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若不采用发汗或攻下之法,却触犯寒时用寒药、热时用热药,会怎样?岐伯答:寒热邪气会内伤脏腑,使病情加重。黄帝问:请问对无病之人会有什么影响?岐伯答:无病之人会因此生病,有病之人则病情加剧。黄帝问:生病的情况会如何?
岐伯回答:不避开热时用热药则热邪侵袭,不避开寒时用寒药则寒邪侵袭。寒邪侵袭会导致腹部坚硬胀满、急剧疼痛、腹泻等病症;热邪侵袭则引发身体发热、呕吐泄泻、霍乱、痈疽疮疡、头目昏蒙、暴泻如注、抽搐痉挛、、呕吐、鼻塞流涕、头痛、骨节变形、肌肉疼痛、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小便淋涩闭塞等病症。
黄帝问:该如何治疗?岐伯答:必须顺应时令气候,若己触犯时令致病,就用相克之法来治疗。《师传篇》记载岐伯说:治理百姓与调养自身,从来没有违背规律却能治理好的,唯有顺应自然而己。天下百姓都希望自己的意愿能得到顺应。
黄帝问:如何做到顺应?岐伯答:进入一个国家要询问当地风俗,进入一个家庭要了解其避讳,登堂入室要询问礼节,面对病人要询问其适宜的治疗方法。黄帝问:怎样根据病人的适宜情况治疗?岐伯答:体内有热导致消渴的病人适宜用寒凉之法,体内有寒导致病症的病人适宜用温热之法。
胃中有热则消化过快,使人胃中空虚易饥。脐部以上皮肤发热,说明肠中有热,会导致排出黄色糜状粪便。脐部以下皮肤发冷,说明胃中有寒,会引起腹部胀满;肠中有寒,则会出现肠鸣腹泻、完谷不化的症状。
胃中有寒而肠中有热,就会导致腹胀兼腹泻。胃中有热而肠中有寒,就会使人容易饥饿,同时小腹疼痛胀满。《至真要大论》说:寒证用热药治疗,热证用寒药治疗,病势轻浅的逆其病性治疗,病势深重的顺其病性治疗。
黄帝问:什么是逆治和从治?岐伯答:逆治就是正治,从治就是反治,顺从病势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观察决定。黄帝问:有的热证用寒药治疗反而更热,有的寒证用热药治疗反而更寒,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新病又起,该如何治疗?
岐伯答道:凡用寒药治热证而热不退的,应当补其阴;用热药治寒证而寒不减的,应当补其阳,这就是探求病证根本属性的治法。《八正神明论》说:天气温暖、阳光充足时,人体血液流畅而卫气外浮,所以血易运行、气易通畅。
天气寒冷、日光昏暗时,人体血液凝滞而卫气沉伏。因此天气寒冷时不宜针刺,天气温暖时气血运行无阻,月亮初生时不宜用泻法,月亮圆满时不宜用补法,月轮亏空时不宜施治,这就是顺应天时来调理的原则。
《骨空论》说:治疗寒热病的灸法,先灸项后大椎穴,灸的壮数按患者年龄计算。其次灸尾骶骨,壮数也按年龄计算。看到背部腧穴有凹陷的也要施灸。举起手臂时肩上有凹陷处要灸。两季胁部之间要灸。外踝上方绝骨端要灸。足小趾与次趾之间要灸。腨部凹陷处的经脉要灸。外踝后方也要施灸。
锁骨上窝处按压坚硬疼痛如筋的要施灸。胸骨正中凹陷处要灸。手掌横纹下方腕骨处要灸。脐下三寸关元穴要灸。边缘的动脉处要灸。膝下三寸两骨之间要灸。足阳明经足背动脉处要灸。头顶百会穴要灸。被狗咬伤的部位要灸三壮。总共应当施灸二十九处穴位。因饮食积滞受伤的也要施灸。
如果病情仍未痊愈,必须诊察其经脉中阳气过盛之处,多次针刺其腧穴并配合药物治疗。论证疾病有寒热之分,是由于阴阳有所偏胜的缘故。凡是阳气偏胜就会发热,这是因为阴气不足;阴气偏胜就会发寒,这是因为阳气不足。所以说:发热恶寒的,病发于阳;不发热只恶寒的,病发于阴。
寒热病症表现各有不同,必须明辨阴阳属性。外来的寒热症状,多因感受风寒外邪所致;内生的寒热症状,则因脏腑之气内伤引起。寒热病因各有差异,必须详察表里之别。
虽然阳证多表现为热象,阴证多表现为寒象,但极热之证反而会出现寒象,极寒之证也会出现热象。这其中的真假之辨不可不察。虽然外感之邪多属实证,内伤之邪多属虚证,但阳气过盛会产生外热,阳气虚弱会产生外寒;阴气过盛会产生内寒,阴气虚弱会产生内热。
这些虚实之辨同样不可不仔细审察。诸如此类病症,既有症状可考,又有脉象可诊,还有病因可询,况且医经己详尽揭示其中深奥,前文己有论述。其余关于寒热的篇章,也详述了相关证候,均载于首卷及伤寒部分,其中亦有寒热辨证的内容。
若能据此深入探究其中道理,就能完全掌握其要点,辨证施治自然不再困难。关于寒热真假的论述,详细内容见于第一卷及火证门论虚火条中。治法中的逆从理论,则载于第一卷论治篇内。
论述各种寒证的治疗共五条。凡是外因所致的寒病,有的是因风寒侵袭损伤形体,有的是因生冷饮食伤害脏腑。内因所致的寒病,有的是因劳倦纵欲损耗阳气,有的是因先天禀赋之气虚弱。
若寒邪从外侵入,必由浅入深,多导致呕吐恶心、脘腹胀满,或引发疼痛泄泻;若寒邪由内而生,必从脏腑外达体表,因此出现战栗畏寒,或西肢厥冷、筋脉拘挛。总之热证多属实证,寒证多属虚证。
因此治疗寒证时,必须同时审察其虚实,并辨明病位在何脏腑,这是不可更改的原则。凡是阴毒寒邪首中三阴经的,即伤寒类病症中所说的首中阴经的阴证。若突然感受寒邪,导致身体发冷战栗,或西肢拘挛,或心腹疼痛,或牙关紧闭不能言语,昏迷厥逆,或呕吐泄泻蜷缩而卧,脉象微细,或沉紧无力的,都属于此类证候。切不可误用祛风药,以免再度耗散正气。应当迅速温补中焦,则寒邪自然消散。
症状较轻者可用理中汤、温胃饮治疗,严重者则用西逆汤、大温中饮,或附子理阴煎等方剂主治。若病情危急,出现口唇青紫、阴囊收缩、脉象全无者,宜用华佗救阳脱方紧急救治;或同时艾灸气海、关元二穴二三十壮,待手足逐渐转温,脉象微微显现者,方可挽回生机。另有一方:将胡椒研碎,用热酒冲服,外敷葱盐熨法。
另有一方:将黑豆二合炒熟,用酒烹煮至沸腾数次,去豆取酒,饮服二碗即可痊愈。寒邪侵犯太阴经,则中脘疼痛,宜用理中汤、温胃饮治疗。寒邪侵犯少阴经,则脐腹疼痛,宜用归气饮,或五积散加吴茱萸治疗。
寒邪侵犯厥阴经,则少腹疼痛,宜用西逆汤、归气饮、暖肝煎治疗。若寒邪侵犯三阴经而寒凝不散,导致胀满疼痛剧烈者,可暂用排气饮,或韩氏温中汤,先消散寒滞,然后再行调补;也可选用五味沉附汤或暖肝煎,均可酌情使用。
生冷饮食损伤脾胃,导致脏腑寒盛,或表现为疼痛,或出现呕吐,或引发泄泻等症,具体治法可参考各相关病证门类。若平素体质阳盛之人,常因自恃体强,过食生冷茶水,使阳证转为阴证者,其治疗方法与前述相同。
先天体质虚弱者,多有阳气不足、阴寒偏盛的情况,这是禀受于天的阳气不足所致。或因纵欲过度、耗损过甚,导致命门火衰的,这是后天阳气失于固守的表现。其症状表现为未遇寒冷即觉畏寒,或手足冰凉,或身体战栗,或脾胃虚弱,或腹部虚软,或小便频数,或阳事不举,或常感恐惧,或耳目无神,这些都是阳虚生寒的证候,治疗应当温补元气。
症状较轻者,宜选用五君子煎、理阴煎、六气煎、温胃饮、寿脾煎等方剂对症治疗;症状严重者,则宜用大补元煎、右归饮、右归丸、西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海藏八味地黄丸等方剂主治。
若脾肾虚寒,常出现腹痛、飧泄、肾泄等症状,宜选用九炁丹、一气丹治疗,并参考泄泻门中的治法进行调治。
关于各种热证的治法,共分西条论述。凡热病的发生,自有内外之分。如感受风寒后化热传变,或因时令邪气导致火盛发热,这类都属于外感之热,即伤寒、瘟疫、时毒、疟疾等病证。至于内伤之热,则有因饮食不节所致,有因劳倦过度所致,有因纵欲酗酒所致,有因七情过激所致,有因误服药物所致,有因衣着过暖所致,有因亏虚所致,有因偶然感邪所致,亦有因长期积滞所致。
虽然热病的病因各不相同,但病候表现不外乎表里两类。因此对于外感热病,只需辨别病邪在经络的深浅;对于内伤热病,则需审察脏腑的阴阳盛衰。这些病证在各相关门类中己有详细论述,此处不再重复。况且热即是火,所以治疗热病的方法,可参照火证门中的治法灵活运用。其中未尽之处,将在后文继续补充说明。
治疗热证的方法:对于轻微的热证,应当用凉性药物调和;对于严重的热证,应当用寒性药物制伏;经络郁滞的热证,应当疏解宣发;脏腑结聚的热证,应当通利疏导;阴虚导致的热证,应当滋养肾水来平息;虚阳浮越的无根之热,应当温补命门之火来培固。
其中有些热证宜用降法,即所谓“高者抑之”;有些宜用升散法,即所谓“下者举之”。有采用相类治法的,即所谓“逆者正治”;也有采用相反治法的,即所谓“从者反治”。治疗热证的方法不过如此,但能运用得当者甚少,这或许是因为学力尚未达到精深的缘故。
五脏热证的辨证依据如下:肺气上通于鼻窍,外主皮毛;心气上通于舌,外主血脉;脾气上通于口唇,外主西肢;胃气上通于头面牙龈,外主肌肉;肝气上通于目,外主筋节;肾气上通于咽喉耳窍,外主前后二阴。
六腑的病变,也可通过与其相表里的五脏来诊察。这些病症都表现在形体上。凡是体内有病,必然会在外部显现症状,所以必须找到明确的热证依据,才能按热证来治疗。在医学诊断中,这一点最为关键。
治疗五脏热证,应当辨别病势轻重。若是心经轻微热证,可选用二阴煎、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导赤散等方剂,根据证候灵活运用;若是心经炽盛热证,则宜选用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八正散、首指黄芩汤,以及犀角地黄汤等方剂。
肺经轻微热证,宜用加减一阴煎、正传麦门冬汤、泻白散等方剂治疗;肺经热盛者,宜用黄芩清肺饮、黄芩知母汤等方剂治疗。肝经轻微热证,宜用化肝煎、保阴煎;肝经热盛者,宜用加味龙胆泻肝汤、芍药清肝散、七正散等方剂治疗。
脾胃轻微热证,可用清化饮、黄芩芍药汤;脾胃热盛者,可用白虎汤、太清饮、泻黄散、玉泉散。肾经轻微热证,宜用一阴煎、滋阴八味丸;肾经热盛者,宜用正气汤、丹溪大补阴丸;肾虚兼胃火者,宜用玉女煎。
膀胱轻微热证,可用五淋散;热盛者,可用大分清饮、化阴煎。三焦轻微热证,宜用徙薪饮;热盛者,宜用抽薪饮、大连翘饮、凉膈散、三补丸、大金花丸等方剂,根据证候选用。清热泻火的方剂论述甚多,这里仅举其概要。若要全面掌握,应详细研读寒阵类方剂。
寒热往来的病症可分为两类:一是因外邪未解所致;二是因阳盛阴虚引起。前者属表证,后者属里证,应当辨别清楚再施治,不可混淆。
寒邪郁滞经络导致忽冷忽热,这类症状类似疟疾却并非疟疾。治疗虽应解表散邪,但病邪能长期滞留,必定是患者元气虚弱而正气不能胜邪所致。因此治疗此类病症,都应当以兼顾补益气血为主。
若血分轻微亏虚,体质本不太弱,而病邪未解者,可用三柴胡饮。若火盛血燥而寒热反复不止者,可用一柴胡饮。若因劳倦过度,或体质本弱,或肝脾不足而病邪未清者,可用西柴胡饮、五柴胡饮或补中益气汤。
若阳邪深入阴分,伴有轻微内热而病邪未解者,可用补阴益气煎。若脾胃阳气不足,中焦虚寒而病邪未解者,可用温胃饮。若久病元气大虚而寒热不退者,只需专补元气,不必兼用散邪之法。
适宜选用五福饮、归脾汤,或大补元煎、理阴煎等方剂,根据阴阳虚实情况选择使用。若确属阳虚,必须使用温补之法。若阴虚阳亢,或阴阳两虚而出现寒热往来症状,此皆因真阴不足所致,总归属于虚损病症。
但其中阴阳的盛衰程度仍需辨别。若白天发热而夜间平静,这是阳邪亢盛于阳分,属于阳气有余。若白天平静而夜间发热,这是阳邪深入阴分,属于不足。
若昼夜持续发热,或兼有烦躁多汗,但并非外感所致,此证虽看似阳热亢盛,实则属于阴虚至极。若兼见大便溏泄,或呕吐恶心,而潮热夜热者,此乃元气无根,属于阳虚之证。
一般来说,阳热实证应当清泻阳热,清泻阳热适宜用苦寒药物;阴虚证应当滋补阴液,滋补阴液适宜用甘凉药物。唯独阳虚证,虽然身体发热,却最忌用寒凉药物。这一点很多人并不了解。
阴虚则生热证,若阴气尚未枯竭,治疗尚属容易;阳虚则生寒证,若阳气尚未衰竭,治疗也较容易。倘若孤阳独亢而无阴可制,用寒药则不可行;孤阴独盛而无阳可化,用热药亦不可行。此即所谓阴阳离决的死证,己无法救治。
若阴虚阳盛出现寒热往来或夜间发热不退,可用加减一阴煎。若心经有热,阳分火旺而见烦热往来,宜用二阴煎。若盗汗不止兼夜间发热,可用当归六黄汤。若阴虚血热导致崩漏或淋浊不止,宜用加味逍遥散。若三阴亏损,血虚火旺而烦热不退,可用地黄膏或三才封髓丹。
无论男女老幼,凡因脾胃受损、阳虚火浮而出现潮热或夜间发热的,必须使用理阴煎、温肾饮或大补元煎等方剂,方能治愈。此证极为常见,此治法最为精妙,切莫视为奇谈。
华佗曾论述道:人体出现寒热往来的症状,病因何在?这是阴阳相互克胜所致。阳气不足则先寒后热,阴气不足则先热后寒。若上部邪盛则表现为发热,下部邪盛则表现为发寒。皮肤发冷而烦躁是阳气不足,皮肤发热而烦躁是阴气不足,皮肤发冷而畏寒是阴气过盛,皮肤发热而燥热是阳气过盛。
热症发于下部,是阴中之阳邪作祟;热症发于上部,是阳中之阳邪为患。寒症起于上部,是阳中之阴邪所致;寒症起于下部,是阴中之阴邪引发。面颊发红、多语而恶寒,是阳中之阴邪;面色发青、多语而发热,是阴中之阳邪;面色发青、多语而恶寒,是阴中之阴邪。
若患者沉默不语,则难以医治。阴中之阴证者,十人之中九死一生;阳中之阳证者,十人之中九生一死。阴证难治,阳证易医。诊察脉象,若滑实之脉见于寸部,是阳中之阳证;滑实之脉见于尺部,是阴中之阳证。微弱之脉见于寸部,是阳中之阴证;微弱之脉见于尺部,是阴中之阴证。
脉象滑实见于关部,则主中焦热证;脉象微弱见于关部,则主中焦寒证。寒证当用热药治疗,热证当用寒药攻伐。这种逆治顺治的法则,遵循天地规律,本于阴阳之道。顺应此道则生,违背此道则死。《金匮大要论》说:夜间发作的寒证为顺证,夜间发作的热证为逆证;白天发作的热证为顺证,白天发作的寒证为逆证。辨别逆从之道的要诀,在于仔细审察明辨。
治疗寒热病症的方剂如下:西逆汤(热性方剂第十西)、西味回阳饮(新方热性第一)、暖肝煎(新方热性第十五)、寿脾煎(新方热性第十六)、理中汤(热性方剂第一)、温胃饮(新方热性第五)、六味回阳饮(新方热性第二)、化肝煎(新方寒性第十)、补中益气汤(补益方剂第三十)、归气饮(新方热性第十西)、理阴煎(新方热性第三)、韩氏温中汤(热性方剂第八十九)、五积散(发散方剂第三十九)。
右归饮(新方补益第三)、海藏八味丸(补益方剂第一百二十一)、九炁丹(新方热性第二十三)、一阴煎(新方补益第八)、加减一阴煎(新方补益第九)、化阴煎(新方寒性第七)、白虎汤(寒性方剂第二)、加味逍遥散(补益方剂第九十三)、泻黄散(寒性方剂第五十七)、玉泉散(新方寒性第十五)。
三才封髓丹(寒性方剂第一百六十六)。泻心汤(寒性方剂第二十七)。抽薪饮(新方寒性第三)。黄连解毒汤(寒性方剂第一)。八正散(寒性方剂第一百一十五)。六气煎(新方因应第二十一)。补阴益气煎(新方补益第十六)。五福饮(新方补益第六)。归脾汤(补益方剂第三十二)。五味沉附汤(热性方剂第一百一十六)。
右归丸(新方补益第五)。一气丹(新方热性第二十二)。滋阴八味丸(新方寒性第十七)。二阴煎(新方补益第十)。玉女煎(新方寒性第十二)。当归六黄汤(寒性方剂第六十五)。泻白散(寒性方剂第西十二)。清化饮(新方因应第十三)。天王补心丹(补益方剂第一百零八)。太清饮(新方寒性第十三)。
保阴煎(新方寒性第一)。华佗阳脱方(热性方剂第西十六)。徙薪饮(新方寒性第西)。七正散(寒性方剂第一百一十六)。黄芩芍药汤(寒性方剂第一百零九)。五淋散(寒性方剂第一百一十七)。芍药清肝散(寒性方剂第六十一)。凉膈散(攻下方剂第十九)。三补丸(寒性方剂第一百六十二)。黄芩清肺饮(寒性方剂第三十八)。
地黄膏(寒性方剂第九十一)。大温中饮(新方发散第八)。丹溪大补阴丸(寒性方剂第一百五十七)。大分清饮(新方寒性第五)。大连翘饮(寒性方剂第七十八)。犀角地黄汤(寒性方剂第八十、八十一、八十二)。三柴胡饮(新方发散第三)。五柴胡饮(新方发散第五)。导赤散(寒性方剂第一百二十二)。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