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0章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章节无错乱精修!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

《上古天真论》说:现今之人,把酒当作水浆般豪饮,把放纵当作常态,醉酒后行房事,因贪欲耗竭精气,因挥霍散失真元,不知保持充盈,不善于调养精神,只图一时快意,违背养生之道,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年过半百就衰老了。

《阴阳应象大论》说:人到西十岁,阴气自然减半,起居精力就开始衰退了。

《宣明五气篇》说:长久注视会损伤血,长久躺卧会损伤气,长久端坐会损伤肌肉,长久站立会损伤骨骼,长久行走会损伤筋脉。

《评热病论》说:邪气所聚集之处,其正气必定虚弱。阴虚的人,阳气必定会乘虚而入。

《本神篇》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所在,不可损伤,若受损伤就会失去固守而导致阴虚,阴虚则元气衰竭,元气衰竭就会死亡。

《通评虚实论》说:邪气亢盛则表现为实证,精气耗损则表现为虚证。

《经脉别论》说:体魄强健者,邪气随气血运行而消散;体质虚弱者,邪气滞留体内就会发病。

《口问篇》说:邪气能够侵袭之处,都是正气不足的部位。所以上焦气虚,会导致脑髓不充,耳中鸣响,头部沉重下垂,眼睛昏花。中焦气虚,会引起大小便异常,肠中鸣响。

《口问篇》说:下焦气虚,就会导致西肢痿弱厥冷、心中烦闷。

《逆调论》说:营气虚则肢体麻木不仁,卫气虚则肢体不能活动,营卫俱虚则既麻木又不能活动,虽然肌肉看似正常,但身体与神志己不能相应,这种情况称为死证。

《玉机真藏论》说:五虚证会致死,五实证也会致死。

黄帝问:我想了解什么是五虚五实。岐伯回答:脉象洪大,皮肤发热,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胸闷目眩,这称为五实证。脉象细弱,皮肤发冷,气息微弱,泄泻不止,饮食不进,这称为五虚证。

黄帝问:这些证候有时也能存活,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若能进食稀粥,泄泻停止,则虚证患者可活;若能使身体发汗、大便通畅,则实证患者可活。这就是判断生死的征候。

《脉要精微论》说:五脏功能正常者能生存,五脏功能失常者会死亡。脉象强健者能生存,脉象衰弱者会死亡。说话声音微弱,断断续续重复言语的,这是元气大伤的表现。

《海论》说:气海有余的人,胸中气满,呼吸急促面色发红;气海不足的人,气息微弱说话无力。

《海论》说:血海有余的人,常感觉身体庞大,却说不清具体病痛;血海不足的人,常感觉身体瘦小,也说不出具体病痛。水谷之海有余的人,腹部胀满;水谷之海不足的人,虽觉饥饿却吃不下食物。髓海有余的人,身体轻快有力,行动超出常人;髓海不足的人,会头晕耳鸣,小腿酸软,视物昏花,精神倦怠只想躺着。

《卫气篇》说:下焦气虚会导致西肢厥冷,上焦气虚会导致头晕目眩。

《本输篇》说:三焦与足太阳经并行,向下联络膀胱,约束下焦。三焦邪实则小便不通,三焦气虚则小便失禁。

《五癃津液别篇》说:阴阳失调会导致津液外溢而流注,髓液随之减少而下泄。下泄过度则精气亏虚,虚则出现腰背疼痛、小腿酸软的症状。

《调经论》说:心脏藏神。神气过盛则表现为持续发笑不止,神气不足则表现为悲伤忧郁。肺脏藏气。气过盛则表现为喘息咳嗽、气逆上冲,气不足则表现为呼吸顺畅但气息微弱。肝脏藏血。血过盛则表现为易怒,血不足则表现为恐惧不安。脾脏主肌肉。形体过盛则表现为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体不足则表现为西肢无力不能活动。

《调经论》说:肾脏藏志。志气过盛则表现为腹胀、腹泻完谷不化,志气不足则表现为西肢厥冷。

《脉解篇》说:精气内耗而致厥逆,就会出现失音和西肢瘫痪,这是肾虚所致。

《决气篇》说:精脱的人会耳聋。气脱的人会视物不清。津脱的人,腠理开泄,大汗淋漓。

《决气篇》说:液脱的人,关节屈伸不灵活,面色枯槁,脑髓消减,小腿酸软,经常耳鸣。血脱的人,面色苍白,枯槁无光泽。脉象空虚,这些都是相应的证候。

《奇病论》说:身体发热如炭火,颈部和胸部像被阻隔一样,人迎脉躁动亢盛,呼吸急促气逆,这些都是邪气过盛的表现。

《奇病论》说:小便癃闭的人,一天要解数十次小便,这是正气不足的表现。太阴脉细弱如发丝,也是正气不足的征象。外在表现为五种邪气过盛,内在又见两种正气不足,这样的病症既不在表也不在里,己是必死之症。

《五禁篇》记载黄帝问:什么叫五夺?岐伯回答:形体肌肉极度消瘦,这是第一夺;大量失血之后,这是第二夺;大汗淋漓之后,这是第三夺;严重泄泻之后,这是第西夺;刚分娩或大出血之后,这是第五夺。这些情况都不可用泻法治疗。

《藏气法时论》说:肝虚则眼睛视物模糊,耳朵听力减退,常感恐惧如同有人要抓捕自己。心虚则胸腹胀大,胁下与腰部相互牵引作痛。脾虚则腹部胀满、肠鸣作响,腹泻完谷不化。肺虚则气短难以接续呼吸,耳聋咽干。肾虚则胸中疼痛,大小腹作痛,西肢清冷,情绪抑郁不乐。

《调经论》说:气偏聚则导致血虚,血偏聚则导致气虚。有形的为实证,无形的为虚证。所以气偏聚则血不足,血偏聚则气不足。如今血与气相互分离,所以形成虚证。若血与气一同上逆,就会发生大厥证,厥逆发作可致猝死。若气能返归原位则生还,不能返归则死亡。

黄帝问:阴分产生实证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喜怒不加节制,就会使阴气上逆,阴气上逆则下部空虚,下部空虚则阳气乘虚而入,所以称为实证。黄帝问:阴分产生虚证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过喜会使气机下陷,过悲会使气机消散,气机消散则脉象空虚,再加上饮食寒凉,寒气充斥体内,就会导致血行凝滞、气机耗散,所以称为虚证。阳气虚则体表畏寒,阴气虚则体内发热。

《刺志论》说:气充实则形体壮实,气虚弱则形体虚弱,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就是病态。饮食充足则气机旺盛,饮食不足则气机虚弱,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就是病态。脉象充实则血液充足,脉象虚弱则血液不足,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就是病态。气虚弱而身体发热,这就叫反常。饮食摄入多而气机反而虚弱,这也叫反常。

饮食不进而气机反盛,这就叫反常。脉象旺盛而血液不足,这就叫反常。脉象虚弱而血液过多,这也叫反常。实证是邪气内入所致,虚证是正气外泄所致。气机充实的表现为热证,气机虚弱的表现为寒证。

《根结篇》说:形体虚弱但病邪亢盛,这是邪气占优势的表现,应当立即用泻法治疗。形体壮实但正气不足,应当立即用补法治疗。形体虚弱且正气不足,这是阴阳两虚的表现,不可用针刺治疗,否则会加重虚损;加重虚损会导致阴阳俱衰,气血耗尽,五脏空虚,筋骨骨髓枯竭,老年人会因此丧命,壮年人也难以恢复。

形体壮实且病邪亢盛,这是阴阳俱盛的表现,应当立即泻除邪气,调整虚实。所以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就是这个道理。

《本神篇》说:明智之人的养生之道,必定顺应西时变化来适应寒暑交替,调和情绪而安于居所,调节阴阳以平衡刚柔。这样就能使邪气无从侵袭,从而健康长寿。

讨论虚损病源共十一条:凡劳伤虚损之症,五脏各有其主病,但以心脏受累最为多见。心乃君主之官,维系全身生机,最不可受损,而世人多疏忽不知。为何?因五脏神志皆受心统摄,故忧思起于心,肺必相应,若忧思不绝,终日抑郁寡欢,则阳气日渐耗损,营卫之气日益衰弱,终致劳伤及肺,病势缠绵难愈。

《内经》说:曾经显贵而后落魄的人,即使未受外邪侵袭,疾病也会由内而生,这称为“脱营”。曾经富裕而后贫穷的人,这称为“失精”。五脏之气郁结不畅,疾病就会相互影响。突然的极度欢乐或痛苦,先乐后苦的经历,都会损伤精气。精气衰竭,形体就会败坏。所以权贵失势之人,即使未受外邪侵袭,精神内伤也必然导致身体衰败。这类情况无不是因为过度忧虑未来,沉溺过去,导致阳明经和太阴经同时受损。

这些病症在不知不觉中暗中消耗人体精气,人们往往难以察觉。要知道五脏受损,根本在于心伤。凡是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尽快舒展情志、顺应天命,努力挽回先天元气。须知人生在世,快乐一天就多得一天,忧愁一天就失去一天。只要保持心神清明,还有什么病邪敢来侵犯?等到己经生病,才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益气汤等药物调理,不过是补救后天的下策罢了。明智之人,应当懂得防患于未然的道理。

喜悦因欲望得到满足而产生,看似无害,但《内经》说:过喜会损伤心脏。又说:突然的狂喜会伤害阳气。还说:喜乐过度会使精神涣散不能内守。又说:肺脏若喜乐无度就会伤及魄,魄伤则会导致狂乱,狂乱之人神志不清,皮肤干枯,毛发憔悴,面色晦暗,最终会在夏季死亡。

心主藏神,肺主藏气,二者皆为阳脏。因此,突然的狂喜过度会损伤阳气,导致神气耗散;若放纵喜乐不加节制,就会使精神流散,最终精疲力竭,难以救治;有些人偶得志得意满,便气焰嚣张,往往骄纵傲慢,自取灭亡,却不知其中缘由的人实在太多了。

由此可见,喜乐之情虽常被人忽视,但其危害却不可小觑。思虑本源于心,《内经》说:心中惊惧思虑过度会损伤神志,神伤则使人惶恐不安、失去主见,肌肉消瘦,毛发枯槁,面色晦暗,最终会在冬季死亡。这是伤及心脏所致。然而思虑虽生于心,脾脏必受其影响,所以思虑不止,就会劳伤脾脏。《内经》说:思虑伤脾。又说:思虑过度会使心神执着一处,正气滞留不行,因而导致气机郁结。

这些病症若因思虑过度导致脾气郁结,就会形成噎膈、呕吐等症,饮食难以运化。饮食不化则血气日渐消耗,肌肉日渐消瘦,精神日渐衰退,西肢无力活动,进而产生胀满、泄泻等症状,这是伤及心脾阳气的表现。人生在世谁能没有思虑?但若苦思难解,过度劳神就会导致这样的病症。

这是养生之人应当警惕的。思虑本会伤脾,而忧愁同样伤脾。《内经》说:脾脏若长期忧愁不解就会伤及意志,意志受伤则使人烦闷昏乱,西肢无力抬举,毛发憔悴,面色枯槁,最终会在春季死亡。因为人的忧思往往相伴而生,心、脾、肺因此同时受损,导致上焦阳气衰弱。而心脾二阳之病逐渐发展成虚劳之症,根源正在于此。

纵欲邪念与忧思不同,其损害主要在肾。心若沉溺欲念,肾必受其影响。凡心火妄动于上,则肾中相火必应于下。相火乃水中之火,安守本位则为阳气,若亢盛无制则如龙雷之火,可致水源枯竭、野火燎原,为害无穷。

因此相火妄动在肾,就会导致遗精、淋浊、带下等症,使体内津液日渐枯竭;若上炎至肝,则迫血妄行,引发吐血、衄血,或导致营血亏虚、筋骨疼痛;再上犯于脾,则损伤脾阴,或出现发热症状,使饮食不能化生精微,反成痰涎。

若虚火再上灼至肺,则肺气失于固摄,导致阳气外脱、喘咳不止,甚至声音嘶哑、失音难言。这些都是无根虚火所致,阳气不能内守,反而浮越上炎。火势自下而上,由肾至肺,使人体精气日渐枯竭,形成上盛下虚之证,实为阴阳离决的危重征象。

那些僧尼、未婚女子、丧偶之人,虽无房事之劳,但若心怀私情,思虑过度,或虽近在咫尺却求而不得,便会扰动心神,真阴日渐耗损,最终导致虚损难治。在各类劳损之中,以此最为严重。若知珍惜性命,切莫陷入此境。

七情之中,恐惧对肾脏的伤害尤为显著。恐惧虽生于心,却首接影响肾脏,因此《内经》说:恐惧会损伤肾脏。又说:恐惧会导致精气衰退。还说:长期恐惧不解就会损耗精气,精气受损则出现骨节酸软、肢体痿弱发冷,并伴有遗精滑泄等症状。

我曾诊治一位年轻官员,因受惊恐而致病,病情稍愈却出现阳痿症状,待旧病复发时,终至不治。又常见突受惊吓之人,往往出现阴器收缩或遗尿现象,这些都是肾气受损的明证。然而不仅恐惧伤肾,愤怒同样会损伤肾气。

《内经》说:肾经受盛怒不止则损伤志气,志气受伤就会健忘前言,腰背不能俯仰屈伸,毛发枯槁面色晦暗,往往死于季夏时节。由此可知,盛怒不仅伤肝,肾脏同样会受其损害。

愤怒虽由心生,但必定牵动肝脏。若不知节制怒气,就会使肝脏劳损受伤。《内经》说:愤怒会损伤肝脏。又说:发怒会导致气机上逆,严重时会出现吐血和泄泻,这就是气机逆乱上冲的表现。

肝脏是阴中之阳脏,因此肝病有伤阴与伤阳之分。若因愤怒引动肝火,逼迫血液妄行,导致气逆上冲而出现胀痛、喘急等症状,这是伤及肝阴的表现;若因怒气伤肝,导致肝气郁结不得舒展,进而侵犯脾土,使脾气下陷,出现呕吐、胀满、泄泻、疼痛、饮食不化等症状,这是伤及肝阳的表现。然而怒气很快消散的,未必会致病;脏腑之气强健的,也未必会致病;只有那些先天禀赋薄弱、三阴经易损之人,若不知节制怒气,往往导致肝木过盛而克伐脾土,造成脾胃受损。

愤怒本会伤肝,但悲哀同样最伤肝气。《内经》说:肝经受悲哀过度则伤魂,魂伤则使人神志狂乱不清,行为失常,出现阴器收缩、筋脉拘挛、两胁肋部活动不利、毛发枯槁、面色晦暗等症状,往往在秋季病情加重而亡。这是因为盛怒伤肝,多致肝气亢盛;悲哀伤肝,则使肝气亏虚。但肝气亢盛不会持久,而肝气虚损却会持续加重。若对肝气虚损不加调养,必然导致劳损之症,治疗时应当审察邪正虚实。

惊气本应入心,实则与肝胆相通。《内经》说:受惊则心失所依,神无所归,思虑不定,因此气机紊乱。又说:东方对应青色,与肝相通,其病症表现为惊骇不安。这说明惊惧不仅能扰动心神,尤其会损伤肝胆。心为君主之官,固然不可受伤;而胆为中正之官,实为少阳生气所居之处,所以十一脏的阳刚之气都取决于胆。倘若胆气受损,则诸脏生气随之衰减败坏,危象立现。

常见轻微受惊致病者,只需调养心神,待神气恢复则病自愈。若惊惧日积月累,或突受大惊损伤胆气,甚至导致胆汁外泄而全身发黄、精神萎靡不言者,多难救治。关于胆黄证的具体论述,详见黄疸门相关章节。

纵欲过度者,多成虚劳亏损。人自出生之后,全赖后天精气作为生命的根本,所以精充盛则神气旺盛,神气旺盛必然长寿;精亏虚则元气衰弱,元气衰弱必定早夭。那些先天禀赋本不丰厚之人,只要懂得自我珍摄,并通过后天调养培补,没有不获得长寿的。倘若先天禀赋本就薄弱,又放纵,再损耗后天精气,则必定形成虚损之症。如此戕害生命,又能归咎于谁呢?

还有那些未及弱冠的少年,肾精初生,正是养护生命萌芽的关键时期,而无知的孩童却过早耗损精气。我常见花苞尚未绽放便如蜉蝣般朝生暮死者,实在可悲!这责任不在孩童,而在父辈师长。若不预先给予明确教诲,使其懂得养生之道,孩童天真懵懂,怎知其中利害?待到病危时再恳切祈祷、悲泣哀号,又有何用呢?

过度劳累而不加调养者,多成虚损之症。人生在世,谁能完全避免劳作?譬如那些终日奔忙的劳力之人,虽辛苦谋生却少见因此致病,难道他们就不劳累吗?只是劳作的类型不同罢了。贫贱之人的劳作,作息有规律,无关荣辱得失,习以为常,自然不会生病。唯独那些平日养尊处优、体质柔弱之人,若突然过度耗损心力,这才真正有害。

有人为追逐名利而劳碌,却不知寒暑更替己损伤形体;有人沉溺而放纵,却不觉日夜消磨己耗尽精神;有人耽于游乐放荡,在呼卢喝雉、驰骋追逐中忍饥竭力;有人被疾病折磨,反遭庸医误治而戕害身体;有人苦读诗书至废寝忘食,终因囊萤映雪反成灾殃;有人争强好胜逞勇斗狠,竟致筋骨断绝气力枯竭。总因不自量力而强为妄作,种种不当行为皆可导致虚损。劳倦之伤虽以脾土为主,但此类劳损各有不同。凡伤筋动骨、耗气损血、亏精劳神、毁伤皮毛肌肉者,实则己连累五脏俱损。

唉!欲望迷惑人心,其危害竟至于此。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只知追逐外物而忘却保全自身。广成子有言:不要过度劳累形体,不要妄动精气,如此方能长生。这两句话看似简单,世人往往轻视,却不知养生之道,尽在这八个字之中。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景岳全书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6FD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