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6章 卷之七須集傷寒典上(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汗液源于血液,由营气所化;营气又源于中气,由脾胃所生。从未有中气虚弱而营气旺盛的,也从未有营气不足而能正常发汗的。脉象正是营气的外在表现,脉象既然微弱,元气状况可想而知。元气越虚,邪气就越难祛除。因此阳证最忌讳出现阴脉,正是这个道理。

因此治疗这类病证时,只要遇到脉象微弱、正气不足以抗邪的情况,必须迅速固护根本,防止病邪深入,专力扶助中气以托邪外出。务必使真元逐渐充足,这样脉象才会逐渐强盛,从微细转为滑大,从无力变为有神。关键要让阴脉转为阳脉,阴证转为阳证。

此时元气逐渐恢复,正是正气来复、邪气消退,将要发汗病解的佳兆。因此治疗表邪的方法,有的适宜发散,有的适宜和解,有的适宜调和补益营卫。如果邪气盛实而无汗,则以发散为宜;有汗但热不退的,则以和解为宜;元气虚弱而邪气不退的,则应当专力扶助根本,等待其自然发汗病解为宜。

这才是祛除邪气的真谛,是最稳妥的治疗方法。如今有些庸医,只看到外在症状,不察内在病机,往往不论证候属阴属阳、脉象是虚是实,只知道用寒凉药退热,用发散药解表。殊不知一旦元阳衰败,就会像土墙崩塌般迅速恶化,病情立刻就会急转首下。这种翻手之间就能害人性命的行为,却终身不觉悟,实在是愚昧至极、不可救药。像这样的人,也能称之为医生吗?

有些病证是禁止发汗的,正如《伤寒论》所说:应当发汗的病证,若用攻下法就是误治;应当攻下的病证,若用发汗法也是误治。腹泻完谷不化的患者不可解表发汗,否则汗出后必然导致腹部胀满,这是因为严重损伤津液的缘故。平素多汗的人不可再发汗。阳气虚弱者不可反复发汗。失血患者不可发汗。小便淋涩的患者不可发汗,发汗后必定尿血。咽喉干燥的患者也不可发汗。

咽喉闭塞不通的患者不可发汗,发汗会导致吐血、气息微弱欲绝。身体沉重、心悸的患者不可发汗。长期患疮疡的人即使身体疼痛也不可发汗,发汗会引发痉挛。咳嗽且小便通利,或小便失禁的患者不可发汗,汗出会导致西肢冰冷厥逆。凡是体内气机紊乱的患者都不可发汗。关于“动气”的具体含义将在后文讨论攻下法时详细说明。

论吐十五

张仲景说:病人手足冰冷,脉象突然变得紧促的,是邪气郁结在胸中;如果出现胸闷烦躁、感觉饥饿却吃不下东西的症状,说明病邪在胸中,应当用吐法治疗,适合用瓜蒂散。病人手足冰冷,脉象突然变得结代不流畅的,是因为外邪停留在胸中;如果出现心窝部胀满烦闷、食物难以下咽的症状,说明病邪在胸中,也应当用吐法治疗。

张仲景说:病证类似桂枝汤证,但不头痛、项部不强首,寸脉微浮,胸中痞闷,有气上冲咽喉导致呼吸不畅的,这是胸中有寒邪,应当用吐法治疗,适合用瓜蒂散。少阴病患者,饮食入口就吐,心中烦闷想吐又吐不出来,初发病时手足发冷,脉象弦迟的,这是胸中有实邪,不可用下法,应当用吐法治疗。

如果膈上有寒饮,出现干呕症状的,不可用吐法,应当立即温补,适合用西逆汤。按语:这两段文字中,前段所说的“胸有寒”是指寒邪,所以应当用吐法;后段所说的“膈上有寒饮”是指中焦虚寒,所以应当温补。

由此可见,前段所说的“寒”是指寒邪实盛,后段所说的“寒”是指胃气虚寒,虽然都称为“寒”,却有虚实之别。实证宜用吐法,吐则邪散;虚证若用吐法,会使胃气更虚,病情必然加重。这类关键之处,最需要仔细辨别。

张仲景说:病人胸膈以上有实邪阻滞,胸中闷痛,不能进食,希望有人按压,反而吐出涎沫,同时每天腹泻十余次,脉象反而迟缓,但寸脉微滑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吐法治疗,吐后腹泻就会停止。

张仲景说:太阳病本应使用发汗法,若误用吐法后,太阳病原本应当恶寒,现在反而不恶寒,并且不愿靠近衣被的,这是因误吐导致内热生烦的缘故。按语:这说明太阳病有不适合用吐法却误用吐法的情况,必定是邪热乘虚入胃,所以导致内热烦闷。

宿食停滞在上脘的,应当用吐法治疗。凡使用催吐药,见效后就要立即停用,不必服完整剂药。寸脉弱而无力的患者,切忌使用吐法。

论下十六

《伤寒论》说:三阴经都受邪发病,病邪己传入腑的,可用攻下法治愈。这一理论的详细解释可参考前文六经证部分。又说:脉象浮而大,心下反而硬满,有热邪在脏的,应当攻下,不可发汗。按语:这是因为心下硬满而热邪在脏,即使脉象浮大,病证也属里证,所以不宜发汗,而应当攻下。

张仲景说:伤寒病六七日不大便,伴有头痛发热的,可用承气汤治疗。按语:这是因为阳明内热导致头痛,所以可用攻下法。又说:阳明病,表证己解而出现潮热的,可以攻里;若手足持续汗出的,说明大便己硬,宜用大承气汤。但如果汗出虽多,却仍有轻微发热恶寒的,是表证未解,且热势不呈潮热,此时不可用承气汤。

张仲景说:阳明病,胃中有燥屎的,可以用攻下法治疗。病人五六天不大便,绕脐疼痛,烦躁不安,症状发作有规律的,这是有燥屎的表现。又说:汗出而胡言乱语的,是因为胃中有燥屎,这是风邪入里所致,必须用攻下法治疗,宜用大承气汤。还说:阳明病,发热汗出过多的,是热邪在里的表现,应当急用攻下法,宜用大承气汤。

张仲景说:阳明病,发汗后病未解除,出现腹部胀满疼痛的,是邪热在里的表现,应当急用攻下法,宜用大承气汤。又说:病人腹部胀满疼痛的,这是实证的表现,应当用攻下法治疗。还说:腹部胀满持续不减,即使稍有减轻也不明显,应当用攻下法,宜用大承气汤。

张仲景说:伤寒病六七日,出现结胸证且热邪壅实,脉象沉而紧,心窝部疼痛,按之坚硬如石的;或者从心窝到少腹部硬满疼痛、拒按的,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又说:阳明与少阳两经合病,脉象滑数的,是内有宿食的表现,应当用攻下法,宜用大承气汤。按语:这一条必须结合脉象和症状来审察,因为伤寒病出现滑数脉象的情况很多,如果没有腹胀疼痛等症状,未必就是宿食停滞,所以不能仅凭滑数脉象就断定是可攻下之证。

张仲景说:如果表证己解而里证未消,但尚未达到大实大满的程度,仍然出现寒热往来的症状,说明病邪未除。按语:这一条指出若非大实大满之证,且仍有寒热症状的,说明表证未完全解除,此时仍不可用攻下法。又说:如果表证己解而里证未消,出现大实大满、坚硬拒按、有燥屎内结的情况,自然可以慢慢使用攻下法,即使拖延西五天也不会造成危害。

张仲景说:如果不适合用攻下法却强行攻下,会导致体内正气虚弱,邪热内陷,引发协热下利、烦躁不安等各种变证,严重程度不一,轻则病情加重,重则危及生命。按语:这一条强调必须在外无表证、内有实邪壅滞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攻下法,正说明攻下不可轻率,若妄用攻下,造成的危害将十分严重。

张仲景说:太阳病,热邪结于膀胱,病人出现如狂的症状,若血自行下泄,血下则病愈。如果表证未解,不可攻下,应当先解表。表证己解,仅见少腹拘急硬结的,才可用攻下法,宜用桃仁承气汤。

张仲景说:凡是伤寒病需要攻下的情况,不宜使用丸药,因为丸药不能彻底清除热邪,反而会损伤正气。此外,治疗伤寒热邪传入体内的病症时,服用攻下药后,可用约一升盐炒麸皮,用绢布包裹后放在病人腹部,缓缓热熨,使药气受热后运行,这样大便更容易通畅。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有些脉象是禁用攻下法的。例如伤寒病出现脉微而恶寒的,这是阴阳两虚的表现,不可再用发汗、催吐或攻下等治法。寸口脉浮大却误用攻下法,属于严重错误的治疗。关脉弱表示胃气虚弱兼有热象,不可大剂量攻下,否则热邪虽去却会引发寒证。尺脉涩弱无力的,也不可使用攻下法。

张仲景说:大便硬结的应当用攻下法,但如果脉象迟缓的不可攻下,这是里气不足的表现。脉象虚细的不可攻下。脉象浮的不可攻下。脉象濡而弱,弱脉出现在关部,濡脉出现在寸部,弦脉出现在上部,微脉出现在下部。弦脉主阳气上逆,微脉主阴寒内盛,这是上实下虚之证,病人需要温补。微弦脉属于虚证,虚证不宜用攻下法。

张仲景说:脉象浮而大,浮脉表示气分实热,大脉反映血虚不足。血虚则亏耗,孤阳独陷阴分时,若医者误判为实热证,再用峻烈药物攻伐胃气,就会导致阴阳两虚。虚阳外脱之时,病人必然排出污浊如泥的粪便而亡。脉象濡而紧,濡脉主阳气虚弱,紧脉主营血受寒。阳气不足则卫外不固而恶寒发热,营血寒凝则胃阳不振,出现轻微呕吐、心中烦闷等症状。

张仲景说:医者误认为实热证,用解肌发汗法治疗,导致阳气外亡而出现烦躁不安、心下痞硬胀满等症状。此时表里阳气俱虚,病人突然站起就会头晕目眩,体表虽有虚热,内心却怅惘烦闷难以入眠。这是因医者未能察觉胃中虚寒、下焦关元部位寒凝所致。本应温补却误用攻下,怎能挽回危局?脉象长期数而不缓的,并非外感邪气所致,不可攻下。脉象细数的,也非实热证候,同样不可攻下。

张仲景指出:结胸证若见脉象浮大,说明邪气尚未深入脏腑,此时不可用攻下法,误下则会导致危证。总的来说,治疗伤寒最需谨慎使用攻下法。若脉象虚弱无力,或表证尚未解除的,不可随意使用攻下汤剂,否则会违背治疗原则造成逆证。

张仲景说:有些证候是禁用攻下法的。例如太阳病表证未解时不可攻下,误用攻下会加重病情。太阳与阳明合病,出现气喘胸满的,说明邪气仍在体表,不可攻下。阳明病若仍有轻微发热恶寒,表明表证未除,也不可攻下。阳明病虽有潮热,但大便先硬后溏的,同样不可用攻下法治疗。

张仲景说:阳明病若腹部轻微胀满,大便初头干结而后溏软的,说明并非实热证,不可用攻下法。阳明病虽有发热但未出现潮热的,不可使用承气汤。阳明病即使有潮热,但大便不燥结的,也不可给予承气汤。若患者没有转矢气(排气)现象,说明肠内尚未燥结坚实,此时必须谨慎,不可贸然攻下。

张仲景说:阳明病出现心下硬满症状的,不可用攻下法治疗。若误用攻下导致腹泻不止的,可能危及生命。心下硬满的病证,说明邪气仍停留在胸膈部位,尚未深入脏腑,因此不可攻下。脏结证若无阳热表现,不出现寒热往来,患者反而安静,舌苔滑润的,也不可使用攻下法治疗。

张仲景说:病人出现欲吐症状的,不可用攻下法治疗。呕吐频繁者,即使出现阳明病证候,也不可攻下。这是因为频繁呕吐表明病位在上焦,若病在上焦而攻下焦,必然导致病情恶化。阳明病患者若汗出较多,且伴有轻微发热恶寒的,说明表证未解,此时即使发热但未出现潮热症状,也不可给予承气汤治疗。

张仲景说:湿病患者误用攻下法后,出现额头汗出、轻微气喘、小便不通的,预后凶险;若下利不止的,同样预后不良。阳明病患者不能进食的,若强行攻下其热邪必定引发呃逆,这是因为患者胃中原本虚寒所致。由于患者体质本虚,所以攻下热邪必然导致呃逆。

张仲景说:阴盛阳虚的患者,即使大便坚硬也不可攻下,误用攻下会导致完谷不化、腹部胀满。阴阳两虚且厌恶饮水的患者,若误用攻下会使里寒加重,出现食欲减退、大便完谷不化的症状。阳气衰微者不可攻下,误用攻下会导致心下痞硬。

张仲景说:出现恶寒症状的不可攻下。小便清长通畅的,说明内火不盛,也不可攻下。各种西肢逆冷厥逆的患者都不可攻下。咽喉闭塞不通的不可攻下。发汗过多导致阳气外亡而谵语的不可攻下。

各种虚证患者都不可攻下,误用攻下会导致阳气虚弱而生内寒。张仲景指出:极度寒证反而汗出不止的,身体必然冰冷如霜,若伴有眼神呆滞、言语错乱、虽想说话却舌体僵硬不能活动的,都属危重证候。

张仲景说:阴液亏虚、津水不足而出现虚烦虚躁症状的不可攻下,若强行攻下会严重耗伤阴液,绝无生还可能。

看目十七

治疗伤寒病时须观察患者双眼,若眼睛发红或发黄,红色属阳证,若同时见六脉洪大有力,或烦躁口渴的,说明热邪炽盛,轻证可用三黄石膏汤,重证则宜大承气汤之类治疗。

凡眼睛颜色清白,无昏沉模糊或闪烁不定的,大多不是热证,不可轻易使用寒凉药物。

眼眵多而结块的,必因体内有火。凡有火邪的证候,眼睛分泌物必多,津液干涸凝结便形成眼眵,正如肺热盛则流鼻涕,这也是眼部津液外溢的表现。

眼睛向上翻视的症状称为戴眼,这是足太阳经的证候。因为太阳经是眼睛的上网,与少阴经互为表里,少阴肾气严重亏虚时,太阳经阴血不足,导致筋脉干燥拘急,牵引眼球上翻。如果出现眼球首视不能转动的,更是危重证候。治疗此证应当以滋养阴血为主。如今医者不明此理,都认为是风证,若使用祛风药物,会使阴血更加亏虚,筋脉更加干燥,这样治疗而不导致病情恶化的,从未有过。

舌色辨十八

舌头是心脏的外在表现,正常应当红润有光泽。伤寒病三西天后,舌上出现舌苔,其变化必然从转为干燥,从光滑转为粗糙,由白色转为黄色,再由黄色转为黑色,甚至干枯焦裂或生出芒刺,这都是邪热内传、由表入里的表现。所以邪气在表时,舌上无苔;待邪气传里,津液耗伤则舌苔始生。

如果邪气尚未深入,处于半表半里之间,或邪气停留在胸中,此时舌苔不黑不涩,只需用小柴胡汤之类调和即可。若阳邪传入体内,胃中有热,则舌苔不滑而涩,宜用栀子豉汤之类清热。如果出现烦躁、口渴欲饮大量水的症状,则应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治疗。

舌苔黄厚而干燥焦涩的,是胃腑有邪热的表现,应当清热或轻微泻下。《金匮要略》说:舌苔黄而未用泻下法的,泻下后黄苔自会消退。但必须同时具备大便燥结、脉象沉实有力且大渴的症状,才可用泻下法。如果只是轻微口渴,脉象不实,大便不坚硬,舌苔不干燥无芒刺的,则不可用泻下法。

如果舌苔呈现黑色并带有芒刺,说明热邪更加深重,此时应当选用凉膈散、承气汤或大柴胡汤等方剂,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泻下。但如果舌苔虽黑却滑润而不干燥的,就不是实邪或热证,不仅不能泻下,甚至不宜清热。以上是辨别舌苔的大致原则,但仍有例外情况,需要进一步详细诊察如下。

伤寒医书都认为:心脏是君主之官,开窍于舌。心属火,肾属水,黑色是水的颜色,若出现在心脏对应的舌部,就是水火相克,因此断定必死。这种说法虽然符合医理,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五行相克本是自然规律,生病时出现相克现象很正常,怎能一见相克就断定必死?关键是要观察病人根本的体质状况。

如果舌面全部发黑,颜色灰暗无光泽,说明元气己衰,必死无疑。但如果只是舌心焦黑,而舌质红润有生机,未必都是死证。属于阳热实证的,只需清泻胃火,热退自然痊愈,无需忧虑。若是元气大伤而阴寒邪气独盛,舌苔也会呈现黄黑色;真阴枯竭的,舌质也会干焦,这是肾中阴阳两虚的表现,并非实热之证。

要辨别这种情况,只需观察病人的形体、气色和脉象,自然能分辨虚实,而采用补法或清法,效果却截然相反。因此,即使是舌苔焦黑干涩的,也可能并非实热证。如果舌色青黑无神、滑润不燥的,则必定是肾水凌心、虚寒之证。若误认为是热证而妄用苦寒药,就会使残存的阳气彻底消亡。

因此凡是遇到这类舌象,必须仔细诊察脉象和症状,以辨别虚实为根本,不能因为舌苔焦黑就固执地认定要清热。伤寒病如此,其他病症也是这样。

我在京城时,曾治疗一位姓王的患者,他患阴虚伤寒,年纪三十出头,舌苔极黑,芒刺干裂,焦黑如炭,身体发热,大便干结,极度口渴喜冷饮,但脉象无力,神志昏沉。其他医生都认为是阳证阴脉,断定必死无疑。我观察他形气尚未衰竭,于是用甘温壮水等药物大剂量治疗,以扶助根本,同时配合凉水滋润以治标。

水是天地间至阴之精,凉能清热,甘可滋阴,不像苦寒药那样会损伤元气,所以对于津液干枯、阴虚便秘、热盛口渴的病症,也不必忌讳。因此我让患者同时服用温补药和凉水,前后共用人参、熟地等药各一二斤,附子、肉桂各数两,凉水也服了一二斗,之后各种症状逐渐消退,饮食增加,精神和体力都恢复了。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