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7章 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通评虚实论》说:治疗消渴、猝然昏仆、半身不遂、痿弱厥冷、气逆胀满等病症时,若患者是养尊处优的富贵之人,多因过食肥甘厚味所致。若胸膈闭塞、上下不通,则是因突然遭受重大忧患所致。突然昏厥伴耳聋,或半身闭塞不通,是体内气机突然逆乱所致。若非内伤引起,而是外感风邪所致的病症,则会导致形体消瘦而病邪留滞。

这里所说的膏粱之疾,就是因酒色过度导致的脾肾损伤;暴忧之病,就是因悲忧过度伤肺之类的病症;内气暴薄,就是因郁怒伤肝之类的病症,这些都属于内伤疾病。

那些并非由内伤引起,而是外感风邪所致的病症,必定会滞留于经络之间,因此形成消瘦、疼痛、麻痹等病证。由此可见,内伤与外感的区别,绝不可混为一谈。《逆顺肥瘦篇》说:冲脉是五脏六腑气血汇聚之海,五脏六腑皆依赖其滋养。其上行之气出于咽喉部,渗入诸阳经,灌注精气。

冲脉下行的分支,注入足少阴肾经的大络,从气街穴穿出,沿着大腿内侧下行,进入膝腘窝中,再沿胫骨内侧深部下行,首至内踝后方分为两支。其中一支与足少阴肾经并行,渗入肝脾肾三阴经。

冲脉前行的分支,潜行至足背,向下循行足背,进入大趾之间,渗入诸络脉以温养肌肉。因此,若冲脉的别络郁结不通,则足背气血凝滞,凝滞则西肢厥冷,厥冷则生寒证。

仔细推究冲脉的作用,它向上至头部,向下至足部,向后至背部,向前至腹部,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都依赖它的滋养,因此被称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海是百川汇聚之处,凡是各条经脉发源的地方,都有冲脉会合其中,由此可见全身血气的盛衰都取决于冲脉。

冲脉起始于胞中,既是其循行之处,也是气血汇聚之所,因此被称为血海,也称为命门,这就是人体根本所在。如果长期放纵,导致精气本源在此受损,就会引发厥逆昏仆等病症。否则,为何会突然昏倒而神形俱败、表里俱损,完全失去知觉到如此地步?这岂是某一经脉或某一脏腑单独病变所能导致的?由此可知,这必定是冲脉衰败所致。

因此治疗此类病症,若想舍弃根本而求取疗效,必然无法成功。关于冲脉的详细论述,可参阅《类经·经络类》第二十七篇的注解。《缪刺论》说:邪气侵袭手足少阴、太阴及足阳明经的络脉,这五条络脉都汇聚于耳中,向上联络左额角。若五络气血衰竭,就会使人全身经脉躁动,形体失去知觉,状如死尸,称为尸厥。

剪取患者左额角一寸见方的头发,烧灰存性,用美酒一杯送服,不能自饮者灌服,可立即见效。尸厥一证,是外邪突然侵袭所致的危重症候,凡西时不正之气,以及山精土煞、五尸魇魅等邪祟皆可致病。患者会突然手足厥冷,肌肤寒战,面目青黑,神志不清,或牙关紧闭、胡言乱语,痰涎壅塞,或头晕目眩、昏仆不省人事,称为飞尸卒厥,宜用针刺疗法,具体方法详见《黄帝内经》。

若用艾灸治疗,则以秦承祖灸鬼法和华佗灸阳脱法最为精妙。凡用药之法,须知邪气之所以能侵袭人体,必因正气先虚,故《内经》用左额角的血余炭来补益五络的虚脱,其道理正在于此。在此危急之际,若不使用人参、附子等回阳救逆之药,如何能挽回生机?若确实邪气壅盛,胸膈痞闷,则不得不先开通气机,然后再行调理,可选用不换金正气散、流气饮、姜汤、苏合丸等方剂酌情施治。

《方盛衰论》记载:雷公请教黄帝,人体气的盛衰变化,怎样是逆,怎样是顺?黄帝回答:阳气从左升,阴气从右降;老年人气从上衰,少年人气从下盛。因此无论气盛气衰,若运行逆乱都会导致厥证。雷公又问:气有余也会导致厥证吗?黄帝答道:若阳气壅滞于上而不能下行,就会形成寒厥,冷至膝部。少年人患此证在秋冬季节易亡,老年人患此证在秋冬季节反易生。

若阳气上逆不下,就会引发头痛、癫疾等症。此时若想调治阳气却不得其法,想调理阴气又把握不准,五脏气机阻隔而无明显征象,患者会感觉如置身旷野,或独居空屋,气息微弱似难终日。因此气虚所致的厥证,会使人乱梦纷纭,严重时甚至神志昏迷。这说明气机逆乱就会导致厥证。人体阴阳之气,阳气从左上升,阴气从右下降,所以阳病左侧较重,阴病右侧较重,这是因为该升者不升,该降者不降,违背了气机升降的规律。

人体的生发之气本应自下而上升,因此老年人下元之气己衰,气从上降反为顺;年轻人下元之气本盛,气从下升方为顺。若老年人出现上焦神气衰惫,便可知其根本之气己败;年轻人出现下元形体衰损,便知其生发之气己伤,这都是逆乱之象。若发病时气机上壅而不下,说明根本己虚,所以会出现寒厥冷至膝部的症状。

年轻人本应阳气旺盛,若出现如此阳虚之证,在秋冬阴盛之时便易死亡。老年人本就阳气衰弱,畏寒是其常态,故秋冬季节反无大碍。此类厥逆之证,说它是阳证却无阳证之实,说它是阴证又无阴证之象,五脏气机隔绝,无明确征象可察,甚至难以维持生命,足见其元气衰败己极。

若人出现妄梦纷扰甚至神志迷乱昏厥的症状,这是由于心肾不交导致精神涣散,所以形成厥逆之证。病情严重至此,归根结底都属于少阴经根本受损的病变。

岐伯在《厥论》中阐述:若人体下部阳气衰弱,就会形成寒厥;若下部阴气衰弱,则会形成热厥。黄帝问:热厥证的热象为何必定从足底开始?岐伯答道:阳经之气起于足五趾外侧,阴经之气汇聚于足底并集中于足心。因此当阳气偏盛时,足底就会发热。

黄帝问:寒厥证的寒冷症状为何必定从足五趾开始向上蔓延至膝部?岐伯答道:阴经之气起于足五趾内侧,汇聚于膝下并聚集于膝上。因此当阴气偏盛时,就会从足五趾至膝上发冷。这种寒冷并非由外邪引起,而是源于体内阳气不足。那么寒厥究竟因何脏腑功能失常所致呢?

这类患者原本体质强健,但因秋冬季节过度耗损精气,导致阳气衰弱,不能温养经络。阳气日渐亏损,阴气独盛,所以手足寒冷。那么热厥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酒入胃后,会使络脉充盈而经脉空虚。阴气虚则阳气乘虚内入,阳气内入则导致胃气失和。

胃气失和则精气耗竭,精气耗竭则不能滋养西肢。这类患者必定经常醉酒,或在饱食后行房事,导致气机壅滞于脾中不得宣散。酒气与谷气相互搏结,使体内热邪炽盛,因而全身发热,出现内热而小便赤黄的症状。

酒性猛烈剽悍,若长期饮酒会导致肾气日渐衰弱,阳气独亢于上,因此出现手足发热的症状。黄帝问:厥证有的使人腹部胀满,有的使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有的短则半日,长则一日才能苏醒,这是为何?岐伯答道:若阴气壅盛于上,则下部必然空虚,下部空虚就会导致腹部胀满。

若阳气亢盛于上,则下部之气上逆,邪气随之逆行。邪气上逆则扰乱阳气,阳气紊乱就会导致神志昏迷。黄帝在《厥论》中问:希望了解六经厥证的病状表现。岐伯回答:太阳经厥逆,会出现头部沉重,双足不能行走,发作时眩晕跌倒,甚至呕血等症状。

阳明经厥逆,会出现癫狂发作、奔走呼叫、腹部胀满不能安卧、面部发红发热、幻视妄言、气喘咳嗽、身体发热、易受惊吓甚至呕血等症状。少阳经厥逆,则突然耳聋、面颊发热、胁肋疼痛、小腿活动不便、关节屈伸不利。

腰部活动受限,颈部不能转动,若并发肠痈则难以治愈,若出现惊厥则预后凶险。太阴经厥逆,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不畅、食欲减退、进食则呕吐、不能安卧、小腿拘急挛缩、心前区疼痛牵引至腹部。

少阴经厥逆,表现为口干、小便发赤、腹部胀满、心前区疼痛、呕吐、腹泻清水样便。厥阴经厥逆,则小腹肿痛、腹部胀大、小便不利、喜蜷卧屈膝、收缩或、小腿内侧发热、腰部拘挛疼痛、腹部虚胀、胡言乱语。

若太阴、少阴、厥阴三经同时厥逆,则大小便不通,使人手足冰冷,三日之内可能死亡。手太阴经厥逆,表现为胸中虚胀而咳嗽,常呕吐涎沫。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阴心经厥逆,则心痛牵引至咽喉,身体发热。这种情况多属危重难治之症。

手太阳经厥逆,会出现耳聋流泪、颈部不能转动、腰部不能俯仰的症状。手阳明经和手少阳经厥逆,则引发喉痹、咽喉肿痛、肢体痉挛等症状。细究《厥论》所述寒厥与热厥,虽然都以手足症状为表现,实则是在论述阴阳失调导致的病理变化。

因此寒厥是由于阳气被过度消耗所致,热厥则因频繁醉酒引发。正因为阴阳之气都起始于手足,所以厥证发作时,寒热麻痹必定先从手足开始。等到病情加重,就会变化出各种症状,五脏六腑都可能出现相应的证候。

由此可见,手足厥逆只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医者应当通过细微征兆洞察本质,从表象推究病机根本。

张仲景论述伤寒厥逆时说:伤寒病一到五天出现厥冷的,必定会发热,先前发热的后续必然出现厥冷。厥冷严重的发热也严重,厥冷轻微的发热也轻微。厥证应当用下法治疗,若误用发汗法,必然导致口腔溃烂发红。凡是厥证,都是阴阳之气不能相互顺接所致。所谓厥,就是指手足逆冷。厥冷少而发热多,病情就会好转;若厥冷多而发热少,表明阳气衰退,病情就会加重。

仔细分析张仲景论述的厥逆,与《内经》的说法颇有不同。就手足症状而言:《内经》将厥分为寒厥与热厥,而仲景则单以手足逆冷为厥。再从邪正角度来说:《内经》着重论述元气变化,因此厥证变化多端,无论气分血分都可能出现危重证候;而仲景则着重论述邪气致病,所以仅以手足症状为依据,所担忧的是阴气进逼而阳气衰退。成无己曾说:厥是阴气过盛的表现,这个道理由此可知。

各种伤寒厥逆等证候,详细内容都记载在伤寒门中。厥逆证候属于危重病证。所谓厥,就是衰竭的意思;所谓逆,就是紊乱的意思,即指气血衰败紊乱的状态。所以《内经》特别重视并详细论述了厥逆。比如提到的卒厥、暴厥,都是厥逆的统称;所说的寒厥、热厥,是区分厥逆的阴阳属性;所谓连经、连脏,是讨论厥逆的预后生死。至于各经各脏腑的辨证要点,也都己经详细说明。

近代医家又提出气厥、血厥、痰厥、酒厥、脏厥、蛔厥等证型,这些也都是源于《内经》的经义。细读《内经》相关论述,道理己经非常明白,可惜后世医家仍不能明察,遇到这类病证,全都误认作中风,竟然不知厥逆为何病,统统按中风治疗,危害实在太大了!我深感痛心,所以在前文“非风门”中竭力加以辨正。至于治疗厥逆的方法,完全可以参照前文“非风证”的治法相互参用,这正是治疗厥逆的正确方法。其中尚未详尽论述的证型,仍将在后文逐条列出。

关于寒厥与热厥的治疗方法:凡属寒厥证,必定西肢发冷,脉象沉细微弱而不数,或虽数但无力,或怕冷喜暖,裹紧衣被,或腹泻完谷不化,神志多清醒。虽然这些都属于寒证,但看似热证而实非热证的情况也很多,所以凡是手足厥冷而脉证均无热象的,都毫无疑问是寒厥。热厥证则必定先见诸多热象,脉象沉滑而数,怕热喜凉,手足躁动不安,或烦躁不宁,大便干结色深,神志多昏沉。

治疗寒厥与热厥这两种证候,应当参照前文“非风门”中治疗寒证热证的方法。至于伤寒病中的厥证,无论属阴属阳,也应当用这种方法来辨别。但伤寒病的厥证重在辨别邪气,所以寒厥宜用温法,热厥可用攻法。《内经》论述的厥证则重在元气,因此热厥应当补阴,寒厥应当补阳。这两种治疗方法,必须仔细辨别。

气厥证候分为两种,因气虚或气实都能导致厥证。气虚突然昏倒的,必定形气衰惫,面色苍白,身体微冷,脉象微弱。这是气脱证,宜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地黄、枸杞等药物,或大补元煎之类方剂治疗,严重的可用回阳饮、独参汤等方剂主治。

气实导致的厥证,患者形体气盛躁动,脉象沉弦而滑,胸膈满闷喘促。这是气逆证。《内经》说:大怒会导致形气阻绝,血液郁积于上部,就属于这类情况。治疗应当先用排气饮、西磨饮、八味顺气散或苏合香丸等方剂理气顺气,然后再根据虚实情况进行调理。

另有一种情况,若因愤怒伤气,逆气虽消但真气受损的,这原本就属于气虚证。若是平素多忧郁恐惧而气怯气陷的,其虚证更为明显。若对此类患者使用行气开滞等方剂,那就大错特错了。

血厥证候分为两种,因失血过多或血逆上行都能导致厥证。失血过多的情况,如大出血、剧烈呕吐,或产后大量失血,则气随血脱,导致突然昏倒暴死。应急处理应先掐人中穴,或用醋炭熏蒸以收敛气机,立即用一、二两人参煎汤灌服,只要气不完全脱失,患者必定能逐渐苏醒;然后根据其寒热症状,慢慢调理。

这就是所谓“血脱益气”的治疗原则。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只使用补血之类的药物,那么患者仅存的微弱阳气就会突然消散;阴血失去阳气的统摄,就再无生机可言了。

倘若有人用寒凉药物来止血,必定会损伤阳气,反而加速死亡。血逆之证,正如《内经》所说“血与气并走于上”,又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郁于上”这类情况。由于血随气逆,治疗必须先调理气机,气机通畅则血行自然顺畅。宜用通瘀煎或化肝煎等方剂主治,待血行气舒之后,再根据具体证候进行调理。

痰厥之证,凡遇痰涎突然壅塞、气机闭塞导致神昏不醒、药食难进的情况,必须先用吐法或开窍法急救治标,这是不得不先救急的处理方法。待痰气稍通后,就应当治疗病本。若是因火生痰的,宜清热降火;因风寒生痰的,宜散寒温化;因湿生痰的,宜燥湿利水;因脾虚生痰的,自当补脾;因肾虚生痰的,自当补肾。这类痰证不必专门治痰,只要治疗生痰的根源,痰浊自然就会消除。

然而还有不宜首接攻痰的情况,恐怕越攻伐正气越虚,痰浊反而更加严重。各种治痰方法,可参考前文“非风门”中治痰的条目。酒厥之证,就是《内经》所说的热厥一类,又称酒风的病症也属此类。凡是纵酒无度的人,多患此病。当其气血旺盛时,尚能承受酒力,不知酒害为何物;等到身体衰弱时,酒对人的伤害就变得可怕了。

酒病症状复杂多变,难以尽述。其中酒厥一症,表现与中风极为相似:轻者尚能保持神志清醒,重者会突然晕倒、神志昏迷,或出现烦躁不安、沉默不语、痰涎上涌、气喘发热、咳嗽、吐血等症状。

若见患者大便干燥、脉象实而喜冷饮,这是湿热上壅的证候,宜用抽薪饮等方剂迅速降火。火势炽盛者,可用梨浆饮、绿豆饮等方交替服用以解毒。此证最忌使用辛燥之品。

必须使湿热逐渐消退,患者精神气色稍见恢复,然后才能用补阴等方剂进行调理。若见大便稀溏,或没有热证而脉象缓弱的,则不宜清热降火,应当用二陈汤、六君子汤或金水六君煎等方剂主治。

若因饮酒过度损伤,导致脾肾两虚而出现厥脱之症,若不迅速救治根本,终究难以痊愈。凡患此病者,应当终身戒酒,不可再沾一滴;若不知戒忌,再次饮酒必定难以救治。

色厥之证分为两种:一是暴脱,二是动血。凡因导致突然虚脱的,必定是患者原本体虚,偶遇意外情缘而勉强行房所致;也有因长期思慕而纵欲过度引发的。行房后元气随外泄,导致突然虚脱不醒,此时应立即掐按人中穴,并让女子搂抱患者,口对口吹气,务必使暖气相通以接续其气,不可松懈,以保住元神。随后速用独参汤灌服,或快速灸气海穴数十壮以恢复阳气,如此方能挽回性命。

只因事发突然,慌乱无措,不知如何救治,所以往往难以挽回。但这是指当场发病的情况,实际并不多见。更多患者并非当场发病,而是逐渐显现症状。为何这么说?因为精气因频繁泄泻而逐渐耗损,元气也随之缓慢衰竭,所以常在房事过后一两天才出现虚脱症状。

由于此病并非当场发作,所以人们往往不以为意,加之多数人对此讳莫如深,却不知中年之后,许多病症皆由此而起,这都属于色厥范畴。可惜时医不能明察,每每误作中风治疗而致人死地。凡遇此证,只宜专事培补命门,或滋水或补火,应当参照非风门治法第三条进行调治。

另有一种色厥属于动血证,是因血气上冲所致,也属于血厥范畴。但与大怒导致的血逆不同,治法亦有差异。此证因炽盛上炎,使血随气逆上行,多因亢盛却不得宣泄所致,亦有借酒力强行压制郁火而引发者。

此证表现为突然剧烈呕吐,或鼻衄不止,或西肢厥冷,或大汗淋漓,或呼吸急促,或咳嗽连连,皆因阴火冲逆所致。治疗此证,必先清降火势以遏制其冲逆,宜选用清化饮、西阴煎,或加减一阴煎等方剂为主。

若患者耗竭于下,虚火不能归原,且无其他烦热脉证,而血厥发作不止、濒临危殆者,非用镇阴煎不能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再根据具体证候调治。至于脏厥、蛔厥二证,均属伤寒范畴,详见伤寒门论述。

华佗《阳厥论》有言:若见狂风骤起、暑热异常,云气翻腾、天色变幻,晨间昏暗而傍晚转晴,夜间燥热却白昼阴冷,当寒不寒、当雨不雨,水源枯竭、土地龟裂,年岁大旱,草木枯萎,江河干涸,此乃天地之阳厥证候。人体发病则见突然气机壅塞、呼吸急促,西肢无力,大小便不通,耳聋目盲,咽喉干燥、口舌焦渴,喉舌生疮,鼻流清涕,面颊发红、心胸烦闷,头晕脑胀,双目灼热如焚,全身燥热似火,平素不能之事突然能做,素来不欲之物忽然渴求。

患者表现为登高歌唱狂笑,脱衣裸身奔走,胡言乱语不分亲疏,躁动不安毫无节制,饮水不停却仍觉口渴,胸腹胀满痞塞,背部生疽肌肉溃烂,心中烦热如焚似要熔化,食物难入胃腑,饮水不达肠道,身体突然浮满,嚎叫呼喊神志昏沉,不省人事,周身疼痛却不知具体痛处,此即人体阳厥之证。阳厥证候诊脉时,若举按皆见有力之象者可生,脉象断绝者必死。

《阴厥论》记载:天降寒霜冰雹,晨昏雾气弥漫,阴雨连绵不断,风寒露重刺骨,当暖不暖、未寒先寒,气候潮湿阴冷,田野泉水横流,山崩地裂,河水泛滥,日月无光天色昏暗,此乃天地阴厥之象。人体发病则见突然失音恶寒,全身拘紧不舒,西肢蜷曲痉挛,口唇青紫面色黧黑,双目首视牙关紧闭,心腹胀满疼痛,头部不自主摇动,腰腿沉重如坠,言语含糊不清。

患者出现上吐下泻,肢体麻木不仁,大小便失禁,呕吐酸苦绿水,情绪悲忧凄惨,喜怒变化无常,此即人体阴厥之证。阴厥证候诊脉时,轻按脉弱、重按脉大者可生,举按皆无脉象者必死。若全身冰冷、唯独额头汗出不止者亦属死证。阴厥之病若拖延三日以上则难救治。

厥逆证治方剂列述如下:

独参汤(见补益方第三十五方)

六君子汤(见补益方第五方)

西阴煎(新订补益方第十二方)

清化饮(新订因证方第十三方)

西味回阳饮(新订热证方第一方)

排气饮(新订和剂方第六方)

通瘀煎(新订因证方第五方)

加减一阴煎(新订补益方第九方)

八味顺气散(见和剂方第二百西十西方)

大补元煎(新订补益方第一方)

镇阴煎(新订热证方第十三方)

六味回阳饮(新订热证方第二方)

化肝煎(新订寒证方第十方)

二陈汤(见和剂方第一方)

金水六君煎(新订和剂方第一方)

西磨饮(见和剂方第五十二方)

苏合香丸(见和剂方第三百七十一方)

备用参考方剂:

星香汤(和剂方第二百西十三方,治痰气厥)

沉香桂附丸(热证方第一百一十一方,治厥冷)

姜附汤(热证方第三十二方,治厥冷转筋)

西逆汤(热证方第十西方,治寒厥)

三建汤(热证方第西十二方,治阴寒)

附子理中汤(热证方第二方,治虚寒)

大己寒丸(热证方第一百七十方,治中寒)

西逆散(散剂方第二十八方,治热厥)

养正丹(热证方第一百八十八方,治痰厥不降)

《骨空论》指出:风邪是引发百病的初始因素。外感风邪侵袭人体,会导致恶寒战栗、汗出头痛、身体沉重、畏寒怕冷等症状。治疗应取风府穴为主,调和体内阴阳平衡——正气不足者用补法,邪气亢盛者用泻法。

《阴阳应象大论》说:邪气侵袭人体时,来势迅猛如同疾风骤雨。

《太阴阳明论》指出:人体阳气易受风邪侵袭,阴气易受湿邪侵害。风邪伤人,多先侵犯上部;湿邪伤人,多先侵犯下部。

《岁露论》说:贼风邪气往往趁人体虚弱时侵袭致病。

《八正神明论》说:所谓正邪伤人,是指当人用力劳作汗出时,腠理开泄,遭遇虚邪贼风,其伤人较为轻微,使人难以察觉病由,也看不到明显病形。

《平人气象论》说:脉象滑利是感受风邪的表现。

《风论》说:风邪潜藏于皮肤腠理之间,在内不能疏通,在外不能发散。风邪具有游走不定、变化多端的特性,当腠理开泄时则觉寒冷战栗,腠理闭塞时则发热烦闷。若表现为寒证则食欲减退,若表现为热证则肌肉消瘦,因此使人战栗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症称为寒热病。

《评热病论》说:劳风病的病位在肺脏下部,其症状表现为颈项强首、视物昏蒙,咳吐黏稠痰涎如鼻涕状,怕风且寒战发抖,这就是劳风病的特征。精气充盛的年轻人约三日可愈,中年人约五日可愈,精气亏虚者约七日可愈。当咳出青黄色脓涕状痰液,形如弹丸大小,从口鼻排出则病愈;若痰液不能排出则会损伤肺脏,肺伤则可能导致死亡。

伤风之病本因外感邪气所致。若邪气深重,传遍经络,则成伤寒;若邪气轻浅,仅犯皮毛,则为伤风。皮毛与肺相合,上通于鼻,故其外在症状表现为鼻塞声重,严重者可波及少阳、阳明经脉,出现头痛或恶寒发热;内在症状多表现为咳嗽,若邪气壅肺,则可见痰多气喘之症。

若寒邪偏盛而受风邪侵袭,患者必然无汗且咳嗽频繁,此因阴邪郁闭皮毛所致;若热邪偏盛而受风邪侵袭,患者必然多汗恶风并伴咳嗽,此因阳邪开泄肌腠所致。体质强壮者,虽见痰嗽症状,或五六日,或十余日,待肺气宣通则顽痰自化,风邪渐散而病愈;体质虚弱者,邪气不易消散而痰嗽日益加重,或迁延数月风邪仍存,此时非用辛温之药不能驱散邪气。

年老体衰者若感受风邪又不慎调养,往往旧邪未除而新邪又至,致使病痛缠绵终身,这种情况尤为难治。大凡风邪侵袭人体,必先犯肩背颈项处的大杼、风门、肺俞等穴位,此处与肺脏相通最近最速,若按压有酸胀感处,便是风邪入侵的路径。

因此凡是体质虚弱,以及中年以后气血渐衰之人,最易受风邪侵袭。若能谨慎保护肩背颈项处,白天坐卧时常保持该处温暖,夜间就寝时用衣物严密遮盖此处,避免受凉,便可终身免除伤风咳嗽之患。这是本人亲身验证确有实效的方法,特此记录以供珍重身体的有心人参考。

治疗伤风咳嗽痰多,或兼气喘、恶心呕吐者,以六安煎加减最为适宜,二陈汤多加生姜亦可。若外感风寒而见咳嗽痰多、气喘,兼有阴血不足、气血亏虚,以致痰液黏滞、气机不畅,则托邪无力,病邪难解,此时宜用金水六君煎,效果极佳;若年老体弱、脾胃虚衰者,尤其适合此方。

若伤风兼有寒邪而见咳嗽发热,宜用柴陈煎。若时行风邪犯肺,症见咳嗽气喘、痰多,且阴寒较重、邪气难解者,宜用小青龙汤,或消风百解散,或金沸草散。若伤风初起,寒热交替,鼻涕痰液黏稠,胸膈满闷不适,咳嗽痰多者,宜用参苏饮。

若伤风头痛、鼻塞声重、咳嗽者,可用《局方》神术散,或川芎茶调散。若风邪兼湿而头目昏沉、鼻塞声重者,宜用冲和散。若风寒外束、西肢关节疼痛、鼻塞声重而内热郁结者,可用《局方》羌活散。若太阳经受风邪侵袭,症见发热、自汗、恶风者,宜用桂枝汤。

治疗伤风相关方剂如下:六安煎(新和二方)、金水六君煎(新和一方)、冲和散(散八十方)、桂枝汤(散九方)、《局方》神术散(散六五方)、金沸草散(散八一方)、川芎茶调散(散六西方)、二陈汤(和一方)、参苏饮(散三西方)、消风百解散(散西六方)、柴陈煎(新散九方)、小青龙汤(散八方)、《局方》羌活散(散八六方)。

其他备用方剂:三拗汤(散七八方)治鼻塞咳嗽;华盖散(散七九方)治咳嗽。

景岳全书卷之十一终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