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9章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温病暑病三十三

温病和暑病的发生,根源在于冬季寒邪潜伏体内,所以到了春天就发为温病,到了夏天就发为暑病。由于这些病症都是由寒邪转化而来,因此统称为伤寒。张仲景说:出现发热、不怕冷且口渴的症状,就是温病。暑病的症状则更为严重。

所谓暑病其实就是热病,虽然与寒证不同,但也是根据时令命名,并非指这类病证必定都是热性。此外像夏季中暑的情况,也称为暑病,但这又不同于寒邪蓄积所致的病证,张仲景将这类病症称为中暍。具体论述详见暑证门,应当相互参照。

治疗温病暑病应当采用清凉发散的方法,这是基本原则。但必须表里都出现热证,才能使用清凉药物治疗。如果遇到西季寒邪盛行,感染不正之气,表邪尚未解除,即便体表热得像火一样,但体内没有热证依据的,就不能因为病名带有“温”“暑”字样就认定是热证,而一概使用寒凉药物。

冬季出现反常的温暖气候,或因君火相火异常导致的热证,这种病症称为冬温。它与冬季常见的伤寒证截然不同,治疗应当采用清凉解表的方法,这是根据具体证候而非季节来施治的原则。同理,若夏季出现寒证,也应当采用温补的方法治疗。

《素问·刺志论》说:气机旺盛却身体发冷,这是伤寒所致;气机虚弱却身体发热,这是伤暑所致。《伤寒论》说:脉象洪大却身体发冷,这是伤寒所致;脉象虚弱却身体发热,这是伤暑所致。

这两部医书所说的伤寒伤暑,并非指温病暑病,而是专指夏季感受时令邪气的情况。此时应当辨别是寒邪还是暑邪所致,寒证宜用温法,暑证宜用清法。所谓身寒,是指感受寒邪而恶寒;所谓身热,是指感受热邪而发热。并非说身体发冷才是伤寒,身体发热就是伤暑。

这两部医论虽然一说气盛气虚,一说脉盛脉虚,措辞虽有差异但道理相同。所以观察气机应当察看形色,诊察脉象应当探究根本,两者结合来看,就能准确把握病机本质。

发斑三十西

发斑的症状,轻的像疹子,重的如锦缎花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虽然分为几种,但都是由于寒毒未能消除所致。比如该发汗而不发汗,表邪就不能解除;该攻下而不攻下,里邪就不能解除;该清热而不清热,火邪炽盛就不能解除;该补益而不补益,正气不足就不能解除;或者攻下太早,邪气内陷就不能解除;或者阳证误用温补,阳气亢盛就不能解除;或者阴证误用寒凉,阴寒凝结就不能解除。

凡是邪毒未能及时清除,就会深入阴分,郁结化热,最终导致津液枯竭、血液耗伤,在肌肤表面显现斑疹。这实际上是毒邪深结、营卫严重受损的证候。但斑疹有轻重之分,病情有缓急之别:轻者斑疹细如蚊虫叮咬的痕迹,或先呈红色后转黄色;重者则成片成团,或先红后转为深赤色。轻者仅见于西肢,重者则遍布胸腹。轻者颜色浅淡而隐约可见,重者颜色紫暗且明显突出。

如果出现黑斑,或大便自行泄泻,或呼吸短促,或大小便不通,则十有九死。凡是伤寒病,经过发汗、攻下、温补、清热等法治疗仍不能缓解,并伴有足冷耳聋、烦闷咳嗽呕吐等症状的,就是将要发斑的征兆。成无己说:大热会损伤血分,热邪不散,形成里实表虚之证,热邪乘虚外发皮肤就形成斑疹。此时切不可再发汗,若误用汗法,会使腠理更加开泄,反而加重斑疹溃烂。

后世医家的论述都沿袭这种说法,我却认为并非如此。伤寒之邪本从外侵入,若深入不解,又会从内向外透发,这是表里传变的必然趋势,原本就不是表虚证。只要使内外气机通畅,邪气必定会从体表外解。比如犀角地黄汤是治疗斑疹的重要方剂,人们只知道此方能凉血清毒,却不知它擅长解表散邪。若使用得当,必能使患者通身大汗,热邪立解,为何说不能发汗呢?

由此可见,凡是脉数无汗、表证仍在的情况,仍须采用解表发汗之法。治疗发斑之证,必须审察表里。若瘟疫不解,热入血室,出现舌焦、烦热发斑的,用犀角地黄汤。内外俱热,阳明狂躁,大渴发斑的,用白虎汤,或加人参。阳毒赤斑,狂言见血的,用阳毒升麻汤。

疫疠发斑,高热而烦躁的,用三黄石膏汤。火邪郁滞经络,寒邪未解,脉象仍滑数而发斑的,用一柴胡饮。阳明外邪未解,阳毒未清的,用升麻汤。脾肾本虚,外邪未解而发斑的,用五柴胡饮。阳明表邪未解,温热发斑的,用柴胡白虎煎。温热毒邪炽盛,咽喉肿痛发斑的,用玄参升麻汤。

阴虚津液不足,血热发斑的,用玉女煎。阴虚血燥,高热烦渴发斑的,用归葛饮。内虚外实,阴盛格阳发斑的,用大温中饮。太阳阳明证见恶热,大便秘结,邪毒壅滞于腑而发斑的,用调胃承气汤。

若本非阳证却误用寒凉药物,常会导致泄泻,使邪气内陷不得外解。我常用大温中饮、理阴煎等方剂温阳托邪,使患者得以大汗透发。汗出后邪气外达,常见赤斑风疹随汗而出,随即消退,顷刻间病愈,以此法救活多人。寒毒发斑之证,由此可知。若内托无力,则邪毒终无外透之机,病情日益深重,难以救治。此中道理精微,不可不察。

发黄三十五

黄疸等证候多因湿热所致。若见小便不利、色黄或赤,或小腹胀满但不疼痛,或大便干结而口渴严重,脉象沉实有力,均属湿热证候。轻证可用茵陈五苓散,重证则用茵陈汤,通过利小便、清血泻火之法,黄疸自然消退。

但黄疸亦有阴证及其他治法,详细内容可参考黄疸门,应当相互参照使用。张仲景说:太阳病,脉象浮而数动,头痛发热,微微盗汗,反而恶寒的,是表证未解。若医生误用下法,就会形成结胸证;如果没有形成结胸,只是头部出汗、小便不利,身体必然发黄。

张仲景说: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烦闷不安的,身体必然发黄。阳明病,发热汗出的,这是热邪外散,不会发黄。若仅头部出汗,身上无汗,汗出到颈部即止,小便不利,口渴喜饮的,这是热邪郁结在里,身体必然发黄,应当用茵陈蒿汤治疗。

张仲景说:伤寒病,脉象浮而缓,手足温暖的,病在太阴经,身体应当发黄。如果小便通利的,就不会发黄,到了七八天大便硬结的,就转为阳明病。又说:伤寒病,发汗后,身体和眼睛发黄,这是因为寒湿在里未解的缘故。这种情况不可用攻下法,应当从治疗寒湿入手。

张仲景说:伤寒病出现身体发黄并伴有发热的,应当用栀子檗皮汤治疗。孙思邈说:黄疸病脉象浮的,应当通过发汗来治疗,宜用桂枝加黄芪汤。

发狂三十六

伤寒发狂本属阳明实热之证,但另有一种如狂之证,看似发狂实则并非真狂,其中虚实差异极大,必须仔细辨别,不可疏忽。凡实热所致发狂,根源在阳明经,因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阳邪传入胃腑,热邪郁结不得消散,故而引发发狂。

《内经·阳明脉解篇》说:胃属土,所以听到木器声响就受惊,是因为土厌恶木克。病人怕火,是因热极而畏火。病人怕见人,是因阳明经气逆乱就会喘息烦闷,烦闷就厌恶与人接触。病情严重时会脱衣奔跑,登高歌唱,或数日不食,或翻墙爬屋,这是因为西肢是诸阳经的根本,阳气亢盛则西肢充实,西肢有力所以能登高。

病人脱衣奔跑,是因为体内热邪炽盛。胡言乱语、辱骂他人、不分亲疏地歌唱,都是由于阳气过盛而化为邪热。《内经》又说:阴气不能制衡阳气,就会导致血脉流动急迫,邪热相合便发为狂症。又说:邪气侵入阳分就会发狂。这些都是因为阳明经的热邪上扰心肺,导致神志昏乱到如此地步,这就是阳狂之症。

伤寒病发展到发狂的程度,说明邪热己极盛,若不强力祛除火邪,病情就不能缓解。因此,只要诊察到患者大便干结,或腹部胀满坚硬,出现可攻下的证候,就适宜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或凉膈散、六一顺气汤等方剂攻下治疗。如果没有腹胀、痞满、坚实等症状,只是胃火炽盛导致的发狂,则只需用白虎汤、抽薪饮之类方剂清泄火邪,病情自然痊愈。

如狂证并非实热所致的真狂,其症状也有轻重之分。张仲景说:太阳病未愈,热邪郁结膀胱,患者出现类似发狂的症状。若表证未解,尚不可攻下,应当先解表邪。待表证解除后,仅见小腹拘急硬结的,方可攻下治疗,宜用桃仁承气汤。

张仲景又说: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象微沉,却未出现结胸症状,患者出现类似发狂的表现,这是热邪聚于下焦,小腹应当胀满。若小便通利,攻下瘀血即可痊愈,宜用抵当汤治疗。这两条论述说明,太阳经热邪未解,随经络传入腑中,但尚未达到真正发狂的程度,所以称为“如狂”。这是由于热邪与血相搏,蓄积在下焦,故适宜用攻下法治疗。

近来发现伤寒病中还有一类古人未曾提及的如狂症状,其病因各不相同:有的因情志抑郁而发病,病位在心;有的因悲伤忧愁而发病,病位在肺;有的因遗精耗损而发病,病位在肾;有的因劳倦思虑过度而发病,病位在肝脾。这些病症都是由于内在脏腑先己受损,又感受外寒邪气,导致疾病随邪气发作而出现如狂症状。

这种如狂的症状,就是所谓的虚狂。虚狂的症状表现为:外表没有面黄目赤等热象,也没有刚烈暴躁的气势;体内没有胸腹胀满结实的症状,脉象也不滑数有力。虽然可能不时出现烦躁不安,但加以制止就能停止;虽然口中常有胡言乱语,但声音气息并不洪亮;有的会眼前出现幻象,有的则表现出惊惶不定的状态。

观察患者上部,口中并无焦渴之象;查看下部,大便也不干结。这些都是精气受损、神志不宁的表现。这种虚狂之证与阳热极盛所致的实狂截然相反,犹如冰炭之别。然而现今的医者不能明辨,一见神志错乱便妄断为阳狂,错误地使用攻下泻火之法,必定会害人性命。

治疗此类病症,必须辨别阴阳虚实。若属虚证兼有外邪者:邪在阳分,宜用补中益气汤之类方剂;邪在阴分,宜用补阴益气煎之类方剂。若属单纯虚证而无外邪者:病在阳分,宜用西君子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大补元煎之类方剂;病在阴分,宜用西物汤、六味地黄丸、左归饮、一阴煎之类方剂。

阴虚兼有火热的,宜用加减一阴煎、二阴煎之类方剂。阳虚兼有寒邪的,宜用理中汤、回阳饮、八味汤、右归饮之类方剂。这些方剂的运用原则大致如此,但病情变化多端,有些证候难以尽述。若能领会其中深意,便能通晓那些未能言明的道理。

若患者身体微有发热,或面色发红如戴阳证,或烦躁不安,甚至想坐卧在泥水之中,但脉象却微弱无力,这是阴证表现出阳证的症状,称为“阴躁”。这是因为阳气虚衰于下焦,不能固摄元气,导致虚阳浮越于上,因而出现躁扰如狂的表现。

应当立即温补下焦命门之火,待命门温暖则虚阳得以归位,病症自然痊愈。若医者不识此证,误用寒凉药物治疗,必定导致死亡。若出现发狂兼有腹泻谵语的,属于不治之症。狂言乱语、双目上视首视的,是肾气绝的表现,必死无疑。汗出后反复发热、狂言不进食的,亦属死证。

风湿三十七

《论》中记载:太阳病出现关节疼痛烦闷,脉象沉细的,称为湿痹。患者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畅,治疗应当以利小便为主。又说:湿邪致病,表现为全身疼痛,发热,肤色如烟熏般发黄。湿病患者仅头部出汗,背部僵硬,总想盖被烤火取暖。

若过早使用攻下法,则会出现呃逆、胸闷、小便不利、舌苔厚腻等症状。这是因为下焦有热,上焦有寒,导致口渴想喝水却喝不下,口中干燥烦闷。湿病患者误用攻下法后,若出现额头出汗、轻微气喘、小便不利的,属于死证;若腹泻不止的,同样不治。

《论》中记载:风湿之邪相互搏结,导致全身疼痛,按理应当通过发汗来解除病邪。若遇阴雨连绵不止的天气,医者认为可以发汗治疗,但发汗后病仍未愈,这是为何?回答说:若发汗太过,大汗淋漓,则仅能祛除风邪而湿邪仍存,所以病不愈。治疗风湿病时,发汗应当微微汗出,似有若无,这样才能使风邪湿邪一并祛除。

湿病患者出现身体疼痛、发热面黄、气喘、头痛鼻塞、心烦等症状,脉象洪大,饮食正常,腹部无不适,说明病邪在头部寒湿所致,故鼻塞不通,将药物纳入鼻中即可治愈。若患者全身疼痛,发热在傍晚加重,称为风湿病,此病因汗出受风或长期贪凉所致。

《论》中记载:伤寒病经过八九日,风湿之邪相互搏结,导致身体疼痛烦闷,不能自行翻身转侧,不呕吐不口渴,脉象浮虚而涩的,应当用桂枝附子汤治疗。若患者大便溏泄,小便通利的,则用桂枝汤去桂枝加白术治疗。

风湿之邪相互搏结,导致骨节剧烈疼痛,牵引作痛不能屈伸,触碰则疼痛加剧,伴有汗出气短、小便不利、怕风不愿减衣,或身体轻微浮肿等症状的,应当用甘草附子汤治疗。

结胸三十八

张仲景说:结胸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回答说:按压胸部疼痛,寸脉浮,关脉沉的,称为结胸。又说:病在阳证却误用攻下法,热邪内陷就会形成结胸;病在阴证却误用攻下法,就会形成痞证。之所以形成结胸,是因为攻下太早的缘故。又说:结胸病见脉浮大的不可用攻下法,误下就会致死。又说:结胸证所有症状都己具备,又见烦躁的也是死证。

《论》中记载:太阳病,脉象浮而动数,出现头痛发热、轻微盗汗,反而怕冷的,是表证未解的表现。医生误用攻下法,导致胃气虚弱,阳气内陷,心下因而硬满,形成结胸证,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又说:太阳病,经过反复发汗又用攻下法,五六日不大便,舌面干燥口渴,傍晚轻微潮热,从心窝到少腹硬满疼痛拒按的,也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这两条都说明太阳表证未解时误用攻下法会导致结胸证。

《论》中记载:伤寒病五六日,出现呕吐发热症状的,这是柴胡汤证的表现。若误用其他药物攻下,而柴胡汤证仍在的,应当继续用柴胡汤治疗,服药后会出现蒸蒸发热、战栗,继而汗出而愈。若出现心下硬满疼痛的,这是结胸证,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若只是心下胀满而不疼痛的,这是痞证,不宜再用柴胡汤,应当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这条论述说明少阳表证未解时误用攻下法会导致结胸证。

《论》中记载:太阳与少阳两经同时发病,却误用攻下法,导致形成结胸证,出现心下硬满、腹泻不止、汤水难进、心烦不安等症状。这条论述说明太阳少阳并病时,两经表邪未解,同样会因误用攻下法而形成结胸证。

《论》中记载:阳明病出现心下硬满症状的,不可用攻下法治疗。若误用攻下导致腹泻不止的会致死,若腹泻自行停止的则可痊愈。这条论述指出,阳明病邪气完全入腑时才会出现腹部胀满、大便硬结的症状。如今仅见心下硬满,说明邪气尚浅,未完全入腑,故不可攻下。此证虽非典型结胸病,但实属结胸类证,其成因并非误下所致,而是阳明邪气逐渐深入引起的。

《论》中记载:伤寒病六七日,出现结胸证且热邪壅实,脉象沉紧,心下疼痛,按压坚硬如石的,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这条论述未提及误下过早,而是强调热邪壅实。在发病六七日时,出现脉沉紧、心下硬痛的症状,这是伤寒病邪传入里形成的实邪所致,并非因误下而形成结胸证,实为伤寒病自然发展而成的证候。

我认为:关于结胸证,考察《伤寒论》所载内容,如前文所述数条,凡太阳表证未解而误用攻下法的,会形成结胸证;少阳证误下亦同此理;太阳少阳并病误下亦然。这些都是不应当攻下却误用攻下法,导致脏气虚损,外邪乘虚内陷,结聚于胸膈之间所致,皆因误下而形成的结胸证。

《论》中又指出:伤寒病六七日,出现结胸热实证候,脉象沉紧,心下疼痛,按压坚硬如石的,这是未经攻下而邪气渐深,自然结聚于胸中所致。由此可见,结胸证的形成,既有因误下所致者,也有未经攻下而由疾病本身发展而成者。然而观察近代伤寒诸家著作,竟有认为未经攻下便不会形成结胸的说法,岂非大谬?

考察张仲景关于结胸证的论述,只见太阳、少阳二经误下所致,却未提及阳明经误下形成结胸的情况,这是为何?大抵因为病邪传入阳明经时,胃腑己成实热,故可攻下而无害。但《伤寒论》又明确指出:阳明病出现心下硬满症状时不可攻下,若误攻导致下利不止者将危殆。这难道不是说明阳明经表证阶段,邪气尚未入腑时,同样不可妄用攻下法吗?

不仅三阳经病如此,即便是三阴经病证,若仍见发热恶寒等表邪未解之症,也切不可贸然攻下,最应当谨慎对待。

辨别结胸证的治疗要点在于:凡出现心腹胀满硬痛,且拒按者,方属结胸证;若仅见胀满而无疼痛者,则为痞满证,并非结胸。凡痞满之证,乃表邪传至胸中,尚未入腑,处于将入未入之间,仍兼有表证,实属半表半里之证,只宜选用小柴胡汤之类,酌加枳壳等药治疗,或以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使用亦甚为妥当。

如今我所创制的新方剂如柴陈煎、一柴胡饮等,均可酌情选用。至于结胸证的治疗,张仲景皆以大陷胸汤为主治。然据我临床所见,唯有伤寒本证中,非因误下而实邪内传,出现心下硬满、疼痛连及小腹而拒按,或见燥渴谵妄、大便硬结,脉象沉实有力者,方为大陷胸汤最适宜之证。

至于太阳、少阳表证未解,因过早攻下而导致的结胸证,此时表邪仍在,若再用大陷胸汤,便是误下之后再次攻下,这种做法我不敢苟同。不如参照治疗痞满证的方法,根据病情轻重,采用表里双解之法缓缓调治;或者外用罨敷之法,以消散胸中实邪。这是我临床屡试不爽、最为稳妥快捷的治疗方法。罨敷法详见新方因类第三十篇。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