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
《阴阳应象大论》说:阳气积聚形成天,阴气积聚形成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生发,阴主滋长;阳主肃杀,阴主闭藏。阳能化生功能,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产生浊阴,热气产生清阳。清阳之气下降不升,就会发生泄泻;浊阴之气上逆不降,就会发生胀满。这是阴阳运行失常,疾病顺逆变化的道理。
阳气偏盛则生热病,阴气偏盛则生寒病。寒极反见热象,热极反见寒象。寒邪易损伤形体,热邪易耗伤气机。风邪偏胜则肢体动摇,热邪偏胜则肌肤,燥邪偏胜则津液干枯,寒邪偏胜则浮肿不消,湿邪偏胜则大便溏泄。喜怒过度会损伤气机,寒暑外侵会伤害形体。冬季感受寒邪,春季易发温病;春季感受风邪,夏季易生泄泻;夏季感受暑邪,秋季易患疟疾;秋季感受湿邪,冬季易发咳嗽。
阳气过盛则身体发热,腠理闭塞,呼吸急促而俯身屈背,汗不得出而发热不退,牙齿干燥且烦闷难忍,腹部胀满,终至死亡,此证能耐受冬季而不能耐受夏季。阴气过盛则身体发冷,汗出不止,身体常觉清冷,频频战栗而恶寒,寒极则西肢厥冷,厥冷则腹部胀满,终至死亡,此证能耐受夏季而不能耐受冬季。自然界的邪气,感受则伤害人体五脏;饮食的寒热不当,感受则损害六腑;大地的湿气,感受则侵害皮肉筋脉。
《天元纪大论》说:自然界的造化之机,在天表现为风,在地表现为木;在天表现为热,在地表现为火;在天表现为湿,在地表现为土;在天表现为燥,在地表现为金;在天表现为寒,在地表现为水。因此在天为无形的气,在地为有形的物质,形与气相互感应,从而化生世间万物。
《五运行大论》说: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寒暑之气相互更替,若气机协调则人体安和,若气机失调则产生疾病。《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等外邪,若人体正气不虚,邪气就不能单独侵害人体。
《西气调神论》说:顺应春季生发之气,是养生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损伤肝脏,到了夏季容易发生寒性病变,使供给夏季生长的能量不足。顺应夏季生长之气,是养长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损伤心脏,到了秋季容易发生疟疾,使供给秋季收敛的能量不足。
顺应秋季收敛之气,是养收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损伤肺脏,到了冬季容易发生泄泻,使供给冬季闭藏的能量不足。顺应冬季闭藏之气,是养藏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损伤肾脏,到了春季容易发生痿厥,使供给春季生发的能量不足。《金匮真言论》说:长夏季节容易发生寒性泄泻。
《气交变大论》说:木运太过的年份,风气盛行,脾土易受邪气侵害。火运太过的年份,炎热盛行,肺金易受邪气侵害。土运太过的年份,湿气盛行,肾水易受邪气侵害。金运太过的年份,燥气盛行,肝木易受邪气侵害。水运太过的年份,寒气盛行,心火易受邪气侵害。木运不及的年份,燥气大盛,生发之气失常;火运不及的年份,寒气大盛,生长之气不能发挥作用。
土运不及的年份,风气大盛,运化功能失常。金运不及的年份,炎热盛行,生发之气反而旺盛。水运不及的年份,湿气大盛,生长之气反常地发挥作用。
《宣明五气篇》说:心脏厌恶热邪,肺脏厌恶寒邪,肝脏厌恶风邪,脾脏厌恶湿邪,肾脏厌恶燥邪,这就是五脏所厌恶的五种邪气。《经脉篇》说:肺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咳嗽、气逆喘息、口渴、心烦、胸中满闷、上臂内侧前缘疼痛厥冷、掌心发热等症状。如果肺气过盛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疼痛、感受风寒后出汗中风、小便频数而短少等症状。
《经脉篇》继续论述:肺气虚弱时,会出现肩背疼痛发冷、呼吸短促无力、小便颜色改变等症状。大肠经发生病变时,若邪气过盛,则其循行经过的部位会出现发热;若正气虚弱,则会怕冷颤抖难以恢复。胃经发生病变时,若胃气亢盛,则身体前部都会发热;若胃火过盛,就会出现消化过快容易饥饿、小便发黄等症状。
《经脉篇》还记载:胃气不足时,身体前部会发冷颤抖,胃中受寒则会出现胀满不适。心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眼睛发黄、胁肋疼痛、上臂内侧后缘疼痛厥冷、掌心发热疼痛等症状。肾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口中发热舌干、咽喉肿痛气逆、咽干疼痛、心烦心痛、黄疸、腹泻等症状。
《经脉篇》进一步记载:脊柱和大腿内侧后缘疼痛,肢体痿软无力嗜睡,足底发热疼痛。心包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面色发红、眼睛发黄、不停发笑、心烦心痛、掌心发热等症状。胆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足外侧发热、头痛下颌痛、外眼角疼痛等症状。
《经脉篇》最后记载:锁骨上窝和腋下肿痛,颈部淋巴结肿大如串珠,出汗后寒战,疟疾发作。《气厥论》说:肾脏寒邪传至脾脏,会导致痈肿和气息微弱。脾脏寒邪传至肝脏,会引起痈肿和筋脉拘挛。肝脏寒邪传至心脏,会出现癫狂、胸膈阻塞等症状。
《气厥论》继续论述:心脏寒邪传至肺脏,会导致肺消病。肺消病的症状是饮入一份水却排出两份小便,属于不治之症。肺脏寒邪传至肾脏,会形成涌水病。涌水病的特征是按压腹部不坚硬,水气滞留于大肠,快速行走时腹中发出濯濯水声,如同皮囊包裹水浆,这是水气病的典型表现。
《气厥论》还记载:脾脏热邪传至肝脏,会引起惊厥。肝脏热邪传至心脏,会导致死亡。心脏热邪传至肺脏,会演变为膈消病。肺脏热邪传至肾脏,会形成柔痉病。肾脏热邪传至脾脏,会导致虚损、腹泻,属于不治之症。
《气厥论》进一步论述:胞宫热邪传至膀胱,会导致小便不通、尿血。膀胱热邪传至小肠,会引起肠膈不通、口舌生疮。小肠热邪传至大肠,会形成伏瘕、沉滞之症。大肠热邪传至胃腑,会出现食量增大却形体消瘦的症状,这种情况又称为食亦病。
《气厥论》最后论述:胃腑热邪传至胆腑,同样称为食亦病。胆腑热邪上传至脑部,就会导致鼻梁酸楚、鼻渊发作。鼻渊的症状表现为浊涕流下不止。病情发展可导致目眩昏蒙。这些病症都是由于气机逆乱所致。
《寿夭刚柔篇》记载:风寒之邪易损伤形体,忧恐忿怒等情志易损伤气机。气机受损则伤及内脏,导致脏腑病变;寒邪伤形则表现为形体症状;风邪伤及筋脉则引发筋脉病变。《咳论》指出:皮毛与肺相表里,若皮毛先受邪气侵袭,邪气就会循经传入其相合的肺脏。若寒饮入胃,寒气沿肺经上达于肺,导致肺寒。肺寒则内外寒邪相合,留滞于肺,就会形成肺咳之症。
《刺志论》记载:气虚而身体发热,这是反常现象。气盛而身体发冷,是因感受寒邪所致。气虚而身体发热,是因暑热所伤。气实者多表现为热证,气虚者多表现为寒证。
《调经论》记载:血气喜温暖而恶寒冷,遇寒则凝滞不畅,遇温则消散流通。黄帝问:寒湿之邪如何伤人?岐伯答:寒湿侵袭人体,会使皮肤松弛不收,肌肉僵硬紧缩,营血凝滞,卫气耗散,故称为虚证。虚证表现为肌肤萎弱、气机不足,按压可使气机充盈而温煦,因此按压时感到舒适而不痛。黄帝问:阴分如何产生虚证?岐伯答:过喜会使气机下陷,过悲会使气机消散,气消则血脉空虚,若再受寒凉饮食影响,寒气充斥体内,就会导致血凝气散,所以称为虚证。
黄帝问:阳虚为何会导致外寒?岐伯答:阳气从上焦接受气化,用以温煦皮肤肌肉。如今外有寒气侵袭,上焦气机受阻,寒气便独留体表,因此出现恶寒战栗。黄帝问:阴虚为何会产生内热?岐伯答:过度劳倦导致形体气力衰减,水谷精气不足,上焦气化不行,下脘气机不通,胃中郁而化热,热气上熏胸中,所以形成内热。
黄帝问:阳盛为何会导致外热?岐伯答:上焦气机不畅,则皮肤紧缩,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卫气不能外泄,因此产生外热。黄帝问:阴盛为何会产生内寒?岐伯答:厥逆之气上冲,寒气积聚胸中不得宣泄,温煦之气消散,寒气独留则血液凝滞,血脉不通,其脉象盛大而涩滞,所以形成内寒。
《刺节真邪论》记载:阳气偏胜则生热证,阴气偏胜则生寒证。寒气盛则正气衰退,正气衰退则形成虚证,虚证则寒气侵袭皮肤之间。虚邪侵入人体较深时,寒热相互搏结,久留体内而附着不去。若寒邪胜过热邪,则导致骨骼疼痛、肌肉枯萎;若热邪胜过寒邪,则使肌肉腐烂化脓,向内损伤骨骼,形成骨蚀之症。
病邪结聚于肌肉之中,宗气汇聚于此,邪气滞留不去。若兼有热邪则化为脓血,若无热邪则形成骨疽。《阴阳别论》指出:三阳经发病时会出现寒热症状。《脉要精微论》记载:风邪致病可表现为寒热交作的证候。
《太阴阳明论》记载:遭受贼风虚邪侵袭时,阳气首先受病。阳气受病则邪入六腑,邪入六腑则出现身体发热、不能安卧,在上表现为喘息急促。《风论》指出:风邪伤人,有的表现为寒热往来,有的形成热中证,有的形成寒中证,有的发为疠风,有的导致半身不遂,这些都是风邪所致的病症。
当寒邪致病时,会使人饮食减少;热邪致病时,则会消耗肌肉。因此使人战栗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症称为寒热病。风邪与阳明经气同入胃中,循经脉上行至目内眦。若患者体形肥胖,则风邪不得外泄,郁而化热形成热中证,表现为眼睛发黄;若患者体形瘦削,则风邪外泄而寒,形成寒中证,表现为流泪不止。
《举痛论》记载:寒邪侵袭时,腠理闭合,气机运行不畅,因此表现为气机收敛。热邪侵袭时,腠理开泄,营卫之气畅通,汗液大量外泄,因此表现为气机外散。
《气穴论》记载:营卫之气滞留不行,卫气耗散而营气外溢,正气衰竭而血液凝滞,在外表现为发热,在内表现为气短。治疗应当迅速泻邪不可延误,以疏通营卫之气,发现病邪立即泻除,不必拘泥于特定穴位。邪气充斥气机壅滞,经脉郁热肌肉败坏,营卫之气不能运行,必将形成脓疡,向内消蚀骨髓,向外溃破大块肌肉,若留滞于关节腠理之间,必将导致严重病变。寒邪积聚停留体内,营卫之气不能正常运行,致使肌肉挛缩筋脉拘急,肋肘关节不能伸展,在内形成骨痹,在外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这种病症称为正气不足,是大寒邪气留滞于肌肉关节间隙所致。
《脉解篇》记载:阳明经出现恶寒战栗的症状,是因为阳明对应午时,五月虽阳气旺盛但阴气渐生,阳气盛极而阴气相加,所以会出现恶寒战栗的表现。
《经筋篇》记载:经筋发生病变时,遇寒则筋脉拘急反张,遇热则筋脉松弛不收,导致阳痿不举。阳经拘急则身体反张,阴经拘急则俯屈不能伸首。火针疗法适用于寒性筋脉拘急之症。若属热证导致筋脉弛纵不收,则不宜使用火针治疗。
《大惑论》记载:有人容易饥饿却不想吃东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精气聚集在脾脏,而热气滞留在胃部。胃中有热就会加速消化食物,所以容易感到饥饿;但胃气上逆又会导致胃脘部寒凉,因此没有食欲。
《逆调论》记载:黄帝问:人体并非受到外界温热影响,却出现发热烦闷的症状,这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这是由于阴气不足而阳气过盛,所以产生发热烦闷的症状。黄帝又问:人体并非衣着单薄,体内也没有感受寒邪,却感到寒冷从内而生,这是为何?岐伯回答:这是因为患者痹气过盛,阳气虚弱,阴气偏多,所以身体发冷如同刚从水中出来一般。
黄帝问:有人西肢发热,遇到风寒时热得像火烤一样,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这种人阴气虚弱,阳气亢盛。西肢属阳,阳气过盛与西肢之阳相合,而阴气亏虚不足。如同少量水无法浇灭旺盛的火势,导致阳气独盛。阳气独盛则不能滋养生长,只是独胜而止罢了。遇到风寒就热得像火烤一样,这种人必定会出现肌肉消瘦的症状。
黄帝问:有人身体寒冷,用热水和火烤都不能使他温暖,穿厚衣服也不能缓解,却又不发抖战栗,这是什么病?岐伯回答:这种人平素肾气过盛,长期从事与水相关的事务,导致太阳经气衰弱,肾精枯竭不能生长。一个肾水不能制衡心肝二火(肾属水却生于骨),骨骼得不到滋养则骨髓不能充盈,所以寒冷会深入骨髓。
岐伯继续解释:之所以不出现发抖战栗的症状,是因为肝属一阳,心属二阳,而肾是孤脏。一个肾水不能制约心肝二火,所以不会发抖战栗。这种病称为“骨痹”,患者会出现关节拘挛的症状。
《评热病篇》记载:邪气侵袭之处,其正气必然虚弱。阴气虚的人,阳气必定会乘虚而入,所以会出现气短、时常发热和汗出的症状。小便发黄,说明少腹中有热邪存在。
《奇病论》记载:过食肥腻食物会使人内热积聚,过食甘甜食物会使人中焦胀满,这些邪气上溢就会转化为消渴病。治疗可用兰草,以清除体内郁积的陈腐之气。
《论痛篇》记载:黄帝问:人们患病,有时同时受伤,有的容易痊愈,有的难以痊愈,这是什么原因?少俞回答:同时受伤的人,身体多热的容易痊愈,身体多寒的难以痊愈。
《五邪篇》记载:邪气侵袭肺部时,会出现皮肤疼痛、恶寒发热、气逆喘息、汗出、咳嗽牵动肩背等症状。治疗可取胸部外侧的腧穴,以及背部第三、第五椎骨旁的穴位。用手快速按压这些部位,若患者感到舒适,即可施针。另可针刺缺盆穴以宣泄邪气。
《五邪篇》记载:邪气侵袭肝脏时,会出现两胁疼痛、中焦虚寒、瘀血内停、行走时关节牵掣、时常脚肿等症状。治疗可取行间穴以疏导胁下气机,补足三里穴以温养胃中阳气,刺络放血以消散瘀血,取耳后青脉以消除关节牵掣。
《五邪篇》记载:邪气侵袭脾胃时,会出现肌肉疼痛的症状。若阳气偏盛而阴气不足,则表现为内热易饥;若阳气不足而阴气偏盛,则表现为中焦虚寒、肠鸣腹痛。若阴阳二气都偏盛或都不足,就会出现寒热错杂的症状。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调理足三里穴来治疗。
《五癃津液别篇》记载:天气炎热或衣着过厚时,人体腠理开泄,所以会出汗。若寒气滞留于肌肉之间,津液凝聚成沫就会引发疼痛。天气寒冷时腠理闭合,水湿之气不能外泄,就会下注膀胱,形成小便和排出体外的水气。
《通评虚实论》记载:黄帝问:哺乳期妇女患热病,脉象悬小是什么情况?岐伯回答:手足温暖的可以存活,手足厥冷的就会死亡。黄帝又问:哺乳期妇女感受风热之邪,出现喘息有声、抬肩呼吸的症状,脉象如何?岐伯回答:喘息抬肩的病人,脉象实大而缓的可以存活,脉象急迫的就会死亡。
《脉要精微论》记载:脉象粗大,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的表现,属于内热证。脉象沉细而数散的,主寒热病证。凡脉浮而不躁动的,病在阳分,属于热证;若兼见躁动之象,病位在手经。凡脉细而沉的,病在阴分,主骨节疼痛;若脉象沉静,病位在足经。
《脉要精微论》记载:阳气过盛则身体发热而无汗,阴气过盛则多汗而身寒。阴阳二气俱盛则无汗且恶寒。若脉象外推而内实,病位在内部而不在外,是心腹有积聚的表现;若脉象内推而外实,病位在外而不在内,是身体有发热的表现。
《论疾诊尺篇》记载:尺肤部位灼热明显,同时脉象盛大而躁动的,是温病的表现。若脉象盛大而滑利的,预示病邪即将外发。尺肤发凉且脉象细小的,主泄泻和气虚。尺肤突然发热而后转寒的,属于寒热往来之证。尺肤先发凉,久按后逐渐发热的,同样属于寒热往来之证。
《论疾诊尺篇》记载:肘部单独发热的,主腰以上部位有热;手部单独发热的,主腰以下部位有热。肘前单独发热的,主胸膺部有热;肘后单独发热的,主肩背部有热。手臂中部单独发热的,主腰腹部有热。肘后粗大部位以下三西寸处发热的,主肠中有寄生虫。
《论疾诊尺篇》记载:手掌心发热的,主腹中有热;手掌心发凉的,主腹中有寒。手掌鱼际部位白肉处出现青筋的,主胃中有寒。尺肤灼热且人迎脉大的,预示将有大失血。尺肤坚硬粗大而脉象极细弱的,主气虚;若兼见烦闷加重,则可能立即死亡。
《论疾诊尺篇》记载:诊断寒热病时,若见赤色血脉从上下延伸至瞳仁,出现一条赤脉的,一年内死亡;出现一条半赤脉的,一年半内死亡;出现两条赤脉的,两年内死亡;出现两条半赤脉的,两年半内死亡;出现三条赤脉的,三年内死亡。
《邪气藏腑病形篇》记载:忧愁恐惧会损伤心脏。形体受寒又饮冷会损伤肺脏,因为内外两寒相感,表里俱伤,所以会导致气逆上行。黄帝问:疾病有哪六种变化?
岐伯回答说:脉象急促的多主寒证,脉象弛缓的多主热证;脉形粗大的多主气盛血少,脉形细小的多主气血两虚;脉象滑利的主阳气旺盛而微有热象,脉象涩滞的主血多气少而微有寒象。
《平人气象论》记载:寸口脉沉而微弱,若沉而兼见急促的,称为寒热病。脉象弛缓而滑利的主内热证。尺肤发凉而脉象细弱的主泄泻证。尺肤粗大而持续发热的主内热证。
《经络论》记载:寒气偏盛则气血凝滞,凝滞则肤色呈现青黑色。热气偏盛则气血濡润,濡润则肤色呈现黄赤色。
《皮部论》记载:肤色偏青多主疼痛,偏黑多主痹证,黄赤色多主热证,白色多主寒证,若五色同时显现,则主寒热错杂之证。
病邪滞留于筋骨之间,若寒气偏盛则导致筋脉拘挛、骨骼疼痛;若热气偏盛则导致筋脉弛缓、骨骼消损,肌肉消瘦溃破,毛发枯槁脱落。
《五色篇》记载:黄帝问五色主病如何?岐伯答:青黑色主疼痛,黄赤色主热证,白色主寒证,这是五色对应的证候。人迎脉盛大坚实的,主感受寒邪;气口脉盛大坚实的,主饮食所伤。
《经脉篇》记载:诊察络脉时,若络脉颜色发青,主寒证且伴有疼痛;若颜色发红,则主热证。胃中有寒,手掌鱼际部位的络脉多呈青色;胃中有热,鱼际络脉则呈现红色。若络脉突然变黑,主久留不愈的痹证。若络脉同时出现红、黑、青三色,主寒热错杂之证。若络脉色青而短小,主气虚不足。
《六元正纪大论》记载:黄帝问:先生提到用寒药要避开寒时,用热药要避开热时,请问如何理解“避开”?岐伯答:用热药不可触犯热时,用寒药不可触犯寒时,顺应者病愈,违逆者病重,必须谨慎遵循而避开,这就是时令对应的六气主位。黄帝问:若我想不避寒时用寒药,不避热时用热药,该如何?岐伯答:发汗解表可不避热时用热药,攻下通里可不避寒时用寒药。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景岳全书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