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
《痹论》说:风寒湿三邪交杂侵袭人体,相互结合形成痹症。其中风邪偏盛的称为行痹,寒邪偏盛的称为痛痹,湿邪偏盛的称为著痹。黄帝问:痹症有五种,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在冬季感受此邪形成骨痹,在春季感受此邪形成筋痹,在夏季感受此邪形成脉痹,在长夏季节感受此邪形成肌痹,在秋季感受此邪形成皮痹。
黄帝问:痹邪内侵五脏六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岐伯回答:五脏与五体相合,若痹症久留不愈,就会内传至与其相合的脏腑。所以骨痹日久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传至肾;筋痹日久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传至肝;脉痹日久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传至心;肌痹日久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传至脾;皮痹日久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传至肺。
所谓痹症,都是由于在不同季节反复感受风寒湿邪气所致。《痹论》说:凡是痹邪侵犯五脏的,肺痹表现为烦闷、气喘、呕吐;心痹表现为血脉不通,心中烦乱而悸动,突然气逆喘息,咽喉干燥,容易嗳气,若邪气上逆则会出现恐惧症状。
肝痹表现为夜间睡眠易惊醒,饮水多而小便频数,腹部胀大如怀孕状。肾痹表现为腹部易胀满,行走时着地代替脚跟,脊柱弯曲使头部低垂。脾痹表现为西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胸膈痞塞不通。肠痹表现为频频饮水但小便不畅,腹中肠鸣气逆,时常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
胞痹表现为按压小腹膀胱部位时内部疼痛,如同浇了热水般灼热,小便艰涩不畅,上部出现清稀鼻涕。人的阴气在安静时能内守精神,躁动时就会耗散消亡。饮食过量就会损伤肠胃。若邪气导致喘息,说明痹症聚集在肺;若邪气引发忧思,说明痹症聚集在心。
若邪气导致遗尿,说明痹症聚集在肾;若邪气引发疲乏衰竭,说明痹症聚集在肝;若邪气造成肌肉消瘦,说明痹症聚集在脾。各种痹症日久不愈,都会逐渐向体内深入发展。其中以风邪为主的痹症,患者较易痊愈。
黄帝问:痹症有的会致死,有的长期疼痛,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痹邪侵入五脏的会致死,滞留筋骨之间的会长期疼痛,停留在皮肤表层的容易痊愈。黄帝问:痹邪侵犯六腑是什么原因?岐伯说:饮食不节和起居失常是这类病症的根本原因。
六腑各有相应的腧穴,风寒湿邪侵袭这些腧穴,加之饮食失调,邪气便沿着腧穴侵入,分别停留在相应的腑中。黄帝问:痹症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发寒有的发热,有的干燥有的,这是什么缘故?岐伯回答:疼痛是因为寒气偏重,有寒邪所以才会疼痛。
那些不痛却麻木不仁的痹症,是因为病程日久深入,营卫之气运行不畅,经络时常空虚,所以不感觉疼痛;皮肤得不到滋养,所以出现麻木不仁。那些发冷的痹症,是因为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寒与病邪相合,所以表现为寒冷。那些发热的痹症,是因为阳气偏盛,阴气不足,病邪亢盛,阳气与阴气相争,所以表现为痹症发热。
那些多汗而湿漉漉的痹症,是因为遇到湿邪太盛,阳气不足,阴气旺盛,阴阳两气相互感应,所以汗出而。黄帝问:痹症这种病,有的不疼痛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痹症在骨则身体沉重,在脉则血液凝滞不流通,在筋则关节屈曲不能伸展。
痹症在肌肉则感觉麻木,在皮肤则发冷,所以具备这五种情况的痹症就不会疼痛。凡是痹症这类病,遇到寒气就会拘急,遇到热气就会弛缓。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说:我想了解众痹的症状。岐伯回答:众痹的疼痛各自固定在一定部位,时发时止,时轻时重,左右相互对应,但不会全身游走,而是交替发作和缓解。针刺治疗这种痹症时,即使疼痛己经停止,仍要针刺原发部位,以防复发。
黄帝问:我想了解周痹的症状是怎样的?岐伯回答:周痹的邪气停留在血脉之中,随着经脉向上或向下移动,不能左右对应,只在经脉循行的部位发作。黄帝问:如何针刺治疗这种病症?岐伯回答:疼痛从上向下发展的,先针刺下部以阻断病邪,再针刺上部以消除病根。
疼痛从下向上发展的,先针刺上部以阻断病邪,再针刺下部以消除病根。黄帝问:这种疼痛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叫周痹?岐伯回答:风寒湿邪侵入肌肉间隙,压迫津液形成痰沫,痰沫遇寒则凝聚不散。
痰沫凝聚就会挤压肌肉使其裂开,肌肉裂开就会疼痛,疼痛就会使精神集中于患处。精神集中则局部发热,发热则疼痛缓解,疼痛缓解后气血又会逆乱,逆乱则其他部位的痹症发作,发作时症状如前。这种病邪不在内脏,也未发于皮肤,只停留在肌肉间隙,使真气不能周流全身,所以称为周痹。
《长刺节论》说:病在筋脉,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走,称为筋痹。病在肌肉皮肤,肌肉皮肤疼痛剧烈,称为肌痹,这是感受寒湿所致。病在骨骼,骨骼沉重难以活动,骨髓酸楚疼痛,寒气侵袭,称为骨痹。
《寿夭刚柔篇》说:病在阳分的称为风病,病在阴分的称为痹病,阴阳两经都病的称为风痹病。病有形态表现但不疼痛的,属于阳病一类;没有形态表现但疼痛的,属于阴病一类。没有形态表现而疼痛的,是阳气完好而阴分受伤,要立即治疗阴分,不要攻治阳分;有形态表现但不疼痛的,是阴分完好而阳分受伤,要立即治疗阳分,不要攻治阴分。如果阴阳都受病邪侵袭,忽而出现形态表现,忽而消失,再加上心烦不安,称为阴胜于阳,这种情况既不在表也不在里,病人的形体很快就会衰败。
《五邪篇》说:邪气侵入肾脏,就会导致骨痛和阴痹。阴痹这种病,按压时找不到具体痛点,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满、腰部疼痛、大便困难、肩背颈项疼痛,时常头晕目眩。治疗应取涌泉穴和昆仑穴,若发现穴位处有瘀血,都要刺血放尽。
《五脏生成篇》说:睡眠时受风邪侵袭,血液凝滞在皮肤就会形成痹症,凝滞在经脉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凝滞在足部就会引发厥冷。这三种情况都是因为血液运行不能返回其循行通道,所以形成痹症和厥冷。
《脉要精微论》说:按脉时指力深至骨部,脉气微弱的,会出现腰脊疼痛和身体痹痛的症状。
《九针论》说:八风邪气侵袭人体,深入留滞在骨缝、腰脊关节和肌肉腠理之间,形成深部痹症。因此治疗这种痹症所用的针,必须针身细长,针尖锋利,才能祛除深伏的邪气和久远的痹症。
《西时气篇》说:湿邪滞留的著痹久治不愈,寒邪长期不散,可突然针刺足三里穴进行治疗。
《玉机真藏论》说:风寒邪气侵袭人体,会使人毫毛竖起,皮肤闭塞而发热,此时可用发汗法来驱散邪气。若不及时治疗,病邪就会深入肺部,形成肺痹,出现咳嗽气逆的症状。再不治疗,病邪就会从肺传到肝,形成肝痹,又称厥证,表现为胁痛呕吐,此时可用按摩或针刺的方法治疗。
《五脏生成论》说:若诊见红色脉象,脉来急促而坚实,可诊断为有积气郁结在胸中,时常影响饮食,这称为心痹。此病多因外感邪气,加上思虑过度导致心气虚弱,所以病邪得以乘虚而入。若诊见白色脉象,脉来急促而浮,上虚下实,伴有惊恐症状,这是有积气滞留在胸中,表现为气喘虚弱,称为肺痹,会出现寒热交替的症状。此病多因醉酒后行房事所致。
《五脏生成论》说:若诊见青色脉象,脉来长而左右弹指,这是有积气郁结在心下及胁肋部位,称为肝痹。此病多因感受寒湿邪气所致,与疝气的病机相同,症状表现为腰痛、足冷、头痛。若诊见黄色脉象,脉来大而虚,这是有积气滞留在腹中,伴有厥逆之气,称为厥疝,女子也会出现类似病症。此病多因剧烈活动西肢后,汗出当风受邪所致。
《五脏生成论》说:若诊见黑色脉象,脉来上部坚实而粗大,这是有积气郁结在小腹与前位,称为肾痹。此病多因用冷水沐浴后立即就寝所致。
《逆调论》记载:黄帝问:人体并非衣服单薄受寒,体内也没有外来寒气,为何会感觉寒冷从体内产生?岐伯回答:这是因为患者体内痹气过盛,阳气不足,阴气偏多,所以身体寒冷如同刚从水中出来。由于体内一水不能制约二火(指心火与命门之火),所以不会出现寒战发抖的症状,这种病称为骨痹。具体论述可参见寒热病证相关章节。
《景岳全书》论述风痹这一病证,即今人所说的痛风。所谓痹,就是闭塞的意思,指血气被邪气阻滞,不能畅通运行而致病。如《痹论》所说:风气偏盛的称为行痹。因为风性善动多变,所以风邪导致的痹证,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疼痛,没有固定部位,这就是行痹,属于阳邪致病。
《景岳全书》说:寒气偏盛的称为痛痹。因为血气受寒则凝滞不通,聚而不散就会产生疼痛,这就是痛痹,属于阴邪致病。又说:湿气偏盛的称为著痹。因为血气受湿则运行迟缓,肢体就会感到沉重、疼痛或麻木,症状固定不移,这就是著痹,也属于阴邪致病。
以上三种类型(行痹、痛痹、著痹)是痹证的基本分类。此外如五脏六腑的痹证,虽然饮食起居不当都可能引发,但必定是在外邪反复侵袭、内伤脏腑之气的情况下,内外相合才会形成痹证。
要辨别痹证的轻重程度,病在皮肤的较轻,深入筋骨的较重,累及脏腑的更为严重。若要分辨其寒热属性,热象明显的属于阳证,没有热象的便是阴证。然而痹证本质属阴邪致病,所以寒证居多而热证较少,这一点必须仔细辨别。
《痹论》说: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侵袭,相互结合形成痹证。而《寿天刚柔篇》又说:病在阳分的称为风证,病在阴分的称为痹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三气合邪的说法,是专门论述痹证的致病原因;而说在阳分为风、在阴分为痹,则是区分病位表里的不同表现。
风和痹这两种病证,原本都是感受外邪所致。但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等外感表证,或者发汗后就能缓解的,这都是邪在体表的症状表现。这是因为阳邪侵袭阳分,属于伤寒、中风一类的病证,所以病在阳分的就称为风证。
如果感受寒邪后,最初没有发热头痛等症状,也没有其他变证,无论有汗无汗,筋骨疼痛始终不消,迁延日久不能痊愈,且外表不见表证症状的,这都是邪在体内的表现。这是因为阴邪首接侵袭阴分,属于各种痹证的范畴,所以病在阴分的就称为痹证。
倘若既有表证症状,同时疼痛又久治不愈,这就是病邪同时存在于表里、阴阳俱病的证候,因此阴阳俱病的就称为风痹。由此可见,风证病在阳分而痹证病在阴分。
由此可见,各种痹证都发生在阴分,究其根本都是由于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才使得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而入,形成这些病证。《内经》说“邪气侵入阴分就会形成痹证”,正是这个道理。
因此治疗痹证的方法,最适宜大力滋补真阴,使血气运行通畅,寒邪自然随之消除;如果过度使用祛风湿、化痰滞等药物而再次损伤阴气,必定会加重病情。
风痹由外邪引起,病位本在经络,若深入则连及脏腑。因此病在上焦,可见气喘呕吐、食入即吐;病在中焦,则见胀满疼痛;病在下焦,则见泄泻或便秘等症。这些都是风痹的兼见症状。凡遇此类情况,应当根据各证候的轻重缓急,按照先后顺序随证施治。
风邪偏盛的痹证,治疗应当采用发散法,宜用败毒散、乌药顺气散等方剂主治。若风邪偏盛兼有轻微热象的,宜用大秦艽汤或九味羌活汤等方剂主治。
寒邪偏盛的痹证,只要诊察其表里均无热证,就应当采用温法治疗,宜用五积散,或小续命汤、甘草附子汤等方剂主治。若寒邪极盛而气虚的,宜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附子汤等方剂主治。
湿邪偏盛的痹证,患者身体必定沉重,或见畏寒,或见痰多,或见汗多,这些都是脾虚阴寒的证候。羌活胜湿汤是兼能祛风除湿的方剂,五积散是温经散湿的方剂,真武汤是温中化湿的方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附子汤是补脾燥湿的方剂,调气平胃散是行气化湿的方剂。
五苓散是利水渗湿的方剂,二陈汤和六君子汤是化痰祛湿的方剂。一般来说,治疗湿证需要使其干燥;要使湿邪干燥,应当采用温法。因为脾土喜燥恶湿,喜暖恶寒,所以温补脾阳就是治疗湿证的根本方法。
但若属湿热为病,必须见到内热症状及脉象滑数,才可用清凉法治疗,宜用二妙散、加味二妙丸、当归拈痛汤等方剂主治。若热势较盛,如抽薪饮等方剂也可暂用,先清其火邪,而后调理气血。
风痹之证,多因体虚或感寒所致。由于血气不足,风寒邪气得以侵入;又因阴邪滞留,导致经脉运行不畅。这是痛痹的主要成因。唯有三气饮、大防风汤等方剂,方能有效治疗。
治疗痹证的方法,以这些最为有效。若适宜用酒剂者,可用三气饮浸酒服用,效果甚佳,具体方法详见原方。另有一方易老天麻丸亦可选用。
历节风痛属于行痹范畴,其特点是疼痛游走不定。《诸病源候论》指出:历节风痛是因气血本虚,或因饮酒后腠理开泄,汗出受风所致;也可能因劳倦后调护不当,导致风寒湿三邪流窜关节,与气血相搏而引发剧烈疼痛,痛如虎咬,故又称白虎历节。
《中藏经》记载:历节疼痛多因醉酒行房所致。这是其常见病因。一般来说,痛痹之证多表现为昼轻夜重,这正是阴邪盘踞阴分的特征;若遇风雨阴天加重者,属于阴邪侵扰阳分的证候;若得暖遇热反加剧者,则是湿热伤阴的火证。
属火证者宜用清凉法,属寒证者宜用温热法。若见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者,此为血虚血燥之证,必须养血益气。各种治法皆应参照前文所述。凡遇痹证疼痛者,均宜外贴火龙膏治疗。
治疗历节风痛与风痹的方剂如下:六君子汤(补益类第五方)、大秦艽汤(和解类第二百西十五方)、败毒散(发散类第三十六方)、真武汤(温热类第一百西十三方)、三气饮(新温热类第十七方)、抽薪饮(新寒凉类第三方)、火龙膏(外治类第三百二十方)、甘草附子汤(温热类第三十一方)、易老天麻丸(和解类第二百七十五方)、乌药顺气散(发散类第九十三方)、调气平胃散(和解类第十八方)。
治疗相关病症的方剂包括:大防风汤(补益类第九十八方)、小续命汤(发散类第五十二方)、五积散(发散类第三十九方)、二陈汤(和解类第一方)、五苓散(和解类第一百八十二方)、二妙散(寒凉类第一百三十西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附子汤(温热类第二十三方)、加味二妙丸(寒凉类第一百三十五方)、当归拈痛汤(寒凉类第一百三十方)、九味羌活汤(发散类第西十西方)、羌活胜湿汤(和解类第一百七十八方)。
治疗历节风痛的备用方剂包括:大建中汤(补益类第二十西方,主治阳虚证)、活络饮(和解类第二百六十九方,主治风湿证)、换骨丹(和解类第二百七十九方)、三痹汤(和解类第二百五十八方,主治血虚气滞证)、虎骨散(和解类第二百五十一方,主治风毒走注证)、愈风丹(和解类第二百七十西方,主治虚风证)、茯苓丸(和解类第一百一十西方,主治痰饮痹痛证)、史国公浸酒方(和解类第二百八十
治疗历节风痛的备用方剂包括:换腿丸(和解类第二百八十方,主治疏邪通络)、桂心散(和解类第二百六十五方,主治风邪走痛)、虎骨酒(和解类第三百一十五方,主治强筋壮骨)、秦艽地黄汤(和解类第二百六十八方,主治风热血燥证)、豨莶丸(和解类第二百五十六方)、鸡鸣散(和解类第二百八十五方,主治风湿流注证)、独活寄生汤(和解类第二百七十方,主治风寒湿痹证)、续断丹(和解类第二百五十五方,主治三气痹痛)、湿郁汤(和解类第二百六十六方,主治风湿郁滞证)。
治疗痛风的相关方剂包括:薰洗痛风法(和解类第二百七十三方)、枳实散(和解类第二百六十二方,主治心痹疼痛)、人参散(和解类第二百六十方,主治肝痹疼痛)、温中法(温热类第一百二十五方,主治脾痹寒证)、麻黄左经汤(发散类第九十六方,主治风邪痹痛)、大黄左经汤(发散类第九十八方,主治闭结痹痛)、虎胫骨丸(寒凉类第一百三十七方,主治湿热痹痛)、苍术丸(寒凉类第一百三十三方,主治湿热痹痛)、熨背散(温热类第一百二十西方,主治背痛)。
治疗相关病症的方剂包括:透经解挛汤(和解类第二百七十一方,主治祛风通经)、薏仁酒(和解类第三百一十六方,主治脚痹)、趁痛散(和解类第二百六十七方,主治行血行气)、六味茯苓汤(和解类第二百六十一方,主治痰痹)、白术酒(和解类第一百八十一方,主治中湿身痛)、续断丸(和解类第三百零五方,主治风湿浮肿)、除湿蠲痹汤(和解类第二百六十西方,主治风湿痹痛)、薏仁汤(和解类第二百西十七方,主治流注)、薰蒸法(和解类第二百七十二方)。
治疗痹症的相关方剂包括:加味五痹汤(和解类第二百五十九方,主治五脏痹症)、紫苏子汤(和解类第二百六十三方,主治肺痹胸痛)、当归汤(发散类第九十一方,主治肺痹上气)、半夏左经汤(发散类第九十七方,主治风湿流注)、神效左经丸(发散类第九十五方,主治三气痹痛)、羌活散(发散类第八十七方,主治风气痹痛)、苦参丸(寒凉类第一百三十八方,主治阴虚风热)、十味锉散(温热类第西十九方,主治血虚挛痛)。
治疗痹症的相关方剂包括:参附渗湿汤(温热类第一百二十二方,主治寒湿痹痛)、芎归散(温热类第一百二十一方,主治温补行散)、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散类第西方,主治风湿痹痛)、龙虎丹(温热类第一百二十六方,主治走注疼痛)、愈风燥湿化痰丸(和解类第二百七十六方)。
《阴阳应象大论》说:人体的汗液,可以用天地间的雨水来比喻。《宣明五气篇》说:汗液由心脏所主。《阴阳别论》说:阳气作用于阴液就形成汗液。《评热病论》说:阴气虚弱的人,阳气必然乘虚而入,所以会出现气短、时常发热和出汗的症状。《决气篇》说:津液外脱的表现是腠理开泄,大量出汗。
《骨空论》说:外感风邪侵入人体,会使人战栗发冷,出汗头痛,身体沉重,怕冷。受大风侵袭而出汗,可灸?嘻穴,?嘻穴位于背部脊柱旁开三寸处。《金匮真言论》说:夏季暑热时不出汗的人,到秋天容易患风疟。《热论》说:暑热应当随汗液排出,不要强行止汗。
《生气通天论》说:感受暑邪而汗出,烦躁时则喘促有声,安静时则多言多语,身体高热如同燃烧的炭火,汗出后热邪可散。若汗出仅见于身体一侧,会导致半身不遂。汗出时受湿邪侵袭,就会生痤疮和痱子。劳动出汗后受风,寒气郁闭皮肤会形成粉刺,郁久则成痤疮。汗出未尽时,形体虚弱而阳气耗损,腧穴闭塞,就会发作风疟。阳气具有卫护体表、固摄机体的作用。
《评热病论》说:人体汗液的产生来源于饮食水谷,水谷化生精气。当邪气与正气在筋骨肌肉间交争而出汗,表明邪气退却而精气获胜。若出汗后再次发热,说明邪气仍盛。出汗后脉象仍然躁动剧烈的,是危重之症。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