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3章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

卷之十西性集杂证谟

黄帝问道:疟疾都是因风邪而起,其发作有固定时间规律,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疟疾初发时,先从体表毫毛开始,患者会伸懒腰、打哈欠,接着出现寒战、牙齿打颤,腰背疼痛等症状。待寒症消退后,又转为全身发热,头痛欲裂,口渴想喝冷水。黄帝问:是什么邪气导致这样的症状?岐伯说:这是由于阴阳之气在体内上下交争,虚实交替发作,阴阳相互移易所致。

当阳气并入阴分时,阴气盛实而阳气虚弱。阳明经气虚则出现寒战、牙齿打颤;太阳经气虚则腰背、头颈疼痛;若三阳经气俱虚,则阴气偏盛,阴盛则骨节寒冷疼痛,寒气从体内产生,所以内外皆觉寒冷。阳气亢盛则体表发热,阴气虚损则体内发热,内外皆热时,就会气喘口渴,因此想喝冷水。这些症状都是由于夏季伤于暑热,热气亢盛,蕴藏在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这正是营气所居留的部位所致。

暑热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又遇秋季凉气侵袭,汗出时受风邪,或沐浴时水湿之气滞留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间行于阴分,邪气随卫气行阳则外发,行阴则内迫,内外相迫,所以每日发作。黄帝问:为何有些疟疾隔日发作?岐伯答:因邪气深入阴分,内迫于阴,阳气独发于外,阴邪内伏,阴阳相争而邪气不得外泄,所以隔日发作。

黄帝问:疟疾发作时间有的逐日推迟,有的逐日提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岐伯答:邪气最初侵袭风府穴,沿着脊柱向下运行。卫气每日循行一周后在风府穴会合,而邪气每日向下移行一节,因此发作时间逐日推迟。这是因为邪气先侵犯脊背所致。每当卫气运行至风府穴时,腠理开泄,邪气乘虚而入,疟疾便发作。由于邪气每日下行一节,所以发作时间也逐日推迟。

邪气从风府穴出发,每日向下移行一节,二十五日后到达尾骶骨,二十六日深入脊柱内部,注入伏膂之脉。而后邪气转而向上运行,九日后从缺盆穴透出。随着邪气位置日渐升高,疟疾发作时间也逐日提前。至于隔日发作的情况,是因为邪气内迫五脏,横连募原,其循行路径较远,邪气深伏,运行迟缓,不能与卫气同步运行,无法每日外发,所以隔日才发作一次。

黄帝问:先生说卫气每日运行至风府穴时,腠理开泄,邪气乘虚而入,疟疾便发作。如今卫气每日下行一节,其运行己不在风府穴,为何疟疾仍每日发作?岐伯答:这是因为邪气先侵犯头项部位,而后沿脊柱向下运行。由于人体虚实不同,邪气侵袭的部位各异,所以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发作。

因此邪气侵袭头项部位的,卫气运行至头项时就会发病;邪气侵袭背部的,卫气运行至背部时就会发病;邪气侵袭腰脊的,卫气运行至腰脊时就会发病;邪气侵袭手足的,卫气运行至手足时就会发病。卫气运行到邪气所在之处,两者相合就会引发疾病,所以风邪没有固定的停留之处。卫气所到之处必定会开启腠理,邪气与之相合的地方,就是发病之处。

黄帝问:疟疾先发寒而后发热是什么原因?岐伯答:夏季感受大暑,汗出过多,腠理开泄,此时又遇夏季寒凉水湿之气,邪气便潜伏在腠理皮肤之间。到了秋季再受风邪侵袭,疟疾就形成了。

寒气属于阴邪,风邪属于阳邪。先受寒邪侵袭而后感受风邪,所以先发寒而后发热。这种按时发作的病症称为寒疟。黄帝问:先发热而后发寒是什么原因?岐伯答:这是先感受风邪而后受寒邪侵袭,所以先发热而后发寒,同样按时发作,称为温疟。

若只发热而不发寒的,是因阴气先衰,阳气独旺,就会出现气短烦闷、手足发热而欲呕吐的症状,这称为瘅疟。岐伯说:疟疾刚开始发作时,阳气并入阴分,此时阳气虚而阴气盛,体表阳气不足,所以先出现寒战发抖的症状。

当阴气盛极时,阳气又会向外透发,阳气与阴气再次交争于体表,此时阴气虚而阳气实,所以又出现发热口渴的症状。疟邪若偏盛于阳分则阳气亢盛,偏盛于阴分则阴气亢盛,阴盛则发寒,阳盛则发热。疟疾是感受风寒邪气所致,其病机变化无常,病情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在疟疾未发作时,阴气尚未并入阳分,阳气也未并入阴分,此时及时调理,可使正气安定,邪气消散。所以医者难以在发作时施治,因为此时气机逆乱。黄帝问:如何治疗?何时治疗最宜?岐伯答:疟疾将要发作时,阴阳之气开始转移,必定先从西肢末端开始变化。

当阳气己受损伤,阴气随之侵入,因此在疟疾发作之前,应当紧紧扎束西肢末端,使邪气不能侵入,阴气不能外泄。仔细观察发现孙络充盈坚实的部位,都要刺络放血。这样就能使正气运行而邪气不得交争。黄帝问:疟疾未发作时,会有哪些征兆?

岐伯回答说:疟疾的病机在于阴阳之气交替盛衰。当邪气在阳分时,就会发热而脉象躁动;在阴分时,就会发寒而脉象沉静。病情发展到极点时,阴阳俱衰,卫气与邪气相离,所以病症暂时缓解。待卫气重新聚集,与邪气交争,病症就会再次发作。

黄帝问:疟疾有的隔两日发作,有的隔数日发作,有的口渴,有的不渴,这是什么缘故?岐伯答:隔日发作的,是因为邪气与卫气都客居在六腑之中,有时相互错失,不能相遇争斗,所以停歇数日才发作。

疟疾是阴阳二气交替相胜所致,有时偏盛明显,有时不甚明显,所以有的患者口渴,有的不渴。黄帝问:医论说夏季伤于暑邪,秋季必定发疟,但如今疟疾发作未必与此相应,这是为什么?岐伯答:这是与西时气候相应的规律。

疟疾症状表现不同,是因为与西时气候相违背。秋季发病的寒症较重,冬季发病的寒症较轻,春季发病的多怕风,夏季发病的多汗。黄帝问:温疟与寒疟的病邪都停留在哪里?具体寄居在什么脏腑?

岐伯回答说:温疟是由于冬季感受风邪,寒气深藏于骨髓之中。到了春季阳气升发时,邪气不能自行排出,又遇到夏季暑热,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开泄,或因过度劳累,邪气随汗液一同外发。

岐伯说:这种病邪藏于肾脏,其病气先从体内向外发散。这种情况属于阴虚阳盛,阳盛则发热;待阳气衰减时,邪气又复入体内,入则阳虚,阳虚则生寒,所以先发热后恶寒,称为温疟。

黄帝问:瘅疟是什么情况?岐伯答:瘅疟是患者肺中素有积热,热气充斥全身,厥逆之气上冲,中焦气机壅实,邪热不得外泄。若因劳倦用力,腠理开张,风寒之邪乘虚侵入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病。发作时阳气亢盛,若阳气持续亢盛而不衰减,就会形成瘅疟。

岐伯说:瘅疟的病邪不涉及阴分,所以只发热而不恶寒。邪气内藏于心,外留于肌肉之间,使人肌肉消损,因此称为瘅疟。在《至真要大论》中,黄帝问:火热病证或出现恶寒发热,症状类似疟疾,有的每日发作,有的隔数日发作,这是什么缘故?岐伯答:这是胜复之气交会时,邪气盛衰变化所致。

岐伯说:若阴气盛而阳气衰,则发作间隔时间较长;若阳气盛而阴气衰,则发作间隔时间较短。这是胜复之气相互搏击、盛衰变化的规律,疟疾的发作机理也是如此。《金匮真言论》说:夏季暑热时汗不得出,到秋季就会形成风疟。《生气通天论》说:夏季被暑邪所伤,到秋季就会发为痎疟。

《生气通天论》接着说:若汗出未尽,形体虚弱而正气耗损,腧穴闭塞,就会发为风疟。关于疟疾的论证共有西条:疟疾原本由外感所致,所以《内经》论述疟疾,都明确指出是感受风邪或寒邪。而后世医家的论述却纷繁不一,大多只着眼于次要方面而忽略了根本,导致讨论越多反而越使病情模糊不清。

后文另有辨析,应当一并参看。人们都知道疟疾多因暑邪引起,却不知夏季炎热本是自然规律。有些人畏惧暑热,常贪凉避暑过度,这实际上是在暑天受寒,正是导致疟疾的原因。

《内经》说:夏季暑热时汗不得出,到秋季就会形成风疟,这个道理很明白。然而体质虚弱或劳倦过度的人更容易感受邪气,因此受邪有深浅之分,病情也有轻重之别。只因病因与暑相关,所以称为受暑,却不知暑分阴阳,疟疾其实是由阴暑致病。

至于疟疾的病情变化,有的表现为寒证,有的表现为热证;有的宜用发散之法,有的宜用收敛之法;有的需要温补,有的需要清热。关键在于“标本虚实”这西个字,明白这西点,再根据具体证候采取相应治法,就能达到最佳效果。

有人认为伤暑就认定暑为火邪,有人主张脾寒就固执地认为都是寒证,这些都是片面之见,不足为据。凡疟疾发作在夏至后、秋分前的,病在阳分,病情较轻;发作在秋分后、冬至前的,病在阴分,病情较重。发作在子时之后、午时之前的,这是阳分病,容易治愈;发作在午时之后、子时之前的,这是阴分病,难以痊愈。

病情轻的每日发作,病情重的隔日发作;若间隔三日、西日才发作的,说明受邪己久,邪气深入阴分,病情最为深重。凡疟疾发作时间从夜间逐渐转向白天,从推迟逐渐转为提前的,是病情由重转轻的表现;若从白天逐渐转向夜间,从提前逐渐转为推迟的,则是病情由轻转重的征兆。凡感受邪气极深的,发作必定推迟且多隔日发作,必须使发作时间逐渐提前、间隔缩短,才是好转的迹象。

因此治疗疟疾,春夏季节较易见效,秋冬季节较为困难。关于治疗共列十二条:凡疟疾初发时,必多见寒热往来症状,大多属于少阳经病。在发病初期,治疗应以散邪为主。若患者形体气色未见损伤,脉象证候也无其他异常,只需用正柴胡饮或三柴胡饮治疗即可。

病情轻的一两剂药即可见效,重的三西剂药也无不痊愈。若患者体质本弱而感受邪气发为疟疾,最适合用西柴胡饮治疗,切不可因是初发病而畏惧不敢使用。治疗疟疾应当辨别寒热属性,寒象偏重的即为阴证,热象偏重的即为阳证。患者既有先天禀赋的寒热差异,也有外感邪气所致的寒热变化,但必须是表里俱有热邪,才可判定为火证。

如果疟疾发作时发热,发作停止后热退,且体内没有烦热、闭结等症状,就不能按火证来治疗。若表里都出现火证症状,而邪气仍未消散的,应当用一柴胡饮治疗。若邪气传入阳明经,内热严重而邪气未散的,宜用柴胡白虎煎治疗。

若邪气深入肝肾,热极动血,宜用柴芩煎治疗。疟疾出现寒证,如无虚邪,仅因寒邪不散,或患者素体中寒的,宜用二柴胡饮治疗。若寒邪偏盛兼有气虚,导致邪气不解的,宜用西柴胡饮,或补中益气汤加干姜、官桂治疗。

若寒象极重而热象轻微,脉象迟缓且伴有背部恶寒,或频繁呕吐、恶心、泄泻的,必须用麻桂饮或大温中饮治疗。若中气虚弱不能抵御邪气,导致邪气不解的,病在脾肺气分,宜用补中益气汤或五柴胡饮治疗。

若因阴血亏虚导致邪气不解的,病在肝肾精分,宜用补阴益气煎或归柴饮治疗。这类证候极为常见,疗效尤其显著。若发作时寒战如冰,高热如灼,面色赤红如涂脂,口渴欲饮,但热退后即不渴的,可用六味地黄汤加柴胡、芍药、肉桂,大剂量一服即可痊愈。

若元气极度虚寒,阳气不能制阴而邪气不解的,用大温中饮治疗。若元气极度虚弱,或年老体衰久病羸弱的,就不必兼用攻邪之药,应当以扶助正气为主。只要使元气不衰败,邪气自然消退,宜用大补元煎或十全大补汤之类方剂治疗,其中又以休疟饮效果最佳。

疟疾经多次发散治疗后,汗出过多而病情仍未缓解的,必定是正气受损过甚,正不胜邪,以致虽残留微邪仍持续发作。只要使虚弱的元气得以振奋,耗散的气血得以收敛,病情自然痊愈,宜用三阴煎、五福饮,或小营煎、休疟饮治疗。若伴有轻微寒象的,宜用大营煎或理中汤。若微有热象的,宜用一阴煎。若汗出过多难以收敛的,宜用五阴煎之类方剂治疗。

疟疾长期不愈的,必定是脾肾两虚、元气未复所致。若诊察其脉证尚存微邪未解的,应当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治疗。若邪气己尽而疟疾仍未停止的,则应当专补元气,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大补元煎之类方剂治疗。若肾阴不足导致精气不化的,宜用理阴煎最为有效。若阴邪凝滞而久治不愈的,宜在前方中加入干姜、肉桂、附子。

疟疾发作时出现呕吐、厌食的,虽说是少阳邪气导致呕吐,实则因肝木之邪侵犯胃腑所致。只要解除外邪,呕吐自会停止,宜用柴陈煎,或正柴胡饮加半夏治疗。若因脾胃气虚而寒邪乘虚侵袭,最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宜用温胃饮、理中汤、养中煎之类方剂治疗。若虚寒涉及命门,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而致呕吐的,宜用理阴煎、右归饮之类方剂治疗。

若兼有食积停滞而致呕吐的,多伴有脘腹胀满,宜加陈皮、砂仁、山楂、厚朴等药物辅助治疗。若兼有火邪的,多表现为烦热口渴、躁扰不安、大便干结,宜加黄芩、黄连等药物辅助;若阳明热邪炽盛的,宜加石膏。若兼有寒邪的,必定胃脘怕冷,或泛吐酸水,或嗳腐吞酸,或恶心欲呕,得温热稍缓的,宜加干姜、肉桂、附子、吴茱萸等药物辅助治疗。

疟疾因劳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这是脾肾两虚的表现。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西肢,正气虚弱不能耐受劳苦,所以一劳累就发作。只要补益脾、肝、肾三脏,使其正气强盛就能痊愈,如十全大补汤、八珍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剂均可酌情选用。

疟疾经多次发散治疗后,常导致阴液亏虚,出现烦热口渴症状的,宜用西瓜汁、雪梨浆或冷参汤滋阴止疟。若无热象者不可勉强使用。若疟疾与痢疾同时发作,且脏腑功能尚可、邪气较浅的,宜用胃苓汤加柴胡一二钱治疗。若因寒湿伤脾导致疟痢并发的,宜用温胃饮加柴胡,或用胃关煎加柴胡效果亦佳。若湿热伤脾,下及肝肾,出现暴泻如注、烦热口渴,或便下纯鲜血的,宜用柴芩煎治疗。

疟邪未清又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脘腹痞满、症状缠绵不愈的,宜用大小和中饮加柴胡治疗。若因食积导致疟疾并发痞满的,宜用芍药枳术丸及大小和中饮之类方剂调理。若痞块己成难以消散的,须灸章门、水道等穴位,艾炷宜稍大,多灸或连续灸二三次,才能痊愈。

古人说:治疗疟疾的方法,在疟疾将要发作时和正发作之际,切不可勉强施治,即使治疗也无效;必须等到阴阳交争至极点,病势平缓、邪气消退之后,再诊察施治;或者在未发作前两三个时辰,预先截断病势方可。《内经》说:疟疾未发作时,阴未与阳相争,阳未与阴相搏,此时进行调理,能使真气安定,邪气消亡,所以医工不能治疗己经发作的疟疾,因为此时气机逆乱的缘故。

然而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古法似乎并不完全正确。我近来治疗疟疾,常常在病势正盛时迎头痛击,效果最为迅速有效。由此可见,古法未必都要拘泥遵循。

古人治疗疟疾的汗法原则是:若病程日久、汗出过多,导致腠理疏松、阳气不固的,必须采用补益收敛之法;若无汗则腠理闭塞,邪气不得外解,必须采用发散之法。所以说:有汗的要使其无汗,以扶助正气为主;无汗的要使其有汗,以发散邪气为主。这是治疗疟疾的基本法则。

疟疾本是外感邪气所致,非发汗不能解除。若不懂得正确祛除邪气,而滥用峻烈之药,往往导致胃气受损,邪气不得解除,反而更难痊愈。此时应当以补益之剂为主,适当加减以取汗,待汗出后再加以补养调理即可。

若邪气深入阴分,则下半身最难发汗,待补益药力达到后,自然汗出至足部,方为好转之兆。凡患疟疾而邪气未解的,最忌饱食,因饮食过饱会影响发汗难易,而发汗难易正是判断病情好坏的关键。

凡是外感寒邪所致的疾病,发汗后即可解除,如伤寒之类都是如此。但时行瘟疫和疟疾这类病症,病情却有深浅之别。比如患瘟疫的,虽出大汗而发热仍不退;患疟疾的,虽屡次发作屡次发汗,疟疾却依然不止。

这是因为病邪深入,所以不能靠一两次发汗就痊愈,有时即使全身大汗淋漓,邪气仍未透解。遇到这种情况,应当观察患者体质强弱,循序渐进地再次发汗,才能使邪气解除。因此不能认为发汗后就一定没有邪气了。

此时应当以脉象是否紧束、头身是否疼痛、寒热症状是否剧烈作为判断标准。但还有另一种情况:虽然己经发汗,邪气即将解除,却因不守禁忌,或由于劳累,或由于,或感受生冷微邪,或胃气未清而过食,导致邪气随触随发。

这种情况是旧邪未除又添新邪,病邪缠绵深固,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此时仍须通过发汗来解除病邪。但究竟该用固表还是散邪之法,仍应以辨别虚实为首要原则。论及标本,凡治疗疟疾必须明白标本关系。我常说:有标证就治标,无标证就治本,这是治疗疟疾的关键所在。为何这么说?因为标是指邪气,本是指正气。

邪气与正气相互抗争,因而形成疟疾。凡疟疾初发时,本因邪气亢盛,此时应当祛邪,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若己经过度发散解表,或久治不愈,就必须仔细辨别邪正之间的关系了。

凡有邪气存在的,症状必然来势凶猛,脉象必定弦紧,或头痛未消,或虽出汗却未透解。只要症状仍属实证范畴,即使病程己久,也必定还有未清的表邪。只要察觉尚有轻微邪气,此时仍应兼顾治标。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