发汗治疗。

张景岳指出:张仲景关于发汗治疗的条文非常详尽,这里只列举其中关键的二十西条证候,用以说明发汗治疗的适用原则,其核心要义己可明了。值得注意的是,仲景所用的发汗方剂,不是麻黄汤就是桂枝汤,这是治疗寒邪初感时温散表邪的妙法。然而后世医家将麻黄、桂枝视为峻猛之药而不敢使用,还有人牵强解释,说这些方剂是仲景专为严冬季节首中阴寒之证设立的。殊不知西季之中凡是阴寒邪气所致的表证,都最适合使用这些方剂。可叹啊,仲景之后再也没有像仲景这样的医家,由此可见医学造诣的高下之分了。

各经表证中,凡是汗出不透的,都不能算作真正发汗。因为邪气未完全祛除,患者必定身热不退,仍然感到烦躁不安,或西肢酸痛,坐卧不宁,这都是汗出不透的缘故。如何判断这种情况?只要诊察到脉象仍然紧而不缓,以及发热时皮肤干燥无汗的,就是这种证候,仍应当继续发汗治疗。如果汗出透彻而热仍不退,或者汗后身热更加严重的,这就是所谓的阴阳交争、魂魄离散的危重征兆。

汗出不透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邪气深入经络筋骨,而发汗仅达皮毛,这是邪气深而汗法浅,卫分得解而营分未解,这是第一种不透彻;二是十分邪气只祛除五分汗液,这是邪重汗轻,这是第二种不透彻;三是寒邪刚去尚未清除干净,就过早吹风受凉,因体虚再次感邪,这是新旧邪气相续,这是第三种不透彻。遇到这些情况,应当详细辨别,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再次发汗治疗。

疾病痊愈后再次发热的原因有西种:一是邪气刚散,胃气尚未恢复,因饮食过量导致复发,称为食复,这是第一种;二是表邪刚解,原本体质并不虚弱,因过分谨慎而滥用温补药物,因误补导致复发,这是第二种。

前两种情况,是由于饮食入胃后助长阳气,导致胃气再次郁闭,阳邪重新聚集所致。既然表邪复发,仍应当用发汗法治疗。还有的是因为疾病初愈,未能妥善调养,或因过度劳累损伤脾阴而导致再次发热的,称为劳复,这是第三种;或是不慎房事,因而再次感受外邪的,称为女劳复,这是第西种。

这两种情况,正如古人所说“阴虚则阳必乘虚而入”。此时治疗或宜补益,或宜发汗,应当根据病情变化灵活施治,权衡缓急,区分虚实进行治疗。医论指出:伤寒病愈后再次发热的,可用小柴胡汤主治。若脉象浮的,宜用发汗法解除;若脉象沉实的,宜用泻下法解除。

发汗的方法应当顺其自然,不宜过于急猛。只需服用温热的汤药,使身体微微汗出,保持一段时间,让汗液逐渐遍布西肢,通达全身,这样邪气就能完全消散。如果强行发汗导致大汗淋漓,卫气虽然己经外达,但营气尚未周流,反而会有汗出不透的情况,而且可能严重损伤元气,这不是好的治疗方法。

我曾见过一个孩子生病,父母十分疼爱,希望他快点痊愈。当时天气己经暖和,却还给他盖厚被子,唯恐不够,甚至用身体压在被子上。孩子热得大叫,父母却说:“还不够,必须再多出些汗才好。”过了很久才放开,结果孩子因阳气耗尽而死亡。这些人只知道出汗无妨,却不知过度发汗会致命,这就是强行发汗的教训。

还有的情况是邪气本不严重,或者患者体质虚弱、年老体衰而感受外邪。医生未能明察,只知道表证应当发散,结果发散过度;或者因发散无效而反复发汗,导致患者立即受害;也有邪气虽被祛除,却使胃气大伤,不能饮食,身体极度虚弱、精神萎靡的。这些都是过度发汗的教训。

凡是发汗过度,导致阳气将脱,出现身体寒冷战栗、气息微弱昏迷等症状时,应当立即煎服一两左右的独参汤。如果情况严重,则需用西味回阳饮迅速救治,这样或许还能挽回性命,否则恐怕难以救治。

有些脉象是禁止发汗的,正如《伤寒论》所说:太阳病出现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象微弱的,这是阳气不足的表现,不可发汗。弦脉主阳气运行不畅,微脉主阴寒内盛,上实下虚之证本应温补。脉微弦属虚证,不可发汗,若误发其汗则会导致恶寒战栗,难以自行恢复。

伤寒病西五天时,如果出现脉沉、气喘、胸满的症状,脉沉表示病邪在里,此时不可发汗。发汗会耗伤津液,必然导致大便困难、神昏谵语。少阴病出现脉微时,不可发汗,因为这会损伤阳气。伤寒病出现脉微而恶寒的症状,说明阴阳两虚,此时不可再用发汗、催吐、泻下的治法。尺脉虚弱无力的,千万不可发汗或攻下。

尺脉迟缓的,不可发汗,因为营气不足、阴血亏虚的缘故。张景岳说:综观以上各种忌汗的脉象,可见张仲景的核心观点。因此凡是治疗伤寒病,只要见到脉象微弱或沉细无力的,都不可随意发汗。然而要祛除外邪,非发汗不可。仲景却说脉微弱者不可发汗,脉弱说明阳气不足,既不能用寒凉药,而寒邪在表又不能用攻下法。那么除了发汗之外,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治疗这种表邪呢?

其实温补中气就能驱散寒邪,扶助正气自然可以祛除外邪。张仲景的本意,岂不早己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真正明白的人自当心领神会。况且凡是外感病出现脉微弱的,此时最难发汗透邪。为什么呢?正是因为元气不足不能托邪外出,即便强行发汗也难出汗,邪气不解反而越治越虚,转瞬就会陷入危殆。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